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卍”“卐”纹的本源问题
彩陶“卐”符背后的太阳崇拜:从仰韶文化里读懂7000年前的中国!

彩陶“卐”符背后的太阳崇拜:从仰韶文化里读懂7000年前的中国!展开全文从仰韶文化里读懂7000年前的中国!7000年前,当文明的曙光初照中华大地时,艺术之花也随之萌发,最为璀璨夺目的当属彩陶。
各式各样的彩陶纹饰是原始社会最发达、最杰出、最光彩的艺术成就,它的产生是人类在控制自然过程中的一次伟大飞跃,是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性的想象力的物证。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的聚焦点从7000年的陶醉与原始欢乐间移开,顺着仰韶文化的发现地渑池西延,走进仰韶文化时期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时代,探秘远古先民们在仰韶彩陶上制作“卐”字符号的背后故事。
卍”或“卐”是世人皆知的符号,许多人知道卍卐符是佛教的符号,还有不少人对卐符的认识则来自德国纳粹的标志。
从现存的历史看,纳粹的标志是右旋的卐或继续倾斜45度而成。
佛教早先卍卐通用,因纳粹用右旋的卐,二战后佛教界逐渐倾向于放弃使用右旋的卐。
由于佛教源自印度,纳粹诞生于德国,因此许多国人以为卐符是舶来品。
但我们从马家窑时代的彩陶来看,卍符,不管是左旋或者右旋,均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黄河流域流行。
回到今天的话题本身,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卐”符号的外圆圈图是什么意思?专家推断,先民们是用它来表现太阳,是对太阳的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代晚期还没有成熟的文字,那是一个图腾崇拜时代,由于当时先民生产力水平仍很低,认识事物的能力受到极大束缚,因此先民们对那些难于把握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变化,对于那些与他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都进行了大胆猜测。
但这种猜测完全是以直观经验为依据的,即不能把人与自然截然分开,于是先民们很容易地将自然现象和动物人格化,将人的意识加在他们身上。
他们感到,在不可理解的自然力面前,除了血缘氏族是维系氏族成员生存的纽带以外,氏族的生存和团结还必须有赖于一种精神上的支柱,即“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至此,那种与他们生活攸关的,人们每日均要接触的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便成了他们拿来与异己的自然抗争的武器。
公元前4000年的“天书”---马家窑彩陶

公元前4000年的“天书”---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马家窑彩陶,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其样式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堆纹。
其器形主要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等。
马家窑彩陶局部1914年,对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正是这年春天,安特生怀揣中国政府的聘请书,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探险考察之旅。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偶然挖到了一些陶片。
虽然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却依然光彩夺目,栩栩如生。
奇特的造型,神秘的纹饰,引起了他的注意。
1923年,安特生从河南出发,逆黄河而上来到现定西市临洮县城南十余公里的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
在这里,他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和大量完整的彩陶,并且把发现的这种类型定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平行线纹瓶马家窑类型高28cm平行线纹瓶(局部)史后莫高窟,史前马家窑。
这恐怕是总结甘肃一带历史遗迹的话述中最精到的一句。
彩陶是用什么材料画上去的呢?在甘肃康乐县曾出土过一个彩陶里装有三个“古瓶”、一个陶钵和一堆黑色顆粒状东西。
三个古瓶均为陶质,大小相当,呈直桶状,高7厘米,直径3厘米。
陶钵为椭圆形,敞口,最大直径10厘米,最小直径5厘米,高5厘米,上面沾满铜红色的颜料残渣。
经马家窑彩陶鉴定委员会鉴定:三个小陶瓶均为颜料瓶,陶钵为调色钵,黑色颗粒为矿物质颜料,重量约200克。
均属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6000年。
矿物质颜料经研碎水调后绘于陶器表面然后烧制,颜色就不容易脱落。
这也是对于出土彩陶纹饰为何数千年后仍能如此清晰艳丽的解释。
调色钵及颜料这些优美的纹样,又当如何解读呢?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又延续发展数千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卍”“卐”纹的本源问题

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卍”“卐”纹的本源问题
王晓云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5)005
