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产生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
该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被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彩色陶器尤为出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简单的直线、波纹、折线等。
中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如走兽、人脸、猪形等动物和人物形象。
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进一步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1. 色彩鲜艳:马家窑彩陶纹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彩色颜料,如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这些颜色经过烧制后能保持鲜艳持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2. 图案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图案生动多样,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动物形象常见的有狗、猪、羊等,人物形象则有人脸、人身等。
这些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力。
3. 线条简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有力,以直线、弧线、波浪线为主。
线条的运用既能够突出图案的形状,又能够增强整体的美感,使作品更加凝练和精致。
4. 刻划精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刻划非常细腻,刻划出的纹饰线条清晰明确,刻划的深浅也有层次感。
这些细腻的刻划使整个彩陶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高雅和精巧的印象。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技术上非常高超,审美特征突出。
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简练的线条和精细的刻划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演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概述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一带。
马家坟遗址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
该文化的彩陶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马家坟文化的彩陶在装饰上大量采用了纹饰、刻划和绘画等工艺,经过精心的雕琢和上釉处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装饰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铸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其器形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
器皿形态有圆形、方形、长颈瓶、罐、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器形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和个性。
马家坟文化彩陶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在陶铸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器物之一,而陶铸文明的兴起,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铸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劳动力的节约提供了可能。
陶器的使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储存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陶铸文明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陶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器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陶铸文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2. 正文2.1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美马家坟文化彩陶在装饰美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多彩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主题内容涵盖了动植物、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各种元素。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一些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陶器文化的鼻祖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制作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彩陶纹饰的出现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及其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为主,形式单一,呈现出较为原始的风格。
线条的画法主要是通过刻划或划线的方式,几何图案则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组合而成。
这些纹饰通常是以单线或多线交叉、环绕等形式呈现,线条较为粗糙而不规则。
纹饰的色彩主要以黑色为基础,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
中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开始有所发展和丰富。
此时的彩陶纹饰逐渐从简单的几何图案演变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案。
除了线条和几何图案,动植物形象也逐渐出现在彩陶的纹饰中,如鸟类、兽类、花鸟等。
这些动植物形象的描绘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生动性和立体感,但仍然相对简单。
此时的彩陶纹饰的色彩也逐渐丰富,除了黑色外,还出现了红色、棕色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彩陶更加鲜艳多彩,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
纹饰的形式由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逐渐丰富到包括动植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内的多种元素。
纹饰的色彩也从黑色逐渐丰富到包括红色、黄色、白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组合。
这些演变过程体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鲜艳多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色彩饱满鲜艳,给人以明快愉悦的感觉。
这种鲜艳多彩的色彩运用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也是彩陶纹饰的独特之处。
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构成了纹饰的基本元素,几何形状之间的组合和线条的延伸和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马家窑文化中,陶铸是一种重要的工艺,而彩陶则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其装饰美和造型赢得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
本文将就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展开深入探讨。
我们来谈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主要体现在色彩丰富和图案繁复上。
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常见的颜色有红、黑、白、黄、蓝、绿等,这些色彩经过精心配合和烧制,使得彩陶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效果。
而在图案上,常见的有人、兽、鱼、鸟、花草等各种形态,这些图案通过精湛的工艺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艺术美感。
这种色彩和图案的相互融合,使得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极具审美价值,成为了研究该文化的重要参考。
让我们来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其造型主要表现在器皿和雕像上。
首先说说器皿,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皿主要有壶、缸、瓶、罐、盆等多种形状,而这些器皿在造型上,多采用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形态,其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既符合使用功能,又符合美学要求,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艺术品。
再说说雕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雕像多以人、兽为题材,其形态生动、神态自然、表情丰富。
这些雕像在造型上,多注重人物或兽类的形态、姿势和神态等,使得雕像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生活情趣。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体现了这一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装饰美方面,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繁复的图案,使得彩陶呈现出了艺术的魅力,在造型方面,其线条流畅、曲线柔美的器皿外形与内部空间的结构,以及雕像的生动神态,都展现出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朵璀璨艺术之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对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中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彩陶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这些彩陶的装饰美和造型特点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或者,我们可以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材料、工艺、题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这些彩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等。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的大约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马家窑遗址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陶器,被誉为中华文明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鉴赏方法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1、造型独特: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独特,主要以“鸟兽面盆”、“马蹄型酒器”等器形为主,别具一格。
