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与断句hbxfmjt

合集下载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断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为人谋事时,是不是忠诚了呢?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信了呢?传授知识时,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孔子说:“为人谋事而不忠诚,不是我的忠诚;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不是我的诚信;传授知识而不认真学习,不是我的学习。

君子的学习,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断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

”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

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

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字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

“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

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短句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短句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翻译: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危险啊!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翻译:既然这样,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翻译: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翻译:天下的人都认为他们的道理是对的,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运用它。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因此,圣人的话语,听起来平淡无味。

断句如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1.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边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2.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左传》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法度存,则民兴;民兴,则国将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史记》曰:“吾闻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因为其智者乐而善下;仁者乐山,是因为其仁者乐而好静。

”《汉书》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国志》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需要警惕: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惕沉迷于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警惕争斗斗殴;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孟子说:“富贵不能使人沉迷,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左传》记载:“一个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那么法度就会得到保持;法度得到保持,那么人民就会振兴;人民振兴,那么国家就会兴盛;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

”《史记》记载:“我听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水,是因为他们喜欢智慧而善于谦下;仁爱的人喜欢山,是因为他们喜欢仁德而喜好宁静。

”《汉书》记载:“古代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才能,也因为他们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三国志》记载:“不要因为恶行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小而不去做;只有有德有才的人,才能使人信服。

”。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于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高尚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欣然计划前往探寻。

但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后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访桃花源了。

断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似乎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文言文断句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以及翻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湖北高考试题
原弊[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 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 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 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 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 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 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 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 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 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 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 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 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 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 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 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 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 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 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 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 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估处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译文: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 作裁断罢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译文:耕地的农民,不在督促他们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 计算货物的收入和消耗。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译文: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 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
翻译得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探究尝试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译文: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
《过零丁洋》一诗给了他。
这样翻译行不行?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 基本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调——语序调整,顺序从今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④“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解析:“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 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 译: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 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1)对——逐字落实,关注活用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
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 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 为“使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 “使……争斗”。
译:(秦国)对外使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2)换——通假异义,古今替换
2011年湖北高考试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 “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 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 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 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 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 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 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 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 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 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 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 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 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 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 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 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 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联系语境,推断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句子大意!(基本分) 2、微观上: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关键实虚词、特殊句式!(踩点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 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 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 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句子大意?(基本分) (张弘范)要书信,(文天祥)书写了《过零丁洋》给他。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
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 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关键字词、特殊句式!(踩点得分)
“索”、“固”“书”的意思以及倒装句、 省略句的调整及补充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 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 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 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 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 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用简明、优 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 的表达出来。
文言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 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 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 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 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 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 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 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文言翻译 2.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
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 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3)留——专有名词,有所保留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 必翻译。
如: A.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B.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C.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4)删——衬字虚词,有所删减
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 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兵,兵器;利, 锋利;弊,弊病、毛病) 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军队;伐,攻打)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我;悉,都;咨, 商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 方)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译二:(张弘范)坚持索要(招降张世杰

替移


的书信),(文天祥)于是书写了《过零



丁洋》一诗给了他。
替替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