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井」字形纹、格子纹和
细网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11.彩陶葫芦形壶
• 简介:1976年青海省乐都县柳 湾出土,青海省彩陶研究中心 藏。 高11.3厘米, 口径5.3厘 米 ,底径4厘米 。
•
泥质红陶。侈口,短颈,
上下两腹,两腹连接处置双耳。
黑、紅两彩,口部对错锯齿纹,
颈部饰黑、红彩宽带纹,上腹
部饰三条折线纹,两腹连接处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1.彩陶三角折带纹弯柄罐
• 简介:1988年甘肃省永登县出 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11.6厘 米 ,口径9.5厘米 ,底径4.9厘 米。
•
土黃陶。罐腹一側有一弯
曲的长柄,器型新颖独特,为
饮用的器皿。黑、红彩纹。口
內绘正倒三角形带纹和线纹,
器表通体绘三角折带和复道三
7.彩陶盘
• 简介:1985年青海省民 和县新民出土,青海省 民和县博物馆藏。 高4.9 厘米, 口径14.8厘米 , 底径7.8厘米 。
•
泥质红陶。敞口,
浅收腹,腹壁一对镂孔。
黑、红两彩,內彩为同
心圆圈十字形纹,十字
形纹间空处填充格子纹,
口沿平行短线纹,外口 部绘一周黑彩宽带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马厂类型人物纹彩陶
2.彩陶垂腹罐 •简介:1985年青海省民和县新民 出土,青海省民和县博物馆藏。 高19.7厘米, 口径6.1厘米 ,底 径8.4厘米 。 • 泥质红陶。小口,双耳,长 垂腹。黑、红两彩,口部连弧纹, 颈部宽带纹。四条竖向寬带紋分 飾腹身部,宽带纹间饰网纹和由
网纹组成的黑彩回纹。
马厂类型几何纹彩陶
9.彩陶树形纹单耳瓶
• 简介:1950年兰州市出土,甘肃省 博物馆藏。 高24.6厘米, 口颈9.1 厘米 ,底径8.8厘米 。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马家窑文化陶器鉴赏——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为例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临夏市红园体育场西侧,建于1979年1月,是全州唯一的州级综合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9.24平方米。
现有馆藏文物3621件,其中一级文物65件,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精品。
鉴赏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本文涉及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和所选陶器所属的相对时代。
简单来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
本文从馆藏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件器物。
这五件器物中的前三件属于较早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后两件属于较晚的半山类型。
1 馆藏马家窑文化陶器简介1.1 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壶高24.9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8.6厘米。
泥质橙黄陶,撇口,粗长颈,溜肩,圆腹,平底。
通体施黑彩,颈部绘有五条宽带纹,腹部饰四组椭圆形圈纹,内填细密的网纹,每个圆圈外周与其他纹饰相交处均匀地饰有四个点纹(图1)。
1.2 马家窑类型压印纹尖底素陶瓶瓶高50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0厘米。
泥质橙黄陶,喇叭口,颈细而长,圆折肩,深腹下收为尖底,腹部附对称双耳。
上腹部压印小菱格纹,下腹部压印绳纹(图2)。
1.3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壶高25.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8.8厘米。
泥质橙黄陶,敞口,宽平沿微折,短颈,溜肩,圆腹下收,平底,有对称双腹耳。
通体施黑彩绘,宽沿上饰有斜三角纹,口内饰宽带纹,颈部饰粗宽带纹,肩部饰同心圆纹,腹部饰主题纹饰漩涡纹,圆心填网纹,陶质细腻光滑,纹饰绚丽(图3)。
1.4 半山类型平行锯齿纹四鋬彩陶钵钵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12.3厘米。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类型及石岭下彩陶的特点作者:辛昌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1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中国彩陶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马家窑文化石岭下彩陶,阐述其造型及纹饰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石岭下彩陶纹饰作为华夏文明的源泉——彩陶,新世纪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发掘报告已证实,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
1922年至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彩陶,分别命名为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最初马家窑文化彩陶被认为属于仰韶文化彩陶的一个分支,后随着马家窑文化彩陶精品不断被发现,如今考古学界基本上已公认,马家窑文化彩陶可以属于一独立的文化系统。
其出土数量之多、器形之多变、纹饰之精美,代表了华夏彩陶文明的最高水准。
文化界习惯称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仅夏商周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
五千年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而是记载在彩陶上。
通常所说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其典型代表器物就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然而,由于沉睡地下太久,距今五千年至八千多年,出土时间太短,1920年出现,距今仅九十余年,故民国以前的古玩界少有识彩陶者,连民国古玩大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写尽数百种稀奇古怪的收藏品,也不见有彩陶的详实记述。
民国后期、新中国建国后初期,彩陶只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并出现在博物馆里。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一些文化学者、美术院校的师生去甘肃、青海写生,偶见偏僻乡村道路边,村头散落一些彩陶碎片捡回去当作标本研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史前彩陶被大规模考古挖掘,但是有些地方村民在农田基建时偶尔挖出的彩陶、素陶被当作不祥之物打碎,遭到严重破坏。
