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样和造型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浅谈原始彩陶造型与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摘 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原始彩陶,分析它造型和装饰上的艺术特点及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原始彩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装饰纹样 天人合一 图腾 静态美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造型与装饰非常丰富,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远古彩陶不仅以其独特的造型风貌和特定的艺术内涵成为后来人类文化的范本,同时也对后来华夏民族的思维形式、审美意识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富有诗意的圆形和曲线对称造型,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和人文思想常见的彩陶是和原始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盆、碗、壶、罐等器皿,作为容器,各个时期的造型各有特色,例如,半坡类型的彩陶以卷唇圆腹或葫芦形圈底盆、钵等为主,朴实厚重;庙底沟陶器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种类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
原始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征为圆形器,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造型的轮廓线,就会感到都是一些富有韵味的自由曲线,以圆和曲线为轮廓线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原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造成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所接触到的各种物体的形态多是以圆形为主,如太阳、天空、树干、果实、鸟卵等。
从审美的角度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狞厉冷酷之美相比,圆形彩陶的轮廓曲线连贯流畅,再加上耳、口等及其它装饰,把含蓄隽永的自然韵味融汇其中,匀称优美,富有韵律,让我们看到的是和谐宁静之美。
原始彩陶排斥造型的几何数理特征,实际上是原始先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表现一种人文情怀,重感情不重理性的观念在彩陶造型中的反映,这也造就了我国传统陶瓷几千年“求正不求奇”的造型特点,使得陶瓷造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流传至今。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产生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意识土壤,原始人在进行最初的创造活动时,自然会借用头脑中印象较深的常见的造型,彩陶的造型多用拟人的方式对待,把器皿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赋予生命形态,如彩陶的口、颈、肩、腰、腹、足等部位,很多是对人体、动物器官的模拟,局部构件也往往称之为耳、鼻、舌等,使它们成为活体生命的组成部分,呈现的是充满人性的气韵之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彩陶艺术相关知识介绍

中国彩陶艺术相关知识介绍中国彩陶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那么,关于中国的彩陶艺术,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彩陶艺术相关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距今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左右,它是我国远古文明最绚丽繁华的一个阶段。
仰韶文化彩陶出土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甘肃、河北、陕西、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彩绘、烧成、装饰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器物的外形精美规整。
仰韶文化的彩陶胎体多为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黑陶、灰陶出现的不多。
仰韶文化彩陶器物上绘制一般都是流畅精美的彩色花纹图案,装饰手法比较丰富,有打磨、拍印等手法,在器物的种类上也比较丰富,有罐、瓮、盂、瓶、釜、灶、杯、钵、鼎、器盖、碗、盆、甑等,而最有代表的是双耳尖底瓶,其外形线条流畅、体态匀称,装饰精美,有极具大的艺术感染力。
仰韶文化彩陶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生活、审美和艺术才智。
半坡彩陶半坡彩陶1952年发现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800至6300千年的历史。
半坡彩陶是历史比较悠久,特点比较鲜明,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彩陶类型。
半坡彩陶的早期装饰构图多为散点构图,保持陶的自然形态,装饰绘制只占器物的一小部分,纹饰绘制形象生动自然,古朴俏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当时人真实的写照。
半坡彩陶器型主要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器物,有盆、碗、瓶、杯等。
装饰图案大多以黑彩为多,也出现了少量的红彩。
画面纹样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鹿纹、鱼纹、人面鱼纹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是人面鱼纹和鱼纹,含义神秘,有猎求、繁殖、图腾等不同见解。
还出现了“一点为美”的色彩美学,红色是远古人最先认知的颜色,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半坡彩陶艺术表达远古人对生命的崇拜和生活的热爱。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陶器成形大多以泥条盘筑而成,胎体大多呈橙黄色,外表打磨的非常光滑。
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挖掘中还发现了制作窑场和烧制陶的窑口,以及当时绘制的颜料和磨颜料的器物等。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
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
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
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第三讲 彩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 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因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 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社会结构和 文化成就。
彩陶是指表面有彩绘装饰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在 黄河流域地区十分流行。
彩陶大都为手制;也有部分是轮制而成的。种类多样,形体完整, 形成了朴素,优美的艺术效果。 彩陶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原始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 马家窑、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彩陶,具有相 当高的艺术水准。
这种人面鱼纹在其他文化的彩陶中均未见。通过人面鱼纹可以发现 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对人和动 物等较复杂形体的基本表达方式,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人面椭圆形与 五官位置、特征的表现,但又不以写实的方法表现。 整个纹样抓住了头面纹饰、表情这两个最基本的关键。不求形体逼 真而用圆形、三角形、曲线等几何形把握人面的形态特征,用线描 和平涂的手法构成。图形本身的对比形成较强的装饰意味。整个纹 样充分表述了人在自然生活中祈祷丰收和欢庆春的到来时的丰富表 情特征,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战胜自然的信心。
图形寓意深刻,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从纹样中的鱼形饰物而认为是 由鱼而形成的观念或图腾崇拜,在原始文化中的这是一个重要现象。 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四季与昼夜等后面,都 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至于他们的生存与安全保证,更来自于一个远古 的神秘物,神秘物的化身是某种植物或动物。与氏族有着血缘关系, 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崇敬,并以其为氏族成员的标志。有可能半坡的氏 族以鱼为图腾,人鱼结合的形象是氏族的标志,是氏族共同理解的象 征物。 但在出土的人面纹中也有不加装饰或以不同物的。而穗状饰物及鱼形 饰物似乎可以认为与欢庆春天到来有关。对髻两侧的装饰,那些上翘 的饰物,又使人联想起自古以来中国人冠上的带饰或帽翅,可能是中 国远古纹面习俗形成的牢固审美观念的迁延。
