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2
什么叫断句?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翻译成现代文。----选自《淮南子》
三、借助虚词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
分析: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断句与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他勤奋敏捷,并且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全文翻译】孔子在这里讲述了学习的乐趣、做人的道理以及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知识后能够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则强调反省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忠诚、诚实,是否认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奋敏捷地对待工作,谨慎地说话,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
他勤奋敏捷,善于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这篇文言文短文通过对学习、做人和品质的阐述,传达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短句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翻译: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危险啊!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翻译:既然这样,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翻译: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翻译:天下的人都认为他们的道理是对的,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运用它。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因此,圣人的话语,听起来平淡无味。
断句如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10种失误形式: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 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 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 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 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 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 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 长而作的停顿。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言”为标志,两 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 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 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 标点。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 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 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 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 方法综合运用。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 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 断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酒酣乐作,命优人歌舞。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歌曰:“江水洋洋,渔父江边。
舟摇摇,网撒撒。
鱼跃水面,网罟相连。
渔父何欢,江水何鲜?所乐非鱼,所欢非船。
所欢者何?持节之尊。
所乐者何?临风而歌。
”
断句: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 酒酣乐作,/ 命优人歌舞。
/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 歌曰:“江水洋洋,/ 渔父江边。
/ 舟摇摇,/ 网撒撒。
/ 鱼跃水面,/ 网罟相连。
/ 渔父何欢,/ 江水何鲜?/ 所乐非鱼,/ 所欢非船。
/ 所欢者何?/ 持节之尊。
/ 所乐者何?/ 临风而歌。
”
翻译:
昔日,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
酒喝得正酣,音乐声起,便命令优伶们歌舞。
优伶们便唱起了《渔父》之歌,歌中唱道:“江水浩荡,渔父站在江边。
小船轻轻摇晃,渔网缓缓撒开。
鱼儿跃出水面,渔网与鱼儿相连。
渔父为何如此欢乐,江水又为何如此清澈鲜美?我所乐的并非鱼儿,我所欢的并非船只。
我所欢的是什么?是手握节杖的尊贵。
我所乐的是什么?是在风中高歌。
”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的情景,以及优伶们所唱的《渔父》之歌。
歌词中通过对比渔父的生活与楚庄王的尊贵地位,表达了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注音断句文言文翻译

庐山谣,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yún wù liáo rào,gāo fēng rù yún,qīng quán shíshàng liú。
昔人已乘huáng hè qù,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huán,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fāng cǎo jī jī yīng wǔ zhōu。
Rì mù xiāng guān wèi shì shí?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文言文翻译:《庐山谣》这首歌颂的是庐山的壮丽景色。
云雾缭绕,高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古时候的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白云千载空自悠悠。
在晴朗的江面上,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繁茂。
当太阳落山,家乡的关口在何处?江面上的烟波让人感到忧愁。
注音断句:庐山谣,yú shān yáo,云雾缭绕,高峰入云,清泉石上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翻译及断句()

名为翻译句子, 名为翻译句子,实则考查关键词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发图,图穷而匕见 野芳发 4、野芳发而幽香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 5、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无论弟不能樵 纵或能之, 6、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项伯杀人,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旦日不可不蚤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9、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10、若夫霪雨霏霏 霪雨霏霏, 1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1、便可白公姥 11、便可白公姥 12、昼夜勤作息 12、昼夜勤作息
句子翻译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孙权起身上厕所 孙权起身上厕所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 秦国有并吞天下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③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做官的人 做官的人 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⑤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官吏到任 官吏到任 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而要用符合现代汉语 习惯的词语来表达
通晓文意
例2、给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 远而人 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文言文翻译要求断句

