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摘要:浅谈彩陶的产生、造型、纹饰。结合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了纹饰图案的含义,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彩陶产生,仰韶文化,造型,纹饰,生活艺术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这是因为彩陶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熔铸着历史的痕迹。从彩陶文化中,我们后人可以窥见到历史的踪影,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

说到彩陶的产生,不得不追溯到陶器出现的年代。距今大约七、八千年以前,原始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于是,人们尝试着去制作那种他们需要的容器。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最后成功制成了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在原始制陶的初期阶段,人们还只是关注陶器的实用功效,尚无余力顾及装饰恶化美感,只是少数陶器的口沿外壁稍饰有简单的红色宽带纹。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宽裕,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陶器的制作中去。此时的陶器,除实用功能之外,还要体现和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原始制陶技术由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彩陶。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几乎遍布于华北各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大多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壶、罐和饮食用的碗等。其表面还绘有各种彩色纹饰和一些动物的简约图案。有研究表明,当时的彩陶文化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就不易脱落了。其中,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且图案大多都绘制在盆、罐的口部、腹部等突出的部位。在我看来,这或许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那么点联系。因为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情况相当的原始,通常是席地而坐的。由于缺少家具,这些盆、碗、罐也常常被他们置于地上,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多在坐着的人容易看到的地方。

谈及彩陶的纹饰图案,可谓是丰富多彩,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时人们的艺术才能。细细观察那个时期的彩陶,可以发现当时的装饰图案大多以鱼、鸟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由于时期不同,彩陶艺术中的图案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期的鱼、鸟纹刻画得较为具体、形象,而到了中、后期,纹饰的图案就变得较为抽象,包含的夸张成分也日渐增多,往往用几何形状代替。在这些几何图案中,虽然鱼、鸟的形状完全消失了,但鱼遨游、鸟飞翔的动感依然还是很形象的。

但这些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呢?目前学术界对于鱼纹、鸟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图腾说、太阳崇拜说、神话说等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纹饰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还可以找到这些地区以鱼、鸟为氏族图腾的痕迹。而那些图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支持图腾说的人认为,随着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成员常常会彼此融合混杂,难以分辨。图腾标志和图腾名称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群体。陶器作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其装饰也难免会打上本氏族的某种标记,以便和其他氏族的陶器区分开,这种标记很有可能就是图腾的标记。

除了支持图腾说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还比较倾向于太阳崇拜说。人们发现,在仰韶文化晚期陶器装饰以鸟为主要题材的彩陶图案中,有一种被拉长身体的双头多足鸟,而这种鸟纹常常和太阳纹一起出现。学者们认为,与图腾说相比,他们觉得更多的是采取了象征的手法,用鸟的形象代表太阳,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鸟是主宰太阳的精灵。同图腾说一样,

太阳崇拜说也有较为充足的理由。在当时的新石器时代,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性的生产以后,太阳对人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们也日渐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太阳的制约,从而促使人们较多地思考太阳,猜想太阳。原始人不理解太阳的奥秘,以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生长的强大力量,甚至将其视为生产物的主要赐予者。原始人还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这便形成了日后的太阳崇拜,将太阳像神一样来供奉、来崇拜。

的确,图腾说、太阳崇拜说等观点是不容否认的。但作为一名21世纪的学生,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些彩陶上的纹饰是当时人们生活最为真切的体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中,无论是从造型上看,还是装饰上来推敲,都一致地体现了原始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服务于生活,表现其生活。从陶器按用途可分为盆、罐、碗等器具,就可得出当时陶器制作的最大用意莫过于实用于生活。彩陶上的纹饰亦如此,鲜明地表现出原始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有人说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有人说是人们崇拜的鱼神。有人说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中的拉手小人是保护人类的神,有人说是巫师。诸如此类的想法,在目前的学术界均较为流行。但倘若我们能细细品味,则不难看出,这些纹饰都是当时人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人面鱼纹盆表现出,当时人类以捕鱼为生,将人和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和鱼是密不可分的,是人们对温饱的渴望与祈求。同样,舞蹈纹彩陶盆表现出人们闲暇之余,携手娱乐的场景。所以,纹饰表现了生活,是生产的记录,是生活的写照,同时又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体现。

彩陶文化是当时人们在生活中成就的灿烂文化,它是人类“童年”的智慧结晶,其折射出来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借鉴,也给日后的陶瓷艺术开辟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空间。

同时,这种自然、原始的彩陶文化也后人带来了闲适、恬淡之感。让人不由地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时也激励我们像祖先一样去歌颂生活、热爱生活!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陶器概论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古报告,西亚是国际学术界公认最早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之一,大约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浅谈彩陶文化