【摘要】青海湟水流域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厂型彩陶所见“卍”(卐)纹,与今见苯教、佛教所用符号形似,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形成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两种代表性观点.纵观马厂型彩陶纹饰以及早期苯教、佛教文献,便知“卍”与“卐”符号同时出现,且二者相对称而不可分割,是先民对宇宙、自然、生命形成与变化规律进行诠释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至于马厂型彩陶所见“卍”或“卐”纹的原形,今之所见,无论是苯教中左旋的“卍”符,还是佛教中右旋的“卐”符,都有“永恒”之义,再结合其运动的外形推理,最初的具象可能与圆形运动的物体有关,如车轮、水车等,后因其被赋予一种特殊意义而符号化了.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马家窑彩陶中的“卍”形纹饰 [J], 魏红友
2.从舞蹈纹彩陶盆看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J], 蔡明杰
3.从舞蹈纹彩陶盆看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J], 蔡明杰;
4.论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之间的关系——以古藏文苯教文献和雍仲苯教文献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J], 羊本才让; 张泽洪
5.从苯教雍仲推测马家窑彩陶“卍”“卐”纹的本源问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自然崇拜的关系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自然崇拜的关系作者:张慧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易传·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在原始人的眼里,提供万物的大自然供给他们食物的大自然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这种灵性能够主宰他们的命运改变他们的生活,在不能够征服和了解的时候只能加以膜拜,这就是自然崇拜。
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新石器时间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为我们还原了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那时的人们对自然已经产生了信仰,日常生活用品、祭祀以及陪葬品上都绘有简单、抽象具有象征性的纹饰,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后的崇拜。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纹饰自然崇拜日神崇拜河神崇拜谷神崇拜一、马家窑彩陶纹饰概述(一)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分类马家窑文化村落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距今约5700年,属于新石器晚期。
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文化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早于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花纹记录、传播了人们的理念,花纹演变的形式特征,受大自然的影响,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农业生产与文化表示的产物。
(二)马家窑彩陶纹饰的演变1.神人纹演变波折纹:神人纹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是半山和马厂类型中最具特色的纹饰,也有学者将神人纹称为蛙纹[1]。
早期神人纹的表现比较具象,如甘肃出土的半山类型扩胸状神人纹彩陶罐。
半山时期的神人纹比较抽象,将头简单的概括成一个圆形,身体用宽带表示,四肢大多用两节折带表示。
到晚期头部完全省略,四肢从顺向曲折演变成反向直角曲折,有的连身体宽带也被省略,演变成肢爪纹,有的演变成三角折带纹,神人纹最后演变成几何纹样。
2.旋纹:旋纹在马家窑类型中已经出现,很快便发展成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纹饰。
中国“卍”符并非源自佛教考

中国“卍”符并非源自佛教考右图马厂类型陶壶(见1996年甘肃人美版《兰州文物》p33页)上饰有一清晰的“卍”字符——马厂塬文化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西北进行地质考察时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边墙村发现该文化遗存,约公元前2300—2000年。
按照学界经典说法,“卍”是上古时期许多部落普遍存在的最为古老一种象征符号之一,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
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地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作为吉祥符号沿用。
众所周知,古印度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确有可能沿用古代印度流传的“卍”符(在古印度,“卐、卍”最初被认为是吠陀神湿奴的太阳象征物火轮或是毗湿奴独特的发旋或胸前徽相),并赋予它新有意义(梵文读“室利踞磋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
