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与断句(测)(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考点概述]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设题方式:①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一般划一处或两处)②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知识梳理]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专题18 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

专题18 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

考点十八文言文翻译——突破高考第13题(解析版)第一组文段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2)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3)所贡余者,悉入私室。

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

(4)他物称是。

(一)(1)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

(2)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

(3)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

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

(4)其他人都称道认为是正确的。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

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

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

”(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

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

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

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

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

文段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

(2)帝悟,寝不问。

(3)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

(4)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5)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二)(1)“难道威福出于李靖、王珪等人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

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8: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08: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小学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初中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考点阐释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

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因此,它也是中考文宫文阅读考查的基础题之一。

常见的题型有两类: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二、常见题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X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三、解题方略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如:顾/野有麦场。

3.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如:俄而/雪骤。

6.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

7.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其一(狼)/犬坐于前。

8.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泉香/而酒洌。

【方法总结】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

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

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

“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

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

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

2010年高考语文考点练习:文言翻译与断句(四)

2010年高考语文考点练习:文言翻译与断句(四)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

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

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

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

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注】①狙(jū):猕猴。

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

③搏捷:接住。

④趋:通“促”,急。

⑤执:同“即”。

⑥敖:通“傲”。

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译文: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专题06 文言文停顿(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6 文言文停顿(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6文言文停顿(解析版)【考点穿透】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从考查重点来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文言文停顿与断句规律文言文中的停顿与断句有两种:一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一是句子中短暂的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的成分关系和意义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

确定文言文停顿与断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时,一般应停顿,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

例:盖/大苏泛赤壁云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时,需停顿。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四、“也”在句子中间时,一般应停顿。

例:余闻之也/久矣五、古代的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地名等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六、句子中有省略成分时,一般应在省略位置后或前省与后省之间停顿。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典例在线】【1-2022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0.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晋陶渊明独爱菊【答案】晋陶渊明/独爱菊【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亮高考》考点18 文言翻译(检测)(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点亮高考》考点18 文言翻译(检测)(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考点18 文言翻译一、各地模拟精准对译1.【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2)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

”2.【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3)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3.【黑龙江省大庆市高考模拟语文试卷】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

万一无厌,愿速加兵。

”上善之。

(2)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

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

4.【湖北八市三月联考】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

(2)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百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5.【湖南省联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4分)(2)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4 分)6. 【长沙市一中考试卷(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疏远。

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

(4 分)(2)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

(4 分)7.【河北省高三复习联考语文试题】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

更属介讯之,无他验。

(3)臣既任言责,言之不行将固争,争之重以累陛下,愿得解职。

8.【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模拟考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 (3)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9.【福建省莆田市教学质量检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专题训练一、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一)断句原则: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断句必先得关注语境)2.先易后难,寻找标志。

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二)断句技巧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⑵疑问代词:问人--“谁”“孰”/问事--“奚”“胡“曷”“恶”“安”“焉”/“何”可问人也可问事1⑶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之”“其”“彼”〖训练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答案: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2.找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训练2〗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 断句与翻译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 断句与翻译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断句与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

”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

”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

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

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

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9届广东深圳高中高三12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判登..,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

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答案】10.D11.C12.B13.①(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征暴敛来的。

②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疏没有“陈情”的成分。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

【1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输:交纳,献纳。

率:都。

横取:横征暴敛;及:趁;翕然:一致;何……足忧乎: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赏赐他的家人五十万钱”说法错误,原文为“赐其家钱二十万”。

故选D。

【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以”,动词,用;“折”,使动用法,打断,使……折断;“辅弼”,宰相,辅弼大臣,辅佐君王的人;“法”,效法;“而”,连词,表转折;“亡”,通“无”,没有。

(2)“季”,指最小的;“白”,对……说,告诉;“奈何”,怎么、怎么能;“以”,介词,因为;“是”,代词,这件事;“累”,连累,指损害;“卒”,最终;“拒”,拒绝;“不纳”,没有接受。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曹修古,字述之,是建州建安人。

凭着考中进士为官,一直升至秘书丞,外任饶州通判。

宋绶因他有卓越的才能而举荐他,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兼任监察御史。

他上书奏说了四条建议:贯彻法令、审查旧制、爱惜财物、分辨忠奸,言辞十分恳切。

又上奏说:“唐代贞观年间,曾经下诏令,规定退休官员朝班的位置在本品现任官员的上列,目的是想使官员知羞耻而勇于退职。

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十岁,仍然站在朝班行列,精力已经衰弱,对官事有什么补益?请下诏给有关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年龄达到七十的,自己上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予以升官退休,仍遵从贞观旧制,即便德高望重和功勋卓著的官员,自当依照惯例退休。

” 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

曹修古曾经同三院御史一行十二人上早朝,快要到达朝堂的时候,有两个太监骑马不肯回避,有人呵斥他们停止,反而被他们二人责骂。

曹修古上奏说:“先前的史籍说,御史台有尊严,天子才有尊严。

旧时制度规定,三院御史同行的规格与知杂事相同,如今这两个太监如此轻侮怠慢,请将他们交付主管官员弹劾治罪。

” 皇上听说此事,立即下令笞打那二人。

晏殊用笏板打人,把那人的牙齿都打断了。

曹修古上书:“晏殊身为宰相,为百官效法的榜样,他却因愤怒急躁而有失大臣的体统。

古时候,三公犯法不交官吏查办,前朝陈恕在中书省打人,当即就被罢黜官职。

请依照典法对晏殊予以惩治,来平息舆论。

”王宫内丶把翡翠鸟的羽毛作为衣服的装饰,皇上下诏让到南越地区去购买。

曹修古认为这种做法是伤害生命,而且宋真宗时期曾经禁止采集猴毛,旧例尚未久远。

于是皇上就下令停办此事。

当时特别崇尚修建塔寺,朝廷商议搭建饰金的楼阁,所需费用多得数不尽,曹修古极力陈言此事不可实行。

过了很久,外出担任歙州知州,转任南剑州知州,又任开封府判官。

历任殿中侍御史,擢升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并代理同判吏部流内铨。

未过月,正值太后兄长的儿子刘从德死亡,朝廷录用他的亲族乃至仆役差不多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都因为他的遗奏越级授予官阶。

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替上奏批评。

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省论罪。

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官员依次处罚。

太后认为责罚过轻,命令全部削去官阶一级,任命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兼任杭州通判,还未起身,又改任兴化军知军。

恰逢天下大赦,官复原位,却去逝了。

修古当朝为官时,慷慨有风骨节操。

当太后临朝听政时,权贵幸臣当权,人人都顾虑害怕,曹修古却遇到事情就上书直言,从不回避屈服。

曹修古逝去之后,人们都十分痛惜。

他家中贫困,不能把灵柩运回故乡安葬,他生前的部属和幕僚筹集五十万钱以资助办理后事。

他的小女儿哭着对母亲说:“怎么能因为这件事连累我父亲的名誉呢!”最终拒绝没有接受。

等到太后去世,皇上想到曹修古的忠贞,特别赠官为右谏议大夫,赏赐他家人二十万钱。

三、【2019届成都七中高三一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

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

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

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

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输林学士,兼太常少卿。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

寻立四道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

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

”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日:“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

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

不如一省便。

”世祖深然之,议遂罢。

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共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

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世祖曰“善”,令速止之。

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