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传承

属新石器 时代 晚期文化 。当 中原地 区仰 韶文化发展 逐渐没落 兀出整体 ,线 的变化始终统 一在一个 平面 内,显现 出群体 的
后 ,马家窑文化 又将彩 陶的制作推 向一 个新的高度 。马家窑
一
致 陛。
文化 的彩 陶是 彩陶发展长河 中的鼎盛 时代。制 陶技术 娴熟 , 曾烧制 出许多 大型陶制品 。马家窑文化 包括马家窑 、半 山、
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平衡感 ”。在面 的构 图上反复形成二方连 续 、四方连续使面 纵横无缝 连接 。无起点 ,无终点 ,一气呵
马家 窑彩 陶上面 的纹饰 ,不仅仅是 先民们的喜好 或者 兴 成 。 4 . 整体对 比与和谐 。 线的长短 ,点 的活跃 ,面的重复 ,虚 与实 、聚与散 、大 的能够表达人类 在当时特殊环境 中审美特 征的介质 。绘制 的 与小 、疏与密 ,一 张一弛充满 了变化 ,将 整体陶体纹饰统一 纹样往往会根据 器型的变化 和审美情趣 的变化而不断变更 。 在一个强烈秩序感 的空 间内。与形式上 和谐成一体。 马家窑彩 陶纹 饰较之前期 仰韶文化庙底 沟类型 ,纹饰线 人 们从 根据具体对象 描摹临绘到 抽象变化 是纹饰演变传承 的
艺木论坛
浅析马家窑彩陶 的纹饰传承
董 业子 青岛大学美术 学院 山东青 岛 26 7 60 1
摘 要 :马 家 窑彩 陶 因 其 精 致 典 雅 的 艺 术 风 格 和 登 峰 造 极 的 艺术 高度 而备 受世 人 喜 爱 和 关 注 。 它 的装 饰 纹样 往 往 会 根 据 器 型 的 变化 和 审 美 情趣 的 变 化 而 不 断 变 更 .它 们 不仅 仅 是 先 民们 兴 趣 的 反 映 ,背后 往 往 承 栽 了 更 大 的 文 化 内涵 。 关 键 词 :马 家 窑 彩 陶 ; 装饰 纹样 ;传 承 点 在 马 家 窑 彩 陶 彩 陶 中分 布 均 衡 ,常 以 圆 形 出现 ,配 合 人 类从单 纯低 级 的物 质生 活 到高级 的精 神 审美 是一个 潜移默化的演变过 程。人类从 这个演变过程 中脱离 了低级 阶 线 的走 向 ,与线这种 视觉要素 成功地配列 于一起 ,虽然使人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作者:赵芯宋巧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
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
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
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
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作者:王金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非常注重器物造型与彩陶纹样的结合,其纹饰风格多样,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精致,或粗放,从这丰富的纹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篇文章主要从马家窑文化的三个彩陶类型讲述不同彩陶纹样的风格特征及其所表达的语言。
关键词:彩陶纹饰语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7马家窑彩陶文化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不同类型的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是几何纹饰,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图案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纹样以旋涡纹为主。
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线条流畅洒脱,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展示了原始绘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声符号的语言。
彩陶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与表达马家窑类型陶器以黑色彩绘为主,纹饰有双道平行线纹、圆点纹、漩涡纹、连环纹、弧边三角纹等。
纹饰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旋纹是马家窑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地艺术反映。
真实再现了人们傍水而居地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从舞蹈纹彩陶盆看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等 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在 出土 的众 多文 物 当 中 ,其 中一件 绘有 多个 黑 和理论 价值 。 色 人物 牵 手造 型 的 陶器 属于 距 今4 7 0 0 — 5 0 0 0 年前 新 石 器 时期 的 马家 三 、舞蹈纹彩陶盆装饰 纹样的艺术体现 艺术 的诞生 源 于原 始 居 民们对 真 实生 活 的体现 。在不 断 的探索 窑 文化 。 陶器通 体呈 盆状 ,上 面用 墨 色绘 制 的 图案 以多 个人 物牵 手
笔 斜 道 ,每组 人物 之 间以平 行 的竖 线和 叶 纹做 出 间隔 ,上 下则 辅 以 物在 浅黄 色 的 陶壁上 显得 十 分 突兀 ,这是 在人 物 的网 案下 而巧妙 的 平行线纹 一 E 部一条。下部 四条。舞蹈纹人物 以黑褐色平涂的方式 加上 几条 黑褐 色 圈形 图饰 马 上就 解 决 了整 f 陌图案 可能会 出 现的不 平
米 ;材 质 为细 沙红 陶 ,黄褐 色 ,平底 。陶盆 上腹 部 为弧 形 ,大 口向 会威 胁人 类 的生命 ,这就 不得 不 使他 们衍 生 出对 天气 的特别关 注 和 内微 收 ,盆边 卷唇 直颈鼓 腹 ,下 腹 内收 成平 底 。 陶盆 主要 用于 盛放 对水 的崇 拜 。人们 会 经常 举行 祭 祀仪 式来 祈 盼风 调雨顺 ,祈 求人 畜 饮 水 ,是 当时 人们使 用频 率 比较 高 的 日常 生活用 具 。 因此 ,能 够 比 兴旺 。祭祀 活 动 中的舞 蹈环 节就 是 先 民们 全 身心投 入祭祀 的体 现 。 较 完好 的保存 至今 ,非常难 得 。
1 . 器 物 的规格 和尺 寸
彩陶盆通过绘制三组五人 的手拉手的直观形象 ,表现了牛活在
根据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撰写的 《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 黄河两岸的马家窑居民早在史前就已经开始从事旱地农业生产。} } 1 土 的舞 蹈纹 彩 陶盆 》的 文 中记载 ,陶盆 通体 高 约 1 4 厘米 , 口径 2 9 厘 于农 业生 产受 到气 候 影响 很大 ,例如 降水 会影 响 到农 、 I k 收成 ,洪 水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作者:袁志翔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最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其中所发掘出来的彩陶拥有独特的纹饰特点,拥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
今天,笔者就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化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以及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审美特征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因此,便带动了鉴宝藏宝以及相关拍卖行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和分支,充分体现了其向西的延伸。
继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区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数百年之间呈现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达到了彩陶发展的最高峰。
在以彩陶器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中,它的图案丰富多变、纹饰生动形象而且颜色抽象炫丽,同时种类齐全多样,彩陶风格自成一体。
这些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它不仅仅为我国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现了当时人类审美的独特水平,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形成发展的滥觞。
因此具有马家窑文化特点的彩陶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大过了收藏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在马家窑文化的初期,以石岭下类型文化位置为主。
这个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类纹饰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马家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鱼类,而此地区的人以鱼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食。
彩陶纹饰上的鱼纹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开始对于美产生追求。
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方式,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
从而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彩陶定义:(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纹饰的基本类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
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等几何图纹,叶纹,飞鸟,鱼纹,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几何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典型代表------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
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
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
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
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
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等,以双耳壶、单耳罐最为流行。
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
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以及动物图纹等。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
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
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
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