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论原始社会各时期各地域彩陶纹样PPT课件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 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 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 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 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 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 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 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 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 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 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 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 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 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第4页/共9页
0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
旋涡纹彩陶
舞蹈纹彩陶
彩陶双连杯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距今约4600多年,由庙底沟型发展分化而来。半坡 型与庙底沟型彩陶多以敞口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其装饰多用同心圆 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效果,装饰花纹多用玄纹、波浪纹、同心圈纹、 网格纹、点纹、旋涡纹等。马家窑型装饰大多都布满器体,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配以外部的旋涡纹,产生流畅、旋动的感觉,是马家窑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 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旋涡纹使我们仿佛看见当时黄河水流波涛汹涌的壮观画面。彩 陶的作者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的形象,因此特别 富有感染力。
第5页/共9页
马家窑型彩陶又一杰作是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盆中装饰有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 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部有辫子,每人后部都有一尾状装饰,围成一圈,翩翩起舞。每组人物的两端以 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 还有倾斜叶片纹装饰。我们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可以想象出原始时期,虽然 生产力低下,但是氏族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生产生活都很愉悦的社会状况。
中国古代的彩陶与器物制作

彩陶与器物制作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丝绸之路:彩陶与器物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贸易往来:彩陶与器物作为贸易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 南亚、印度等地 文化交流:彩陶与器物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 区
技术传播:彩陶与器物的制作技术通过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促进了当地陶瓷业的发展
技艺传承:彩陶与器物制作是中国古代手工艺的重要代表,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
彩陶与器物制作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彩陶与器物制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彩陶与器物制作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的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彩陶与器物制作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彩陶与器物制作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05
彩陶与器物制作的文化内涵
章节副标题
彩陶与器物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彩陶与器物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文化状况。
彩陶与器物制作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古代工艺美术的 重要代表。
彩陶与器物在古代祭祀、庆典、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 要的文化意义。
彩陶与器物制作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彩陶的成型工艺
泥条盘筑法:将泥条盘筑成器物形状,再经过修整、晾干、烧制而成 泥片贴筑法:将泥片贴筑成器物形状,再经过修整、晾干、烧制而成 轮制法:利用陶轮将泥料拉成器物形状,再经过修整、晾干、烧制而成 模制法:利用模具将泥料压成器物形状,再经过修整、晾干、烧制而成
彩陶的烧成工艺
彩陶的烧成温 度:一般在 800-1000摄 氏度之间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及其现代化应用。
在介绍了研究的前言、背景和意义。
