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彩陶的历史发展

中国彩陶的历史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 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 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 源、土壤发育良好。
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 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 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 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 占到20%—50%。彩陶 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 美,以旋涡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 畅,图案明丽。马家窑 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 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 的发展。
仰韶文化中期
仰韶文化中期是迅速发展的扩张时期,也是对 我国史前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短短几百 年间,其典型文化因素,即勾叶、圆点、弧三 角纹及双唇口尖底瓶,迅速传遍中国北方的广 大地区,甚至波及影响到长江流域。1985年, 著名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讨论会”上,为了 阐述中国古文化一系列的连贯发展关系,曾赋 诗一首,并经张政烺先生书写,长期悬挂在办 公室:
彩陶繁荣期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仰韶文化早期大体延续了约 1000年,距今约7000年—6000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 两个阶段,前段以宁县董庄遗址为代表,后段以大地 湾二期为代表。后段遗存有碳测年代数据,经校正距 今约6500年—6000年,前段数据暂缺,估计年代大约 当在6800年6500年。 早期前段目前只发现于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的合水、 宁县、正宁等地,经发掘的遗址有宁县董庄、合水孟 桥遗址,正宁宫家川也采集到一批早期陶器。遗址主 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阶地上,在陇东的黄土塬面及沟 壑地带至今未曾发现早期遗址。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 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文化特征
(1)遗址大多位于山谷中的河边台地,陇东黄土 塬的塬边及沟壑也被先民选作居住地,对环境条 件的适应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较高的 甘南临潭发现的此类遗存就是明证。 (2)房屋仍为半地穴式建筑,大地湾遗址中的房 屋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师赵村发现一座圆形房屋 遗址。 (3)陶窑均为横穴窑,大地湾、师赵村均有发现。 一般分为火塘和窑室两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 处,呈圆形或长方形,有火道通人窑室。 (4)本期墓葬资料甚少,按常理推测应有集中的 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见踪迹。 (5)陶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 的橙黄陶、灰陶以及褐陶。 (6)陶制生产工具以纺轮、陶刀为主,仍有少量 的陶锉,形制较前复杂。 (7)石器的形态和技术比早期有所进步,加工较 为精细,如常见的石斧更为厚重,石铲刃部更为 锋利,石刀钻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转移。 (8)骨器种类、数量与早期相比有较明显减少, 表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现不少精品 骨镞、骨笄。

彩陶的形式变化及其意义

彩陶的形式变化及其意义

试论彩陶的形式变化及其意义摘要:新石器时期,部分区域的定居生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而定居生活也对储物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人类的装饰意识在彩陶中开始体现出来,而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形式、纹样的变化,都体现了人类文化艺术的逐渐理性化。

关键词:彩陶;形式变化;意义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22-01在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彩陶是目前所发现实物资料最丰富,而且也是最能形成环节的。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期中有代表性的器物,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彩陶和青铜器一样,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在原始时期就是图腾(后来为神)巫术仪式。

“但图腾物是什么一般都不易分清楚。

这或许是因为图腾形象经过长时段的传递,已经由写实形象抽象为一种符号或某种综合的神灵,对我们来说,就成了难以破译的密码。

”由于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和标记,图腾符号以区别于单纯描绘自然物转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图形,而且被广泛应用。

中国原始仪式“礼”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饮食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饮食器物,特别是用于重要场合或仪式中的精美精致的饮食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观念意义。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原始彩陶大批的出现,其时间可从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约三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从已发现的材料来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大体上可以归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原地区以黄河中游、渭河流域以及汾河流域等区域为主;西北地区以黄河上游、洮河流域以及湟河流域等区域为主;东南沿海地区以黄河下游、汉水流域、大运河流域、山东半岛以及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区域为主。

这三个区域的彩陶,在器形、纹饰方面都有相异之处。

比如器形,中原地区多为盆形、钵形;西北地区多为罐形、壶形;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多是鼎、豆和深腹罐。

比如纹饰,三者虽然都以动物、植物、编织为主,但在图案的取材变化以及组织方面有各自的特色,他们的不同程度是一看便知的。

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

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

教案首页课序:2 (2学时)课题:第二章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2)掌握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3)了解外国图案的特点教学内容:装饰图案艺术发展演变,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早在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

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传统图案、中国民间图案及外国图案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优秀作品,对学习图案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难点:外国图案的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和外出采风,包括历史博物馆、户县、凤翔等地点。

