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无论以上观点是不是可以作为该问题的全部答案。
总之,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由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农耕粮食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不仅大大改善了古代人们的原始生活状况,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
2彩陶的发生及背景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原始人类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器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我们所谓的彩陶,一般区别于素色的灰陶、黑陶、白陶等,是指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
虽然其他陶器的表面也有一些装饰因素(如有的灰陶及白陶表面有拍印的纹馋或弦纹等),但彩陶的装饰内容、样式及类型最为丰富和绚丽。
7从考古学所提供的实证材料来看,中国彩陶最早出现于泾渭流域陕、甘一带的老官台(大地湾)一期文化中。
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至7370年前(经校正),因此,大地湾彩陶是迄今为止所致中国最早固I大地湾文化宽带纹三足彩陶钵的彩陶。
(图1)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彩陶是在华夏本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
笔者认为彩陶的发生,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是产生对彩陶需求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彩陶的产生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7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G年,第22页。
‘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高相关。
制陶工艺的成熟和烧制技术的把握(陶器从制坯到烧制成形,需要一定的制陶技术及火候的掌握),是彩陶得以制成的必要条件。
陶器产生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各种条件的完善,人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
中国原始彩陶纹饰对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意义分析

中国原始彩陶纹饰对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意义分析作者:陆永青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作用于原始彩陶上的彩陶纹饰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卓越创造性的工艺。
本文主要从“中国原始彩陶纹饰的艺术内涵与审美造型”、“现代社会的审美变化”“原始彩陶纹饰与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借鉴”等三个方面就中国原始彩陶纹饰对现代陶瓷装饰设计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始彩陶纹饰;现代陶瓷装饰设计;审美变化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48-01传统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又是一种思想与内涵。
在现代社会,环境装饰、服饰、平面以及建筑等领域传统符号及思想都被很好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彩陶艺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不仅带给后人回忆与思考,同时还是后人设计创作的借鉴。
中国原始艺术既是神秘又是夺目的,彩陶艺术更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存在。
它的纹样多姿多彩、造型简洁流畅,正是原始陶艺工匠们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美的炽热追求。
彩绘装饰纹样之所以能够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主要还在于它很强的艺术性以及丰富的内容表达上。
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创造,其纹样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的辉煌成就。
在当代设计当中,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必须充分吸收彩陶纹样的创造性思想以及造型特征。
一、原始彩陶纹饰的艺术内涵与审美造型彩陶装饰艺术作为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我们留下的是众多艺术宝库的资源。
从时间发展上来看,原始彩陶经历了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五个重要时期,从总体上划分可以将原始彩陶的纹饰划为包括人物、动物或植物类形象的自然纹以及包括方、圆、三角、菱形等抽象的几何纹样。
①这些彩陶纹饰基本上都是由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发展而来,既表达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及生产等方面的崇拜同时有些符号也是人们加以神化的想象。
1.自然纹。
包括人纹、动物纹以及植物纹。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作者:王金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非常注重器物造型与彩陶纹样的结合,其纹饰风格多样,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精致,或粗放,从这丰富的纹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篇文章主要从马家窑文化的三个彩陶类型讲述不同彩陶纹样的风格特征及其所表达的语言。
关键词:彩陶纹饰语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7马家窑彩陶文化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不同类型的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是几何纹饰,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图案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纹样以旋涡纹为主。
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线条流畅洒脱,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展示了原始绘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声符号的语言。
彩陶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与表达马家窑类型陶器以黑色彩绘为主,纹饰有双道平行线纹、圆点纹、漩涡纹、连环纹、弧边三角纹等。
纹饰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旋纹是马家窑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地艺术反映。
真实再现了人们傍水而居地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彩陶纹饰分析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启示

47传统与创新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器物上的纹饰是原始人类审美精神的表达,呈现出史前彩陶纹饰的独特美感。
在原始社会时期,彩陶纹饰以直观性的感性形式,诉说着无尽的意味,清晰地映照出原始先民们的审美直观、审美体验、审美心理等活动,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一、起源与嬗变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器物上的纹饰则受陶器烧制后保留于器面的纹理现象的启发。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史前人们的一项重要的表达艺术,它虽依附于器物表面,但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线条和色彩是彩陶纹饰中两大构成因素。
其中,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线条则更加凝练、集中与概括。
对色彩的运用还带有某种生理性感受,如对自然物象的直观感受作用;对线条的运用则更高一层,它意味着对节奏、韵律、虚实、轻重、缓急、转折、顿挫等技巧和规则的纯熟掌握。
如果说对于色彩的审美感受和线条的熟练运用分别代表着单纯的模仿自然(再现)和纯粹的抽象形式创造(表现)的发展阶段与过程,那么,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路径就一目了然,即由模仿(再现)自然到抽象(表现)概括,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就如李泽厚所说:“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已有成立的足够根据。
”[1]27(一)起源于再现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艺术起源之一。
作为艺术之源的原始彩陶,早期,直观性的思维方式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他们感叹自然世界是如此一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又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神秘世界,但日常生活的体验总是有限的、短促的、不完整的,局限于一定时空范围内,于是人们便更希望从艺术的世界中去得到想象的满足,通过对客观物象进行模仿,勾勒形象,获得形式,从而通往、达到那希冀的想象世界,即它展现为一个有着具象内容的,由动态到静观的艺术世界。
虽然这种原始的模仿忠实于原始人所看到的事物,但它不可能是普通意义上的复制和模仿。
史前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那些“刻划符号”都代表什么