而有的地方村民在耕作期间,也开始零星地发现完整的彩陶及陶片,彩陶才被偶然流进市场。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作者:乔一秀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规律;色彩绚丽质朴。
每种纹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的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越是古老的的文化,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
关键词:彩陶纹饰;造型;陶器类型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3-01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也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
它的制陶业相当发达,是其他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其数量众多,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具有独自的特色,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简妙的动物图纹,轻盈的舞姿,对比的几何图形,简约的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筑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现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
马家窑文化上乘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有各的特点。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形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翁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时期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马家窑类型的房屋,一般是半地穴式建筑,以方形建筑为主。
马家窑类型的制陶居址比较集中,制陶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窑室分离开来,烧窑的温度提高。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比前期制作成熟,数量繁盛,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百分之八十,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色泽黝黑发亮,纹饰以漩涡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古朴有力;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纹样以双排弧形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致,流畅生动;晚期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肃彩陶的⽂化艺术收藏价值彩陶是新⽯器时代⼈们制造的⽇⽤器⽫,烧制时绘制了不同的花纹,作为⼀种装饰艺术形式,也同时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化信息,源远流长地孕育和影响着后来的⽂化发展,给⼈⽆限的启迪与遐想。
新⽯器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全国范围内多种⽂化相并存和多元发展的⽂化格局,彩陶也先后发⽣于这些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化之中。
共同的农业⽣产的需要,决定了不同地域之民族⽂化,普遍经历了彩陶⽂化的发展阶段。
⼀、⽢肃彩陶⽢肃最早的彩陶,是秦安⼤地湾⼀期⽂化,距今约⼋千年,是⽼官台⽂化的⼀个重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之⼀。
继续⼤地湾⼀期⽂化,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仰韶晚期彩陶的发展。
中原地区在仰韶⽂化之后,进⼊以素陶为主的龙⼭⽂化阶段,⽢青地区马家窑⽂化的彩陶仍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阶段,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平。
马家窑⽂化有马家窑、半⼭、马⼚三个相承发展的阶段。
马家窑⽂化之后,⼜有⾟店⽂化、四坝⽂化的彩陶⼀直延续到殷周时代。
⽢肃的各类⽂化彩陶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不仅花纹繁丽、制作精美、⽽且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丰富,许多花纹都经历了产⽣、发展与衰亡的历程,形成完整的序列,为认识彩陶的产⽣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彩陶的花纹形式各类⽂化彩陶,因地域与时代的不同⽽各具风采,最早的彩陶以宽带纹为特征。
宽带纹是彩陶的起源,但⼏乎存在于所有不同⽂化类型的彩陶,存在于彩陶发展的始终。
宽带纹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繁复的花纹带。
即使在彩陶⾛向衰亡的阶段,宽带纹仍显⽰了在花纹形式中的重要位置。
彩陶花纹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宽带纹始终处于核⼼的位置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花纹带作为宽带纹意象的延伸与再现,从⽽构成琳琅满⽬的各类彩陶花纹形式。
彩陶花纹有抽象⼏何形纹与像⽣性花纹两类形式,但更主要以⼏何纹形式⽽存在。
像⽣性花纹主要有鸟纹、鱼纹等动物花纹,也有⼈形纹、⽇⽉纹等形式。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马家窑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先民文化,得名于河南省郑州市马家窑村。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而闻名,三个主要类型是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
以下是对每种类型的详细描述:1.彩绘陶:彩绘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以其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彩绘陶主要包括彩绘纹样和器物彩绘两个方面。
彩绘纹样主要出现在陶壶、陶罐、陶盘等各种陶器上,纹样以符号和几何图案为主,如螺形纹、同心圆、回纹等,整体给人一种简洁而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
器物彩绘则是将多种颜色的矿物质掺入陶料中,经过烧制而形成的彩色图案,如红、黑、白、黄、褐等,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陶器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气息。
2.纹刻陶:纹刻陶是指在陶器表面刻画各种纹饰和图案的一种陶艺形式。
纹饰和图案的刻画通常是通过利用利器在陶壁上直接刻划而成,如用刀、针等。