复习提问题:图案的概念和特性作业题目:收集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和陕西民间艺术纹样预习内容:中国历代传统图案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第一节中国传统图案一、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案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分布很广,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器型有碗、盆、壶、瓶、鼎等生活用品。

这些丰富的器物配上不同的图案装饰显得充实完美。

这一时期的图案以简洁、概括、充满活力为特征,内容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形四种。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案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其装饰图案和造型为世人所瞩目。

受当时奴隶社会的影响,其图案风格沉重、神秘、威严、凶猛。

由幻想的、恐怖的动物为主,如龙、凤、怪兽等。

二、战国时期的装饰图案由于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越来越接近生活,以弧线、斜线为主的灵巧结构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象活泼、生动。

出现了以叙事为主的图案形式三、汉代装饰图案汉代工艺品很多,每个品种由不同形式的装饰图案构成,共同形成了汉代浑厚、宏大又活泼的装饰风格。

瓦当尤为典型。

四、唐代装饰图案盛唐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与贸易频繁,由于思想解放,博取众长、使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

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析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摘要:彩陶纹样是远古时期原始先民绘于陶器上的装饰图案,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来的最漂亮的图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半坡彩陶中几种主要纹样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总结出它们变化的规律是由繁到简,由写实到写意。

分析半坡彩陶纹样的艺术特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半坡原始先民的生活,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半坡;彩陶;鱼纹;新石器时代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及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总体艺术特征(一)简述彩陶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在约7000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彩陶。

彩陶纹样是彩陶上的装饰图案,彩陶纹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留下的最美的图案。

在所有目前我们知道的史前文明中,仰韶文化的彩陶成就最高,彩陶纹样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虽然从现有研究发现,一开始的彩陶装饰纹样或许并不是以审美为目的,比如某些图腾象征着部落或氏族,这些装饰在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需要猜测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艺术价值是原始先民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宝藏。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原始先民从游牧的生活到农业出现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安分的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利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同时利用这块土地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这“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远古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例如石器,骨器。

进入新时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开始由实用性转变为具有美的造型和装饰性,例如陶器的发明,据现有考古资料,我国制陶历史已有10000左右,例如,发现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出土了粗陶片。

陶器的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先民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这种与土壤关系甚为密切的生活方式中,认识并掌握黏土的特性,又在学会使用火后发现黏土经过烧制后会变得坚硬,于是原始先民就这样发明了一项划时代的创造--陶。

纹样的历史

纹样的历史

纹样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先导。

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是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分期作以下简要介绍。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

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

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

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

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

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

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

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

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

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

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

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

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S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

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

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

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的饕餮纹已退居次要地位;装饰格式御用二房连续的带状纹样以取代商代的单独适合对称形式。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彩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彩陶是指利用不同颜色的陶土或添加色彩元素进行装饰的陶器。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起初主要是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装饰。

随着中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影响,彩陶的制作逐渐丰富多彩。

最早的中国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为主,具有原始而古朴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陶的装饰纹样逐渐丰富,内容渐趋生动,构图复杂,创意大胆。

特别是商代至西汉时期,中国彩陶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繁复细致的彩绘器皿,如鸟兽面、争斗、花卉、藤蔓等纹样,这些彩陶在表现形式上多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活、自然和神话题材。

二、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陶、施釉、装饰、烧制四个过程。

1. 制陶:制陶即是采用粘土制作成型的过程。

陶器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了其装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制陶对彩陶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施釉:釉料是陶瓷器的重要装饰材料之一。

能使陶器表面变亮、增加质感、改变器物色调等。

施釉的方法有刷釉、浸釉和喷釉等,而釉料的制作主要包括研磨釉料和溶化釉料两个部分。

3. 装饰:装饰是彩陶制作的核心环节。

彩陶的装饰包括线刻、浮雕、粘贴、贴花、彩绘等多种形式。

这些装饰形式能够丰富陶器的造型,增加趣味性,提高观赏性。

4. 烧制:烧制是彩陶成品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

烧制的方式主要有还原烧、氧化烧、还原氧化交替烧等。

这些烧制方式对彩陶的色彩和表面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彩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年代和风格,中国彩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产于中国的前3000年的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2. 商周彩陶:商周彩陶是指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彩陶,其样式和装饰相对精致和丰富,且在制陶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秦汉彩陶:秦汉彩陶是指产生在秦汉时期的彩陶,以刻线装饰、涂绘以及调色为主,其中的刻绘手法和多彩绘色均为古代工艺的代表作。

