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

合集下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产生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

该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被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彩色陶器尤为出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简单的直线、波纹、折线等。

中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如走兽、人脸、猪形等动物和人物形象。

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进一步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1. 色彩鲜艳:马家窑彩陶纹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彩色颜料,如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这些颜色经过烧制后能保持鲜艳持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2. 图案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图案生动多样,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动物形象常见的有狗、猪、羊等,人物形象则有人脸、人身等。

这些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力。

3. 线条简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有力,以直线、弧线、波浪线为主。

线条的运用既能够突出图案的形状,又能够增强整体的美感,使作品更加凝练和精致。

4. 刻划精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刻划非常细腻,刻划出的纹饰线条清晰明确,刻划的深浅也有层次感。

这些细腻的刻划使整个彩陶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高雅和精巧的印象。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技术上非常高超,审美特征突出。

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简练的线条和精细的刻划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演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概述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一带。

马家坟遗址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

该文化的彩陶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马家坟文化的彩陶在装饰上大量采用了纹饰、刻划和绘画等工艺,经过精心的雕琢和上釉处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装饰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铸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其器形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

器皿形态有圆形、方形、长颈瓶、罐、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器形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和个性。

马家坟文化彩陶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在陶铸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器物之一,而陶铸文明的兴起,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铸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劳动力的节约提供了可能。

陶器的使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储存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陶铸文明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陶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器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陶铸文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2. 正文2.1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美马家坟文化彩陶在装饰美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多彩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主题内容涵盖了动植物、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各种元素。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一些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陶器文化的鼻祖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制作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彩陶纹饰的出现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及其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为主,形式单一,呈现出较为原始的风格。

线条的画法主要是通过刻划或划线的方式,几何图案则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组合而成。

这些纹饰通常是以单线或多线交叉、环绕等形式呈现,线条较为粗糙而不规则。

纹饰的色彩主要以黑色为基础,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

中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开始有所发展和丰富。

此时的彩陶纹饰逐渐从简单的几何图案演变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案。

除了线条和几何图案,动植物形象也逐渐出现在彩陶的纹饰中,如鸟类、兽类、花鸟等。

这些动植物形象的描绘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生动性和立体感,但仍然相对简单。

此时的彩陶纹饰的色彩也逐渐丰富,除了黑色外,还出现了红色、棕色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彩陶更加鲜艳多彩,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

纹饰的形式由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逐渐丰富到包括动植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内的多种元素。

纹饰的色彩也从黑色逐渐丰富到包括红色、黄色、白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组合。

这些演变过程体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鲜艳多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色彩饱满鲜艳,给人以明快愉悦的感觉。

这种鲜艳多彩的色彩运用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也是彩陶纹饰的独特之处。

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构成了纹饰的基本元素,几何形状之间的组合和线条的延伸和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马家窑文化中,陶铸是一种重要的工艺,而彩陶则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其装饰美和造型赢得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

本文将就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展开深入探讨。

我们来谈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色彩丰富和图案繁复上。

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常见的颜色有红、黑、白、黄、蓝、绿等,这些色彩经过精心配合和烧制,使得彩陶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而在图案上,常见的有人、兽、鱼、鸟、花草等各种形态,这些图案通过精湛的工艺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艺术美感。

这种色彩和图案的相互融合,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极具审美价值,成为了研究该文化的重要参考。

让我们来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其造型主要表现在器皿和雕像上。

首先说说器皿,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皿主要有壶、缸、瓶、罐、盆等多种形状,而这些器皿在造型上,多采用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形态,其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既符合使用功能,又符合美学要求,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品。

再说说雕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雕像多以人、兽为题材,其形态生动、神态自然、表情丰富。