纹刻陶主要有两种类型:线纹陶和雕镂陶。
线纹陶以纹线的延续、相互交织为主要特点,常见的纹线有波浪线、直线、弧线等。
雕镂陶则是在陶壁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如动物、人物、植物等,这些图案经过细致的刻划,使得陶器更加生动和立体,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3.鹤形陶:鹤形陶是马家窑文化中一种特殊的陶器类型,得名于其造型极像鹤的形态。
鹤形陶主要以陶制的鹤为主体,这些鹤在构造和装饰上都非常精细,给人一种生动而优雅的感觉。
鹤形陶通常有两种形态:立鹤和仰鹤。
立鹤指的是鹤站立的形态,身姿威严,常常加上彩绘和纹刻装饰,增加了艺术的韵味。
仰鹤则是指鹤仰天挺立的形态,鼾然挺立,翅膀展开,给人一种震撼和崇敬的感觉。
鹤形陶常被用来象征祥瑞和吉庆,具有一定的宗教和仪式意义。
总而言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包括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三个类型。
其中彩绘陶以图案鲜艳、色彩丰富为特点;纹刻陶以纹饰的刻画和图案的雕镂为特点;鹤形陶则是通过陶制的鹤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鹤的优雅和祥瑞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早期在时间上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的,晚期与齐家文化相接;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阶段,大约延续了近1250多年(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
下面就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的特征、花纹、器型做阐述。
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而得名。
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
其主要特征是:出土器物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
另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有少量橘红色。
动物鲵鱼,变体鸟纹及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是其主要纹饰。
器形有敞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小口尖底瓶、彩壶、彩陶罐等。
其中细颈瓶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的彩饰,与马家窑类型比较接近;而砖红色,疏朗的构图和很少“内彩”又与庙底沟类型近似。
因此,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多次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
从大的范围讲,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
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彩绘花纹,全部为黑彩。
最大特点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
花纹中几何纹主要为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桃形纹、草叶纹和多层三角纹。
动物纹主要为各种造型的鱼纹、鸟纹、蛙纹和蝌蚪纹。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物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图案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自称韵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到了晚期,彩陶的纹饰多用较粗的笔道,出现了大锯齿纹及大漩涡纹,标志着其已向半山类型过渡。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为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
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
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
彩陶的纹饰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
纹饰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橙黄色的土陶上,用红黑两色相间的线纹或锯齿纹,或粗或细、或宽或窄、或直或曲,组合成漩涡纹、平行带纹、
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等各种图形,同时也有大量的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
其中特别是由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后来凡发现与此风格相同的陶器,均被称之为半山类型陶器。
到了半山类型晚期的陶器,纹饰更加精美繁丽。
如有代表性的旋形纹,纹饰中心逐渐扩大,并在其中饰以更加精细的各种花纹。
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仅繁密富丽,而且达到很强的工艺性装饰效果,从而将中国彩陶的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
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因此,其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犷刚健的特点;其彩陶陶质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锯齿纹,在这时已基本不见,除了黑红两色相间并用之外,这一时期又发展出了一条黑线两边各镶一条红线的画法,外表附有一层红色陶衣。
早期以较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和变体蛙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间或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雷纹、回纹等。
最典型的当为各种几何图案,其中的方格纹往往是由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细密的平行线组成的,每一条线条之间间距小但又互不粘连,细密精湛,准确严谨,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
其器型绝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以小口鼓腹瓮最典型,新发现的器型主要是单把筒形杯。
夹砂陶器也多饰有条带较粗的附加堆纹。
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以菱形纹和编织纹为基本母纹,以单一的色彩绘出各种变化多样的纹饰,成为后来齐家文化彩陶纹发展的主要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