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与原始崇拜

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与原始崇拜

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与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具有朴实外表和优美造型,是传统艺术发源的开端,其艺术风格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人在设计与制作彩陶纹饰过程中,既获得视觉上的满足与快乐,也释放情感、慰藉心灵,让真实情感和思维创造相融合。

彩陶纹饰蕴含着让人深思的寓意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此以形传意的方式是我国各个时代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一脉相承的民族性特征彰显出彩陶纹饰的内在气质,将这种气质应用于纹饰造型中,在艺术史上发挥出传承的关键性作用。

标签: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原始崇拜;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到7000年间,其生产的彩陶以氧化锰和赤铁矿为颜料,将图案彩绘于陶胚表面,经过烧制工艺制作而成。

彩陶纹饰的内容是当时图腾、生活风貌或社会生产情况,记录或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其勾画、颜色、线条,彰显出当时人的审美志趣、情感与思想,表达出某种现象的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

此类在彩陶上固化的图案纹饰,对于现代人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生活,分析人的思想发展、情趣认知以及原始社会的生态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原始崇拜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其纹饰描述与彰显出当时的生活发展与社会进程,纹饰构画布局、颜色搭配、原形选择等都和人们主观理解和认识有直接关系。

彩陶纹饰既彰显出新石器时代艺术观念和社会风貌,也表达出人们的原始崇拜和与信仰,体现出深刻的寓意。

(一)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图腾”的意思是“其标记”、“其亲属”,来自于印第安语“totem”。

在新石器人的信仰里,觉得本族人来自于特定物种,各个族氏都将一种或多种象征物当作是精神寄托,为了得到神灵的指引、与神灵沟通而出现信仰与仪式。

一些学生指出,不论抽象或具体、繁杂或简单的彩陶纹饰,都体现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内涵。

仰韶文化彩陶中庙底沟鸟纹、半坡型鱼纹,马家窑文化的鸟纹、人蛙纹等,都与彩陶设计、制作者及拥有者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一、概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

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

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

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

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厂彩陶
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但看其蛙形纹,以圆圈纹做头部,宽粗的折线纹做四肢,还有许多无头或仅剩四肢的表现,那仰天向上的宽粗密集的折线似原始巫师迷狂中的舞蹈形态,又似对天祈祷的神态,其间所透露的神秘怪诞、严肃威吓气势已远远不同于早期彩陶上轻松愉快的气息,早期彩陶那种鱼儿
追逐嬉戏、张口吐气或原始人类手拉手翩翩起舞的愉快气息早已一去不返。

4.当代彩陶
当代彩陶便融入了更多现代新技术,纹饰方面也多种多样,或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或严峻、僵硬、精致、封闭、惊畏、威吓。

具体表现在形上则为直线多于曲线,空间封闭多于连续活泼的曲线纹和圆点、弧线减少,而直线方块、三角形占据上风。

在较早期的半坡以及庙底沟彩陶的纹样中,我们大多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行云流水、轻
松活泼、平和亲切的感觉。

纹样中的水纹、旋转纹等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男耕女织的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与奴役的和谐情景。

然而在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 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 粗犷狞厉, 甚至怪诞神秘。

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 社会发生变革, 战乱、动荡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

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

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 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精神。

四、中国彩陶纹样的传承
悠久的华夏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中国彩陶纹样这一璀璨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 经过世代相传, 不论对中华民族来还是对全世界而言, 其艺术价值都是极高的。

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 网络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如何对中国彩陶纹样进行有效的传承与活用, 使之继续能够将艺术价值在数字环境下发扬光大, 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鉴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与发展,我们可以在对彩陶文化的传承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以及现代科技,在历史的继承中融入更多的创新。

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整合为网站的模式, 有效地实现了文化保存与传承、数字化活用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目的。

并同时有效地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无形文化的宣传推广活用, 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技巧与数字技术使二维图形三维化, 以实现更具新奇性、有效性、体验性的感官感受, 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的陶瓷数据库,将我国出土的各类陶瓷分类将数据图片上传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完备的保存我国各种陶瓷的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彩陶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们还可以从数字化交互的技术角度, 将中国彩陶纹样的数字化交互设计构筑于一个
集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系统网站领域, 使中国彩陶纹样在信息时代发挥文化遗产的优势, 使其文化性更好地在异文化间实现有效价值。

为无形文化遗产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方案, 该研究在数字技术的设计应用上, 为中国彩陶纹样实现其有效价
值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