这些雕像在造型上,多注重人物或兽类的形态、姿势和神态等,使得雕像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生活情趣。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体现了这一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装饰美方面,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繁复的图案,使得彩陶呈现出了艺术的魅力,在造型方面,其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器皿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以及雕像的生动神态,都展现出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朵璀璨艺术之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彩陶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这些彩陶的装饰美和造型特点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材料、工艺、题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这些彩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的大约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马家窑遗址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陶器,被誉为中华文明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鉴赏方法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1、造型独特: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独特,主要以“鸟兽面盆”、“马蹄型酒器”等器形为主,别具一格。

其中,鸟兽面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其底部中心内凸,呈浅碗形,盆的中央伸出一只鸟或兽的头,盆的两侧有附属花卉、果实、狮子、麒麟等图案,大多数两个花盆通过一个手柄相连。

这种器形形象生动,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造型线条流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舞蹈性质。

器型完美,器身饱满,布局对称,构图合理,比例协调。

此外,在陶器上进行视线设计,使器布局合理,美感十足。

3、彩色绚丽:马家窑文化彩陶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包括蓝、绿、黄、白、红等,色彩纯净鲜明,给人一种色彩绚丽的感觉。

其中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颜色。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彩色依然保持着鲜艳,让人惊叹不已。

4、技术熟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很高,工艺熟练。

在制作工艺上,马家窑陶器采用胎是旋胎,用细黄土压制成形后,流利地刻划线条饰画成博大工艺的图案,焙烧后做出了质地特别坚韧、无气孔,色泽特别美丽的彩陶。

二、历史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技术上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陶艺和彩绘手段的高度统一,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陶瓷艺术水平。

从审美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其艺术特点为对形象生动、对色彩鲜艳、对装饰繁缛,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肃彩陶的⽂化艺术收藏价值彩陶是新⽯器时代⼈们制造的⽇⽤器⽫,烧制时绘制了不同的花纹,作为⼀种装饰艺术形式,也同时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化信息,源远流长地孕育和影响着后来的⽂化发展,给⼈⽆限的启迪与遐想。

新⽯器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全国范围内多种⽂化相并存和多元发展的⽂化格局,彩陶也先后发⽣于这些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化之中。

共同的农业⽣产的需要,决定了不同地域之民族⽂化,普遍经历了彩陶⽂化的发展阶段。

⼀、⽢肃彩陶⽢肃最早的彩陶,是秦安⼤地湾⼀期⽂化,距今约⼋千年,是⽼官台⽂化的⼀个重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之⼀。

继续⼤地湾⼀期⽂化,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仰韶晚期彩陶的发展。

中原地区在仰韶⽂化之后,进⼊以素陶为主的龙⼭⽂化阶段,⽢青地区马家窑⽂化的彩陶仍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阶段,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平。

马家窑⽂化有马家窑、半⼭、马⼚三个相承发展的阶段。

马家窑⽂化之后,⼜有⾟店⽂化、四坝⽂化的彩陶⼀直延续到殷周时代。

⽢肃的各类⽂化彩陶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不仅花纹繁丽、制作精美、⽽且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丰富,许多花纹都经历了产⽣、发展与衰亡的历程,形成完整的序列,为认识彩陶的产⽣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彩陶的花纹形式各类⽂化彩陶,因地域与时代的不同⽽各具风采,最早的彩陶以宽带纹为特征。

宽带纹是彩陶的起源,但⼏乎存在于所有不同⽂化类型的彩陶,存在于彩陶发展的始终。

宽带纹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繁复的花纹带。

即使在彩陶⾛向衰亡的阶段,宽带纹仍显⽰了在花纹形式中的重要位置。

彩陶花纹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宽带纹始终处于核⼼的位置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花纹带作为宽带纹意象的延伸与再现,从⽽构成琳琅满⽬的各类彩陶花纹形式。

彩陶花纹有抽象⼏何形纹与像⽣性花纹两类形式,但更主要以⼏何纹形式⽽存在。

像⽣性花纹主要有鸟纹、鱼纹等动物花纹,也有⼈形纹、⽇⽉纹等形式。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遗存,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纹饰而闻名,这些纹饰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追求简练而有力的线条,中期追求更加夸张和复杂的纹饰,晚期回归简约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在初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主要以线条为主,用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动物、人物和几何图案等形象,整体呈现出一种明快而生动的气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逐渐进入中期,纹饰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夸张和复杂。

