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

旅游文化开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例去年,河南的旅游文化开发可谓如火如荼。

去年6月19日,我省首家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河南文投集团正式成立。

随后,新乡、安阳等地相继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等。

而今年4月份刚刚成立的河南新乡,其文投集团也成立了。

随着我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少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旅游景区和景点,也逐渐受到旅游业界关注并被热议。

如河南新乡闻名遐迩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商丘千年古都、河南商丘虞舜文化、洛阳巩义隋唐洛阳城遗址等诸多文化旅游景区因其特有的旅游文化而受到关注。

一些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景区管理者表示,旅游文化开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对于旅游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历史及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开发:既要考虑到这些旅游景区对旅游文化资源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旅游景区、景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积淀,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对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相促进;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旅游景点在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1.新乡仰韶文化遗址:开发前景广阔新乡的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原最美的人文景观”。

在“新乡县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新乡县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定期检查。

各文物保护单位要将每年发掘出的新遗存向省文物局、省文化厅申报“仰韶文化”“新乡县文物资源”“仰韶文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是目前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同时,新乡市仰韶文化遗址又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遗迹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些发现充分显示了新乡仰韶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为新乡打造“中原最美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内涵和宝贵价值。

新乡县县委书记刘庆增表示:“依托仰韶文化遗址这一点,新乡将着力打造成中华文明发源地示范基地、世界文明展示基地、中原文明与中华文明探源基地和展示中国人精神家园”。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齐天锋【摘要】根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在旅游开发方面仍显不足.在对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三门峡根祖文化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其开发利用策略:确立三门峡根祖资源旅游形象;对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拉长三门峡旅游产业链条;大力拓展根祖资源旅游市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力度;优化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环境,提高景区服务水平.【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4)003【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三门峡;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作者】齐天锋【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根祖文化,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

在中国,老了就要想回到家乡,即便死了,也可以守望着亲人和保佑着家乡。

家乡的山水,族里的老幼,就是自己的根。

即为落叶归根。

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虽偏居豫西一隅,藏身于千岭万壑,但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随后一个个先祖贤者孕育了我们炎黄子孙。

一、三门峡根祖文化资源概述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三门峡根祖资源丰富,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就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开创了中国近代田野考古的先河,带动了我国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周国时代的墓葬和车马坑群都是在这里经过考古发现的,1990年和1991年这两大文化遗址被评为我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是三门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祖资源,许多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都在此地发生,例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这些根祖文化对三门峡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三门峡地区的人类文化遗址、宗教礼制建筑群、军事防御遗址和革命纪念地等具有民俗特色的根祖资源众多,使得三门峡成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发祥地。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三门峡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南北两岸,素有“黄河中游明珠”之称,该地区的仰韶文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发现、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进行了对三门峡地区的系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如三门峡市陈家岭、黄泛区故城山、卢氏县仰韶故城等。

以陈家岭村为例,村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包括房址、储藏坑、灰坑等。

这些遗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形制简单、造型优美,深受学者关注。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与其他地区的遗址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这表明该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较为密集,文化繁荣。

其次,该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跨度较长,从晚仰韶文化到早商文化都有较为丰富的遗存。

这表明三门峡地区在文化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研究其遗址和文物可以揭示人类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形态。

其次,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和解读其他古代文化。

同时,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三门峡地区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丰富多样,可以为该地区的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通过开发和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知名度。

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可以扩大三门峡地区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然而,当前的仰韶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仰韶文化遗址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仍存在争议。

其次,对于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仰韶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建议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其建议:1.缺乏深入研究:仰韶文化的历史和特点虽然被初步探索,但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加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细节。

2.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仰韶文化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

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很容易破坏这些遗址。

建议在保护好遗址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

3.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仰韶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如何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挑战。

建议在保护和传承仰韶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既具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特色的新文化。

4.旅游开发与环境压力:仰韶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包括过度旅游、环境污染等问题。

建议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和游客数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

5.社区参与与经济发展:仰韶文化所在的社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

如何在保护和开发仰韶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建议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仰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6.文化资源管理问题:仰韶文化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利益冲突。

建议建立健全的文化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7.教育普及问题: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应当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教育。

建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公众传播仰韶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8.国际交流与合作: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建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

