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
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安全操作规程
为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实验样本的安全,防止实验中可能出现的
偶然事故和人为疏忽,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1. 实验室入口严格管控,必须佩戴实验室工作服和手套进入。
2.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过多杂物,确保通道畅通,
防止燃气泄漏等事故。
3.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压力等应定期检查,确保仪器设备正
常工作。
同时,对于实验室内存在的生化、放射、毒性等危险性物质,应定期进行检测、调整,确保符合安全标准。
4.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等装备,严禁在实验室
内吃饭、喝水。
5. 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手册,对于操作规程不熟悉的,应向
其他工作人员请教;实验当天要对所需化学品和试剂品质进行检查。
6. 实验完成后,试剂品应专门分类保存,避免交叉污染。
对于
有毒物品,要求采用专用存放,并标明危险性质。
7. 实验室存放的微生物菌种应进行分门别类、专人管理,并定
期消毒,杜绝交叉污染。
8.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化学药品、毒性物品等残留物,消毒杀菌,保持清洁卫生。
注意:禁止将实验室的化学试剂及细菌菌株带离实验室。
如有违反,严肃追究责任。
(以上规程为基础框架,实验室也应按照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
)。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属于实验室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它需要处理小于肉眼可见的生物体,这就需要更加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时,处理好实验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实验前准备、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实验后的清洁与消毒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之前,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区域和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以保证实验区域干净整洁,无细菌和其他污染因素。
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前,安全防护措施的准备很必要,如佩戴实验室专用的防护手套、手衣、口罩和护目镜等。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无损坏,并清洗、消毒和干燥。
接着,需要为培养基的制备做好准备,确保培养基中无细菌。
二、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呼吸滴溅微生物对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不可见的存在,因此,呼吸滴溅非常普遍,同时也是危险的。
为避免呼吸滴溅,实验人员需要佩戴一次性口罩和头帽,保持培养物的封闭和牢固。
2.避免暴露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中,实验人员应尽可能避免暴露于培养物中,如污染的培养皿、文管和悬浮液等。
实验中使用的器具数量尽可能少,要控制其大小和形状,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并且避免污染实验环境。
3.避免感染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实验时需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实验人员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实验服,并时刻保持手部和实验环境的干燥。
在处理培养物之前,需要使用消毒剂对各种器材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风险。
4.保持实验环境干净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实验人员需要做好实验过程的清洁,避免培养物跨越实验台面。
一旦发现培养物已经污染了实验台面,要及时进行彻底的清洁,以减少污染点的扩散。
三、实验后的清洁与消毒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完成后,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环境和器材进行清洁与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潜在的危险因素。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保护研究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制定出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
1.实验室准备:(1)实验室要保持干净整洁,清洁度要定期检查和清洁,确保操作台面、实验器具和垃圾桶等的卫生状况良好。
(2)实验室应配备充足的消毒液、洗手液、手套和防护面具等。
(3)实验室内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安全淋浴、灭火器等。
(4)研究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并了解实验室的应急处理程序。
2.实验前的准备:(1)实验室内应确定指定用于微生物实验的操作区域,并标明禁止随意进入,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
(2)研究人员应穿戴适当的实验服和防护用品,如实验室的标准头套、口罩、手套和实验服等。
(3)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彻底洗手,并正确佩戴防护用品,以避免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3.微生物处理:(1)所有微生物样品和培养物品必须妥善保存,并遵循相关的存储规定。
(2)在处理微生物时,要尽量减少直接接触,避免微生物的扩散。
(3)所有微生物实验操作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扩散。
(4)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5)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实验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实验室的卫生状况良好。
4.废弃物处理:(1)废弃物应分类存储,按照特定的规定进行处理。
(2)涉及到微生物的废弃物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3)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验室的规定。
5.事故应急处理:(1)实验室事故发生时,研究人员应当立即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并按照应急处理程序采取相应的措施。
(2)在突发情况下,如火灾等危险,研究人员应尽快撤离实验室,并及时报警。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定,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一、目的本规程旨在保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的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管理及设备安全。
