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研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起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历史上,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仰韶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重要遗址和文物等方面,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期为考研学子提供参考。
一、历史背景仰韶文化的出现,与当时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南方地区气候渐趋温暖,逐渐形成了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当时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活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仰韶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文化特点1.农业生产:仰韶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当时的人们开始采用种植和养殖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
2.石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擅长制作石器,尤其是石斧、石锤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陶器制作: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擅长制作陶器,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4.祭祀活动:仰韶文化的人们还有一些祭祀活动,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来表达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恩之情,这种文化传统,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重要遗址1.仰韶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境内,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2.玉林洞遗址:位于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石灰岩洞穴遗址之一。
3.马家窑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窑址之一。
四、文物1.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十分独特,其作品通常为红陶、灰陶和黑陶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

浅谈仰韶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新时期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因此而得名。
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和晋南地区,延伸范围北至河套地区、东到河南东部、西达甘肃中部、南及汉水流域,有遗址二千多个。
仰韶文化是中国锄耕农业的典型代表。
针对黄河中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仰韶先民培育了以粟为代表的旱地农耕作物。
在汉水中游的湿润地区,水稻有较大范围地栽培面积,依靠的农具主要是石锄、石斧、石刀等。
仰韶文化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了二千年。
在这二千年中,文化的发展使仰韶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文化类型,并相互影响,使仰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仰韶文化及发掘历程仰韶村在城关镇北7.5公里,位于黄土台地上,村子东西两侧有深达30米—50米的深沟,被称为东沟和西沟,在村南约0.5公里处合二为一。
沟壁暴露着第三纪的红土和第四纪的黄土。
村北约3公里便是韶山、飞山等一系列石灰岩丘陵,这是仰韶村取名的由来。
由深沟上坡之后,便可看到路旁暴露的文化层,灰土中夹杂着陶片、石器等。
文化层的厚度1米—5米不等,并且有许多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尤其是遗址中央部分的大路西侧,暴露得相当清楚。
遗址的面积,由西南至东北长八九百米,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可见其遗址规模的宏大与文化埋藏的丰富。
仰韶村遗址自开始发掘到现在,已经过90个年头,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剧变和风雨的剥蚀,但遗址的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仰韶文化的发掘历程。
1921年10月27日—12月1日安特生对仰韶文化进行发掘,在仰韶村共发掘了17个地点,同时还在其西边的不召寨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又发现了杨河村、西庄村等史前遗址。
仰韶村的发掘主要是安特生和袁复礼主持日常发掘事宜,同时担任测量工作,他们所完成的仰韶村遗址地形图,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是最早的一幅作品,这显得十分珍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仰韶文化是指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的文化,那么你了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吗?下面是店铺为你介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介绍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

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研究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三门峡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南北两岸,素有“黄河中游明珠”之称,该地区的仰韶文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的发现、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进行了对三门峡地区的系统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如三门峡市陈家岭、黄泛区故城山、卢氏县仰韶故城等。
以陈家岭村为例,村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包括房址、储藏坑、灰坑等。
这些遗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形制简单、造型优美,深受学者关注。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与其他地区的遗址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这表明该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人口较为密集,文化繁荣。
其次,该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跨度较长,从晚仰韶文化到早商文化都有较为丰富的遗存。
这表明三门峡地区在文化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地之一,研究其遗址和文物可以揭示人类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形态。
其次,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和解读其他古代文化。
同时,仰韶文化的研究对于三门峡地区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丰富多样,可以为该地区的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通过开发和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知名度。
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可以扩大三门峡地区的影响力,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然而,当前的仰韶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仰韶文化遗址的确切年代和历史背景仍存在争议。
其次,对于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
仰韶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
以下是仰韶文化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仰韶:仰韶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境内。
这个地名源于地处仰韶文化最早发现的地层,该地曾经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
2. 文化:指一定地域或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的总和。
3.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的一种文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工具和武器开始使用石器代替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
4. 河南: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5. 陕西:陕西是河南以西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仰韶文化在陕西的发现证明了仰韶文化的广泛影响。
6. 甘肃:甘肃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省份,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之一,证明了仰韶文化的传播范围之广。
7. 古代文化:指人类在过去的时代中所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
和精神产物,包括艺术、文学、建筑、制度等。
8. 发源地:指某一事物或文化活动的起始地,一般是指这种事物或文化在该地最早发现或形成。
9. 地层:地层是指大地表面各种地质活动形成的层状地质物质,可以根据地质活动的变化分为不同的层次。
10. 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仰韶文化

名词解释仰韶文化
嘿,你知道仰韶文化吗?那可是老厉害啦!就好比是历史长河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仰韶文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
仰韶文化啊,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呢!它分布的范围
那叫一个广,从黄河中游到黄河下游,好多地方都有它的踪迹。
你想想,那得影响多大啊!(这就好像阳光洒遍大地一样。
)
当时的人们啊,在仰韶文化下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会制
作精美的陶器,那些陶器上的图案,哇,简直太漂亮啦!(就像一幅
幅美丽的画卷。
)他们还会种植农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遗址里,我们能看到好多好多的东西,能了解到那个
时候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劳作的,怎么交流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这不就像我们穿越回去亲眼看到一样吗?)
