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风土人情

合集下载

红领巾寻找五邑传统文化

红领巾寻找五邑传统文化

第四站:开平
农历二月初二日,开平称为社日,俗称土地诞,又称稷主诞,即古代的 中和节。祀土神,亦叫祀土地爷。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故亦称为 “祈年”,也有击鼓逐蛟的活动,商家亦以祀土神祈求财运亨通。传说 土神是天上神仙派下来把守村庄和水口关,能驱邪逐怪,确保村里人畜 平安,故民间极为敬仰。每逢此节,村民做糍、宰杀三鸟,具三牲焚诚 拜土神,祈求得到保护。清明节 古时为春祭时间,作祭扫坟墓活功, 简称扫墓,俗称“拜山”。开平地区的扫墓时间,有两种情况,沙塘、 苍城、龙胜、大沙、马冈等地多在清明节扫墓,其他地区则在清明节前 (一般由农历正月十五日后开始)扫墓。扫墓的祭品,主要有猪肉、烧猪、 熟鹅、熟鸭蛋、烧饼、糯米饭、甘蔗、烟洒等,还有仙香、蜡烛、纸钱、 纸花、鞭炮等。扫墓回家后,还需拜祭历代祖先,以防漏掉拜祭的先人。 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利用清明节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 或纪念碑,祭品以花圈、鲜花为主。
第五站:台山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风俗与教化、风俗与政治的关系,而在风俗 之中,节令风俗又特别受重视。而在台山,几乎月月有节。正月最重要 的节日,莫过于春节。春节期间,五邑侨乡处处喜气洋洋,街头巷尾, 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各种民间传统艺术也轮番登场, 热闹非凡,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其中台山的浮石飘色 格外引人注目。飘色是由童男童女饰扮历史故事人物,造型定格在一个 色柜上,由人扛抬,辅以乐曲在街上进行表演。飘色源远流长,具有630 多年历史,是中国民间飘色艺术的代表之一,融雕塑、绘画、音乐、锻 造、文学等多种艺术于风姿。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台山人习俗称春节 为过年,并分为年前、过年和年后三个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除夕 前一天为年前阶段,这段日子为过年做好一切准备。台山民间有这样的 歌谣:二十三供灶,二十四供猪槽,二十五洗净盘碗兼打扫,二十六妇 女搽油染发又洗头,二十七趁圩买年肴,二十九晚煎堆炊年糕。

形容五邑侨乡

形容五邑侨乡

形容五邑侨乡
五邑侨乡是一个独特迷人的地方,它富有浓厚的侨乡文化氛围,令人陶醉。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碰撞。

五邑侨乡充满了历史底蕴,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习俗。

这些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古老的韵味。

步行在古老的街巷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五邑侨乡还以其独特的美食闻名于世。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菜肴,口味独特,回味无穷。

无论是传统的家乡菜还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创意菜,都能在这里品尝到。

五邑侨乡的美食文化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独特风景线。

五邑侨乡的人民热情好客,乐于与人交流。

他们忠于传统,同时也开放包容。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来自外地或国外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款待和友善态度。

五邑侨乡的人们传承着家乡的文化传统,懂得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五邑侨乡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的独特地方。

它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美食文化和热情好客的人民而闻名,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体验的地方。

讲述江门故事描绘五邑风貌作文

讲述江门故事描绘五邑风貌作文

讲述江门故事描绘五邑风貌作文哎呀,听说要写关于江门的故事啊,那可真是绝了!五邑那边,嘿,充满了特色呢!就跟说吧,那边的人,你跟他们聊上一句,肯定能讲半天的故事给你听。

咱们从头说起吧,江门这地方,你要是想了解五邑风貌,得先了解这儿的人。

话说我有个哥们儿,正好在江门混,跟他混了这么多年,那些五邑人的风土人情,我也算是领教过不少了。

首先,得说说五邑人的豪爽。

有一次我去他那儿串门,进门就被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咸粥给震惊了,哥们儿一边喊:“快,喝点,这是我们五邑的待客之道!”你说嘛,那热情劲儿,别提多让人感动了。

还有就是他们的团结。

记得有一回,我们去江门的某个村里玩,突然碰上了他们的村庄聚会。

我那哥们儿一看,马上拉着我过去:“来,一起吃喝,今天村里搞个大热闹!”你说这团结,咋看都觉得特别亲切。

嘿,再说说他们的幽默感吧!哎呀,那可真是绝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在江门市区闲逛,一路上听他们讲笑话,笑得肚子都疼了。

哥们儿说:“五邑人,讲笑话没
的说,咋一听都逗。


还有就是他们的勤劳啦。

江门那边的人,干活可真是一股劲。

我哥们儿家里开了个小店,每次去都看见他们辛苦地忙个不停。

不过,说起来,他们也特别懂得享受生活,下了班就约上几个兄弟,一起去搓一盘麻将,聊聊天,嘻嘻哈哈的。

总之,江门的故事多的是,五邑的风貌更是别具一格。

要是你去了解他们,别忘了多跟当地人攀谈几句,保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那种热情和真诚。

