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

合集下载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异,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探讨,但目前认识尚不一致。

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何南省渑池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

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持续时间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由郑州市文物局获悉,该局近日发掘了一处距今6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该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外围有环壕,内有居住生活区和墓葬区,并发掘出多个房基、灶台、墓葬、灰坑等遗址,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当时原始部落人类的生活场所。

该遗址位于郑州市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西北临七里河,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尚岗杨遗址”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

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

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

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

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

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为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

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影响远达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周边地区,陕西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河南郑州大河村、山西夏县西阴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同时,仰韶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1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命名。

他曾两次前往河南渑池仰韶村考察,并于1921年末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随后,他发表了在仰韶村等遗址调查、发掘的初步结果,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

在研究初期,虽然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东欧等地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但他并未对此作出肯定解释。

1923—1924年,他到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调查后,认为甘肃齐家坪的彩陶较河南者更早,并提出仰韶文化是从新疆迁入黄河河谷,而新疆远古文化又受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即“仰韶文化西来说”。

对于这一观点,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明确指出,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遗存都较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早。

夏鼐先生在甘肃阳洼湾发掘所获的地层证据则证明了甘肃仰韶文化较齐家文化为早。

这一系列发现和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展板(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彩陶文化与旱作农业从1921年至今,经过近百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考古发现时间最长的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这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彩陶盆(4月10日摄)。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陕西、山东等地,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代社会逐渐形成并扩散开来。

仰韶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口迁移、交流和贸易活动来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仰韶文化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影响了其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

在农业上,仰韶文化的人民首创了粗糙的耕作工具和种植技术,为中国古代的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手工业方面,人们掌握了陶器和石器制作技术,开创了中国陶瓷和玉器的制作工艺。

在生产技术上,人民创造了编织和织布技术,为古代中国的纺织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上,仰韶文化的人民首创了部落社会和祭祀仪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仰韶文化,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 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 鼎、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宝鸡市有世界最大且唯 一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第二,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仰韶文化 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 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 柱”(苏秉琦语),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 史研究的一个切人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 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 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
大河村类型的仰韶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的文化特点基本上与庙底沟类型一致, 陶器种类与彩陶纹饰也大体相同,不过更多的 彩陶施以淡黄或白色陶衣;这种类型的晚期文 化堆积很典型,陶器主要有各式鼎、盆、钵、 壶、瓮、罐、豆、甑、缸及大口尖底器,彩陶 花纹有六角星纹、太阳纹、星月纹、网纹、~ 纹、X 纹等等。大河村类型发展到最后阶段, 有许多因素与相邻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 家岭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现出向龙山文化过渡 的同一趋势。
$
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 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仍比较低下。早期阶段 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质工具及石铲、石锄等挖掘土地。这时 的石斧大多形体厚重,横断面呈椭圆形,适于砍伐林木以 开垦荒地。收割农作物则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 刀。加工粮食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 期的庙底沟、大河村类型,出现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铲, 磨制得比较平整光滑。这些工具都比早期的半坡类型有所 进步,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完整版)新石器时期彩陶

(完整版)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

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

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

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

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

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

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

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

碗较小,直口。

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其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了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社会的转型。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也是研究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黑陶:黑陶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器形精美,表面光洁,带有一定的几何纹饰,整体呈黑色。

2. 灰陶:灰陶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器形规整,表面经过打磨,呈现出光亮的灰色,在器身上刻画出了各种图案和符号。

3. 红陶:红陶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采用红色陶土制作,器形规整,表面光洁,装饰性强,常常出现多层次的几何图案。

4. 精雕彩陶:精雕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一种高级形式,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

它的制作工艺更为精良,装饰更为繁复,通常采用多种色彩和多层次的图案,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时期、器形和装饰等因素来进行的。

这些彩陶都是仰韶文化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 1 -。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价值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及对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的发掘,结合陕西半坡遗址等大面积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讨。

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分布广泛,南到江汉平原,北达内蒙古草原,目前发现的遗址有一千余处。

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

鹰鼎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

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

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编辑本段社会结构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

对仰韶文化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

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

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

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
月形布局。

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

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

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

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