在分析了原始彩陶的历史发展和纹样装饰艺术的特点,探讨了现代化应用的可能性,并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创新设计的实践。
在总结了纹样装饰艺术的传承和现代化应用的发展前景,强调了纹样装饰艺术在当代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原始彩陶,纹样装饰艺术,研究,现代化应用,历史发展,特点,可能性,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新设计,传承,发展前景,结论。
1. 引言1.1 前言原始彩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的纹样装饰艺术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通过对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为现代陶艺的创新提供重要的启示。
在原始彩陶中,纹样装饰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器物表面的各种纹饰上。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这些纹样装饰艺术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古代人们的文化思想和艺术成就。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也逐渐得到重视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古老艺术的重新解读和现代化应用,可以为陶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之与当代社会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
对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背景原始彩陶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开始利用陶土制作器皿,并通过绘制不同的纹样装饰来增添艺术美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彩陶在各个朝代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和技艺。
论彩陶旋涡纹的由来与演变 .kdh

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类文化彩陶花纹多有旋动的节律,花纹组合也多为斜列旋动的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被称之为“旋涡纹”。
这样的称呼不仅是因为其形似旋涡,更主要的是它那种不断回旋往来的运动意象。
关于旋涡纹的由来及其演变,学者们早有详尽的考察。
究其由来争论很多,而其演变也随着大量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它。
一、关于彩陶旋涡纹的起源观———多样并存彩陶旋涡纹的由来有很多的意见,一般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是由鸟纹逐步演变过来的,有的学者还就鸟纹向旋涡纹的演变进行过花纹形式的推测排比(见图1)。
这种解说的根据是旋涡纹由鸟论演变而来的规律,同时,这种转变同拟日论也是有着联系的。
著名学者张朋川先生也曾就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鸟纹作了一个演变图。
(见图2)他认为,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中,鸟纹已完全变成几何形了,由正面鸟纹减缩为圆点弧边三角形。
由侧面鸟纹减缩为钩羽形纹,鸟头减缩为圆点,被组合在富有动态斜形图案结构中,显示出庙底沟类型彩陶特有的奔放活泼风格。
图1图2第二种意见认为旋涡论是由指纹演变而来的。
有的指纹是盘旋状而与后来青铜艺术中的云雷纹极其相似,因此,旋涡纹又被称为“雷纹”。
例如说:“雷论者,余意盖脱胎于指纹”。
古者陶器以手制,其上印有指纹,其后仿刻之而以雷纹也。
这种推论的依据有绳纹与席纹为证实,因为绳纹和席纹都是属于在陶器制作过程中由于物件的纹样偶然印在陶器上而激发人类的灵感而创造这些纹样的。
同时,这种推论也源于原始的“装饰”说;指纹的仿制,是以几何形纹的装饰需要而存在,装饰说成为很流行的观念。
有认为“几何形图案是最富于变化,作法最易,最易适应,又能取得好艺术效果的一种装饰纹样”。
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旋涡纹源于人们对于水波的形象化。
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旋涡。
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很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在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有一件彩陶它的旋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
原始彩陶纹样设计的起源和发展

马家窑类型彩陶底色多以橙 黄色为主 , 表 面精 细光滑 , 以黑 色彩绘纹饰为主 。装饰纹样丰富多彩 ,给人丰富异常 的视觉 感
受, 表 现 技 法 也很 熟 练 。这 个 文 化 类 型 出土 的彩 陶 , 许 多纹 饰 几 乎布 满 器 身全 部 , 给 人 十分 饱 满 和华 丽 的感 受 。 在 纹 饰 的 构 成 方 式上 , 多以弯 曲 、 平行 、 交叉 、 漩 涡形 和同心网等形 态加 以组织 。
典型的纹饰 以漩涡纹 、 卷草纹 、 蛙形纹 、 鸟纹 、 圆点 、 波形纹 、 网纹
及弦纹为主。
类 的形象 ; 另一类是指抽象 的几何 纹样 , 主要有方 、 三角 、 圆、 菱
形等构成 。这些彩陶纹样都蕴涵着丰 富的美学价值 。
半山彩陶装饰 ,非 常富丽而精致 ,绝大 多数的花纹构 图设 计, 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 , 往往构成 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 果, 富有节奏和韵律 的美感 。 它的装饰纹样 以几何化 的构成倾 向 为主 , 主要包括锯齿纹 、 弦纹 、 圆圈纹 、 方格 纹 、 旋 涡纹 、 菱形方 格
彩陶文化 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丰富 累积 的过 程 ,虽然其最终
走向衰败 , 但是其取得的成就却是辉煌和永存 的。 上面从总体 上 简略提到了几种文化 型彩 陶纹样 的特点 , 同时 , 本文也从纹饰特
点 的 角 度 分 析 了各 区域 文化 型彩 陶 的不 同之 处 。
