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考点解析】仰韶文化是什么?在公基里怎么考?

【考点解析】仰韶文化是什么?在公基里怎么考?仰韶文化的热度不仅存在于各大博物馆,也存在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历史模块考题中,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仰韶文化中,那些可能的考点。
仰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
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考点1:名称由来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考古学的惯例是将首次发现文化遗存的地名命名为该文化的名称,因此,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的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远古文化系统便被称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
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以来的80多年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其他地区,又陆续发现了同样性质的村落遗址1000多处。
按照考古学的惯例,它们被统称为“仰韶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和陕西,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很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与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这对我国继完成夏、商、周断代研究后开展的“五帝探源”工程意义重大。
可以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将从仰韶文化遗址中找到源头。
考点2:重要的遗址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对多个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正规的考古发掘,我们熟悉的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淅川下王岗、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
这些遗址大多在距今7000-5000年间,前后延续了约两千年,可以说仰韶文化为生命力最强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点3:仰韶文化特点(1)使用工具——磨制石器和彩陶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及聚落形态

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及聚落形态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仰韶文化代表性的遗址和聚落形态,是该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包括河南安阳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河南郑州的河南偃师文化遗址、陕西西安的陕西半坡文化遗址等。
其中,河南安阳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的河南偃师文化遗址和陕西西安的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则是仰韶文化在河南和陕西地区的代表作品。
其次,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研究中,河南安阳的河南龙山聚落、河南郑州的河南偃师聚落、陕西西安的陕西半坡聚落等都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征。
这些聚落都是以农业为基础,采用磨光石器、磨制石器、石刀等简单的工具,通过集体劳动,过着定居生活。
此外,仰韶文化在器物制作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河南安阳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名为“骨器”的遗物,经过专家的鉴定,确定该骨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同时,仰韶文化的遗址和聚落形态的研究,还为人们揭示了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究仰韶文化的遗址和聚落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仰韶文化的代表特征和内涵,为仰韶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
总之,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和聚落形态是仰韶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还为人们揭示了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仰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仰韶文化

+ 2.采集和渔猎经济
+ 3.手工业
+ 4.制陶业 + 5.石器制造业
+ 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华县老官
台遗址与泉护村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渑池仰韶村遗 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地的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 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 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 已经初步形成。 +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 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 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 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 讨。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 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华山为中心,分布广泛,东至山东、 西至甘青、南到江汉平原,北达内蒙古草原,目前发现的遗址有 5200余处。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 也是罕见的。
仰韶文化的赞美

仰韶文化的赞美仰韶文化,哇塞,那可真是超级酷的文化呢!一、仰韶文化的陶器仰韶文化的陶器那是相当有特色呀。
那些陶器的形状就特别有趣,有尖底瓶,你能想象吗?这瓶子底是尖的,感觉就像是古代人独特的创意小发明。
还有那些陶罐上的花纹,简直美到爆。
像鱼纹、鹿纹之类的,就像是古代人把他们生活中的动物伙伴画在了陶器上,超级生动。
这些陶器可不仅仅是好看,它们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呢。
比如说,从陶器的大小和用途上,我们能猜到他们当时储存食物或者打水之类的生活场景。
二、仰韶文化的村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村落啦。
那时候的村落布局也很有讲究呢。
房屋都是那种半地穴式的,虽然听起来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那么气派,但是在当时可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的。
这些房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社区。
人们在村落里生活,互相帮助,一起耕种、打猎。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村子里过着简单又快乐的生活,孩子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忙着自己的活计,多温馨的画面呀。
三、仰韶文化的农业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也很发达呢。
他们已经开始种植粟和黍啦,这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人们学会了耕种,就意味着他们不再完全依赖打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了。
他们精心照料自己的农田,看着粟和黍一点点长大,收获的时候肯定特别有成就感。
这种农业的发展也让人口逐渐增多,因为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安定。
四、仰韶文化的艺术除了陶器上的花纹,仰韶文化在其他艺术方面也有很多成就。
比如他们的装饰品,那些用骨头或者石头做成的小饰品,虽然没有现在的珠宝那么华丽,但是在当时可是人们用来打扮自己的宝贝呢。
这些小饰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他们喜欢简单又有特色的东西。
而且说不定当时的男女青年之间还会互相赠送这些小饰品来表达爱意呢,哈哈。
五、仰韶文化的人们仰韶文化的人们肯定特别聪明又勤劳。
他们在那样的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么灿烂的文化,真的是不容易。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挑战,像自然灾害、野兽的威胁之类的。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第四章 仰韶文化