它被刻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在西藏苯教中,雍仲疋之意是“永生或不变”,本质上与佛教的金刚相);原本左旋作卐右旋作卍均可,后来武则天钦为右旋,意思为“吉祥万德之所集”。
如此等等,当无疑问。
学界一直认为“卍”字符是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2014年12月发表于第36期《建筑设计》第4卷的《浅析佛教中的万字(卐、卍)》一文也持这一观点)。
若是按照这一观点,那么“卐、卍”字符在中国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佛教东传入中国的公历纪元前后(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才开始传入中国),再早也早不过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但是,仅从马厂型陶壶上的彩绘文饰来看,早在公元前2300—2000年之前,在中国西部地区就已经存在“卍”字符,而且从其娴熟的绘制手法来看,这一字符的使用在当时应当是较为普遍的。
由引可见,“卐、卍”字符并非佛教所独有,且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也不准确。
“卐、卍”字符可能在原始萨满教时期即已作为太阳象征的符号(还有十字符)之一,早已出现并扎根于中国土地上了。
马家窑彩陶中的“卍”形纹饰

马家窑彩陶中的“卍”形纹饰作者:魏红友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3期传统观点认为“卍”形符号是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其意为吉祥、功德圆满。
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等文化中的陶器上却早已有“卍”形纹饰作为图案装饰。
我国的彩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甘肃作为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以大量的彩陶为特征。
在甘肃彩陶中,最精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1]。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到四川北部地区,年代距今约五千多年。
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造型饱满凝重,图案种类多样,纹饰的绘制显得熟练精湛。
几何形纹是其中常见的装饰纹饰,包括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卍”形纹、网纹、米字纹、波纹、螺旋纹和三角纹等。
这些已在大量的资料中有专门的阐述,此不赘言。
本文主要针对马家窑彩陶中的“卍”形纹饰做一简要分析。
“卍”形纹是马家窑彩陶马厂类型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1)。
“卍”纹的构成形式大多是从右向左旋转,少数也有从左向右旋转;有单线构成的,也有双线构成的,还有近似构成回纹的,形式多样。
甘肃、青海、辽宁等地均有此纹饰的器物出土,形状基本相同。
以我们现在来说,“卍”,和佛教的流传、佛经的翻译有关,大体上说是佛教东进以后的事。
“卍”是佛教用语,其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
因此“卍”是吉祥的标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至唐武则天时定读音为“万”,意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据佛经记载,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于佛的胸前,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中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之功德。
七上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活动内容
• 必答题 • 抢答题 • 才艺题
评分原则
• 每组基础分为100分。 • 必答题每组各3个题,每答对一题得
10分,答错不得分。 • 抢答题共11个题,每答对一题得10
分,每答错一题扣10分。
必答试题
1.①以下居民大量种植水稻的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必答试题
禹
抢答题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
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
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抢答题
4.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陶盆,小丽 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什 么地方生产的
A. 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青铜时代:兽面纹灰陶簋
秦 灰 陶 将 军 俑
北齐彩绘陶骆驼
隋彩绘弹琵琶女俑
明 菊 蝶 纹 法 华 陶 双 耳 瓶
今 天 : 梅 花 纹 紫 砂 罐
那么, 远古居民 使用什么 陶器呢? 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
——学习与探究之一
A.
B.
C.
必答试题
2.①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的因素是
A.使用火
B.劳动
C.直立行走
D.使用文字
必答试题
2.②下列生产工具属于河姆渡原始居
民最早使用的是
A.
B.
C.
