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仰韶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

浅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异,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探讨,但目前认识尚不一致。

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何南省渑池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

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起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历史上,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仰韶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重要遗址和文物等方面,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期为考研学子提供参考。

一、历史背景仰韶文化的出现,与当时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方地区气候渐趋温暖,逐渐形成了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当时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活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仰韶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文化特点1.农业生产: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当时的人们开始采用种植和养殖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

2.石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擅长制作石器,尤其是石斧、石锤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陶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擅长制作陶器,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4.祭祀活动: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有一些祭祀活动,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来表达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恩之情,这种文化传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重要遗址1.仰韶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境内,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2.玉林洞遗址:位于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石灰岩洞穴遗址之一。

3.马家窑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窑址之一。

四、文物1.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十分独特,其作品通常为红陶、灰陶和黑陶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考古学根据人类制造工具和武器所用的原料,将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多个阶段。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两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仰韶文化”是由于它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渑(miǎn)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现在大约有四五千年。

它的分布地区很广,在河南西部、北部以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就不下一千处。

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

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而又带有彩色花纹的为最多,而这种彩陶又具有很明显的特征,所以“仰韶文化”又称作“彩陶文化”。

根据对“仰韶文化”遗址和大量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当时的经济是以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刀和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磨棒等。

这时的畜牧和渔猎虽然已渐成为一种副业,但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家畜方面,已有猪、狗的饲养。

手工业方面,制石、制骨、制陶、纺织、缝纫已很普遍。

人们这时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或圆形的小屋子连接成的“村落”模样(在这种“村落”当中往往还有一所大房子,大概是这个氏族成员活动的公共场所)。

另外,从对当时的墓葬和日用品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龙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更晚、更进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现在大约有三四千年。

它的得名,是由于它的遗址最早被发现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缘故。

“龙山文化”的陶器,具有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等特点,考古学家把这种文化叫作“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的分布地区也很广,大体是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辽东半岛和浙江杭州附近。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除了石斧、石刀之外,还有半月形的石刀、石镰、蚌镰和木耒等农具。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心量占西韶前甘在元文西分蒙甘心仰文命渑因重仰 。 的全省文在肃整前化关布古肃分韶化名池 要韶 国为化中省个 的中最长、布文的为县 的文 的最的国到黄 持、为城青,化中仰仰年新化 , 仰多遗已河河年续陕密一海东以心韶韶在石, 是 韶,址发南中至时北集线,起陕是文村河器黄 仰 文共,现省游 间一的,北山西陕化被南时河 韶 化计其上之从 大带地南到东华西,发省代中 文 年 遗 中千间今 约。区抵河,山华但现三文游 化 , 址 以处。天 在仰在江套西为山仰故门化地 的 处 数 陕仰当的分公韶陕汉内至中。韶被峡。区 中 , 布 市 , 1921 40% 养
+ 2.采集和渔猎经济
+ 3.手工业
+ 4.制陶业 + 5.石器制造业
+ 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华县老官
台遗址与泉护村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渑池仰韶村遗 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地的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 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 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 已经初步形成。 +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 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 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 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 讨。仰韶遗址的考古与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新石器时 代的遗存和文化,而且相当发达,使过去宣扬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华山为中心,分布广泛,东至山东、 西至甘青、南到江汉平原,北达内蒙古草原,目前发现的遗址有 5200余处。仰韶文化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千里,在世界范围内来说 也是罕见的。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陕西、山东等地,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古代社会逐渐形成并扩散开来。

仰韶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口迁移、交流和贸易活动来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仰韶文化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影响了其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

在农业上,仰韶文化的人民首创了粗糙的耕作工具和种植技术,为中国古代的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手工业方面,人们掌握了陶器和石器制作技术,开创了中国陶瓷和玉器的制作工艺。

在生产技术上,人民创造了编织和织布技术,为古代中国的纺织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上,仰韶文化的人民首创了部落社会和祭祀仪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仰韶文化,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中古名词解释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4950年。

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

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

仰韶文化出现了布局整齐的村落。

临潼姜寨遗址的村落中,中央是一个大广场,周围分布有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群中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附近分布有十或二十几座房屋。

居住区周围,有两条宽深各约两米的壕沟保护。

沟外发现有三片大墓地,共清理出一百七十余座成人墓葬,此外有些建筑群附近有幼儿的瓮棺葬群。

汝州洪山庙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陶缸和盖上绘有大量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

这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

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

学术界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

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

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公东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

中国上古历史——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仰韶文化一、分布范围及分期1、分布范围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其分布范围大致是: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分地区、山西南部、河北南部、远及甘青交界、河套地区、河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

C-14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

通过对山西半坡和河南陕县庙底沟,以及对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考古研究,明确了仰韶文化的基本面貌:经营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主,并饲养家畜(猪、狗等)。