浅谈彩陶文化 摘要:浅谈彩陶的产生、造型、纹饰。结合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了纹饰图案的含义,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彩陶产生,仰韶文化,造型,纹饰,生活艺术 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这是因为彩陶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熔铸着历史的痕迹。从彩陶文化中,我们后人可以窥见到历史的踪影,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 说到彩陶的产生,不得不追溯到陶器出现的年代。距今大约七、八千年以前,原始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贮藏食物和烧煮食物都需要容器。于是,人们尝试着去制作那种他们需要的容器。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最后成功制成了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在原始制陶的初期阶段,人们还只是关注陶器的实用功效,尚无余力顾及装饰恶化美感,只是少数陶器的口沿外壁稍饰有简单的红色宽带纹。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宽裕,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陶器的制作中去。此时的陶器,除实用功能之外,还要体现和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原始制陶技术由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彩陶。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几乎遍布于华北各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大多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壶、罐和饮食用的碗等。其表面还绘有各种彩色纹饰和一些动物的简约图案。有研究表明,当时的彩陶文化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就不易脱落了。其中,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且图案大多都绘制在盆、罐的口部、腹部等突出的部位。在我看来,这或许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那么点联系。因为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情况相当的原始,通常是席地而坐的。由于缺少家具,这些盆、碗、罐也常常被他们置于地上,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多在坐着的人容易看到的地方。 谈及彩陶的纹饰图案,可谓是丰富多彩,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时人们的艺术才能。细细观察那个时期的彩陶,可以发现当时的装饰图案大多以鱼、鸟等动物形象为主题。由于时期不同,彩陶艺术中的图案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早期的鱼、鸟纹刻画得较为具体、形象,而到了中、后期,纹饰的图案就变得较为抽象,包含的夸张成分也日渐增多,往往用几何形状代替。在这些几何图案中,虽然鱼、鸟的形状完全消失了,但鱼遨游、鸟飞翔的动感依然还是很形象的。 但这些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呢?目前学术界对于鱼纹、鸟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图腾说、太阳崇拜说、神话说等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些纹饰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还可以找到这些地区以鱼、鸟为氏族图腾的痕迹。而那些图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支持图腾说的人认为,随着各个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成员常常会彼此融合混杂,难以分辨。图腾标志和图腾名称的存在,使人们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群体。陶器作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其装饰也难免会打上本氏族的某种标记,以便和其他氏族的陶器区分开,这种标记很有可能就是图腾的标记。 除了支持图腾说以外,还有一部分人还比较倾向于太阳崇拜说。人们发现,在仰韶文化晚期陶器装饰以鸟为主要题材的彩陶图案中,有一种被拉长身体的双头多足鸟,而这种鸟纹常常和太阳纹一起出现。学者们认为,与图腾说相比,他们觉得更多的是采取了象征的手法,用鸟的形象代表太阳,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鸟是主宰太阳的精灵。同图腾说一样,

彩陶消失原因

彩陶消失的原因 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 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 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一、彩陶概说 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 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一体,陶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这样的烧制方法导致烧制出来的彩陶花纹经过几千年也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特点[2]. 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几何纹等。 二、仰韶文化彩陶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因 1921 年 10 月 27 日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 得名,距今约 6000 年。仰韶文化彩陶主要类型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 (一)半坡类型 1953 年春季,在陕西西安市东面的浐河边上发现了半坡的彩陶。据碳 14 测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7000 年前,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圆底折腹直壁形陶器、细颈直口尖 底形陶器等。装饰纹样比较单纯,几何纹样是当时常见的纹样,具有一种纯朴和素雅的情趣。动物类纹样比较多,其中鱼纹最生动也最普遍,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现在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中。这件陶盆上最令人回味的是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的精美图案,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它的画面由人和鱼组成,分为两组,每组各两个,对称分布。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斜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在中心,脸呈圆形,脸上有一对细而平直的眼睛,鼻梁挺直,嘴旁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重合,两耳旁也各附一条小鱼,简单的笔触却能绘出惟妙惟肖的安详神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既天真又透着几分诡异。 为什么陶盆里要绘制人面鱼纹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形式,表现了先民捕 鱼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是人鱼灵魂和躯壳互相托寓的表现;而人面鱼纹盆其实是盖在小 孩的盖棺上,作为葬具使用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孩子的守护。 (二)庙底沟类型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阅读答案及解析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

