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明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进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进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要紧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连续进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进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进展的顶峰。
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进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概述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一带。
马家坟遗址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
该文化的彩陶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马家坟文化的彩陶在装饰上大量采用了纹饰、刻划和绘画等工艺,经过精心的雕琢和上釉处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装饰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铸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其器形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
器皿形态有圆形、方形、长颈瓶、罐、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器形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和个性。
马家坟文化彩陶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在陶铸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器物之一,而陶铸文明的兴起,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铸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劳动力的节约提供了可能。
陶器的使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储存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陶铸文明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陶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器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陶铸文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2. 正文2.1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美马家坟文化彩陶在装饰美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多彩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主题内容涵盖了动植物、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各种元素。
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 马家窑文化的类型·特征 • 马家窑文化在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
征,一般分为: • 一,马家窑类型 • 彩陶为泥质的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是盆,碗,
瓶,壶等。 • 二,半山类型 • 彩陶主要以黑红两种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彩陶造
型宽厚,纹饰繁密,是马家窑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的标志。 • 三,马厂类型 • 彩陶多为泥质红陶,表面常涂一层红色陶衣,罐体型上长
1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分支也是马家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之间具有历史的相互联系性2两种不同的文化是一个时期人们生活的反映是人地关系演变的反映也是中国人民进步的标3从表层看他们是一种地域文化但深层看又不止是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主干仰韶文化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二者体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 马家窑文化的分布
• 马家窑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 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主要分布 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 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北部和宁 夏南部,南抵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
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对比(类型及特征)
• 仰韶文化的Biblioteka 型和特征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 必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两 大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简介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文化,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马 家窑主要位于黄河上游,主要分布于甘肃 ,青海一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和四川 北部地区。
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对比(命名)
• 马家窑文化遗址虽然。发现的较早,但以其命名 却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事,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 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 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 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 韶文化。1944-1945年夏鼎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 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山遗址,认识到 所谓的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 ,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 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图1:马家窑文化遗址远景一、简介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图2:马家窑遗址二、马家窑文化的发现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图3:安特生(马家窑文化发现者)三、马家窑文化的命名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
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图4:夏鼐先生(马家窑文化命名者)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此后马家窑文化在学术界得到承认,它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达到世界巅峰的彩陶文化。
四、马家窑文化的解读与传播1996年,甘肃省临洮县成立了第一个民间专业研究马家窑文化的社会团体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2003年,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升格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摘要:一、喇家遗址简介二、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1.马家窑文化2.齐家文化3.四坝文化4.卡约文化三、结论正文:喇家遗址位于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这里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对喇家遗址附近的文化进行梳理。
首先,喇家遗址附近主要存在着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波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器以及炭化的黍、稷等农作物。
其次,喇家遗址附近还存在着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齐家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铜器、骨器等器物,显示出了这一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再次,喇家遗址附近的四坝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文化。
四坝文化距今约35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四坝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青铜器为主,青铜器种类丰富,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此外,还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器物。
最后,喇家遗址附近的卡约文化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卡约文化距今约3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卡约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青铜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综上所述,喇家遗址附近存在着多种文化,这些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人类在此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状况。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人----著名考古 学家.夏鼐
半山彩陶
彩陶盆
马厂龙雏形彩陶
马家窑瓶
马厂类型彩陶
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 和清水河流域。)
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
逐渐西移。)
马厂类型(它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
马家窑文化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二)观赏价值
(三)收藏价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
马家窑文化文字
马家窑肃省临洮县城南,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 种文化类型,距今5000多年,1924 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首次发 现。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主要载体, 具备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马家窑文化的发现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
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 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 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 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 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 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 一带。
马家窑文化的类型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
第五章 马家窑文化

第五章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一、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1.发现、命名及分期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
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
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划归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
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2.分布范围和特点⑴分布范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
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
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
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
墓葬体现男女分工: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1.85传奇私服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
马家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马家窑的文化 (3)
1.1马家窑文化的起源 (3)
1.2马家窑文化的名称由来 (3)
第二章
马家窑的彩陶 (3)
2.1马家窑彩陶的基本原料 (3)
2.2马家窑彩陶的制作特点 (3)
结论及感悟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源来从文化和彩陶两个方面来浅析马家窑的特点和历史意义,通过文献采集法和数据分析法系统的将马家窑的文化做一个介绍,从而达到让跟多人了解马家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遗址;彩陶;文献采集法;
第一章马家窑的文化
1.1马家窑文化的起源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仰韶文化因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
中原地区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 南达鄂西北, 东至豫东一带, 西到青海东部,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半坡期, 年代距今约7000年一6000年;中期为庙底沟期, 距今约6000年一5500年;晚期为半坡类型晚期, 距今约5500年一4900年①。
而马家窑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
1.2马家窑文化的名称由来
看到这儿你就要问了,一个文化为何要叫这么样的名字,那是因为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
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②,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③,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
第二章马家窑的彩陶
2.1马家窑彩陶的基本原料
马家窑类型彩陶在马家窑文化最为精美。
马家窖彩陶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和土黄色,主要器形是盆、钵、碗、瓶、罐、壶等。
马家窖彩陶以明亮的黑彩,在打磨光滑的陶底上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平行风格等纹饰。
无彩陶主要是罐、瓮、甑、砂锅等,其中泥质的陶多为素面,夹砂陶多饰绳纹和
附加堆纹。
1954年在积石山三坪发现的彩陶瓮,其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称之为“彩陶王”,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在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许多马家窑彩陶,也是难得的精品,现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珍品④。
此外,在我州博物馆和各县文化馆也保藏着许多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彩陶从体型和纹饰上,明显地可以看出,早期器物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脱胎发展起来的,晚期器物呈现着半山类型过渡的倾向⑤。
2.2马家窑彩陶的制作特点
中国民族最原始的艺术,不能离开最原始的陶瓷生产和制作。
陶瓷所承载的历史是以实物的存在、符号、造型以及纹饰的重现是今人感受和体味到古人的寓意和内涵。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石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
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知。
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
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第二,陶胚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胚里面去。
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
马家窑的彩陶就是这样诞生的,丝丝相扣,才能制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与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
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结论与感悟
作为甘肃临洮人我被我们远古祖先的智慧深深折服,文化是值得尊敬的,我们生活中有好多文化作品,它们都在世界上有着无法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中国文明……这些文化我相信会一直伴随我的一生,艺术是随机的更是富有美感的,只要我们自己开通自己的想法,我们就能创造出艺术。
参考文献
①安特生《甘肃考古记》, 《地质专报》甲种1925年第5号
②同①
③夏鼎;《临挑寺注山发掘记》, 《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4册
④ⅰ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西坡呱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60
年第9期。
ⅱ严文明、张万仓《雁儿湾和西坡呱》, 见《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
辑, 文物出版社, 1993年。
⑤严文明;《石岭下遗址》,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473
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