这地方,不仅有美食、有景点,更有那些活生生的故事,一定让你留连忘返。

江门侨乡美五邑情作文

江门侨乡美五邑情作文

江门侨乡美五邑情作文你知道江门吗?那可是个超级有魅力的地方,就像一颗隐藏在南粤大地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侨乡之光,这里面满满的都是五邑情呢!先说这江门的美景吧。

江门的碉楼那可真是一绝。

它们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巨人,散落在五邑大地上。

这些碉楼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建筑,它们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就像是一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建筑大派对。

你看那碉楼的顶部,有中式的飞檐斗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的东方韵味;再瞅瞅那墙面上,又有着洋气的西洋装饰,什么罗马柱啦,巴洛克风格的雕饰啦,仿佛在诉说着海外游子们带回来的异国故事。

走进碉楼内部,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那些古老的家具、斑驳的墙壁,都在静静地向你讲述着往昔的岁月。

还有那古劳水乡,简直就是一幅活脱脱的江南水乡画。

小船在纵横交错的河道里慢悠悠地晃荡着,船夫撑着篙,就像在水面上写着一首悠然的诗。

河岸两边是大片大片的鱼塘和随风摇曳的芦苇荡,时不时能看到几只白鹭在水面上优雅地掠过,然后停在不远处的田埂上。

这里的人们依水而居,生活简单而又惬意,那种宁静的氛围能让你那颗浮躁的心一下子就沉静下来。

说到江门的美食啊,那可真是能把人的口水都馋出来。

双皮奶,那是一定要尝的。

白白嫩嫩的双皮奶,就像个小婴儿的脸蛋,轻轻地舀一勺,那浓郁的奶香就直往鼻子里钻。

奶皮滑溜溜的,下面的奶冻软嫩香甜,一口下去,感觉整个人都被甜蜜包围了。

还有古井烧鹅,那烧鹅皮脆得不像话,咬一口“嘎吱”一声,肉呢,鲜嫩多汁,鹅肉的香味在嘴里散开,再蘸上一点特制的梅子酱,酸酸甜甜的,那味道简直绝了,就像一场味蕾的狂欢派对。

而这江门侨乡最美的,还得数那浓浓的五邑情。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这里有很多人都有海外的亲戚朋友。

那些远渡重洋的侨胞们,虽然身处他乡,但心里始终装着家乡。

他们把海外的文化、财富带回来,建学校、修碉楼,为家乡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而留在家里的人呢,也总是盼着远方的亲人归来,这种思念和牵挂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五邑大地和世界各个角落紧紧地连在一起。

五邑侨乡史

五邑侨乡史

五邑侨乡文化的概况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

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

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五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不仅仅是侨乡文化,但是,最能显示五邑文化特质、最集中体现了五邑文化精髓的,还是侨乡文化。

一、侨乡的历史:江门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

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侨乡的地域:江门市,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

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

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1732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

反而是现在的江门地区人,四邑话流行的区域,因此定名为“四邑话”。

有的特色,将是江门市的一大损失。

语言、文化,再者说,既然“四邑”之广义,也能包含鹤山邑,又何苦“推陈出新”,鹤山邑既也是从四邑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五邑华侨文化分析

五邑华侨文化分析
五邑华侨文化
前 言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 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 “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 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卖 身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 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 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死。那些幸存者多孤 独一生,客死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
金山寻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苦力贸易”造成第一个出国 高潮。据统计,仅全国被拐卖出洋的“猪仔”就达205万 人之多。
金山寻梦
184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发现 金矿,掀起了“淘金热”,接着美国、加拿大修建横贯东 西的太平洋铁路,开凿巴拿马运河以及开发中南美洲和东 南亚都需要大批劳动力,五邑地区以“契约华工”,“赊 单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现了出国移民的大高潮。
侨乡形成
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这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 良传统,对家乡帮助很大,其中以捐资办教育最为突出。。
侨乡艺术
五邑地区的民间艺术十分红火,文明省内外。新会、 台山、开平早就是著名的全国曲艺之乡,2007年,新 会葵艺、台山广东音乐、开平半山灯会又被列为广东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江门市每年都要举办大 型的民间艺术节,演出的内容以流行于五邑各地的、 具有侨乡特色的民歌、民间舞蹈、民乐为主,此外还 有曲艺、粤剧节目。艺术节目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 尤其是海外华人,成为联接五邑侨胞的纽带之一。
碧血丹心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不得不对日宣战。在美国的华侨坚决支持美国政府反 击日寇,参军的华人超过1.3万人,占美国华人总数的17%。 有1.5万华人海员在美国和英国的船上服务。陈纳德将军 组织的“飞虎队”第14服务队有1300人,几乎全是五邑华 裔。。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邑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