仰韶文化的半坡 型彩 陶 , 纹饰以动物纹和几何 纹为特色。 动
续纹样 , 精巧繁密 , 极 富形 式 感 ; 马 厂 型 彩 陶 比 半 山 型 彩 陶 出 现
通 过考古研究分析和发掘的实物可 以很好地证 明 ,中国是 世界上 最早发 明和使用陶器 的国家之一 。原始彩 陶的功能不但 对人类的发展起 到了重大 的作用 ,更为重要 的是 陶器 上刻画的
试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

试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作者:曾玲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原始彩陶纹样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原始先民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萌芽。
原始彩陶作为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除了其多样的造型外,依附于器物造型的纹饰是其具备较高审美性的最重要的方面。
而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经历了简单几何纹样、象形纹样和抽象纹样几个阶段,本文将从装饰纹样的类型及其发展对原始彩陶进行研究。
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文化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用矿物质颜料赭石和氧化锰作为主要呈色元素进行描绘,捕绘完成后再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装饰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作为我国原始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曾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代表了史前艺术的最高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常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并不为过。
对丁原始彩陶而言,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两个方面,而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经历了简单几何纹样、象形纹样和抽象纹样几个阶段,本文将从装饰纹样的类型及其发展对原始彩陶进行研究。
l 原始彩陶装饰中的简单几何纹样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或许是在狩猎牛活中的野火中偶然发现烧硬的泥土能够储水,然而,对丁原始人类来说,陶器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农耕牛活的开始,从此人们开始定居牛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两河流域出现了艺术性更强的原始彩陶,相比丁早期的陶器,彩陶器物造型更加多样,并在器物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装饰纹样。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题材十分丰富,既有简单的几何纹样,又有较为具象的自然纹样和经过自然纹样演变而来的抽象纹样。
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彩陶文化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老官台文化,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彩陶纹饰较为简单,以红色宽带纹和网状绳纹为主。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研究与现代化应用引言原始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闻名于世。
这些纹样装饰不仅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对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也在不断地得到研究与应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在当代陶瓷艺术中展现出了新的魅力。
本文将从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出发,探讨其研究与现代化应用的意义与方法。
一、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1.1原始彩陶的历史渊源原始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这一时期的彩陶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纹样装饰而著称,被视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1.2原始彩陶的纹样装饰特点原始彩陶的纹样装饰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线条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纹样大多以动植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为题材,构图简洁而富有韵律美,色彩鲜艳而充满活力,给人一种纯朴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感觉。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原始彩陶器,这些器物中的纹样装饰成为了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
二、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的研究意义2.1对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更有助于我们在当代陶瓷艺术中汲取营养,传承发扬古代艺术的精髓,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作品。
