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饰绘画性
幼儿美术活动的彩陶纹饰绘画观察案例分析

幼儿美术活动的彩陶纹饰绘画观察案例分析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彩陶纹饰绘画是一种常见的幼儿美术活动形式,通过观察和分析彩陶纹饰绘画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对一次幼儿彩陶纹饰绘画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活动背景:这次彩陶纹饰绘画活动是在一个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室进行的。
有15名3-4岁的幼儿参与活动,他们被分成三组,每组由5名幼儿组成。
活动过程观察及分析:1.主题和目的:本次彩陶纹饰绘画活动的主题是“季节”,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并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2.材料和工具:每个幼儿分发了一块陶瓷板、彩色涂料和刷子作为绘画材料。
幼儿园老师在活动前解释了不同颜色代表的季节,例如蓝色代表冬季,绿色代表春季,黄色代表夏季,橙色和红色代表秋季。
3.活动步骤:(1)引导幼儿观察四季变化的图片和实物,让他们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
(2)老师向幼儿介绍不同颜色代表的季节,并鼓励他们自由选择颜色。
(3)幼儿开始绘画,他们可以选择画一幅代表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画。
老师给予他们指导和鼓励。
(4)活动结束后,幼儿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讨论每个画的季节特点和意义。
4.观察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力的表现:幼儿们在绘画活动中展现出各自的创造力,他们选择不同的颜色和绘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不同季节的理解和感受。
有些幼儿选择用明亮的颜色来描绘夏季的阳光和花草,而另一些幼儿则选择用暖色调来描绘秋季的丰收和落叶。
(2)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们在绘画过程中展示出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能够准确地使用刷子和涂料进行绘画。
他们能够自如地控制刷子的力度和速度,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准确地呈现在陶瓷板上。
(3)想象力的发展:这次活动给幼儿们提供了展示他们的想象力的机会。
他们通过绘画表达了对季节的理解和想象,创造出独特的图案和形象。
有些幼儿画了一个夏天里的沙滩和海浪,而另一些幼儿则画了一个秋天里的果园和稻田。
美术招聘名词解释

美术招聘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彩陶纹饰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装饰形式,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的题材:彩陶纹饰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各个方面。
人物题材主要以舞蹈乐师、赤足猛男、脸谱类型、生肖等多样的姿态形象为主,动物题材则包括猛兽、鸟类、龙、鱼等,植物题材则以树叶、花朵等为主,神话故事则以巫师、神祗等为主。
2.鲜艳的彩绘:彩陶纹饰采用了多种明亮的颜色,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饱满明亮。
彩陶纹饰的艺术家们熟练运用了辣椒红、铁红、蓝青等如火如荼的彩绘技法,使整个陶器装饰更加饱满、生动。
3.简练的线条:彩陶纹饰的线条简练而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些细长的线条将图案划分得清晰明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流动的感觉。
线条的运用既突出了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形体轮廓,又丰富了陶器的整体效果。
4.平面的构图:彩陶纹饰一般采用了平面的构图形式,注重了整体的均衡与对称。
通过将不同的图案、色彩等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同时,彩陶纹饰的图案通常是以中心为对称点进行设计,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平和、和谐的美感。
5.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彩陶纹饰中常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陶罐上的鸟头、蛇纹、太阳纹等。
这些符号既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又突出了一种宗教信仰的呈现。
通过这些象征性的符号,艺术家们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神秘感。
6.精湛的制作工艺:彩陶纹饰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通常是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制作陶器的胚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刻图案,接着上釉彩绘,最后进行烧制。
这种工艺需要艺术家们对陶器材质以及各种工具和材料的熟悉与把握,并且需要他们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与耐心。
彩陶纹饰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鲜艳的彩绘、简练的线条、平面的构图、象征意义的符号以及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你会看吗?