2、仰韶文化诸类型分析①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②洛阳、郑州王湾、大河村文化类型③豫北、冀南地区地区的后岗、大司空类型④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3、仰韶文化分期的标准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其彩陶纹饰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为了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的发展变化,学术界通常将仰韶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早、中、晚期。

这种分期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尖底瓶的变化。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自始至终使用的一种盛贮水的器物,在各个遗址中多有发现,是一种常见器物,或可称为仰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

它的变化较为敏感,各阶段的形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学术界最终选择以不同的尖底瓶划分为不同的文化期(图14)。

①仰韶早期的尖底瓶在甘肃有两类,庆阳宁县董庄与正宁宫家川的尖底瓶形制为杯形口;大地湾、师赵村二期出土的尖底瓶则为葫芦形口,器体较长。

这两类尖底瓶中腹部或偏下部均有一对环形耳.前者的形制更接近于陕西关中一带,后者独具特色。

我们将出土杯形口、葫芦形口尖底瓶的遗存定为早期;②中期尖底瓶均为双唇口,一般不见腹耳,我们将出土这类尖底瓶的遗存确定为中期;③晚期尖底瓶主要形制为平唇口(或称平沿口),腹部无耳(彩图8),但在偏晚阶段出现了喇叭形口、腹部有一对桥形耳的小型尖底瓶,甚至在陇西还采集到一件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我们将这类遗存统称为仰韶晚期。

二、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陶质: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

典型器物:圜底钵、叠唇或卷唇盆、杯形口尖底瓶、葫芦形口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侈口鼓腹罐、弦纹浅腹罐、敛口瓮、尖底缸等,制陶方法:沿用大地湾一期的模具敷泥法,同时大量使用泥条盘筑法,慢轮已开始使用。

装饰特征: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线纹、弦纹等;仰韶文化彩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仰韶早期的彩陶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先民艺术创造力较之大地湾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构思出了种类繁多的图案,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大地湾二期的陶片统计中,彩陶比例约占18.6%;西山坪二期的彩陶比例约占13.3%,并有从早期到晚期彩陶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

以黑彩为主。

由于烧陶技术所限,仰韶陶器以红陶居多,施以醒目的黑彩,两者搭配产生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

所以多数纹饰以黑彩绘成,少量的陶器使用红彩,白彩极为少见。

彩绘主要用于盆、钵、碗、盂、瓶、壶等类器物,有的器盖、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见彩纹,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为钵形器。

绘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钵的口沿部,瓶、壶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

常见花纹为几何形纹饰。

纹饰以几何形花纹为大宗,绘制构图元素有圆点、直线和少量的弧线。

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是早期彩陶的艺术风格。

不过,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到了偏晚阶段,弧形线条使用增多,图案渐显活泼,一些略显呆板的图案日益减少。

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

从早期到晚期,主体图案大多以圆点、直线、弧线、圆圈、三角纹构成,其中三角纹的使用贯穿始终,早期多直边,中期多弧边,晚期变化多样,每一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动物形纹饰主要在早期使用,如系列鱼纹成为早期的标志性纹饰。

纹饰多饰在陶器腹部外壁一周。

最初仅限于上腹部,逐渐扩大到中腹部,通体饰彩的较少。

到了晚期,出现少量的内彩,器物口沿彩绘也渐趋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在陶器上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装饰功能越来越突出。

绝大多数的图案为连续图案。

因为陶器多为圆形,因而,几组连续的图案艺术效果更佳。

单独纹样极为少见。

纹饰母题一脉相承,不断分化。

由少变多,由简单发展为多样化,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强。

早期仅有10余种,晚期则演化到数十种之多。

动物形纹饰中以极具特点的鱼纹最为常见,早期鱼纹的使用范围跨甘、陕、内蒙三省区,中期回旋勾连纹的影响遍及长江以北,晚期纹饰的许多文化因素被马家窑文化吸收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仰韶彩陶造就了甘肃彩陶的繁荣。

鱼纹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

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

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

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图67)。

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

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

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为常见的彩陶图案,一直延续使用到仰韶中期,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在仰韶中期之后的各支彩陶文化中,鱼纹就只是零星或偶尔出现了,不再作为主题图案。

它大多绘制在盆形器外的中上腹部,个别使用在圜底钵、瓶形器及器盖上。

盆形器上的鱼纹图案均规整有序,颇为固定。

器物一周一般绘有两条鱼,头尾相接,头右尾左,有时两条鱼纹之间的空白处填充一条小鱼或其他花纹(图68—3、5),既弥补了绘制过程产生的缺陷,又使整体图案显得更加匀称而生动。

其他器物上如王家阴洼的瓶形头的器盖上偶见的鱼纹,虽然数量很少,却极富魅力,显露出了史前画工的卓越技艺(详见五章三节)。

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纹彩陶,其中以秦安大地湾最为丰富,该遗址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鱼纹盆达30余件,还有千片以上的鱼纹残片。

