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礼仪

合集下载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 丧葬文化

礼记丧葬文化
《礼记》是古代中国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丧葬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中国,丧葬文化非常重要,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恩待和对祖先的敬仰表达。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古代丧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守孝:丧葬期间,家属要进行一定的守孝礼仪。

这包括剪发、穿孝服、不音乐、不举办喜庆活动等。

这些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家属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展示对逝者的敬意。

2. 冠笄:在古代中国,成年男子戴孝帽,而成年女子则戴孝冠,这是丧葬期间的一项仪式。

通过冠戴孝冠,女子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3. 祭祀:丧葬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属会准备食物、酒和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祭祀,人们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和祝福。

4. 安葬:古代中国非常注重逝者的安葬仪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安葬应该选择适宜的地点和墓地,进行具体的埋葬仪式。

墓地的选择要遵循地理风水和世系传承的原则,以保证逝者的后代能够与其联系和祭拜。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关怀,强调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丧葬文化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死的思考。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指古代社会对于死亡和葬礼的相关习俗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尊重祖先: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尊重和纪念,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供奉。

2.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家族墓地,用于埋葬祖先和家族成员。

3. 陪葬品:古代人们相信死者在来世会继续需要物质生活,因此会在葬礼中陪葬一些物品,如食物、衣物、器具等。

4. 祭祀仪式:古代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祭拜并祈求祝福和保佑。

5. 灵车和灵柩:古代人们会使用特殊的车辆将灵柩运送到墓地,以示尊重和庄重。

6. 纪念碑和墓志铭:古代人们会在墓地上建立纪念碑,上面刻有死者的名字、生平事迹和墓志铭,用于纪念和铭记。

7. 丧服和丧期:古代人们在丧葬期间会穿戴特殊的丧服,丧
期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要遵守一些丧葬礼仪和禁忌。

8. 祭祀神明:古代人们相信神明能够保佑和护佑死者的灵魂,因此会在葬礼中进行祭祀神明的仪式。

9. 阴阳之道:古代人们相信世界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组成,死亡被视为阴的一面,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与阴阳之道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10. 祭祀坟墓:古代人们会定期祭祀坟墓,清理墓地、烧纸钱、献上食物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常识,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论语·为政》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是指古代社会针对逝者举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
礼仪文化常识:
1. 祭祀: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人灵魂仍然存在,因此会进行祭祀仪式,以示尊敬和安
抚逝者灵魂。

2. 朝服:古代丧葬礼仪中,亲属和参与者通常穿着朝服,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悲痛。

3. 白衣: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白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同时与死亡和丧失有关。

因此,
参与丧葬仪式的人通常会穿白衣。

4. 哀乐:丧葬仪式中常常伴随着哀乐音乐,这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5. 丧钟: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为了通知社会有人去世,会敲响丧钟,作为一种哀悼的
方式。

6. 痛哭:古代丧葬仪式中,参与者常常会发出悲痛的哭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7. 下葬:在古代,一般将逝者的遗体埋葬在土地里,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墓地中,以示
对逝者的尊重。

8. 祭祀墓地: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还会定期前往墓地祭拜逝者,清理墓地,并向逝者
献上食物和祭品。

9. 丧服:在一些古代文化中,丧服是指丧葬仪式期间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是黑色或
其他深色,代表悲痛和哀悼。

10. 祭品: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香烛等,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

”[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

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

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

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

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

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
没有改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

“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
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 (5)
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
[6]
河南:陈州俗“重丧葬” (7)
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

那么丧葬仪式也就被世人所重视,自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步骤程序,并且其内容的繁琐也是根据年代的延续而加重。

在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中,丧葬礼仪无疑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综合《仪礼》,唐代《开元礼》,宋代《政和礼》、《书仪》和《朱子家礼》,明代《明会典》等书”[9],可知中国古代官定丧仪流程大致如下:
(1)初终:人将死之时为其换内外新衣,刚死之时行“属纩”之礼,测其断气否。

(2)复:复即招魂。

(3)易服:凡与丧事相关之人除珠翠纹饰,换素净之衣。

(4)奉体魄精神:奉体魄指对尸体进行一番整治,行“楔齿”、“缀足”之礼,奉精神指亲属放酒食于死者东侧,然后哭奠。

(5)治棺椁。

(6)讣告:即报丧。

将死者的死讯告诉亲戚朋友及其上司下属等。

其内容一般为叙述死者的生卒年月、履历、祭葬时间和地点等等。

(7)沐浴、饭含、袭尸:沐浴即为死者洗浴,饭含指于死者口中塞入稻、贝、玉、饭食等物,袭尸即为死者加衣三重。

(8)为铭:即治灵柩前旗幡。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家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求人之灵柩”
[10]的字样。

(9)置灵座:即摆供奉神主的几筵。

(10)设魂帛。

魂帛以白绢折为长条形,交互穿贯,如同民间结同心结式,上出其首,旁垂两耳,下垂其余为足,如同人形,左书死者出生年、月、日、时,右书卒年、月、日、时,于始死时设之,葬后立主,埋于墓侧。

(11)吊丧、赠襚:吊唁者吊丧,送衣衾等物。

(12)小敛:为死者加衣覆衾。

(13)大殓:放尸入棺。

(14)闻丧、奔丧。

(15)成服:五服之内死者亲属穿各自应服的丧服。

(16)朝夕奠朔望奠。

按古礼,自成服之后,死者亲届要本着“事死如生”的精神,每天在日出及田将落前举行两次祭奠,“如乎无创随之食,加洒果”。

如遏月朔,也要设俱祭奠。

祭奠时,串子们出然又得哭踊、跪拜一番,如此直至下葬时止,这便是朝夕奠朔授奖。

(17)卜宅兆葬日。


卜者、筮者等人通过龟卜来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墓地的方位等。

(18)穿圹:即营墓。

(19)刻碑志。

(20)备明器。

随葬物品,一是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二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

(21)启殡。

即是指停柩待葬。

(22)朝祖。

即于灵柩发引前一天,奉魂帛朝拜祖庙,犹如生前远行必辞尊先辈之意。

(23)亲宾奠祭、赙赠。

(24)陈器。

(25)祖奠。

(26)遣奠。

(27)在途。

(28)及墓。

(29)下棺。

(30)题虞主:即在一块木板上题写死者姓名最后送存至家庙中。

(31)反哭:丧主奉神主归家而哭。

民间丧仪虽不致如此细致繁琐,但大体程序仍是相近的,民间丧礼此外还附上了“点随身灯”、“写殃榜”、“七七追荐”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

例如“七七四十九”此为每隔七天生者就为死者举行一次仪式用来召唤死者的魂魄,让死者的魂魄找到回家的路,灵魂得到归所,此仪式要做满七次,直至达到七七四十九天即可,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慰藉与怀念,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

参考文献:
[1][9]高添璧.浅谈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礼俗[j].文史新鉴,2010(03)下
[2]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1217号大墓),1968年
[3][5][6][7]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版,107-109
[4]得硕亭.草珠一串.详见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8]戴圣.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
[1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