中国传统图案彩陶图案ppt课件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二.陶器的发明与制作 妇女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终于栽培出农作物,农业因此产
生,人们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这需要容器贮藏食物。于是用粘土 烧制陶器的工艺就自然产生。
各朝的特点与风格 3.敦煌图案的造型构成和色彩处理上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西域文化
的融合,敦煌图案具有佛教趣味,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敦煌图案有些是相对独立图案,如洞窟顶部的藻井图案、佛龛
顶端的龛楣图案以及多种边饰图案。也有些图案是在敦煌的壁画中, 它们的形式是图案的样式。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三.敦煌各时期图案特征 1.北朝敦煌图案 ■北朝是指北凉、北魏、北周统治敦煌地区的时期,其时约录公元
420年前后到581年 ■北朝图案如藻井先以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
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去建筑的意义,而成为 纯粹的装饰
■早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藻井与平棋相似成斗四式,中心 置垂莲,岔角画莲花、忍冬、火焰,最外层有山形莲瓣纹和幡,是护 法的宝盖
方连续
图2-17 彩陶中的二方连续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 在二方连续的图案中还可见到图案的单元以对称和镜面的对称构 成
图2-18 彩陶中的重复、平移的几何图案
图2-19 彩陶中的镜面、对称的几何图案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陶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 高29.7厘米
1960年山东省潍坊市出土
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
马 年。以1924年发现 于甘肃省监洮县马家窑而得名
家 陶器均为手制,泥质以 红陶为主。烧成温度760—
螺
窑 1050℃。器型有碗、钵
旋 纹
文 、盆、罐、壶、瓮、豆、盂、 尊等。彩陶发展,有
双 耳 瓮
思考:
陶器是如何产生?
⒈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⒉ 在长时间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成形的黏土经过高温后可变的坚硬。
⒊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 谷物的储存都需要新兴的容器。
陶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 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 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特点:
仰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 渑池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 南部和甘肃东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 陶器基 本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 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 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 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主要器型有碗、钵、杯、 罐、瓮、瓶、、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 附加堆文等。
化
纹
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 体植
物纹。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
河姆渡文化类型
龙 山 文 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继承仰韶文化 因素发展起
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 期主要分布 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 陶为主,也有 少量红陶, 黑陶数量增加,出现 少量蛋壳陶。 烧成温度1000℃左右。陶器常见 手制修,晚期 见到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 型有杯盘、碗、 盆、罐、鼎、鬲、鬶、等。彩陶 很少,常见纹 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 堆纹等。
关于彩陶
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等矿 物质在陶胚上绘以各种装饰纹样,经高温烧制,洗刷 也不掉落。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出名。彩陶或 是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中国的彩 陶艺术不是单纯的模拟自然现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 者的想象,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凡是彩陶纹饰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 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凡是图案 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 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 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匀衡,疏密得体,并 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除了一 些象形纹样之外, 大多数是几何纹饰,最常见的有十 余种纹样。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 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红陶兽形器
大汶口文化 高121.6厘米 长22.4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因1973年首 次在
河
江姚县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以夹炭黑陶
姆
为主,
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
渡
800— 930℃。器型有、罐、杯、盘、钵、盆、
文
缸、盂、 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
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鹳
鱼பைடு நூலகம்
石
斧
图
彩
陶
瓮
新 石
器
时 代. 仰
19 高 78 47 年厘
韶 河米
文南
化
省口 临径
汝 32
.
县 阎 村 出
7 厘
米
土
大汶口文化
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年 代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 北、部、河南东部等地.有泥质、加砂陶,早 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 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 ,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 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八角星形彩陶豆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 、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 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样有圈 点、几何、花叶等。
彩陶纹饰及文化造型特点
班级: 美术学1班 姓名: 许 峻 铃 学号:201005024117 指导老师: 李 珉
陶瓷的区别:
原料
烧制温度
陶 黏土,沙 600摄氏度 土
质地硬度吸水 性
低 有吸水性
瓷 瓷土,高 1000摄氏度以 高 密度不透
岭土
上
水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化 几何纹、鸟纹、蛙纹、人面纹、 葫芦纹、编制纹、
贝形纹等等;夹砂陶有绳纹、 平行纹、折线纹等。陶
窑多为竖穴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