第四章仰韶文化一、分布范围及分期1、分布范围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
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
通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
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①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②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③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
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
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
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
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②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我们将这类遗存统称为仰韶晚期。
二、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陶质: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
仰韶文化

定居,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
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经济生活除了畜牧狩猎外,采集经济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石磨棒两头细而光滑,中间粗并且表面粗糙,磨盘的表面平整并带有细密的凹槽,石棒碾压石盘可以给粟脱壳。
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当时农业已相当发展。
手工业
初步的“纺织”已经在进行,天冷的时候,大家穿着麻线般粗的纤维御寒。出土文物里有骨针。
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骨针的针眼儿不足半个芝麻粒大,纺织发达。
彩陶
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制作工艺有: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仰韶文化的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仰韶文化吗?这可不是一般的文化哦!就好像夜空中最
亮的星一样独特闪耀!
仰韶文化呀,那可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它分布的范围
那叫一个广,从黄河中游一直延伸到黄河下游,就像一张巨大的文化
之网,笼罩着一大片地区。
你想想,那得有多大的影响力啊!比如说,在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都能找到仰韶文化的踪迹。
咱就拿仰韶文化的彩陶来说吧,哇,那简直是美轮美奂!那些彩陶
上的图案,有的像欢快的小鸟在飞翔,有的像奔腾的河流在流淌,这
可不是简单的图案,这是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呀!这不就跟咱现
在喜欢在手机上设置各种好看的壁纸一样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色
彩呀!
还有啊,仰韶文化的村落布局也很有意思呢。
村落里有房屋、有窖穴,大家生活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多有人情味呀!这就好像一个温
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仰韶文化的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
造出了这么灿烂的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惊叹和敬佩吗?他们的生活
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仰韶文化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呀,它和其他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呢。
它就像一条纽带,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连接在了一起。
我觉得呀,仰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研究它,让它的光芒永远闪耀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概况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
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
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甘肃省1040处、山西省1000处、河南省100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
起源分布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文化特征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彩陶文化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公社制度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制陶工艺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类型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
编辑本段特征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仰韶文化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村落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
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
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工具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
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
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
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
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仰韶文化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社会结构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
对仰韶文化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
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发展阶段当时瑞典的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参与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后曾经认为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但是后来他自己又加以否定。
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河南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发现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距县城9公里。
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宜仰韶文化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
遗址从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从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度,—,米,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地过着定居生活。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有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
第一次的发掘研究工作是在1980年10月一11月和1981年3—4月间进行的,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同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发掘,这次发掘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含有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第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第二期文化属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第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第四期文化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
仰韶村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二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的遗迹、遗物,从而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工艺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仰韶文化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
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
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
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
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
红陶分细泥红陶和仰韶文化夹砂红陶两种。
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
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
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属于仰韶文化的产品。
彩陶制作当时彩陶的制作,据分析主要经过四个程序。
第一,常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成为较纯较细的原料。
从分析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比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
第二,制坯。
彩陶坯最初大多是手制。
小型器皿是直接捏塑而成的;较大的陶器,其体部坯子,一般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
粗坏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坯工序初步完成。
其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很强,在器壁外有轮纹存在。
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
第三,彩绘和纹饰。
一些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往往将陶坯放入极其细腻的泥浆中,让它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便于上彩。
彩绘就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