2.2对原始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具体表现。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借鉴古代文化的精华,为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3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迪原始彩陶中的纹样装饰艺术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贝叶纹
半山时期出现的纹样,马厂时期 使用较多,而且有许多创新。半山 时期的贝形纹,一般用单一的黑色 绘制单个的贝形纹,比较写实,中 间用线条将贝分为两半,并用锯齿 纹表现贝腹部的花纹。马厂时期的 贝纹有的用黑、红复彩绘制,也有 的用黑色单彩。马厂早期的与半山 晚期接近,多为单个的贝形纹横向 排列,但表现手法出现变化,用红 色粗线绘贝的外形,内填由大到小 的橄榄形黑线纹;中、晚期多用单 一的黑色绘制,表现手法变得简单, 一般用线条勾勒轮廓,中间用竖线 将贝纵分,出现成串的贝形纹,多 为顺向串连,排列方式有横排、竖 排和斜排几种。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人面纹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人面多作圆形,眼 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 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 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 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 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值 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 的发笄。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 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 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 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 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 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 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 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 鱼的崇拜。
早期的葫芦形束腰不明显,中间两 侧微内收,到中期葫芦形的下半部逐 渐变大,晚期的葫芦形束腰明显,下 部的圆形变得更大。 网纹也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 纹饰,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中时常以主 体纹饰出现。到半山类型时多与其他 纹饰组成复合纹饰。马厂时期网纹使 用率也较高,但构图较松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 陶器的表面会出现 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 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 烧制! 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 而留下陶器表面的 印痕! 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 最早的陶器的纹 饰! 就这样偶然得来( 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 素面! 而无任何装饰( 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 后! 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 于是就 用红色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真正的彩陶由此诞 生 ( 老 官 台 文 化 #距 今 $%&&) ))’&&& 年 之 间( 是 我国至今发现的彩陶文化最早范例( 这一期的彩陶 主要是在钵口沿外饰一条深红色的条带形纹! 钵内 绘圆点! 波折组成的滴血纹! 虽然简单! 但确为后 期彩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期的河北磁山文化! 在陶器中也出现了红彩曲折纹的陶片( 山东北辛文 化陶器中! 也有少量带状彩陶! 可以这样说! 从人 类在陶器上涂抹第一笔开始! 就在考虑应该在上面
马家窑类型几何纹饰在半山% %%马厂类型时期 开始演变’ 在半山时期的纹样仍残留着马家窑期的 许多特征" 如旋纹+ 波纹+ 锯齿纹" 但构成风格却 远没有马家窑型那么流畅+ 轻松+ 富有动感" 而是 趋于沉重+ 威严+ 震慑+ 静止" 这一特征到了马厂 类型就更加明显了" 直线取代了曲线" 虽然还间或 可见图腾的动物形象" 如马厂类型彩陶壶中的蛙 纹" 但也被变形为可怖的形象" 远没有初期那么活 泼可爱+ 轻巧+ 生动+ 稚气可拘" 现出了神秘威吓 的气氛’ 这时的原始社会处于母系氏族让位给父系 氏族" 神农氏的和平时期已经过去" 进入黄帝+ 尧 舜的战争时期" 并逐渐向奴隶制过渡" 这些陶器所 绘制的纹样也成为统治阶级手中威震+ 恐吓的工 具" 即可以用于巫术" 又可以用于战争中威吓对方 的一种手段’ 可能" 这种纹样不仅绘于彩陶上" 还 在其他的器物上出现’ 从彩陶的制作上来看" 马家 窑时期可以算是彩陶的高峰期" 其后就开始衰落 了" 半山& &&马厂类型制作上远不及马家窑期那么 精良" 究其原因" 可能是青铜器开始出现" 陶器已 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了’