纹饰中的动物形象逐渐变得夸张和奇特,人物形象则呈现出夸张的肢体比例和艳丽的服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

首先是形象生动和夸张。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常常被夸张和放大,以突出形象的生动和独特。

其次是色彩鲜艳和丰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采用了多种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色彩效果,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再次是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常常出现各种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这些形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纹理,还对观者产生了一种神秘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感觉。

最后是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精细的特征。

尽管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形象和色彩上充满了夸张和鲜艳,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简约、精细和谐调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经历了演变过程,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纹饰在形象、色彩、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上具有生动夸张、色彩鲜艳丰富、简约精细等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其在彩陶制作上更是达到了
极为高超的水平。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都独树一帜,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
陶铸文明。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器物表面上。

彩陶器物鲜艳绚丽,用色丰富多彩,色调渐变自然,别具一格,令人为之倾倒。

其中,以红色的运用最为突出,它在马家窑文
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所用的红色料呈现出的色泽是浅红到深红的渐变
效果,以渐变红为主,常常与黑、白、灰、黄等多种颜色融合搭配。

这种新颖的配色使得
彩陶器物表面具有层次感,让人感觉十分自然。

此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纹饰构图上也
有独到之处。

其纹饰主要取材于自然界,如云纹、螺纹、鳞纹、龟纹、蛇纹等,采用的纹
饰呈现出流畅、柔和的曲线,富于生机和动感,让人感到自然、舒适、和谐的美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也是十分独特的。

彩陶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器物形态,也有
动物形态,而且常常通过折叠、扭曲、拉伸等方式来表现出极为生动的造型效果。

马家窑
文化的彩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颇具魅力,体现出的技艺精湛以及工匠精神更是卓然于当时。

总的来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体现了陶铸文明的独特性,展现出了
其制陶技艺的精湛和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品不仅是新石器时代
的文物精品,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艺术奇葩
——马家窑文化彩陶
每当人们谈起中国原始文化、原始艺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它那亮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让人为之赞叹,都能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想,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向了巅峰,马家窑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从距今约5000多年开始到距今4000多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很强的独立性,其分布遍及省内的许多地区,尤以兰州地区最为集中。

在兰州市辖的三县五区内,该文化的遗存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墓葬已达千余处之多。

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兰州地区成为了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各文化类型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彩陶器形与纹饰上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马家窑类型就其时间而言应为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

该类型在兰州附近的黄河、大通河、庄浪河沿岸有较多的分布。

在兰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曹家嘴和王保保城遗址。

二十世纪80年代,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在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等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遗址。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从出土器物及所采集的标本看,多以橙黄色细泥为底色,器表一般打磨很光滑,图案彩绘普遍采用单一的黑彩,装饰纹样以鸟纹、勾叶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带状网纹、漩涡纹及旋纹较为多见。

构图方式多采用二方连续图案,结构巧妙,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旋动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

图案彩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多层次及对称装饰开始出现在器物上。

内彩极为发达,繁花似锦,引人注目。

至晚期白彩出现,并作为点缀出现在器物上,但不是很普遍。

器形制作很规整,以盆、钵、壶、瓶较多见,晚期出现豆与单耳瓶等器形。

在马家窑型彩陶纹饰中,涡旋纹给人印象最深,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四扳陶罐是极有代表性的杰作。

罐的肩部描绘的那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一往无前的涡旋纹,使人深刻感到,彩陶的作者似乎更多地从波涛湍急的上游黄河汲取灵感。