新⽯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你会看吗?2018-01-14 00:07中国画简称“国画”,古称“丹青”。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形成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彩陶鱼鳍⽹纹船形壶仰韶⽂化半坡类型原始社会的历史,⼤约在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最早的绘画遗迹,可以上溯到新⽯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纹样。
新⽯器时期的⼈⾯鱼纹陶盆如果从这些早期绘画遗存算起,中国绘画的历史⾄少应有七千年。
新⽯器时代的绘画,曾经强烈地显⽰出先民们的⽣活愿望和信仰,昭⽰出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新⽯器时代的彩陶盆绘舞蹈纹蛙纹彩陶罐新⽯器时代仰韶⽂化彩陶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海⼤通孙家寨出⼟的舞蹈纹彩陶盆、西安半坡出⼟的⼈⾯鱼纹彩陶盆。
这些绘画纹样虽附着于器⽫,还不具备独⽴绘画意义,但内容有⼈物、鱼、鸟、蛙,有⽹纹、波纹和⼏何图形,有写实、有夸张,⼤都天真活泼,这⾥呈现出先民们眼中和⼼中的世界。
旋涡纹陶罐上的⼏何形纹饰我们注意到,这些⽤墨线勾勒的⽣动形象,已具有相当的绘画性,也从中看到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绘画特点的渊源。
《鹳鱼⽯斧图》彩陶缸在仰韶⽂化《鹳鱼⽯斧图》彩陶缸上的彩画,是⽐较完整的装饰性绘画。
从构图意识、艺术风格、情节处理、线条造型⼏⽅⾯看,都带有独⽴绘画的特征,从⽽成为这⼀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鹳鱼⽯斧图》可以说是迄今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幅完整绘画。
猪纹⿊陶钵浙江余姚河姆渡出⼟陶器上有⼀些画不是⽤⾊彩画出来的,⽽是⽤纯粹的线条,就象先⼈⽤树枝、⽊棍在沙地、泥⼟上画画⼀样。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出⼟的猪纹⿊陶钵就是代表。
灰陶尊新⽯器时代⼤汶⼝⽂化灰陶尊上刻的⽇⽉⼭形纹在新⽯器时代晚期,绘画与⽂字的区别尚不明显,我国象形⽂字本⾝就是简略的绘画,起到叙事的功⽤,所以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后来⽂字以符号叙事,绘画则以造型叙事,⽂字与绘画就渐渐有了区别。
彩陶鱼纹折腹钵仰韶⽂化半坡类型虽然这⼀时期绘画技巧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先民们已具有初步的造型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产生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
该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被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彩色陶器尤为出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简单的直线、波纹、折线等。
中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如走兽、人脸、猪形等动物和人物形象。
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进一步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1. 色彩鲜艳:马家窑彩陶纹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彩色颜料,如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这些颜色经过烧制后能保持鲜艳持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2. 图案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图案生动多样,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动物形象常见的有狗、猪、羊等,人物形象则有人脸、人身等。
这些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力。
3. 线条简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有力,以直线、弧线、波浪线为主。
线条的运用既能够突出图案的形状,又能够增强整体的美感,使作品更加凝练和精致。
4. 刻划精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刻划非常细腻,刻划出的纹饰线条清晰明确,刻划的深浅也有层次感。
这些细腻的刻划使整个彩陶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高雅和精巧的印象。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技术上非常高超,审美特征突出。
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简练的线条和精细的刻划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演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一、生动形象: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陶人、陶马、陶鸟等都能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展示出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精细细腻:彩陶纹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衣饰纹样以及动物的体态等。
例如,彩绘陶俑的脸部表情细腻而丰富,陶马和陶鸟的线条流畅而精细,展现出古代陶艺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水平。
三、色彩丰富: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其色彩的丰富多样。
彩陶纹饰使用了多种颜料,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使作品呈现出鲜艳的色彩。
这些明亮的颜色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艺人在制作陶器过程中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四、寓意深远: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其寓意深远。
彩陶作品中的纹饰往往寓意吉庆和神圣,如太阳、鸟兽等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神秘的宇宙力量。
这些寓意使得彩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宗教和神秘信仰的意义。
五、凝练简约: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形式上的凝练简约。
彩陶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简洁、凝练的风格,舍弃繁琐复杂的细节表现,以简约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这种凝练简约的风格给人一种纯粹、清新的审美感受。
总之,彩陶纹饰以其生动形象、精细细腻、色彩丰富、寓意深远和凝练简约等艺术特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艺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
过对彩陶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和智慧。
外国美术史填空

1.原始是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3.艺术起源说有以下观点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以及“季节变化的符号说”、“投射说”等。
4.仰韶文化彩陶的早、中、晚期分别以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5.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马家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等。
6.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正是原始时代“击石拊石,为兽率舞”的形象反映。
7.彩陶纹饰的描绘手法有三种类型: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8.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