史前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那些“刻划符号”都代表什么一、天地新石器时期各地区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出现许多刻划符号,刻符说与文字说形成两大观点,郭沫若先生认为这类符号既是文字也是符号。
我认为刻符与文字要看具体符号而进行具体分析,如良渚石戉,其上有三组戉形符,依据早期字形与戉之象征,可定为“王”字,三组字可读为“王上、王上、王上”,甲骨文“王”字与其类似,可以佐证(图1)。
有些X形符号与O形符号都是同时出现,这类就是象征刻符,是古代的“元气”符号而非文字(图2)。
出现最多的刻符是规形符与矩形符,并且都是成组出现,左右顺序有时颠倒(图3)。
规形符与矩形符在齐家玉器、红山骨器与良渚陶器上均有不少发现。
我把这类刻符定名规形符与矩形符,是依据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刻石与河南南阳东汉画像砖中的伏羲女娲手执规矩之形而命名。
伏羲执规画圆为天,女娲执矩量方为地。
我们再来看良渚陶器中的“元气”符号O与X,圆为天,X为地,这个X不是十字形,四边为四时,分别代表文章黼黻,内角为矩,一矩90度,也称一方,地由四方组成。
二、太一玄冥太一指元气,《礼记》中有“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太一亦指帝星,为北极二。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颜师古注引劭曰:' 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
' 新石器中期的祭祀礼器到《山海经》成书,中间经过了3300多年,《山海经》中的文献记载与近年考古挖掘的材料进行比对,其间的演绎并不大。
学界近年有一种说法,把汉代的铺首衔环图像定为鸱鸮,我认为这种说法成立,铺首衔环是现代人因为找不到古神名的出处而定名(图4)。
环代表天,铺首就是玄冥,其形象就是鸱鸮,从汉往前推,先秦图像中的饕餮也是玄冥,可参看商周青铜器、燕国瓦当、陕西夔纹瓦当(图5)。
彩陶纹饰演变12_神人纹

彩陶纹饰演变12_神人纹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时间很长。
始见于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是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中最具特征性的纹饰。
也有学者把神人纹称为蛙纹。
早期的神人纹描绘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
面部描绘较细,接近人的形象。
这时的神人纹多装饰在盆、钵内,如甘肃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和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等。
半山时期神人纹较为抽象,将头画成圆形,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大多装饰于壶、罐的上腹部和盆、钵内壁。
这时的神人纹,虽然比较抽象,但身体的比例协调。
头部以圆圈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斜伸。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出现变异,头部变大,无五官,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
在壶罐上的装饰手法除了独立的神人纹外,还出现了二方连续的神人纹,围绕壶或罐的上腹一周,俯视时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会、歌舞。
发展到马厂时期,神人纹演变得更为抽象,有的仅以局部的变体纹样表现。
完整的神人纹已少见,大多以各种变体形式出现,代表头部的圆圈变得更大,有的将代表头部的圆圈省略,以罐口或壶口代表,在器物的上腹部只绘肢体,下肢由两节变为三节。
到晚期头部被完全省略,四肢有的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的不仅将头部省略,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被省略,演变为肢爪纹;有的演变为三角折带纹。
神人纹最后演变为几何纹样——卐字形纹。
卐字形纹是富有神秘气息的标志性纹样,最早的卐字形纹出现在马厂类型的彩陶图案中,这种特殊的纹样是由两个肢节爪指纹交叉而成。
后来,又进一步简化,省去了爪指,成为抽象的卐字形纹。
图1 人面鱼纹盆西安半坡出土图2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图3 变体人形纹杯图4 变体神人纹壶图5 变体神人纹壶图6 变体神人纹壶图7 变体神人纹瓮,马厂类型图8 扩胸状神人纹罐,半山类型图9 连续人面纹罐,马家窑类型图10 肢爪纹彩陶豆图11 肢爪纹彩陶豆(俯视)图12 肢爪纹彩陶壶图13 肢爪纹彩陶壶。
陶文符号风格

陶文符号风格
陶文符号风格是指在陶器上的装饰图案中使用一系列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或者象征意义的一种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陶文符号风格的特点是图案简洁、线条流畅,符号的形状多样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些符号常常表示一些具体的物象,例如动物、植物、人形等,也可能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太阳、月亮、天空等。
这些符号在陶器上呈现出一种原始而神秘的美感,从而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陶文符号风格在陶瓷制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效果,还传递了一些宗教、社会和历史信息。
这种风格的运用,使陶瓷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成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今天,陶文符号风格仍在一些民族习俗、传统艺术中得到延续和应用,成为了某些地区的独特标志和文化遗产。
同时,也有一些艺术家将陶文符号风格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以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
彩陶纹样——精选推荐

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彩陶装饰纹样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
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
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编辑本段发展概述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装饰纹样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全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甯、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
最近在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
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
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
近年来在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
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著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
武器中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交换。
彩陶装饰纹样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然而也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数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
器形完整而数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型”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半山类型”以甘肃广通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型”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为代表。
继承了仰韶文化,甘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但制作技术很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牟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问题,关涉到人在其所关切世界的生活方式。
“符号,它是一种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
”它们处于想象世界中,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
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一原始彩陶艺术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
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深刻抽象性和表现性,也只有通过形象的图形、图像化的符号方式,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才能够为其他的人们获知。
二、象生纹饰是原始彩陶上常见的一种纹饰。
它将无形的原始先民的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等情感物化为视觉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
它们以简明扼要的符号形式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三、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其功用恐怕首先要归因于其本身的感性刺激。
此外,在任何一种原始彩陶纹饰中,其意象同它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
这就是说,一个彩陶纹饰符号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这一点是抽象的文字和逻辑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
无论是象生纹饰还是几何纹饰,在发展趋向上都逐渐与陶器的功能走向协调。
每一个纹饰都以独立的方式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尽意味。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亦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