必答试题
2. ③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假如 你已经去过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 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

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引言:马家窑彩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
这些纹饰中不少与中国上古神话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的关系,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马家窑彩陶纹饰的丰富形式马家窑彩陶纹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草图、文字、人物、动物等。
其中,人物和动物纹饰是最常见的。
1. 人物纹饰马家窑彩陶中的人物纹饰塑造精细,衣饰华丽,丰富多样。
这些人物纹饰有的身披兽皮,手持武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上古战争英雄;有的手捧乐器,身着华丽华服,表现了上古乐舞文化的繁荣;还有一些纹饰中人物面容庄重,神态肃穆,意味着崇拜的对象可能是神祗。
2. 动物纹饰动物纹饰在马家窑彩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常见的动物如龙、凤、麒麟、狮子等,这些动物在中国上古神话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龙象征着帝王之气,凤是祥瑞的象征,麒麟代表吉祥如意,狮子则代表威武勇猛。
通过这些动物纹饰,马家窑彩陶传达了对上古神话中神兽的崇敬和祝福的寓意。
二、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的关系纹饰中的人物和动物虽然看似简单的描绘,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中国上古神话的深入理解和延伸。
1. 神话故事的再现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仙、英雄等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例如,神话中有关于帝皇和后羿的故事,而马家窑彩陶中的人物纹饰中常常可见到带有皇冠或者腰饰的人物形象,这可以被视为对上古帝王的再现。
2. 神话中的神兽形象中国上古神话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神兽形象。
而马家窑彩陶中的动物纹饰也经常可见到这些神兽的形象。
纹饰中的龙常常呈现出弯曲的身体、爪子和犄角,这与神话中的龙形象非常相似。
凤和麒麟的形象也同样在纹饰中得以再现。
三、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马家窑彩陶纹饰与中国上古神话之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尊崇的神化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庄重肃穆,以及丰富的服饰和装饰品,彰显了上古神话中对神仙、英雄和神兽的尊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 国前 期 康 区 田 赋 和 牲 税 征 收
席蒙 蒙和裴儒 弟在 《西藏研究 》2018 相 应增加 了赋税 收入 。然而 ,康 区执政 者和 年 第 3期 发表文 章 ,民国前期 康 区的产 业形 县 知 事 的频 繁 更 替 ,诸 多 措施 没 有 完 全落 态主要 是农 牧业 ,手工 业和商 业 比例较 小 。 实 下去 。尤其是 在第二 次康藏 战争之后 ,川 基 于康 区农 、牧 业的关 系 ,田赋和牲税 是康 边 失地 甚多 ,康 南数 县长 期处于 失治 状态 , 区赋 税征 收 的大 宗 。民国前 期 川边 地方 政 关 外 各 县抗 粮 抗差 相 习成 风 ,应 征 地粮 和 府在 田赋 、牲 税征 收 中均 采取 过相 关 的措 牲 税愈 来愈 少 。因此 ,民国前 期康 区 田赋 、 施 ,从一定 程度上维 护了赋 税征 收秩 序 ,也 牲 税征 收的整体 成效不 佳 。
电 台 的 新 闻传 播 行 为 具 有 选 择 性 与 双 重 性 ,传 播倾 向具 有 政 治性 与反 动 性 ,其 背 后 的 逻 辑 是 具 有 霸 权 性 质 的 资 产 阶 级 传 播 意 识 形 态 的 全 球 扩 散 。福 特 在 藏 的 活 动 是 所 谓 “西 藏 问 题 ”国 际化 的 源 头 之 一 , 具 有 长 期 性和 延 续 性 的 影 响 。研究 西 藏 的传 播 史 实 ,借 鉴 历 史 经验 ,对 新 时代 做 好 西 藏 对 外 传 播 工 作 具 有 极 其 深 远 的 现 实 意 义 。
