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传承

属新石器 时代 晚期文化 。当 中原地 区仰 韶文化发展 逐渐没落 兀出整体 ,线 的变化始终统 一在一个 平面 内,显现 出群体 的
后 ,马家窑文化 又将彩 陶的制作推 向一 个新的高度 。马家窑
一
致 陛。
文化 的彩 陶是 彩陶发展长河 中的鼎盛 时代。制 陶技术 娴熟 , 曾烧制 出许多 大型陶制品 。马家窑文化 包括马家窑 、半 山、
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平衡感 ”。在面 的构 图上反复形成二方连 续 、四方连续使面 纵横无缝 连接 。无起点 ,无终点 ,一气呵
马家 窑彩 陶上面 的纹饰 ,不仅仅是 先民们的喜好 或者 兴 成 。 4 . 整体对 比与和谐 。 线的长短 ,点 的活跃 ,面的重复 ,虚 与实 、聚与散 、大 的能够表达人类 在当时特殊环境 中审美特 征的介质 。绘制 的 与小 、疏与密 ,一 张一弛充满 了变化 ,将 整体陶体纹饰统一 纹样往往会根据 器型的变化 和审美情趣 的变化而不断变更 。 在一个强烈秩序感 的空 间内。与形式上 和谐成一体。 马家窑彩 陶纹 饰较之前期 仰韶文化庙底 沟类型 ,纹饰线 人 们从 根据具体对象 描摹临绘到 抽象变化 是纹饰演变传承 的
艺木论坛
浅析马家窑彩陶 的纹饰传承
董 业子 青岛大学美术 学院 山东青 岛 26 7 60 1
摘 要 :马 家 窑彩 陶 因 其 精 致 典 雅 的 艺 术 风 格 和 登 峰 造 极 的 艺术 高度 而备 受世 人 喜 爱 和 关 注 。 它 的装 饰 纹样 往 往 会 根 据 器 型 的 变化 和 审 美 情趣 的 变 化 而 不 断 变 更 .它 们 不仅 仅 是 先 民们 兴 趣 的 反 映 ,背后 往 往 承 栽 了 更 大 的 文 化 内涵 。 关 键 词 :马 家 窑 彩 陶 ; 装饰 纹样 ;传 承 点 在 马 家 窑 彩 陶 彩 陶 中分 布 均 衡 ,常 以 圆 形 出现 ,配 合 人 类从单 纯低 级 的物 质生 活 到高级 的精 神 审美 是一个 潜移默化的演变过 程。人类从 这个演变过程 中脱离 了低级 阶 线 的走 向 ,与线这种 视觉要素 成功地配列 于一起 ,虽然使人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
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
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
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作者:赵芯宋巧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
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
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
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
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产生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
该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被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彩色陶器尤为出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简单的直线、波纹、折线等。
中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如走兽、人脸、猪形等动物和人物形象。
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进一步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1. 色彩鲜艳:马家窑彩陶纹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彩色颜料,如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这些颜色经过烧制后能保持鲜艳持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2. 图案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图案生动多样,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动物形象常见的有狗、猪、羊等,人物形象则有人脸、人身等。
这些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力。
3. 线条简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有力,以直线、弧线、波浪线为主。
线条的运用既能够突出图案的形状,又能够增强整体的美感,使作品更加凝练和精致。
4. 刻划精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刻划非常细腻,刻划出的纹饰线条清晰明确,刻划的深浅也有层次感。
这些细腻的刻划使整个彩陶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高雅和精巧的印象。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技术上非常高超,审美特征突出。
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简练的线条和精细的刻划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演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遗存,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纹饰而闻名,这些纹饰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追求简练而有力的线条,中期追求更加夸张和复杂的纹饰,晚期回归简约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在初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主要以线条为主,用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动物、人物和几何图案等形象,整体呈现出一种明快而生动的气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逐渐进入中期,纹饰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夸张和复杂。
纹饰中的动物形象逐渐变得夸张和奇特,人物形象则呈现出夸张的肢体比例和艳丽的服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
首先是形象生动和夸张。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常常被夸张和放大,以突出形象的生动和独特。
其次是色彩鲜艳和丰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采用了多种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色彩效果,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再次是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常常出现各种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这些形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纹理,还对观者产生了一种神秘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感觉。
最后是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精细的特征。
尽管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形象和色彩上充满了夸张和鲜艳,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简约、精细和谐调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经历了演变过程,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纹饰在形象、色彩、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上具有生动夸张、色彩鲜艳丰富、简约精细等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出现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中国古代陶器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围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
1.初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最初出现于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彩陶器主要以红、黑两色为基调,纹饰简单并且单一,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螺线纹、波浪纹、鱼鳞纹等。
这些几何图案的简单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鲜明的原始特征。
随着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彩陶纹饰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中期阶段,彩陶器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红、黑、白、黄、绿等多种颜色的彩陶器。
纹饰也逐渐多样化,不仅有几何图案,还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图案,如太阳纹、月牙纹、蛇形纹等。
这些纹饰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
到了晚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达到了一个高峰。
彩陶器的颜色更加丰富鲜艳,纹饰更加精细复杂。
除了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外,还出现了许多具象的动植物纹饰,如虎纹、龙纹、鱼纹、鸟纹等。
这些动植物纹饰生动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1.自然主题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图案为主题,展现了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些动植物纹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这些自然主题的纹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具有浓厚的原始生活气息。
2.几何符号除了自然主题的纹饰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还出现了许多几何符号和抽象的图案。
这些几何符号和抽象图案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充满了装饰性和节奏感,展现了古代先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这些几何符号和抽象图案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和祈福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和向往。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其特征之一就是以彩陶制作的丰富多彩、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器物。