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习等的总称)江门市又叫五邑,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个县级市辖区,代管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现有总人口38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32万人。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其风土人情具体总结如下:婚俗杂拾五邑婚俗大同小异,异处奇特有趣,而五邑农村婚娶传统礼仪繁杂、隆重、有趣。

水上婚礼唱的歌,统称咸水歌。

水上婚礼取材于新会大鳌、睦洲一带沙田区过去传统的水上人家迎亲习俗。

过去,珠三角水上人家除了水上作业,还要受雇于人,参与沙田的围垦劳动。

新会属珠三角早期冲积的老沙田区。

因这些沙田区域广,常受咸水侵袭,河水是咸的,故水上人家对歌定情鹤山市的客家人,青年男女结识,交流感情,以至互订终身,往往是通过对歌进行的。

中秋农闲时,是客家青年的爱情季节,男女青年起劲地对歌。

晚上,对歌进入高潮,在如银的月光下,姑娘们穿上绣花边的大襟衫,围上黑布裙,成群结队地来到树林里,和小伙子对歌,你唱我和,爱情也就成熟了。

香灯定姻缘鹤山市一些农村中,父母要为当婚的女儿择偶,就得把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送到物色好的男家。

男方父母把红纸放在供奉祖先、天官等神位的香炉下,点上香灯,连续三天,细心观察家里的动静,如果家中没有发生不如意的事,香灯又没有中途熄灭,便认为那女儿可与儿子相配,否则便认为不吉利,不能相配。

新郎"上头"为新郎"上头"(梳头)的婚俗,在五邑很普遍,而开平市水口镇龙塘地方的"上头"却最为有趣。

新郎成新之日,天未亮,长辈就在家中设一圆形大簸箕,上放一30厘米高,下宽上窄的小木斗,内放谷少许,铜钱若干,柏一支。

让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口封严,意为保住钱物。

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长辈边梳边唱歌,为新郎祝福。

打新娘新会司前何村一带,有打新娘的习俗。

新娘出嫁,都要经受一次打闹之苦。

当新娘的花轿还未到男家时,男家就招集一帮男孩子,个个手持青竹枝,分立在道路两旁,待花轿一到,男孩就蜂拥而上,举起竹枝追随花轿乱打,到了男家门口,伴娘把新娘背下轿时,小孩更是将新娘团团围着追打,直至新娘进入新房。

闹新房时,男孩们对新娘又极尽戏弄之事,打手、踢腿,直闹至深夜,向新郎要糖果、饼乾和利是钱,才雀跃散去。

新娘捱了打,视为乐事,因为传说做新娘的,没有人打是不吉利的。

跨禾竹开平、恩平的一些地方,新娘出阁之日,男家的司礼人预先把扁担横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门口,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叫做跨禾竹。

伴娘此时便高声提醒新娘:"阿妹快把脚抬高,别把禾竹踩中啊!"据说,倘若新娘在跨门槛时踩中了禾竹,就会给婆家带来不幸,因而新娘得特别留神。

纸扇敲头恩平、鹤山的一些农村中,当新娘走出花轿时,新郎就扬起纸扇朝盖着头巾的新娘头上连敲三下,以示新娘以后要听从夫家使唤。

若新郎不忍心用力敲,则会受到众人的讥笑,被认为日后要受制於新娘。

鹤山市活鲤拜门鹤山乡村习俗,新春初四日,以活鲤鱼拜门。

那一天,从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红头绳扎起的生猛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

直到今天,鹤山乡间还流行这一习俗,但简化了,不唱鱼歌,只念一句祝词:"大生鲤,大生鲤,你家年头好到年尾!"鹤山市民间舞龙山市最负盛名的舞龙要数桃源镇竹朗的金龙。

竹朗的舞龙习俗鹤相传已有200多年。

每年中秋节或喜庆,舞龙是竹朗人最喜爱的活动,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出动,老人、妇女结队观看,附近顺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亲友都来捧场。

其时,锣鼓鞭炮喝彩鼓掌响成一片,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

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8月底都要举行一连三晚别开生面的舞龙活动,他们的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间看去宛如一条繁星万点的银河,叫做香火龙,远看尤为壮观。

陈山分有几个里,各个里都有门楼,龙经门楼侧身而过,村里人在门楼等候,给龙灌酒,灌龙酒时,大家都一饮而尽。

恩平灯节元宵节恩平叫"灯节",从正月初八起,至二月初二止,长达十多天。

各村"开灯"、"散灯"的日期有先有後。

灯节主要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各村均有灯寮,是专为打节供奉社神而设的,平时则是村人聚众议事及谈天说地的场所。