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的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仰韶彩陶纹样文创产品研究概述仰韶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其丰富多彩的纹样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泉。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浅谈周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与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吸引力, 而那些熟悉的地方又能使中国的观众很容易的接受。
四、 韩剧 文化 生 产 的 目的及 意 义
当 今 社 会 有 这 样 一 句 话 ,“ 视 不 生 产 节 日 , 视 生 产 观 电 电 众 ” 费斯 克认 为 . 。 当代 的 电视 行 业 生 产 的不 是 产 品 。 消 费 者 消 丽
破碎. 吸水性强。 夹蚌粉者多为鼎 、 罐等炊器 , 含蚌粉 量较 大。 而 炙砂 红 陶质地 稍硬 , 泥红 陶外 表多 磨光 , 薄_| 硬 , 胎 R较 多用于 钵 、 等器 。 壶
( 纹 饰 : 表 以 素 面 和 磨 光 为 主 , 饰 仅 见 弦 纹 、 甲 2) 器 纹 指
20. 0 6
I 商品消费意识 的培养 、 韩剧从 来都是以场景设置精 细而着称 , 电视剧中主角们都有
着 前卫 的穿 着 打 扮 、 尚 的用 品 、 美 的家 居摆 设 在 不停 的刺 激 时 精
着观众的消费欲望 。 随着韩剧 的流行, 同时为其他的韩困商品 也 进 驻 同 际 市场 创 造 r 多 商 机 无 论 是 化 妆 品 、 机 、 饰 , 更 手 服 还
了光 辉灿 烂 的古代 文化 ,成 为 中华民 族 古代 文明的发 祥 地之 一 素
台地 上 , 积 约 14 0 面 8 0 平方 米 。 文化 层 厚 1 米 , 分 为上 、 二层 , . 5 可 下
分丌属于龙山 、 f J 裴李 岗文化 。 断崖上发现有灰坑 . 采集 有蚌刀、 石 磨 砬 、 眇 灰 陶绳 纹 、 格纹 鼎 、 、 、 夹 方 罐 盆 豆等 。
美的柬草 。 I 剧【俊熙和恩熙骑车嬉戏的田问和他们生离死别的海 I

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

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

(陶瓷文化)2021年03月陶密Ceramics・147・面向文创产业的仰韶文化彩陶纹样当代传承与创新研究林琳*(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文章通过对文创产业、仰韶彩陶的分布及纹饰演变进行了论述和探究,对仰韶彩陶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仰韶彩陶纹样审美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述了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如何将彩陶纹样进行融合、深入和创新。

以此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形式的共通性,最终实现传统彩陶艺术的当代传承,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文创产业仰韶彩陶纹样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72(2021)03—0147—031文创产业发展概述文创产业在很多国家及地区都得到了大力的推行,像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地区的文创产业在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销售的创意商品得到了参观者的喜爱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

在台湾地区文创产业也在积极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朕知道了”系列纸胶带、唐朝仕女颈枕、翠玉白菜折叠伞等文创产品,将馆藏文物元素与创意产品之间紧密衔接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国内创意产业萌芽在改革开放后,以旅游纪念品为主要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一些有关影视媒体、游戏娱乐、文玩字画的文创产业发展起来,这些文创产品在消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文创产品在制作模式和销售方式存在问题,文创产品缺少更深层次的内涵,各类文创产品较为同质化且缺少特点,并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传播和推广⑵。

2仰韶彩陶文创产品市场调研2.仰韶彩陶的分布地区及纹饰演变仰韶文化的命名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片”而来。

在众多地区的文化遗址发掘中显示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称彩陶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
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1933年杨锤健和裴文中到仰韶村和不召寨调查,在仰韶村采集到百余件考古标本,以石器为大宗,包括打制和磨制的两类石器,这表明当时的打制石器仍然盛行,填补了过去对这个地区发掘工作的空白。

1951年6月,夏鼐一行4人在仰韶村调查、试掘。

开探沟一条,切到安特生所发掘的旧探沟五条,复核了地层堆积,并发现墓葬9座,这里是安特生所称的仰韶文化墓地。

不过从地层关系进行考察,这几座墓葬应该是在遗址废弃以后才埋进去的,已经不是原生的地层,而且所包含的陶片中有明显的冲刷痕迹,另外墓葬里没有随葬品,不能确定其时代归属,但决不可能早到仰韶文化。

此外,在路旁断崖上还发掘出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泥土涂抹平整,由于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的两种因素,因此被认定为混和文化的遗存。

从以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继承发展的关系,所以,在仰韶村遗址中存在混合性质的遗存,应该是确实的。

除仰韶村外,我们还对附近的不召寨、下城东和杨河村等遗址进行了调查。

198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绳池县文管会配合仰韶村居民的房屋修建,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对仰韶村遗址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如这里被分成四期:(一)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二)仰韶文化的晚期类型;(三)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四)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代表着从仰韶到龙山的连续发展过程。