文明之光-彩陶教学导案

文明之光-彩陶教案

————————————————————————————————作者:————————————————————————————————日期:

《彩陶》教案 13级美术学2班 2013051207 刘永堪

《彩陶》教案 课程名称:彩陶 授课老师:刘永堪 班级:八年级(下册) 教学实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2·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彩陶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用具: 课件,教案、图片资料。陶泥,马克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揭示课题(2分钟) 1·展示现代陶瓷, 2·揭示课题——彩陶 二:讨论(11分钟) 1·从时代,造型,纹饰,纹饰意义,用途等方面说说你知道的彩陶。 2·说说“舞蹈纹盆”“旋纹尖底瓶”“鱼纹彩陶”“人面鱼纹盆”的特点。3·彩陶类型介绍 ?仰韶文化彩陶: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纹饰形象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

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 ?马家窑文化彩陶: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 ?半山彩陶: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 ?马厂类型彩陶:出现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 ?当代彩陶 4·看图说出其类型 三;讨论(3分钟) ·古代彩陶的制作过程 四:动手实践(23分钟) ·制作陶瓷胚胎 五:作品展示,课堂总结(6分钟) 彩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特别是在文字没有产生的原始社会,彩陶就相当于一部浩瀚的史书,忠实地记录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学习,多去了解我们先人的生活与艺术。 六;拓展练习(0.5分钟) 课后了解国外陶器特点。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 135 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 一、仰韶彩陶的发现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 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2.动物(鱼、鸟、蛙) 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 4.几何形 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 1.简练却富有情趣 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 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与人文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鹤鱼石斧图》、《三鱼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彩陶器:连环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 红山文化的玉龙和女神像: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龙卷曲成C形,长吻,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二鼻孔,颈椎耸起长鬃,当是猪首的变体。表现出的龙图腾部族旺盛的生命力。1987年至1998年间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龙。 198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彩绘人面像,颜面长22.5厘米,宽16.5厘米表现的是丰收女神或是地母女神。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墓长沙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图》 霍去病墓前石刻: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马踏匈奴石刻,是这项纪念碑群的主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型,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谢赫“六法”: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敦煌石窟:甘肃敦煌一带石窟的总称,当中包括敦煌莫高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莫高窟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昭陵六骏: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有强烈的体积感。 阎立本: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注:1. 红色标注为主要文化类型,另外在文化类型具体断代上,部分文化类型有些资料比表格时间提前约1000—2000年。 2. 此外还有属于晚期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 彩陶类型按照地域分布划分:

参考资料:姚江波.彩陶鉴赏与收藏)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按地区分类 第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

第二、陕西泾渭流域一带的彩陶 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 (1)白庙等遗址 (2)北首岭下层类型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半坡类型 (2)半坡中层等遗址 (3)半坡上层类型 三、客省庄二期文化 第三、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邻境地区的彩陶 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东庄村等遗址 (2)庙底沟类型 (3)西王村类型 三、庙底沟二期文化(文化三) 第四、河南中部地区的彩陶 一、裴李岗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仰韶文化

(2)大河村类型 (3)秦王寨类型 第五、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彩陶 一、磁山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后冈类型 (2)大司空类型 第六、河套地区的彩陶 一、白泥窑子等遗址(文化一) 二、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二) 第七、东北地区的彩陶 一、红山文化(文化一) (1)红山后等遗址 (2)石棚山等遗址 (3)白斯朗营子等遗址 二、土珠子等遗址(文化二) 第八、鲁南淮北地区的彩陶 一、北辛类型文化(文化一)

(1)青莲岗文化早期 (2)大汶口文化早期 (3)大汶口文化中期 (4)大汶口文化晚期 第九、南京、镇江地区及淮南一带的彩陶 一、青莲岗文化(文化一) 二、北阴阳营文化(文化二) 第十、太湖和钱塘江地区的彩陶 a太湖地区一带 一、马家浜文化(文化一) 二、崧泽文化(文化二) b宁波、绍兴地区 一、河姆渡一期文化 第十一、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地区的彩陶a福建沿海地区 一、昙石山文化(文化一) (1)昙石山下层类型 (2)昙石山中层类型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一、概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厂彩陶 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但看其蛙形纹,以圆圈纹做头部,宽粗的折线纹做四肢,还有许多无头或仅剩四肢的表现,那仰天向上的宽粗密集的折线似原始巫师迷狂中的舞蹈形态,又似对天祈祷的神态,其间所透露的神秘怪诞、严肃威吓气势已远远不同于早期彩陶上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期彩陶那种鱼儿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文化简介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