9.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10.原始黑陶以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类型为代表。
11.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辽宁省阜新查海七八千年前原始村落遗址中的一批玉器。
12.我国重要的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
13.迄今已发现的我国绘画最早的实物资料是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址的地画。
14.希腊雕塑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青铜礼器是在极端地贬抑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的。
15.河南安阳武官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14世纪前后对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16.青铜礼器在各种场合使用,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17.青铜的造型具有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的特色。
18.三代青铜器的纹样装饰,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的组织原则。
19.商代古城湖北盘龙城殿堂遗址中宫殿建筑前堂后室的布局,奠定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基本结构。
20.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21.我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的木构建筑基本形制确立于西周。
22.汉代的美术创作队伍由宫廷画家、民间画工、文人画家三个方面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彩陶纹饰的绘画性
摘要:彩陶的绘画性装饰题材广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绘画空间、题材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绘画在彩陶上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激发了人们审美想象,拓展了彩陶的艺术表现力,题材的选用基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通过彩陶艺人的加工,将彩陶纹饰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达到至美。
关键词:彩陶纹饰;绘画性;界首彩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40-01
绘画是最直接、最方便、最能展示美的艺术,作为艺术原生态的彩陶,它具备了艺术的基本属性。
在陶艺迅猛发展的今天,绘画性的装饰手法仍然是彩陶中的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界首彩陶作为传统手工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民间传统文化,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界首的“刀马人”彩陶纹饰,不论从技术到艺术,还是从造型到纹饰,都展现了该地域特殊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
一、彩陶纹饰的绘画空间
彩陶纹饰的绘画不同于普通绘画艺术,普通绘画艺术的空间靠的是主观的想象、是二维空间在人意识中创造的,是只能被视觉感知的。
一般的绘画空间只是二维空间内点、线、面的组合形式,而彩陶纹饰除了具备普通意义上的绘画性之外,还借助彩陶造型的优势,提升了纹饰装饰意义,创造出了三维画面的空间艺术感,激发
了人们审美想象,拓展彩陶的艺术表现力。
很多纹饰在空间的处理上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水波纹、鱼纹、漩涡纹等,在平面上表现的效果远不如在彩陶上,假以现实中物象的相互映衬,彩陶纹饰反映的艺术空间被放大,其优美的线条与外界相融合,相得益彰,能够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例如界首的《三彩刻花鱼盆》,鱼盆注入水后,在水波的荡漾下,盆里刻画的鱼像活了一样在水草中游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把鲍氏美学总结为:完满不外乎多样性中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调和完善。
单个感觉不能构成和谐,所以美的本质是在它的形式里。
彩陶纹饰不仅与造型统一,达到了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借助造型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和谐。
二、彩陶纹饰的绘画题材
在对我国早期彩陶纹饰的研究中,发现几乎都是采用动物的形象,而植物纹样非常少,直到秦汉以后才大量出现以植物作为题材的纹饰。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在原始阶段没有农业,而是靠狩猎动物来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了起来,逐渐也成为了装饰的题材,最常见的是卷草纹和花卉等各种植物的纹饰。
所以装饰的题材源于人们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描摹和提炼。
彩陶中的纹饰主要包括几何纹、自然纹、场景纹和人物纹三大类。
几何纹饰:在彩陶的装饰中,大多是采用几何纹样,这是由其造型的多变性决定的,它能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
几何纹饰主要是由长短粗细不一的线和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相互构成,经手工艺人的
加工,吸引着人们对它的进行艺术性探讨。
自然纹饰是最早出现的纹饰样式,一般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花鸟鱼虫,寄托民众美好生活愿望。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寓意的吉祥的,淮河中游一带盛行一种民俗,嫁娶时女方陪嫁一件三彩陶的传统,圆形的陶坛上刻有朝阳牡丹、喜鹊登梅、鲤鱼戏莲等,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喜鹊寓示喜上眉(梅)梢、莲花鲤鱼则寓意连年有余,这些无一不体现亲友对于新人的祝愿,及其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场景纹:界首“刀马人”题材的彩陶纹饰是场景纹最好的代表,“刀马人”指的是战争故事题材的戏曲人物,多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故事和神话故事、传说等。
像“周瑜打黄盖”、“花打朝”、“刀马旦”等这些民间戏曲都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它们被刻画在彩陶器表上,形成当地特殊的纹饰样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人物纹:以人物为对象的纹饰相对较少,但其纹饰技巧和含义重大。
最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五人舞蹈彩盆》。
界首“刀马人”的题材中,其中就包括人物纹的刻画。
人物姿态矫健,配上场景,传情达意。
三、彩陶纹饰的绘画形式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实践的过程中,制作工艺不断地丰富,彩陶绘画的技艺也不断的提高。
彩陶纹饰的绘画形式是彩陶绘画语言进行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组合排列,符合美的规律与审美需求,是绘画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彩陶纹饰形式构成,包括点、线、面、肌理、色彩等,这些形式元素在绘画性研究中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界首彩陶戏曲人物纹饰图形别具一格,构图形式丰厚
饱满,场景生动,刻画简括娴熟,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温暖素雅,呈现米黄、翠绿、赭红三彩,传承着唐三彩遗风和神韵,其纹饰作品,线条刻画遒劲有力、生动活泼,给人古朴厚重之感。
彩陶的绘画性装饰题材广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人们喜爱的花鸟动物、风景名胜、亭台楼阁、英雄人物等都可在画面本现,绘画形式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可以尽情展现在这块方寸之地。
因而有得一瓷“如得一宝一书”之说。
参考文献:
[1]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