除夕前一晚,各家各户门前张灯结彩,灯色有鲤鱼、玉龙、走马、花球、琉璃……等等,花样繁多,争妍斗丽。

一般人家挂的都是夜晚用来照明的风雨灯、四面光灯。

这些灯彻夜不熄,每晚添油,直到"散灯"才撤去,叫作"长明灯""开灯"这天,村人吹奏八音鼓乐,出动瑞狮,到社坛迎接社神回灯寮安放,各家上供品祭祀。

去年生有男孩的人家,送花灯到灯寮悬挂,名为"送灯"。

灯寮内香烟缭绕,灯火辉煌,一派祥和气氛。

鹤山市的龙舟竞渡鹤山市的龙舟习俗,有"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划出屎,初五初六船过基"的俗谚。

农历四月底,藏在"龙船步"水下的龙舟被捞了上水,村民把龙舟洗过抹油,又饰上龙头龙尾,然后开始"练桡"。

比赛开始,鞭炮声响,锣鼓震天,万众欢腾,主持人手执一尾生猛鲤鱼,所有参赛龙舟依次过搭于水面上的"龙门",进入赛场。

主持人把鲤鱼抛如江中,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五月龙船抢大标"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

"这两句岁时歌,百多年来在江门五邑广泛传唱,可见端午节斗龙船在我市风气之盛,历史之长。

江门市境内有锦江、潭江、西江三条大流贯。

鹤山、新会地处西江下游,河涌纵横,水网密布。

农民通晓水性,扒艇出入,斗龙戏水,得其所乐。

把埋藏于河中的龙船起出,叫"起龙",也叫"出水龙"。

起龙一般在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另行择日的。

"龙舟宴到了"斗龙"之日,例必在村头或祠堂举行宴会,谓之"龙舟宴"。

旺龙龙舟宴吃罢,当即选出两名桡手,分别扛着龙头、龙尾,在锣鼓声中巡行到河边,举行拜祭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后把龙头、龙尾装上龙舟,是谓"旺龙"。

出龙旺龙之后,桡手们登上龙船坐定,双手紧握木桨,肃穆待发。

主祭者便把柚叶水酒向龙头,霎时间鞭炮四起,锣鼓齐鸣,船上鼓手一声令下,众桡齐发,龙舟飞驰而出,驶向大河。

这叫"出龙"。

应景"应景"其实是龙船的表演赛、友谊赛。

各乡定有应景日期,应邀的龙船依期赴会,表演各种扒龙船技艺。

或把粽糍、糕点、水果抛掷过去,或在上游把食物放在水中漂下,供桡手取食,是谓"犒龙"。

斗龙"斗龙"即正式的锦标赛,是要抢大标的,一般在五月初五举行。

过去斗龙,由大乡组织,乡绅主持。

现在是各县体育委员会或乡镇政府组织。

入窦斗龙之后,无论胜负,各乡(村)均设宴慰劳健儿,举行拜祭仪式。

然后,大家同心协力把龙船抬到藏龙点埋藏起来,叫做"入窦"。

至此,斗龙抢标才告一段落。

江门潮连纱龙据史载,潮连舞纱龙告老还乡后,把当地制作纱龙和舞龙的技艺带回故乡。

从此,舞的舞法很多,大体上有"绕龙柱"、"跳门龙"、"过龙桥"、"反龙脊"、"穿龙门""走梅花椿、"走之字"、"单双扣"、"双飞蝴蝶"、"双金钱""龙滚沙"、"蟠龙"(回龙吐尾)、"卧龙"、"跃龙"等等,变化万千,舞时伴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令人精神大振。

开平泮村灯会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是水口镇泮村的习俗,也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

这个习俗,相传始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泮村一带都是黑石山,山形似象、狮、虎、牛、羊"五兽",被称为"五兽地"。

(泮村灯会) (泮村灯会盛会)台山浮石飘色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

浮石摆色,源于清乾隆年间,由浮石赴京参加会考的人们依照中原飘色传统。

新会天后诞抢花炮新会市司前镇天等乡有衣服天后庙,过去每逢天后神诞,都要演大戏和烧花炮,各村还挑选一批青壮农民组成队伍到天后庙后侧金山岗上抢花炮。

天后神诞的花炮计有120座,其中第4座花炮用纸扎成鳌山彩座,是群炮之冠。

各村参加者双掌分别染成绿、红、赭等色。

当第3座花炮升天后,第4座花炮便装在用生铁铸成的鼎形轿子上,由50-60名李姓青壮年抬到场地上。

花炮点火后,朝空中发射,射向哪里,抢炮手便奔向哪里,一涌而上,拼命向前,哪一村的人首先抢到了,其余各村的人都不能争,只好等候抢24、104座花炮,直到全部花炮燃放完毕,才告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