画 “不光彩”的起点—— 西藏和平解放 前英国人福特在藏 广播通讯传播活 动 刍 议
郭 锋 和 袁爱 中在 《西 藏研 究 》2018 年第 3期 发 表 文 章 ,罗 伯 特 ·福 特是 西 藏 和 平 解 放 前 最 早 为 西 藏 地 方 政 府 从 事 无 线 电 通 讯 及 广 播 工 作 的外 国 人 之 一 。在 罗伯 特 ·福 特 的 自传 《在藏 被 俘 记 》中 , 记 载 了 其 在 西 藏 和 平 解 放 前 受 雇 于 原 西 藏地 方政 府 ,创 办 了 “拉 萨 广 播 ”和 “昌 都 电 台 ”,并 密 切 关 注 中 国人 民 解放 军 进 藏 动 向 的各 种 活 动 。福 特 在 藏 创 建 广 播
画 民族 交融视域 中的 “藏 回”—— 基于云南省德钦县升平 镇的实地考察
刘琪 在 《民族研究 》2018年第 2期发 表 文章 ,从 民族 交融 的视 域对 云 南省 德钦 县升 平镇 “藏 回”群 体进行 了深入 研究 。升 平镇 “藏 回”被 整合 进 当地各 民族彼 此交 融的 社会生活 之中 ,具 有 “内回外藏 ”的特 点 ,其 文化 体 系 呈现 出回族 伊斯 兰文 化 与
藏文化 交织的状 态 。作 者认为 ,“藏 回 ”最
重要的内涵是回藏之间相互依存 、其生共 荣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在尊重差异、限制差 异、寻求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构成了日常 生活中相互联结的基础 。
圃 从苯教雍仲推测 马家窑彩 陶 “ ”“ ”纹的本源 问题
王 晓 云 在 《中 央 民族 大 学 学 报 (哲 可 分 割 ,是 先 民 对 宇 宙 、 自然 、生 命 形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18年 第 5期 发 表 文 成 与 变 化 规 律 进 行 诠 释 的 朴 素 辩 证 法 思 章 ,青 海 湟 水 流 域 出 土 的 马 家 窑 文 化 晚 想 。至 于 马 厂型 彩 陶 所 见 “ ”与 “ ” 期 马 厂型 彩 陶 所 见 “ ” ( )纹 ,与 今 纹 的 原 形 ,今 之 所 见 ,无 论 是苯 教 中左 旋 见 苯 教 、佛 教 所 用 符 号 形 似 而 引起 学 界 的 “ ”符 ,还 是佛 教 中右 旋 的 “ ”符 , 的 关 注 ,并 形 成 太 阳 崇 拜 与 生 殖 崇 拜 两 都 有 “永 恒 ”之 义 ,再 结 合 其运 动 的外 形 种 代 表 性 观 点 。纵 观 马 厂 型 彩 陶纹 饰 以 推 理 ,最 初 的 具 象 可 能 与 圆形 运 动 的 物 及 早 期 苯 教 、佛 教 文 献 ,可 知 “ ” 与 体 有 关 ,如 车轮 、水 车 等 ,后 因其 被 赋 予 “ ”符 号 同 时 出 现 ,且 二 者 相 对 称 而 不 一 种 特 殊 意 义 而 符号 化 了 。
蓟 藏 传 密 宗 与 “中 华 国 族 ’’的 构 建 — — 民 国 时 期 汉 地僧 人 的 藏 密 观
朱丽 霞在 《西 南 民 族大 学 学报 (人 文社 科 版 )))2018年第 8期发 表文 章 ,民国 时期 东密 和藏 密 都 传 入 汉地 ,成 为汉地 佛教重 建 “中密 ” 的 参考 。汉地 佛 教界 对 这 二者 有一 个认 知 、抉 择 和 取舍 的 过 程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汉 地 佛 教 界 最 终 舍 东 密 而 取 藏 密 。 究 其 原 因 ,主要 是 因 为 经 过 与 东密 比较 后 ,汉 地 佛教 界认 为 ,藏密 无 论 是在 精深 程度 、发 展 规模 ,还是 在戒律 方面 , 都 胜于 东密 。为 了有 效 地 参 照 藏密 ,完 善 自身 的佛 法 体 系 ,汉地 佛 教 界 叉将 藏密 与汉 地佛 教 比较 ,认 为藏 密 在 佛 经 翻 译 方 式 、密 典 数 量 、 修 习 次 第 、 律 仪 等 方 面 ,都 有优胜之 处 ,这都 是 汉地 佛教 取法 的重 要 内容 。民 国密教 的兴 起 与 发展 是在 当时 中 国民 族 文 化 重塑 语 境 中 ,汉 地 佛教 文化 重构 的一 种 努力 。除了 佛法 体 系完 备 性 的 需 求外 ,民国 汉 地 佛教 界认 为 ,沟通 汉 藏佛 教 对建 成 “中华 国 族 ”、沟 通中华 五族文 化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亘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