总之,仰韶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
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和研究它呀!。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

仰韶文化名词解释考古学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遗址。
该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彩陶、磨制石器、定居的村落、以及墓葬形式等。
仰韶文化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之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该文化在考古学上被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其彩陶的广泛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所造成的文化面貌的差异,考古学界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分区、类型和分期的探讨,但目前认识尚不一致。
大致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河村类型)、大司空村类型、后岗类型、下王岗类型1921年冬,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博士,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协同中国学者袁复礼先生等一行五人,在何南省渑池仰韶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1951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带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通过这次发掘,基本上明确了这个地区仰韶文化的主要性质和面貌,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全面搞清了仰韶文化的内涵。
1953年春,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要筹建三门峡水库,为确保祖国的文化遗产不遭受破坏,有组织地在水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
在调查中共发现古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211处。
在掌握大量的考古资料后,考古队首选庙底沟为主要目标进行发掘。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于同年5月份进驻庙底沟遗址,对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在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中,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对后岗的发掘,1958年~1959年,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中,又一次发掘了洹水南岸的后岗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大司空村遗址。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于1962年在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
西王村类型自50年代在西安半坡上层发现,至今已历寒暑三十余,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年,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
马家窑遗址于1924年被瑞典学者J.G.安特生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57年起甘肃省博物馆曾多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1964年试掘。
该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一)半坡类型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的二门峡地区。
其影响所及南达西汉水和汉江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抵挑河流域。
半坡类型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西安半坡(早期)、宝鸡北首岭(中期)、华县元君庙(墓地)、华阴横阵村。
、临姜寨(一期)。
等: 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磨制为主。
打制石器的制造均采用直接打击法,制作比较粗糙。
磨制石器的制作也比较原始,器身上常保留石料皮层,缺乏整齐的棱角,加工的部分主要在刃部,通体磨光的很少;石器的种类主要有斧、铲、锌、刀、凿,磨盘和磨棒等。
石刀两侧常有缺口。
骨、角、蚌器多为磨制,有的穿孔;其器形主要有嵌、针、锥等。
陶质生产工具主要有陶锉和陶刮削器,后者用废弃的陶片改制而成。
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
陶器皆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小型器物用手捏塑。
器形多圆底器、平底器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主要器形有小直口双耳尖底瓶、葫芦口双耳尖底瓶、直口圈底钵、敞口鼓腹平底罐、敛口深腹小平底瓮、蒜头细颈壶,.底红顶碗、窄唇或卷唇圆底盆、平底盆等,其中以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红顶钵、彩陶盆等为其典型器形。
尖底瓶是一种汲水器,空瓶平卧于水中汲水,注满水后能自动竖立起来,符合力学原理。
纹饰主要有绳纹和锥刺纹两种。
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常见的彩纹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各种图案,其中人面纹和各种鱼纹是最具特色的纹饰。
宽带纹施于器表。
其他纹饰多施于器皿的内壁。
半坡类型的彩淘多用彩色直接表现图案,很少便用彩色空间来表现图案的手法。
一般用直线条,很少用曲弧线条。
彩绘多用黑色,很少用红色。
半坡类型的聚落布局,一般分为居住又、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
陕西临渔姜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遗址,都保存了比较完整的聚落布局,其中姜寨遗址的聚落布局保存得尤为完好。
姜寨遗址的整个聚落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群。
五个大的建筑群被三条人工围沟和一条自然河流(临河)所环绕。
三片公共墓地在整个聚落的东部围沟以外。