三、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四、安全操作规程: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1.1实验室入口处必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1.5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1.6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0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
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
然后紫外线消毒30分钟。
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染菌的微生物培养物处理程序,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意义重大.一、员工安全操作规范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2、实验室安全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3、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5、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6、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二、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依次堆放在灭菌锅。
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2、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
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4、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5、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三、电炉使用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1、将盛有液体的玻璃容器(应垫石棉网)或不锈钢器皿置于电炉上,方可打开电炉加热.2、电炉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人在场,注意观察容器内液体加热情况,避免液体溢出,造成事故。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及操作规定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及操作规定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场所,涉及到许多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生物体。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有序进行,制定一套严格的安全及操作规定非常重要。
以下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及操作规定:1.人员要求:1.1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并经过实验室主管的指导。
1.2每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1.3禁止将个人物品进入实验室,如食品、饮料等。
1.4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喝水和进食。
2.实验室设施要求:2.1实验室必须保持干净、整洁,没有杂物和危险品堆放。
2.2所有实验室设施和仪器必须与电源、水源和气源保持正常连接。
2.3实验室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紫外灯,以确保空气和工作台的消毒。
3.实验操作要求:3.1所有实验操作必须在实验室主管或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3.2对于具有较强毒性或传染性的微生物,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下进行操作。
3.3实验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遵守操作规程,包括正确使用试剂和设备。
3.4每次实验操作结束后,必须彻底清洁工作台和设备,并将所有使用过的材料和废弃物以规定的方式处理。
4.废物处理要求:4.1所有实验室生成的废物必须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分类、存储和处理。
4.2对于有害废物,必须妥善包装,并交由专业的废物处理公司处理。
4.3废液和废液媒介物必须通过化学处理或高温消毒的方式进行消毒,然后排入指定的排水系统。
5.灭火和紧急应急预案:5.1实验室必须配备适当的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情况。
5.2实验室必须制定并实施紧急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漏、中毒等事故的处理方法,所有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并熟悉这些应急预案。
6.定期检查和维护:6.1实验室主管必须定期对实验室设施和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6.2实验室主管必须定期检查和更新所有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可靠性和完整性。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场所,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实验人员进行安全高效的实验工作。
1. 实验室准备在进行实验前,实验室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室内的设备和仪器应保持干净整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实验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紧急设施的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实验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实验服和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2. 操作规程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操作规程。
首先,实验人员应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时间。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将实验物品和培养基带到其他实验台面上。
同时,实验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确保实验物品和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3. 培养基的制备和处理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的基础,制备和处理培养基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实验人员需要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并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接触空气和其他细菌,以免造成污染。
另外,实验人员在处理培养基时,应使用无菌技术和器具,避免污染。
4. 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传递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传递是微生物实验室常见的操作。
在保存微生物菌种时,应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或冻干保存。
保存菌种的容器和标签应清洁干燥,并标明菌种的名称、保存日期和保存条件等信息。
在传递菌种时,应注意避免菌种的污染和变异,确保传递的菌种保持原有的特性。
5. 废弃物的处理微生物实验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
首先,实验人员应将废弃物分类,如将生物危险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分开处理。
