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一级生物安全)一.在实验期间实验室门需保持关闭状态。

二.按规程操作,尽量避免气溶胶的产生。

三.在工作区域内不允许吸烟、进食、喝饮料以及储存食物。

四.工作期间需穿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

五.不允许用嘴吸吸液管,应使用机械的吸液设备。

六.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

七.完成实验操作后,离开实验室前需洗手。

八.定期消毒工作台,有液体飞溅应立即消毒。

九.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器材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

十.污染物应被封口,被耐用的、防漏的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地点销毁。

十一.控制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出没。

十二.保持工作区的清洁消毒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制度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由实验室组长负责安排日常工作流程和工作人员的任务。

二.进入工作室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进入无菌接种室应穿隔离衣、裤、帽、口罩、手套,换工作鞋。

三.坚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工作,做好室内质控的记录和室间质评的回报工作。

四.收到检验标本应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并及时发出报告。

五.发现有烈性传染的标本应严格做好标本处理后的消毒工作,或转送有关部门处理。

发现特殊阳性标本和难以确定的标本结果,应报告组长或主任,讨论后方可填发报告单。

六.做好培养基的配制、消毒工作和日常消耗品的准备。

七.经常保持工作间的清洁卫生,做好日常标本的污物处理、消毒工作。

定时定期做好无菌室的消毒工作。

八.配合临床相关科室做好病房、手术室等的院内感染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资料的记录、统计和分析工作。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

九.做好菌种的保存工作。

十.做好每天的工作量统计工作,并做好特殊阳性结果的登记统计工作。

做好交接班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安全操作规程
为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的安全,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
偶然事故和人为疏忽,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1. 实验室入口严格管控,必须佩戴实验室工作服和手套进入。

2.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过多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防止燃气泄漏等事故。

3.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压力等应定期检查,确保仪器设备正
常工作。

同时,对于实验室内存在的生化、放射、毒性等危险性物质,应定期进行检测、调整,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4.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等装备,严禁在实验室
内吃饭、喝水。

5. 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手册,对于操作规程不熟悉的,应向
其他工作人员请教;实验当天要对所需化学品和试剂品质进行检查。

6. 实验完成后,试剂品应专门分类保存,避免交叉污染。

对于
有毒物品,要求采用专用存放,并标明危险性质。

7. 实验室存放的微生物菌种应进行分门别类、专人管理,并定
期消毒,杜绝交叉污染。

8.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化学药品、毒性物品等残留物,消毒杀菌,保持清洁卫生。

注意:禁止将实验室的化学试剂及细菌菌株带离实验室。

如有违反,严肃追究责任。

(以上规程为基础框架,实验室也应按照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

)。

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室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其他访问者。

第三条实验室的工作时间为每天的8:00-17:00,非工作时间需要特殊申请,并由主管人员审批。

第四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得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实验室。

第五条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佩戴实验室指定的防护设备,包括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第二章实验室工作流程第六条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后处理等环节。

实验室成员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作。

第七条实验前准备包括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培养基、设备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标记。

第八条实验操作应遵循实验操作规程,按照实验计划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第九条实验后处理包括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弃物等,保持实验室清洁和卫生。

第三章实验室安全第十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反安全操作规定,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第十一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培训,并按照培训要求执行。

第十二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不得穿戴开裆裤、露指露脚等不符合实验室要求的服装。

第十三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应对实验环境进行检查,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四条实验室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时应关闭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保持实验室的安全。

第十五条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并及时报告主管人员。

第四章实验室卫生第十六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随意扔弃垃圾。

第十七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工作,并保持实验室的通风状况良好。

第十八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清理实验室的培养基、试剂等过期物品,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保护研究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制定出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

1.实验室准备:(1)实验室要保持干净整洁,清洁度要定期检查和清洁,确保操作台面、实验器具和垃圾桶等的卫生状况良好。

(2)实验室应配备充足的消毒液、洗手液、手套和防护面具等。

(3)实验室内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安全淋浴、灭火器等。

(4)研究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了解实验室的应急处理程序。

2.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室内应确定指定用于微生物实验的操作区域,并标明禁止随意进入,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

(2)研究人员应穿戴适当的实验服和防护用品,如实验室的标准头套、口罩、手套和实验服等。

(3)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并正确佩戴防护用品,以避免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3.微生物处理:(1)所有微生物样品和培养物品必须妥善保存,并遵循相关的存储规定。

(2)在处理微生物时,要尽量减少直接接触,避免微生物的扩散。

(3)所有微生物实验操作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扩散。

(4)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5)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实验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实验室的卫生状况良好。

4.废弃物处理:(1)废弃物应分类存储,按照特定的规定进行处理。

(2)涉及到微生物的废弃物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3)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验室的规定。

5.事故应急处理:(1)实验室事故发生时,研究人员应当立即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并按照应急处理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

(2)在突发情况下,如火灾等危险,研究人员应尽快撤离实验室,并及时报警。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定,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微生物检验课件)

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微生物检验课件)