在经过对自然物的崇拜时期" 人类开始了自己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崇拜物的过程" 如巫术" 就是 人类早期认为可以解决许多困难的手段" 舞蹈纹彩 陶盆 %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型&" 据推测并非是为了娱乐而舞蹈" 而是因为某种巫术 的需要! 马家窑文化实际是仰韶文化期发展的一支 地方类型" 大致是仰韶文化的中期以后" 以甘肃临 洮马家窑命名的 #马家窑文化$" 包括石岭下& %& 马家窑& &&半山& &&马厂诸类型" 据地层迭压关系 及碳’(! 测定" 这四种类型依次发展" 一脉相承 " 绵延了两千多年’ 石岭下类型 %因首见于甘肃武山 县石岭下$" 距今约五千年" 其纹样的几何化程度 已较半坡类型更甚" 此时的纹样已开始减少平涂块 面" 强调线的力度和表现" 定位点逐渐变小" 以 ) 形线和放射状线来连接纹样! 石岭下类型时期纹饰 发展趋势" 已预示了马家窑类型纹饰的基本结构和 类型特征! 在马家窑期" 这种以线为主要构成因素 的纹样占了主要地位! 在马家窑出土的数以万计的 彩陶器物中" 几乎全是以各种线条构成的几何纹 饰" 它将流畅的几何线上升到了绝对的表现高度! 通体以几何线去装饰" 此时的几何纹样可以说是完 全的几何化了! 这种几何纹样的由来" 一方面是具 象形态经过抽象变化而来" 在半坡时期的彩陶已经 有一些抽象的元素" 另一方面" 在新石器时代早
, (* ,
! 景德镇陶瓷 " !""!年第 #! 卷第 " 期!总第 $%! 期"
形! 再如半坡鱼纹彩陶中" 许多鱼纹已基本上演化 成几何形! 略晚于半坡的庙底沟类型 #原出自河南 陕县的庙底沟而得名$" 距今约五六千年" 彩陶的 纹样以花卉为主" 主要是玫瑰和菊花两34; 强调绘制定位点" 这 种纹样已从单独纹样演变成二方连续" 色彩种类也 有所增加" 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期" 就已具备了绘制最简单的仿照编织纹的几何纹 样" 有了这两种由来" 几何纹样的诞生就不是突然 的了" 这是几何纹样产生的客观因素" 它产生的主 观因素" 用李泽厚先生的话 (山再现 %模拟$ 到表 现 %抽象化$" 由写实到符号化" 这正是一个从内 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 也正是美作为 )有意味的形 式* 的原始形成过程$’ 这就是说" 这些抽象的几 何纹样" 当初并非为了美观而存在" 而是为了主观 的用途" 如为了巫术礼仪" 为更能使人感到神秘" 这些图案逐渐简化和抽象化" 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 案 %符号$" 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 反 而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的布满器身" 使这种含义更加加强’
! 景德镇陶瓷 "!""! 年第 #! 卷第 " 期!总第 $%! 期"
* +$ *
施 茜 张景辉
内容提要! 本文从陶器及其纹样的发生# 发 展# 繁盛及衰落$ 论述了彩陶纹样的产生及演变都 是与人类的生活及需要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彩陶 纹样 图腾 文化
陶器的发明! 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 也是人 变为智人的开端! 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 的物质以来! 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 性质! 正如恩格斯在 "家庭# 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 源$ 中所说的! 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是 %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
每个地区出土的陶器都有各自的风格" 如有的 地区的彩陶专以鱼纹为主要绘制内容" 而有的地区 出土的纹样" 专以花卉为主" 而且变形方法也各有 各的风格! 据专家推测" 纹样的绘制内容与族文化 有关" 原始部落已是群居" 每个群落都是一个部落 或是一个氏族" 有的氏族专以花为图腾标志" 庙底 沟类型可能就是这种图腾的代表" 而另一个部落则 可能是专以鱼为图腾标志" 半坡类型可能就属于此 种情况!
画些什麽! 最简单的当然是模仿原来所有的编织 纹! 这些带状陶片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但很快! 人类就意识到这种模仿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它即不 能反映什么! 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这个时期 并未延续很久( 经过第一阶段简单的几何纹样时 期! 人类在陶器上绘制图案可能就开始出于功利性 目的(
在新石器时代! 人类虽然已脱离了与猛兽为伍 的危险! 但生存依然是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个主要 矛盾的基础上! 种族繁殖# 自然灾害! 便是他们最 为关心的问题( 在这一时期! 人们只有将希望和猜 测寄托于一定的表现手法( 鱼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 表现形象( 如仰韶文化彩陶最早的类型是半坡类型 #因为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而得名)! 其器形与素陶 无多大变化! 但所绘内容却多为鱼纹及变形鱼纹# 人面鱼纹结合( 闻一多 "说鱼$ 中提到鱼在中国具 有生殖繁盛的祝福意义! 那么! 在半坡类型的鱼纹 彩陶中! 是否也暗示着这种含义*在遥远的时代! 先民们对日出# 日落# 洪水# 森林火灾# 疾病等都 感到迷惑! 但又存在某种朦胧的意识( 他们用鸟代 表太阳! 用蛙代表月亮! 可能是因为清晨日出时! 鸟儿开始鸣唱! 黄昏日落时蛙声不绝于耳! 他们将 这些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 便出现了以鸟作为太阳 的形象代表! 以蛙作为月亮的形象代表! 太阳月亮 又是那么遥远# 虚无不定# 不可捉摸! 剩下的就只 能将这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动物绘在陶钵内! 作为 对日月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 象征太阳的鸟后来演 变成金色的三足乌鸦! 象征月亮的蛙则变成月亮里 的蟾蜍! 这是后来神化故事中的一部分! 而鸟纹及 蛙纹则被作为陶器纹样构成因素被保留下来! 这确 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以单独纹 样为主! 整体气氛轻松活泼! 纹样以写实为主! 但 也存在着向几何纹样过渡的动因! 如人面鱼纹盆中 的鱼及人头上的装饰已经有许多部位化成了三角
参考书目!
#中国工艺美术史$% 卞宗舜& 周旭& 史玉琢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年 $ 月第 % 版
’流光溢彩的民族瑰宝(% 崔延子& 丁沙铃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年 & 月第 %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