生物危险废弃物应放入专用的容器中,并进行特殊处理,如高温灭菌或化学处理。
一般废弃物应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并定期清理和更换垃圾袋。
6.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安全是微生物实验的重要环节。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制定了本实验室操作规程。
本规程旨在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污染,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验室安全1. 实验室进入与离开:a.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适当的实验室服装,包括实验室专用外套、手套、实验鞋等。
长发应该束起来,避免遮挡面部。
b. 进入实验室前,应该洗手,并使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c. 离开实验室时,应该将实验室服装放置在指定的地方,避免污染其他区域。
d. 离开实验室时,应该洗手并使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 实验室操作安全:a. 实验室内严禁进食、饮水和吸烟。
b. 实验室内不得随意更换实验器材和试剂,必要时应经过主管人员的批准。
c. 实验室内不得进行未经授权的实验操作。
d. 实验室内使用的器材和试剂应按照规定进行妥善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和损坏。
三、实验室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在实验室操作前,应检查实验室设备和器材的完好性,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b. 检查实验室内的消防设施和应急设备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实验室操作流程:a.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实验器材。
b. 在操作前,应对实验台面和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c. 操作过程中,应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温度。
d.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和实验器材,避免残留物的交叉污染。
四、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注意个人卫生,时常洗手并使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污染。
3.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
4. 注意实验室的通风情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微生物的扩散和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安全1.1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1.2 科室安全文档(a)生物危害防护:实际操作规程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2004-01-05发布,2004-10-01实施。
)(b)实验室安全: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
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1.3 应用:以上的操作规程应用于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门。
工作人员或访问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1.4 关于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任何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必须通知负责科室安全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他们将建议科室主任考虑实施。
1.5 生物性危害1.5.1 与各种操作有关的生物危害水平取决于:a.处理的传染性物质的本身:按照传染性物质对个人和社区的潜在危险性以及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其划分成不同等级。
所采用的等级划分详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处理不同等级的传染性物质的要求在"实验室安全"中已规定。
这些符合要求的设备都要承担重要临床工作,科室负责人必须保证中应污染物水平。
c.培训,特别是员工的安全性培训和安全性经验积累。
所有员工应该接受一定训练,能安全处理任何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物质,避免将实验不能处理或规定之外的传染性物质暴露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发生也要会正确处理。
1.5.2 传染性物质的分类1.5.2.1分类系统生物危害防护:[见1.2 (a)],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4a.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对社区无危害性。
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不需特殊安全设备,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
培养基上包含未鉴定物,因此,妥善处理对各级安全水平都至着重要。
b.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类疾病相关物质,这种物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有中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
医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物质属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应张贴,并且限制接近,应用醒目标语,若是能产生空气传播或飞溅的I,II类物质都应使用相应的操作台。
实验室应提供类似防护衣、手套和眼罩,尤其是配戴隐形眼镜者,也应提供类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设施,并且临近工作区也应有高压灭菌装置。
所有废物和反复使用设备的去污染应有特定的程序。
c.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类疾病相关物质,具有潜在空气传播性,能引起严重的、致命的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高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
所有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3级物质的标本必须标以"小心污染"标签,并且同时标于盛放标本容器和申清单。
应对所有血液、体液、分离的人体组织等有普通防护意识,它们都应被视作传染源。
在此生物安全水平等级,实验室应控制对其接近。
凡涉及该类物质都应使用I或II类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级操作注意事项,对所有废物进行去污染处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复使用设备。
d.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4——对个人的危险如生物安全3级,但对社区有高度危险性。
这些传染性物质包括:蜱源性脑炎病毒支里半亚-刚果牛血热病毒Marburg Virus艾波拉病毒Lagsa fever VirusJunin HF VirusMachupo HF VirusGuanaruto HF Virus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1.6 以下预防措施,所有实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1.6.1 工作服a.所有实验室成员在工作期间必须始终穿着所提供的工作服。
