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练习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注]“辞”,辞令、口才。
“怿”,喜悦。
“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给下列语段断句并加上恰当的标点。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考查题型: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湖南省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高考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1

高考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1
高考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1
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之:②适:③特:
2.翻译句子
顾反,为女杀彘。
答:
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用/表示),并翻译。
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幺道理?
高考如何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3
再现情境法。
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
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
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专题练习(一) (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翻译(时间:120分钟,分值:160分)1.【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文言文阅读(20分)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
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
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
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
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
象升击却之。
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象升以是有能兵名。
八年,汝、洛告警,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
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走。
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
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
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势即求援求调。
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言皆切中机宜。
大清兵南下,三路出师。
十二月十一日,象升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
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
遂战。
夜半,觱篥声四起。
旦日,骑教万环之三匝。
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象升死时,年三十九。
死后朝廷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踢祭葬,世荫锦衣千户。
福王时,追谧忠烈,建祠奉祀。
(节选自《明史·卢象升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B.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C.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共刃/遂仆D.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朝廷各部司的副职长官。
2020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练习经典10题附译文答案

2020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练习经典10题附译文答案1.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2.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3.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4.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置思之法因得其玄秘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王以为奇进于中国诏举朝能弈者与较又求四方有高手名者敌之皆败。
或言杨靖善弈;时靖以事系狱③,诏释出之。
靖请以盘满贮桃实于前而弈,猴心牵于桃,遂连败。
诏椎杀之。
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6.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7.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8.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9.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10.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阝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参考答案和译文】1.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高考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答案解析)知识点古代的书籍没有标点,偶有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有时候一首诗加上标点就便成了一首词。
如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被改成词: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人名、地名、年号、爵位、官职名、物品名往往做主语或宾语,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往往提名不提姓。
要联系前文,适当补充省略的成分。
【例题1】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解析】①仁宗是庙号,初指初年②庆国公是爵位③未几表示时间,单独停顿④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专有名词⑤玉清昭应宫判官、景灵宫会真观事、尚书礼部员外郎都是官职名。
【答案】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练习1】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2.代词往往做主语或者宾语,要注意划分。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专题练习答案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物可辨翻译枣和棘很相似。
枣一般独自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相互交织成林这是他们的区别。
再从字面上来看他们都是从朿字而来本意是芒刺。
朿独生则为枣朿相邻横生则为棘不认识这两物的看字就可看出。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也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的更强更聪明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书经说命篇说“教是学的一半。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翻译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翻译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