从出土数量可观的马家窑涡旋纹彩陶中洋溢出来的,不正是人们崇拜这条孕育了中国文化的母亲河的伟大神圣的力量所及发的热情吗?那严谨精细的描绘态度,不正是对大河崇拜的虔诚表现吗?肩的上部接近口沿部分是一圈不完整的涡旋纹,而肩的下部是一圈起伏不大的水波纹,三段图案底部均以直线收拢,层次分明,节奏感极强,好像一个巨浪由冲击波到高潮,又有高潮回到平静的完整过程的缩写。

生活在大河两旁的中国先民,他们世代得到大河得抚育,又从昼夜不息的奔流中获得节奏,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形象,内心充满了炙热的爱,因此特别富有魅力。

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中国人的祖先在大河两岸的活动情
况。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文采陶盆”直接提供了这种例证。

他的盆内壁绘原始人手拉手跳舞的情景,共分三组,每组五个人,气氛非常欢快热烈。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装饰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这里展现的舞蹈动作尽管非常简略,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炙热的感情。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的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原始人劳动之余的游戏舞蹈,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进入中期阶段的文化类型。

其分布不仅在省内非常广泛,而且在兰州地区遗留的遗址、墓葬也非常丰富,以兰州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最为集中。

上世纪70年代对市区内的青冈岔和花寨子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从而使我们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半山类型的彩陶在数量上明显增多,彩绘技法更加多样化,对称、等分、间隔等技法在器物上普遍运用,色彩亮丽、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器物造型饱满、图案配置合理、构图设计严谨规整,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够观赏到完整而华丽的画面。

半山类型彩陶以器形与纹饰的完美结合,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物较马家窑类型更加丰富,彩陶纹样流行鱼,鹿,蛙等动物及人面图案,这是饶有艺术趣味引人入胜的独特创造。

在前口盆地等距离地面四只稚态可掬的小鹿似乎在互相追逐嬉戏,生动地表达了原始人类对这种驯良动物的特殊感情。

当时的中国人可能已人工豢养野鹿。

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盆,鱼蛙纹盆上的图案,则反映了渔业劳动与当时人们生活得密切关系。

其中人面鱼纹更是耐人寻味的,就问是本身而论,他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用绘画手段表现人面的作品尽管他稚拙的如儿童画,并且蒙有一层神秘色彩,但作为早起的人物画,这是有重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

装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四方连续图案和锯齿纹已成为彩陶的主要特征,纹样的节奏感很强,“节奏的本质形态是一个特别单位的有规则的重复。

”重复中有变化而又有规律可寻,节奏的美感不仅被半坡人发现了,而且被他们熟练地运用于彩陶绘制。

红彩比例增大,彩陶图案以黑、红彩相间绘制成为主流,多组合纹饰增多。

主题纹饰以锯齿纹、旋纹、葫芦网纹、菱形纹以及变化纹样和神人纹较多见。

到晚期,彩陶纹样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期多见的四方连续涡纹逐渐演变成四大圆圈状花纹,锯齿纹开始渐渐消失。

壶、瓮等器的最大径开始上升,越晚显得越上,给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彩陶器的胎体处理开始显得粗糙,装饰图案也滞板粗简,已失去了中期华丽夺目的风采。

马厂类型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一个文化类型。

在马家窑文化的三个文化类型中,其分布范围最广,出土器物数量最多。

马厂类型的遗址、墓葬在兰州地区的分布也非常多,市属的八个县区几乎都有遗迹存在,但相对而言仍以榆中、永登和红古最为集中。

虽然分布范围扩大了,遗迹遗物更加丰富了,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时期彩陶文化已开始进入衰退阶段,器形制作更显粗糙,图案装饰也更加简单、抽象,结构变得松散、潦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发展、鼎盛和衰退的过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也不例外地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纵观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从开始到衰退,
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图案在绘制时,也能从视觉角度考虑,基本上只限定在器物的肩、腹部和器内壁。

通过对一件件彩陶艺术品的欣赏与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而且会对他们巧夺天工的设计绘制技巧与不同凡响的审美趣味赞叹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