夫立志者,必先知其所以然。
盖人生在世,若不立志,则如草木无根,随风而倒。
是以古之圣贤,莫不立志。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之志,可谓大矣。
然孔子之所以能立大志,亦在于其坚忍不拔之志。
夫坚忍不拔之志,非一日之功也。
盖人生在世,逆境迭起,顺境难求。
逆境之中,能坚守其志,则必成大器。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之言,可谓至理。
夫逆境之中,能坚忍不拔,则必成大业。
然立志固难,持志更难。
持志者,必先明其所以然。
盖人生在世,立志易,持志难。
持志之人,必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之所以能持志,亦在于其心无旁骛。
夫心无旁骛,非一日之功也。
盖人生在世,诱惑繁多,心易动摇。
心无旁骛之人,必能抵御诱惑,坚守其志。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之言,可谓至理。
夫心无旁骛,则必成大业。
夫立志、持志、心无旁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盖人生在世,立志、持志、心无旁骛,乃成就大事之根本。
然立志、持志、心无旁骛,非一日之功,非一年之劳,乃终身之努力。
是以古之立大事者,无不具备此三者。
夫立志、持志、心无旁骛,虽艰难困苦,亦乐在其中。
盖人生在世,立志、持志、心无旁骛,虽劳苦,然能成就大事,何乐而不为?是以古之立大事者,虽身处逆境,亦能坚守其志,不渝其心,终成大业。
夫立志、持志、心无旁骛,乃人生之真谛。
愿世人皆能立志、持志、心无旁骛,以成就大事,不负此生。
【翻译】古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脱俗的才华,还因为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
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一样,转瞬即逝。
因此,立志的人,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志向,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立志的人,必须首先明白自己为什么立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二)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
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 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10种失误形式: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而、何、乎、乃、其、 且、然、若、所、为、 焉、也、以、矣、因、 于、与、则、者、之
判断句
文 被动句
言 省略句
宾语提前
句
两前
式 倒装句
谓语提前 定语后置
两后
状语后置
文言文复习(一) 文言文句读
一、什么是句读 句读实际上就是点断 标点古文是检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坏
例题: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节选自《论语·乡党》
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
分析: 这段文字用了一系列的比喻
说明: 一个人有才干,要想发挥才干, 就必须和当时的君主要求相和, 如你的才干和当时君主的要求 不相和,也可能要受到冷遇。
答案: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 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 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 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 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
4、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 文中是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 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 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 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 方法综合运用。
四、根据逻辑关系定句读
哀(悲哀\哀痛\哀叹\哀怜\哀悼------
杜鹃啼血猿哀鸣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前 哀南夷之莫吾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君将哀而生之乎
负 辜负\背负\肩负\担负\(胜)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上恐负朝廷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 宁许以负秦曲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
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
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
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
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
材料
汉朝--明朝 清官、廉臣的传记
1 . 文言实词解释 2.文言虚词解释 3.省略或句子间的关系 4.句子翻译 5.哪些句子表现了人物的某某品质 (分析是否符合原文)
文言实词
1、一字多义
2、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5、双音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文言虚词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 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 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 震失色。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分析: 廪 lǐn 食:国家派发的粮食 掘—挖 实—籽 弆 jǔ —收藏 杖:词的活用,名活用动,拄、持 尽落:都脱落了 节:符节 武:指苏武
答案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二、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点断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
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
易多了。
3、析比喻,定句读
例题: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 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 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 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 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 合矣。
例如:
•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
事寡败矣。
2、找虚词,定句读。
•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 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 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 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 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 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 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 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 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 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 句。 例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 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 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
再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 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 也。
五、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 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 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 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2、选出加点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不相
同)的一项
3、下列句子中已补出的省略的成分符合(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不正确)——翻 译
5、把下面的句子编成四组,全都用来说明(不 能说明)XXXX(品质、才能)的一组是 6、下列叙述和分析符合(不符合)原文的是 (包括原文的意思、这样写的作用、作者的看法)
•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
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
了方便。
•
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
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例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 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有祸
忒 tè,差错
答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忒/则天不有祸/
说明: 大自然有它的规律,我们要按大自然的规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 得改变了脸色的。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 不团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 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 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科举:比如科举兴起隋朝,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废除。 天文:比如古代人考上状元,人们叫它文曲星。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 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 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 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 ★一定要直译,以意译为辅,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 信、达、雅(严复)----忠实、通顺、美(林语 堂)
• 1、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 的解释。(“信”)
谢 感谢/ 辞谢/ 谢罪/
疾疾病/ 疾恨/ 快疾/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例题: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 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分析 愿:希望 时:时机 足下:韩信
答案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三、要了解修辞和章法上的提示作用
中国古代很多文章都是追求尽善尽美, 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在语言上都是仔 细考虑,没有轻率之作。所以追求语言的 表述、音韵美、遣词造句的确切。
2.以今义当古义
A.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C.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 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 鄙无耻。
答案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
例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衣缁衣而反
分析: 衣素 yì 衣缁 yìzī 缁是黑色 衣缁衣而反(返)
答案: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衣缁衣而反。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判断正误: 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判断正误: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
古文翻译技巧
分析: 厩焚jiù fén 孔子强调是仁政 “伤人乎”:是疑问句 不问马:是陈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