当然仰韶遗址可能还存在着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类型以及较晚的遗存。

随着以后考古工作的继续,揭露的遗址现象可能会更加复杂。

1985年11月,河南省考古学会和绳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绳池联合召开“仰韶文化学术讨论会”,共提交论文50多篇,出版了《论仰韶文化》的专刊
《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在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曾多次到仰韶村考察和著文论述。

严格地讲,仰韶村遗址有着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大家的认识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揭露地下的考古遗迹和扩充博物馆的陈列,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也必将早日提到日程上来,我们相信新的发掘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二、仰韶文化的时代分期
仰韶文化的发现也导致许多不同的理解如认为商文化的若干成分直接承袭自仰韶文化;或把仰韶文化同传说中的夏代相当,并认为它属于胡文化系统。

当1930年发现龙山文化之后,又有不少人主张仰韶和龙山属于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甚至提出“夷夏东西”说。

以上的论点,大抵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从而忽略了考古学的实证要求。

1819年安阳后岗三叠层的发现为仰韶龙山和商代的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地层证据,同时也间接印证了仰韶村可能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遗存。

安特生则力图否认上述观点,在他的正式报告里,公布以水平层对各类陶片的统计表,不过这种水平层的发掘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到陶片颜色的分类上,很容易忽略文化遗迹的复杂叠压关系,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文化层位的真相,也就导致一定的混乱。

由于两元对立的观点,以致不少人把豫西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作为混合文化来处理,这是“夷夏东西”说的直接后果。

同时,仰韶、龙山两元对立的观点,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文化多元说的理论基础,这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又为仰韶和龙山的渊源关系提供新的论据。

这里在仰韶文化的上面,叠压着龙山早期的遗存,它具有仰韶和龙山的过渡性质,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气后来的一系列发现证实,它有着广泛的分布,但过去多被错误地作为仰韶文化来处理,仰韶村的遗存同样也不例外。

从文化性质考察,庙底沟二期文化虽以灰陶为主,仍有少量彩陶,甚至很多器形也承袭自仰韶文化。

同时稍晚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是承袭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发展的。

至于后来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的文化脉络和继承关系都是比较清楚的。

此外,更早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少量彩陶片,又可能找到仰韶文化的源头。

因此,夏商周的产生和发展既与仰韶、龙山、二里头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后来的历史传统又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所谓多元论的假说,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由于地理分布和年代早晚的不同,其文化面貌也表现了一定的差异。

一般分成不同的类型以资区别:如黄土高原被分成北首岭、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四个类型华北平原则分成庙底沟、大河村或后岗、大司空村等不同的类型,意味着它们是仰韶文化中的不同群体,分别具有地域或时期的概念。

至于有人分别称它们为文化或时代,就难免混淆仰韶文化的基本因素而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同时,仰韶文化还对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汉口文化,都接受过仰韶文化的影响。

至于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甚至东南沿海的大湾文化所流行的彩陶工艺,都同仰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充分表明仰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结语
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意味着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中国近代考古学的长足发展,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如从史前文化到历史时期的过渡,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代表着连续发展的中间环节。

通过继承发展的凝聚性和相互交流的多样性,终于形成以商周文明为核心的主体部分,并导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这无疑是近代考古学的重要贡献。

因而以文献为基础的多元论,自然失去必要的立足点。

至于从文献的角度出发,采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直接同考古发现相结合,如有人主张仰韶文化与黄帝相当,也有人认为龙山文化与黄帝相当,显然都不符合考古学的实证要求,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毫无共同之处。

因此我们对仰韶文化的研究,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探索,以实事求是地复原人类历史的演化规律,而不能再回到古器物学研究或
信古、疑古论战的老路上去。

仰韶遗址和仰韶文化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1961年3月4日,仰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仰韶村遗址的保护已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绳池县文管会所制定了《仰韶村文化遗址保护方案》,新建300平方米的长廊用来保护断崖上的地层剖面以及文物陈列,对宣传遗址保护和乡土教育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仰韶村遗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且在黄土高原的史前遗址中,保存是最为完好的,如果能把仰韶村建成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将能充分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因为植被和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加强遗址保护;同时农民的户数不多又受到遗址局限不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新的规划可对双方有利;目前公路已经修通,由县城可直达仰韶村。

这些都为建设遗址公园和仰韶博物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相信如此的规划,对遗址保护和开展古文化的观光旅游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2]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