每个大的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型房屋和一座至数座中型房屋;中型房屋围绕大型房屋分布,中型房屋的周围分布数座小型房屋。
在整个聚落的中央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中心广场。
五群房屋呈圆圈形围绕在广场的周围。
每群房子的门都开向中心!’一场,即北部房子的门朝南开,东边房子的门朝西开,西边房子的门朝东开。
南边房子的门朝北开(图2一}..I。
半坡遗址和北首岭遗址的聚落布局和姜寨遗址类同。
半坡遗址内发现了三条围沟:一条是环绕居住区周围的围沟;两条是在居住区中部的小沟。
大围}0}J是一种保护居住区安全的防御设施。
小围沟可能是区分不同氏族或同一氏族中不同家族的界限。
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只有少数是平地建起的。
房屋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按照房屋面积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半坡类型的房屋,大多数都有一个门道。
这种门道有的在房屋的外部,有的设置在房屋的内部。
正对门道的房屋中部有一个灶坑,供炊煮和取缓用。
灶坑的一端放置一个陶罐或挖一个小坑以保存火种。
房屋的附近大多有灰坑(多为储藏物品的窖穴),其形制多样。
以姜寨遗址为例,有圆袋形、方袋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五种,以前两种为多,并往往设有台阶。
台阶的形状有多种形式,有的沿直线逐级下降,有的沿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而下,有的底部分为两室。
这类灰坑的口径多在一米左右,底径一米半至二米,深达二三米。
半坡一个圆袋形灰坑(II15) ,其中堆着18厘米厚的粮食朽灰。
说明此类灰坑的用途之一是储藏粮食。
半坡遗址半坡类型的墓葬发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1000多座。
这些墓葬可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土坑墓多数分布在氏族公共墓地内,墓地多在遗址的端,距居位区不远;瓮棺葬绝大多数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附近。
墓地内的墓葬多数排列整齐,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
盛行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是半坡类型葬制的一个特点。
北首岭曾发现男女分区合葬。
半坡发现的两个同性合葬墓,一座为两男性合葬,一座为四女性合葬。
元君庙发现的三座同性合葬墓,两座为男性合葬,一座为女性合葬二元君庙和横阵村两遗址的墓葬,则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
横阵村除单坑多人葬外,还有一种大坑套小坑的多人二次合葬。
半坡类型的陶器上常发现刻划符号: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刻划符号的有西安半坡,临撞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郃阳萃野,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其中半坡遗址出上的刻划符号有27种,113件;姜寨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29件。
关中地区共发现刻划符号52种。
上述刻划符号中的某些符号,如.等,已在半坡、姜寨、李家沟等遗址中出现,其间隔距离达100公里。
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使用相同的刻划符号,说明这些刻划符号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着相同的涵义。
(二)史家类型史家类型是1976年在陕西渭南史家村发现了单一的典型的该类文化遗存的遗址后万被作为一个文化类型的:史家类型的文化遗存是单独作为一个文化类型,还是归属其他类型,考古界的意见还不一致。
有些研究者把它归人半坡类型晚期,有的把它归属半坡类型,有的把它归属庙底沟类型,有的把它置于半坡、庙底沟两类型之间。
史家类型的分布大致和半坡类型相同,只是在关中地区的南北两侧有听扩大。
该类型经过发掘的遗址有陕西渭南史家。
、临淹姜寨(二期)。
、河南陕县三里桥.、山西茵城东庄村。
等。
半坡、北首岭、邠县下孟村及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也有零星遗物出土。
史家类型早期以北首岭遗址中期后段为代表。
这一期葫芦瓶数量较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尖底瓶,但与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已有所不同,体长,瘦腹,溜肩,口部多呈葫芦形。
大口细颈壶,颈细长,体较高,不象史家遗址那样扁矮。
史家类型中期以史家遗址早期为代表,与之年代相当者有姜寨二期上层的早段、下王岗遗址仰韶二期文化遗存、何家湾遗址仰韶晚期遗存、龙岗寺遗址晚期墓葬中的晚段、王家阴洼遗址仰韶文化第一类型的早期和中期、泄湖遗址史家类型文化遗存等。
史家类型的晚期以史家遗址晚期为代表,属于此期的文化遗存有元君庙遗址的M423、M438、M46o、M461,姜寨二期遗存上层的晚段,王家阴注遗址仰韶文化第一类型的晚期,宫家川遗址和吕家崖遗址的史家类型文化遗存等。
史家类型的生产工具和半坡类型相比,已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
这时的磨制石器,通体磨光者增多,出现了少量的穿孔石器3磨制石器的器形以斧、辞、铲的数量较多,刀、锨的数量较少。
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其器形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
骨器皆磨制,以针、锥、并、傲较常见:陶质生产工具有陶锉、纺轮、刮削器等。
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有少量泥质灰陶。
陶器的制作多用泥条盘筑和捏塑,已出现慢轮修整口沿。
器表多素面及磨光,纹饰有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1指甲纹、席纹等。
彩陶数量较少。
彩绘纹饰有窄条、宽带、弧线,圆点等所组成的各种图案,以及鱼纹、人面纹、鸟纹等。
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沿圈底或平底盆、短颈壶、葫芦瓶、带盖直沿鼓腹平底罐。
高领罐等,其中以敛口钵,卷沿盆、高领罐、带盖罐、葫芦瓶等最具有特征性。
史家类型的房屋遗迹,在姜寨和东庄村都有发现。
姜寨发现的几座房址,均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坑穴较浅、面积较大,居住面平坦光滑。
窖穴发现较多,大多是口小底大的袋状窖穴,台阶式的窖穴已基本绝迹。
史家类型的墓葬大多数为多人_次合葬。
史家村发现的43座墓葬中多人二次合葬墓就有4D座。
这种多人2次合葬墓,有的墓将若干个个体排成一排或数排,有的墓将几十个个体分成儿层几排排列。
不论哪种排列形式,骨骼的放置都比较整齐,每个个体大都是将头骨放置在中央,四肢骨及其他骨骼置于头骨的两侧或头骨之下。
头向绝大多数为头西面东,少数头东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