文言文断句翻译专项练习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说明文中加点的词语①之:②适:③特:2.翻译句子顾反,为女杀彘。
答:3.给“曾子曰”一段话断句(用/表示),并翻译。
断句: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白什么道理?(二)臧孙行猛政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1.断句并翻译。
断句: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翻译:2.翻译: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三)知人善任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擅长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
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来宾。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1.说明下面句中加点字词:①文:②获:③鲜:2.翻译句子: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3.断句并翻译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
翻译:4.这段文字说明白什么道理?(四)宫之奇知虞将亡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用斜线“/”为下列文段断句。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 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答案: 读书 / 始读未知有疑 / 其次则渐渐有疑 / 中则节 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 / 疑渐渐释 / 以至融会贯通 / 都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
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
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
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
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答案: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 / 故能大 / 圣人者 / 事无 辞也 / 物无违也 / 故能为天下器。
答案:曾子衣敝衣以耕 /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 / 曰 / 请以此修衣 / 曾子不受 / 反 / 复往 / 又不受 / 使 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 / 人则献之 / 奚为不受 / 曾子 曰 / 臣闻之 / 受人者畏人 / 予人者骄人。
翻译: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答案: ①即使国君对我有赏赐,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 惧吗? ②曾参的话,足够用来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答案: 宋人或得玉 / 献诸子罕 / 子罕弗受 / 献玉者曰 / 以 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也 / 故敢献之 / 子罕曰 / 我以 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 / 若以与我 / 皆丧宝也 / 不 若人各有其宝
2、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 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 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答案: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 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 归亦 捧心而颦其里 / 其里之富人见之 / 坚闭门而不出 / 贫 人见之 / 挈妻子而去走 /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 惜乎。
5.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 答案: 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过别人之 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 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 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 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 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 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 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 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 引酒,言笑自若。
之不容口/ 帝正色曰 / 魏公常劝我远佞人 / 我不悟佞
人为谁 / 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 今日果然 / 士及叩头谢
曰 / 南衙群官 / 面折廷争 / 陛下尝不得举手 / 今臣
幸在左右 / 若不少有顺从 / 陛下虽贵为天子 / 复何聊
乎 / 帝意复解。(《隋唐嘉话》)
5/30/2013
12、将下文划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答案: 洛阳之俗 / 大抵好花 / 春时 / 城中无贵贱 / 皆 插花 / 虽负担者亦然 / 花开时 / 士庶竞为游邀 / 往 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 / 为市井张幄幕 / 笙歌之声相 闻。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弘威容 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 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 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节选自《吕
氏春秋·尊贤》)
5/30/2013
答案
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 / 而夫差以见禽于越
其所以君王者同 / 而功迹不等者 / 所任异也
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
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5/30/2013
1.利用实词断句
宋 曰 罕 我 人 以 曰 皆 或 示 我 丧 得 玉 以 宝 玉 人 不 也 献 玉 贪 不 诸 人 为 若 子 以 宝 人 罕 为 尔 各 子 宝 以 有 罕 也 玉 其 弗 受 献 玉 者 故 敢 献 之 子 为 宝 若 以 与 宝
翻译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 雨,骨常疼痛。 答案: (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 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后来伤口虽然好了,但每当到了阴雨天,骨头就经常疼 痛。
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
及(接触)之而后知 / 履(实践)之而后艰 / 乌有不行而能 知者乎 / 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 / 不如樵夫之一足(走 一步)/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 / 不如估(通“贾”)客之一瞥 /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 / 不如庖丁之一啜。
5/30/2013
10、将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 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 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
8.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划线部分。 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 谁 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 帝 惊 曰 皇 后 何 为 若 是 对 曰 妾 闻 主 圣 臣 忠 今 陛 下 圣 明 故 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 宫 安 敢 不 贺 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 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 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 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 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4.利用各种常识和章法断句
上召公卿大夫悉心陈过失又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 各一人。 答案: 上召公卿大夫悉心陈过失 / 又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 者各一人。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 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 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最盛于月陂堤、张家目、棠棣 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2)翻译: 太宗说:“还能有谁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在朝 廷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 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 么这样呢?”
9、用斜线为下面的文本断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
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
4.把下文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 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 王天下不与存焉。” 答案:“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 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件乐事;抬起头无愧 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 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 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文言文 断句与翻译练习
1.用“/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 主 不 妄 赏 非 爱 其 财 也 赏 妄 行 则 善 不 劝 矣 不 妄 罚 非 矜 其 人 也 罚 妄 行 则 恶 不 惩 矣 赏 不 劝 谓 之 止 善 罚 不 惩 谓 之 纵 恶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为 善 不 纵 下 为 恶 则 国 法 立 矣 是 谓 统 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 / 非爱其财也 / 赏妄行 / 则善不劝 矣 / 不妄罚 / 非矜其人也 / 罚妄行 / 则恶不惩矣 / 赏不劝 / 谓之止善 /罚不惩 / 谓之纵恶 / 在上者能不 止下为善 / 不纵下为恶 / 则国法立矣 / 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陈 留 圉 人 也 初 为 司 徒 霸 所 辟 举 第 累 迁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为 洛 阳 令 答案: 董宣 / 字少平 / 陈留圉人也 / 初为司徒霸所辟 / 举第 / 累迁北海相 / 后特征为洛阳令
3.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 反 复 往 又 不 受 使 者 曰 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 曾 子 曰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②孔子闻 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无可疑 / 方始是学 / 又云 / 无疑者须要有疑 / 有疑
者却要无疑。
5/30/2013
14、为下列划线的句子断句。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
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文公以晋国霸, 而厉公以见弑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愍王
以弑死于庙梁;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
2.利用虚词断句
客 有 为 齐 王 画 者 齐 王 问 曰 画 孰 最 难 者 曰 犬 马 最 难 孰 最 易 者 曰 鬼 魅 最 易 夫 犬 马 人 所 知 也 旦 暮 罄 于 前 不 可 类 之 故 难 鬼 魅 无 形 者 不 罄 于 前 故 易 也 答案: 客有为齐王画者 / 齐王问曰 / 画孰最难者 / 曰 / 犬 马最难 / 孰最易者 / 曰 / 鬼魅最易 / 夫犬马 / 人 所知也 / 旦暮罄于前 / 不可类之 / 故难 / 鬼魅无形 者 / 不罄于前 / 故易也
3.利用各种修辞手法和结构断句
楚 桂 买 谓 人 椒 其 善 有 缀 椟 鬻 卖 以 而 珠 其 珠 于 郑 者 为 木 兰 之 柜 薰 以 珠 玉 饰 以 玫 瑰 辑 以 翡 翠 郑 人 还 其 珠 此 可 谓 善 卖 椟 矣 未 可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