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挂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实验室外冼工作服。
b.在处理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安全3级物质的标本时,必须在工作服外穿隔离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内处理标本和培养基时,必须戴手套。
1.6.2 洗手池洗手池须供应洗洁剂和纸巾。
1.6.3 洗手所有工作人员在离开工作区必须洗手,并且要先脱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饮水、吸烟、化妆品食物和饮料不允许带入任何处理标本的房间。
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吸烟。
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妆品。
1.6.5 伤口和擦伤手上的伤口和擦伤必须覆盖保护物。
1.6.6 个人衣物个人衣物不允许带入实验室,并且必须保存在带锁的柜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这是禁用的。
要求使用机械移液装置。
1.7 常规预防措施应用于所有血液、体液、组织标本的操作中:1> 无论何时都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针头或其它锐器。
2> 使用过的针头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须丢入专门的带有盖子的桶内,以备安全处理,防止容器过满盛装。
3> 使用过的针头不许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烂的玻璃必须放入坚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后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黄色垃圾袋。
5> 在接触具有潜在性传染性标本培养基、组织,必戴保护性手套,防止皮肤直接接触。
如果手套有可见的污染,必须先除去污染,再更换。
手上有皮炎或伤口的工作人员的需要间接接触传染性物质的人员应戴保护性手套。
6> 在处理完标本、结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规定带手套时,应常规洗手。
7> 当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它体液污染发生时,应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区。
建议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
如果污染区较大用浸有次氯酸钠溶液的湿布覆盖10min去污染,并标示相应的警告,丢弃废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级物理容器。
注意飞溅的水滴和流淌的水会将污染带到主污染区以外。
8> 所有在实验室使用的具有潜在污染性的物质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压,再做处理。
9> 任何可能产生飞溅或气雾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进行。
这些操作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混合,超声,收集组织受精卵,以及处理含有浓集的感染物质标本。
1.8 实验室物质处理a> 黑色塑料袋用来收集未污染或经高压处理的废物。
b> 废纸篓用来收集未污染的废纸、用过的纸巾等。
c> 所有可能传染的物质必须高压或焚化。
d> 所有丢弃的标本、培养基和实验室废物必须放在专门容器里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装2%新鲜配置次氯酸液,以临时放置工作中丢弃的标本、污染吸头和棉拭子,待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再经高压处理。
f> 黄色塑料袋用来处理污染的实验室废物。
它们应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烧。
g> 带盖、带标签硬质容器用来盛装针头等锐器。
1.9 实验室传染性物的消毒高压a.所有培养基的传染性物质都要高压,除非准备焚烧的,高压的最大好处是使传染性物质离开实验室可保证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压设备应在医学技师监督下由实验室工人操作。
c.高压设备应定期由医院设备组测试、检修。
这些测试包括商业使有的芽胞试纸实验。
多个高压设备应有使用记录,并自使用之日起由医学技师连续记录。
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员报告。
1.10 去污染去污染剂: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装新鲜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个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来处理溅在地板和家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鲜配制成一定浓度,主要用于不能使用次氯酸钠的仪器去污染,如离心机等。
4> 75%乙醇:主要用于对清洁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离心机1.11.1 注意事项:a> 使离心机用的试管应具是厚管或塑料的,离心前应仔细检查是否缺损。
b> 离心机需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操作都应能看见离心缸,以便能正确地将离心架放在转子上。
c> 离心桶和离心架配对使用,负载后需仔细平衡。
d> 为避免脱架和试管内溶液溅出,开始采用低转速,然后逐渐升高。
e> 离心机内缸应由高级人员定期检索,内壁必须用戊二醛定期清洁,去污染。
f> 在对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安全操作3级标本离心时,必须加盖密封,密封盖只有在一级生物安全操作台内才能打开。
1.11.2 离心时,试管破裂a> 如果正在离心时,发生或怀疑发生试管破裂,电动机应立即断电,并在30min 后才能打开离心机盖。
b> 如离心后发现破裂,应立刻关闭机盖,保持至少30min。
c> 立即通知安全员。
d> 戴厚手套,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棉鉴清除破碎玻璃碎片。
e> 所有破裂试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和转子必须放在专门消毒剂中去污染,要求消毒剂不具腐蚀性,对浸生物安全物质有效。
然后,或者浸泡至24小时,或者高压。
f> 未破裂,带盖的试管也应放在另一含有消毒剂的容器中1后,再对其内容物处理。
i> 离心缸必须用戊二醛棉拭子清洁,过夜,再重复擦拭,再用水清洁洗净并干燥。
g> 含有生物安全3级物质的密封离心桶必须在密封状态下取出,在一级生物安全操作台内打开。
如果试管破裂,离心桶密封盖应松松地盖上,对离心桶高压。
1.12 破裂和溢出任何重要的破裂的溢出都应通知安全人员。
在处理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案例的溢出物,应先得到安全人员的建议。
1.12.1 病毒培养基的泄漏a> 用浸有20%次氯酸钠的纸巾覆盖溅洒出的污染物用容器碎片。
b> 覆盖10-15min。
c> 戴一次性手套,清扫纸巾和碎片于合适的容器(如塑料袋,但不包括含有碎玻璃或其它锐利物体),用一片硬纸板去清扫,不能用刷子或尘掸,除非它们适于高压。
手指远离碎玻璃。
d> 将碎片和使用后的废物放在实验室废物箱。
e> 用常规工作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及其周围可能飞溅区。
1.13 泄漏的标本实验室不泄漏的标本,但要以塑料密封后退还到病房。
1.14 紫外线消毒:培养基,试剂分装和病人血清应存放-70°C和-30°C冰箱。
操作存放于-30°C或以下温度冰箱物质,应戴手套,例如当标本从低温冰箱取出或放入时。
1.15 生物安全柜(台)实验室应配备II级生物安全柜。
1.15.1 级别I :基本要求:定向流动保护,要求气流从外流入安全柜,并且远离操作者,指向传染物。
经HEPA过滤排后,紧好由导管引向室外,以便清除去污染后的各种蒸汽。
II:基本要求:经过滤气体垂直流向,既保护操作者也要保护工作不受污染。
IIA:70%的过滤气体重新循环至工作区,废气导向室外经HEPA过滤。
和内流经式工作区的气流速度平均0.4m/s或略高。
IIB:流进气体流速平均0.5m/s或更好。
按照不同型别(IIB1,IIB2,IIB3),气体排出比例从70%到100%。
根据工作选择不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