不仅如此,这些鱼纹数据构成了完整的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序列。

根据它们所处的地层以及上下叠压的关系,我们大体掌握了鱼纹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一甚至可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分期断代的标尺。

大地湾鱼纹均为鱼的侧视图,惟独胸鳍的画法例外,胸鳍本在身体两侧,从侧面只能观察到一侧的胸鳍,大地湾先民却改为上下对称的一对胸鳍;无论鱼纹如何变化,尾鳍的画法始终不弯。

从鱼鳍的画法析,表现的鱼类属于淡水鱼。

显而易见,地处内陆地区的仰韶先民只能描绘他们日常熟悉的鱼类形象。

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特点,我们将大地湾仰韶文化鱼纹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浓厚写实风格的鱼纹,此时的陶盆形制均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叠加厚,可称之为叠唇盆。

鱼纹形象生动,尤其是椭圆形的眼睛以及位于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将鱼表现得活灵活现。

鱼鳍不全,无背、腹鳍。

但口、眼、鳃、身、尾俱全,鱼的形象一目了然。

H232:1和H310:1两件器物均出土于灰坑中(图68—1、2);第二阶段:器形仍为叠唇盆。

鱼头部分开始变长且图案化,复杂多变的画法使得鱼头细部令人费解。

大多以直边和弧边构成的近三角纹填充头部。

鱼身则变得更为完美,大多数鱼纹的胸、腹、背、尾鳍样样俱全。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鱼头各类线条所体现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化的画法自此开始引叭鱼纹之中。

编号为F310:l的鱼纹盆出土于一座属于族长的中型房址(图68—3);第三阶段:鱼纹仍然仅在叠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径逐渐增大,腹也变浅了。

这一阶段最为显著的变化和特点是,鱼头部分变得极为简单而抽象,仅由上下相对的两条弧形纹组成,既扁且长。

鱼鳍的画法则由斜三角纹变为直三角纹,画法更为规整。

编号为M206:2的盆出土于墓葬之中,作为葬具倒扣在盛装儿童尸骨的大瓮之上(图68—4);第四阶段:使用鱼纹的器形由叠唇盆改变为卷沿盆,这类盆仍然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称为卷沿盆。

它们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经常出土于房址和窖穴中。

这时的鱼纹整体简化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图案。

胸、腹、臀鳍三者合一,与拉长的背鳍上下相对,尾鳍前部出现隔断线。

鱼的上下两部分完全对称,线条变得流畅柔美。

在编号为F1的房址中,出土了两件口径超过50厘米的鱼纹大盆,曾多次作为彩陶精品送到境外展览(图68—7);第五阶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时的盆口部由侈口改为直口,卷沿愈甚。

该阶段已跨人仰韶文化中期。

大地湾虽未发现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据大地湾出土的残器可以推测复原后的器形和纹饰。

参考属于同一时期甘肃合水、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出土的同类器,我们的推测与复原是符合器形、纹饰发展规律的。

鱼纹更为简化,头部以一圆点表示,鱼身简化为四条弧线,上下鱼鳍皆略去不画,仅保留较为夸张、舒展的尾鳍(图68—6)。

自仰韶中期以后,鱼纹逐渐消失。

不过,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中出现的由圆点引出弧线的图案视为鸟纹或鱼纹,这些图案与仰韶鱼纹相比过于抽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其实,马家窑文化的圆点弧线鸟纹更像水中游动的蝌蚪。

上述大地湾仰韶文化鱼纹盆的五个发展阶段确立了鱼纹的演变序列,从中我们得以掌握其演变规律。

首先,要重视的是器形的变化,鱼纹最初是描绘在叠唇盆上的,然后将其弃之不用,又转为卷沿盆;越迟的卷沿盆,口沿越卷,器体愈大,腹部越浅。

当我们遇到鱼纹盆口沿残片时,尽管图案残缺不全,但根据以上规律,依据口沿特征,大体可确知鱼纹盆的早晚。

在收藏和鉴赏彩陶时,不能仅关注纹样而忽略了器形,两者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

仰韶彩陶因时代早,出土物较少,完整器更是难得,所以某些利欲熏心的造假者为了骗取金钱,也在仿造仰韶鱼纹盆。

他们往往使用马家窑文化的素面盆,作为鱼纹或人面鱼纹的载体,有时竟然迷惑了某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收藏者。

第二,鱼纹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是不断地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

最早的鱼纹颇富个性,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创意,展现出了自然状态下鱼的万种风情。

其后,从头部开始,继而鱼身、鱼鳍,不断地简化,最终成为几乎一成不变的固定图案。

搞清纹饰的演变规律,对于目前乃至今后的考古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面对大量残碎的彩陶片时,仅凭借鱼纹残片的局部纹样,便可判断出比较准确的时代,其奥妙就在于掌握了纹饰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人头形雕塑器口瓶这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史前艺术中集彩陶、雕塑、造型艺术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之一。

细泥红陶,通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圆鼓腹、平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