(二)暴露的处理
5.离心管破碎:
如果正在运行时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 裂,应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约30分钟,待气溶胶沉降后开盖。
若离心机停止时发现离心管破碎,应立即盖上离心机,密闭30分钟。随后操作 都应戴结实手套。
玻璃碎片用镊子等工具清除,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 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消毒30 分钟。
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装有消毒剂的容器内,然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 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反复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
(三)感染性物质的运输
感染性物质运输要求 按内层、中层、外层 三层进行包装。
(四)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后 丢弃。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首选的方法。所有感染性废 弃物都应装入可高压灭菌的黄色塑料袋,并置于防渗漏的容器 内进行高压灭菌后,放到运输容器内运输至焚烧炉。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
一、实验室准入要求
1.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 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2.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3.BSL-2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其下部应注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名称、负责人姓名和 联系电话等有关信息 4.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殊批准,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 。
三、感染性物质的操作与处理
(一)感染性物质的操作
1.标本采集:必须有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并 根据采集的标本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而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
2.标本运送:采集的标本应采取防止污染工作人员、患者及环境的方式在医 疗机构内运送。

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1目的有效的针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实验设备安全以及防止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

2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专业实验室,实验室为二级生物实验室。

3职责3.1 生物安全小组组主任为实验室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运行。

3.2 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生物安全管理日常工作的安排。

3.3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具体工作。

4工作程序4.1生物安全小组的组成4.1.1生物安全小组组主任是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

4.1.2生物安全责任人:4.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维护和检查4.2.1生物安全责任人指定针对安全操作和安全装备的检查方案,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4.2.2生物安全责任人会建立安全清单,为回顾性检查提供资料并进行记录,形成《安全记录》。

4.2.3对危险品、危险区进行鉴定并加以标志。

4.2.4实验室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所有的事件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4.2.5生物安全负责人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并对各种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进行培训。

4.2.6若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生物安全负责人。

4.3警告标记和标签的建立。

4.3.1对不同危险程度的实验工作区进行标志。

4.3.2对高度危险性区域要张贴危险公告。

4.3.3装存危险物质的容器必须贴上标签,其内容应详细。

5安全操作规程5.1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防护规程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所提供的工作服。

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挂在指定的地方,不得在实验室外洗工作服。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在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掉并洗手。

5.2生物安全标准个人行为5.2.1在实验室工作区禁止吸烟。

5.2.2禁止在实验室放置食物、饮料及类似的存在有潜在的从手到口的接触途径的其他物质。

禁止用实验室的冰箱(柜)储存食物。

5.2.3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应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他的眼睛和面部防护用品。

5.2.4在实验室工作区,污染区应穿白大衣和隔离衣,服装应符合实验室设备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安全1.1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1.2 科室安全文档(a)生物危害防护:实际操作规程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2004-01-05发布,2004-10-01实施。

)(b)实验室安全: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

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1.3 应用:以上的操作规程应用于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门。

工作人员或访问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1.4 关于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任何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必须通知负责科室安全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他们将建议科室主任考虑实施。

1.5 生物性危害1.5.1 与各种操作有关的生物危害水平取决于:a.处理的传染性物质的本身:按照传染性物质对个人和社区和潜在危险性以及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其划分成不同等级。

所采用的等级划分详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处理不同等级的传染性物质的要求在”实验室安全”中已规定。

这些符合要求的设备都要承担重要临床工作,科室负责人必须保证中应污染物水平。

c.培训,特别是员工的安全性培训和安全性经验积累。

所有员工应该接受一定训练,能安全处理任何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物质,避免将实验不能处理或规定之外的传染性物质暴露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发生也要会正确处理。

1.5.2 传染性物质的分类1.5.2.1分类系统生物危害防护:〔见1.2 (a)〕,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4a.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对社区无危害性。

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不需特殊安全设备,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但其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并遵守严格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分析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I.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符合安全要求的基本设施,包括通风系统、恒温环境、灭菌设备等。

通风系统可保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恒温环境则有助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培养生长;灭菌设备能有效杀灭实验器材上的潜在病原体,避免交叉感染。

II.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在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中,实验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实验服可以防止微生物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和传播;手套的使用可降低实验人员接触到微生物的可能性;口罩和护目镜有助于防止微生物通过口鼻和眼部进入身体。

正确使用这些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感染的关键。

III. 细菌培养与传播的预防1. 细菌培养技术规范在进行细菌培养时,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实验要求,采取无菌技术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此外,需采用合适的培养基、温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细菌安全处理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细菌培养物时,需要采用严密的防护措施,避免微生物的无意传播。

实验人员应熟悉并正确操作常用的消毒剂,如漂白粉、酒精和紫外线辐射等,以保证细菌的安全处置,并预防实验室污染和环境污染。

IV. 废弃物处理与清洁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废弃物处理与清洁是关键环节。

实验人员应按照规定将使用过的培养基、试剂和容器等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野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等也需要定期清洁消毒,以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V. 实验室员工的培训与沟通实验室员工应接受全面的安全培训,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规范与操作要求,掌握适当的紧急处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目的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

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

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

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

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

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

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

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

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

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

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

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

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

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

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

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

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

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

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

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

打开外排风机。

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

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

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

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

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

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

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

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

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

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

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

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

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

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

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

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

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

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

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

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

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

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