马家窑彩陶以红、棕、灰、黑、白等五种基本颜色为主要色系,运用线条、点、面等不同的线条组合,形成了各种花纹和图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也经历了演变和变革,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
起始阶段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初始于马家窑文化早期,以单线或双线穿插交错,形成了条纹、栏杆、环圈、鱼鳞、波浪等简单的图案。
此时的彩陶纹饰以黑、红、棕为主色调,釉面光润光泽,纹饰清晰整齐。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逐渐发展到中期,图案逐渐复杂,呈现出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
此时彩陶纹饰多以大面积的滚花和点阵为主,颜色由五原色向多色过渡,呈现出艳丽的色彩。
纹饰上转变到了兼顾抽象性和具象性,有的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题,有的呈现出神秘的图案象形符号。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末期阶段,图案的构图形式更加多样化,纹饰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细节,呈现出更多艺术上的变化。
彩陶纹饰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从单纯的颜色过渡到了多种颜色的混搭,色彩呈现出了更加繁复绚丽的效果。
此时的彩陶纹饰以人物和花卉图案为主,纹饰表现出了较高的逼真性和立体感。
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特征是鲜明的。
它的纹饰以线条清晰,构图严谨,组合变化多样为主要特征;色彩上采用了红、黄、褐、常青色等各种色调,从单纯到深婉,从鲜艳到柔和,色彩展示出视觉上的层次感;图案上多以动物、人物、花草等壮丽的自然景象为主题,结合了神话传说中的图案象征,呈现出一种神秘神奇之感。
总的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纹饰呈现出了多彩、多样以及艺术创新等特点,代表了当时的审美水平和文化水平,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赵芯 宋巧红
广西艺术学院
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 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 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 煌的篇章。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 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 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 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 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 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 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 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的崇拜。 更重要的是,舞蹈纹盆的出现,不仅表现出了当时人类
音乐、舞蹈的发展水平,而且显示了人们宗教信仰。上孙家寨 和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彩陶艺术珍品。前者在盆 内画着三组 5 人连臂的舞者,盆口 18.5 厘米,高 8.5 厘米。后 者也在盆内绘着两组分别为 11 人和 13 人连臂的舞者,盆口径 26.4 厘米,高 12.3 厘米,所画人物神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 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 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以 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 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 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 20 世纪 20 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 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后 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 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 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 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目前,让学界普遍认 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 续发展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 5000 年开始到距今 4000 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 1000 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 ( 一 ) 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 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 1947 年发现的,1962 年 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 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 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石岭下类型的陶器制法以泥陶盘筑为 主。纹饰有绳纹、玄纹、划纹、附加推纹等。部分陶器的外表 施白衣,彩绘花纹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几何纹有单线或多 线平行条纹、波浪纹、连弧纹、锯齿纹、弧线三角钩叶纹、勾 行纹和草叶纹等。动物的纹饰有各种姿态的鸟纹及鲵鱼纹,主 要表现鸟的头部和颈部的象形。由于石岭下文化是介于庙地沟 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因此,它具有庙地沟 类型的文化因素,但从总的文化特征来看,它较多地接近马家 窑文化类型,所以它属 于马家窑文化的早期类型。 ( 二 ) 马家窑文化发展的中期——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 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等地区是甘肃东部的 泾、渭水上游和西汉水及白龙江流域、湟水、大夏河、洮河、 庄浪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以变形鸟形和鲵鱼 纹最具有代表性。鲵鱼即俗称的‘娃娃鱼’,如今在甘肃天水, 武山一带仍产鲵鱼,被视作珍稀动物,也有人认为鲵鱼纹应是 人面蛇身纹,象征伏羲,或认为它是龙的形象。变形鸟纹主要 表现鸟首,颈部及羽毛”。蛙纹出现,也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物 的一种信仰和崇拜。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人们将蛙视为月亮 神。将鸟视为太阳神。鸟纹和蛙纹在陶器的出现表明了对上天
( 三 ) 马家窑文化晚期——半山、马厂文化陶器纹饰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和庄浪 河流域,在河西走廊的分布仅限于永昌市以东地区。“半山类型 因 1924 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 而得名”。这一时期,“彩陶的纹饰,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 条,勾画出各种花纹图案。彩纹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 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行弧线纹、网纹、锯 齿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个连续的涡形 纹,次为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 半山类型的彩绘图案,一般是四面或六面成组,均匀对称”。从 而可以看出,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华,时代特征明显。纹逐渐增多, 神人纹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半山文化彩陶纹饰,发展 到后期后,“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这 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结语 马家窑文化在经过了石岭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 厂类型后,形成了完整的马家窑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艺术风 格和地区特色,用单纯、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原始社会的面貌, 神秘而真实。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繁缛多变,具有明显的格律, 纹饰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形式是 在历史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容了自然界的美的内涵和 名族精神,具有划时代的审美意义。 注释: ①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 和马厂四个文化类型 ; 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 小坪子、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 ; 有的学者认为 马家窑文化经 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 参考文献: [1] 李水城 . 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8. [2] 李纪贤 .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 [M]. 上海:上海人民美 术 出版社,1982. [3] 李泽厚 . 美的历程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赵芯 (1991-) 女,汉族,籍贯:陕西,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 院 2016 级美术史专业,师从王锐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宋巧红 (1992-) 女,汉族,籍贯:山东,现就读于广西艺术 学院 2015 级美术史专业,师从王锐导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 称: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