其中,鸟兽面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其底部中心内凸,呈浅碗形,盆的中央伸出一只鸟或兽的头,盆的两侧有附属花卉、果实、狮子、麒麟等图案,大多数两个花盆通过一个手柄相连。
这种器形形象生动,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造型线条流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舞蹈性质。
器型完美,器身饱满,布局对称,构图合理,比例协调。
此外,在陶器上进行视线设计,使器布局合理,美感十足。
3、彩色绚丽:马家窑文化彩陶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包括蓝、绿、黄、白、红等,色彩纯净鲜明,给人一种色彩绚丽的感觉。
其中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颜色。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彩色依然保持着鲜艳,让人惊叹不已。
4、技术熟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很高,工艺熟练。
在制作工艺上,马家窑陶器采用胎是旋胎,用细黄土压制成形后,流利地刻划线条饰画成博大工艺的图案,焙烧后做出了质地特别坚韧、无气孔,色泽特别美丽的彩陶。
二、历史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技术上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陶艺和彩绘手段的高度统一,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陶瓷艺术水平。
从审美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其艺术特点为对形象生动、对色彩鲜艳、对装饰繁缛,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其在彩陶制作上更是达到了
极为高超的水平。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都独树一帜,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
陶铸文明。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器物表面上。
彩陶器物鲜艳绚丽,用色丰富多彩,色调渐变自然,别具一格,令人为之倾倒。
其中,以红色的运用最为突出,它在马家窑文
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所用的红色料呈现出的色泽是浅红到深红的渐变
效果,以渐变红为主,常常与黑、白、灰、黄等多种颜色融合搭配。
这种新颖的配色使得
彩陶器物表面具有层次感,让人感觉十分自然。
此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纹饰构图上也
有独到之处。
其纹饰主要取材于自然界,如云纹、螺纹、鳞纹、龟纹、蛇纹等,采用的纹
饰呈现出流畅、柔和的曲线,富于生机和动感,让人感到自然、舒适、和谐的美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也是十分独特的。
彩陶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器物形态,也有
动物形态,而且常常通过折叠、扭曲、拉伸等方式来表现出极为生动的造型效果。
马家窑
文化的彩陶器物的制作工艺颇具魅力,体现出的技艺精湛以及工匠精神更是卓然于当时。
总的来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风格体现了陶铸文明的独特性,展现出了
其制陶技艺的精湛和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品不仅是新石器时代
的文物精品,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陶铸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彩陶在陶铸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和造型特点入手,探讨了其独特之处。
同时介绍了彩陶的制作工艺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当代陶瓷艺术也有启示作用。
展望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陶铸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装饰美、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生活应用、文化影响、重要性、陶瓷艺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历史背景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这些彩陶制品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家窑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约5000年前,绵延至青铜时代早期。
这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气候变化、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掌握陶器制作的技术,开启了中国陶瓷文明的辉煌历程。
马家窑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彩陶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装饰美学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展示了当时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
马家窑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1.2 彩陶在陶铸文明中的地位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彩陶作为陶铸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彩陶是一种在原料中加入多种颜色泥料、釉料或彩色粘土进行装饰和涂饰的陶器,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后进行烧制,最终呈现出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
彩陶作为陶铸文明中的一种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陶铸文明中,彩陶不仅是生活中实用的器皿,更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摘要]本文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文化分期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8-02
一、马家窑文化的渊源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
①
学术界关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问题历来就存在着很大
争议。
目前,关于马家窑文化的来源问题在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但不同观点的争论必将对解决问题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笔者现将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观点简要介绍如下:(一)马家窑类型是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宁地区的继续和发展,它是直接起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经过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
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属于仰韶文化
晚期的一支地方性的类型遗存。
②
(二)石岭下类型不是庙底沟类型发展到马家窑类型的中介性遗存,也不能当作马家窑文化早期类型来看待。
“过
去对石岭下类型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失误”,“在甘肃东部地区它(石岭下类型)的主要后继者是常山下层遗存”。
因此,应当“弃旧图新”,“寻求新答案”。
③
(三)有的学者根据近年来甘肃东部地区几处遗址的发掘情况,认为马家窑文化渊源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探讨,“马家窑文化虽然受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追究其根源还是在甘肃境内,并且其最大可能是源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等流域”。
说马家窑文化是从大地湾四期遗存发展而来,
是合乎客观实际情况的。
④
(四)马家窑文化“渊源于仰韶文化系统晚期自具特征的大地湾仰韶晚期的陇西类型”。
马家窑文化不可能是异地
迁徙而来的,只能是从陇山以西被它叠压的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发展而来。
⑤
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支地方性遗存,应当属于仰韶文化系统⑥;有的学者认为,半山、马厂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中派生出来的,但它们之间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半山、马厂可暂称为类型;⑦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在陶器的形式和纹饰方
面另具一种面貌,或可称为马家窑文化,时代相当于半山期或更早;⑧有的学者认为,半山、马厂各自都有一群独具特征的典型器物,都曾单独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分布区域,应将其分别称为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而且半山文化源于马家窑文化,半山中期的一些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成为日后马厂文化的根基;⑨有的学者注意到,小坪子的彩陶既有些像马家窑,又有些像半山,由此认为小坪子期应该是联系马家窑和半山期的中间环节,半山期乃是马家窑期经过小坪子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⑩11
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及其彩陶概况
根据地层叠压情况与碳―14的年代测定结果,我们可以把马家窑文化的诸类型排列成下列的年代序列:石岭下类
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其中,石岭下类型代表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代表中期,半山与马厂类型代表晚期。
12
石岭下类型的文化遗存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
镇石岭下村,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和西汉水洮河等流域。
石岭下类型彩陶器的彩绘以黑彩为主,也有少量的白彩。
彩绘纹饰以鸟纹为主,同时还有各种几何形花纹,
另外还有鲵鱼纹与蛙纹等动物纹饰。
这些纹饰主要施绘于壶、罐、钵等器物的上腹及口沿部,通体施绘的较少。
典型的彩陶器有盆、钵、壶、细颈瓶、侈口圆腹罐等。
马家窑类型因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
马家窑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广,东起泾、渭河上游,西至黄河上游的龙羊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闽江流域汶川县地区。
13据调查,马家窑类型遗址共300多处。
其中经过正式发掘的有临洮马家窑、永靖范家村14、永登蒋家坪等十多处遗址。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底色多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
彩陶表面打磨光滑,多用单一的黑彩描绘,施在器表的局部或全部,有的还施在内壁。
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以动物纹饰和几何纹饰为主。
动物纹饰主要是鸟纹,另外还有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几何纹饰则有旋涡纹、水波纹、圆圈纹和草叶纹等。
典型的彩陶器有哆口尖底瓶、平底瓶、卷沿曲腹盆、束腰双耳罐、敛口瓮等。
半山类型因半山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
这一时期的彩陶造型美观,纹饰富丽堂皇,附加堆纹富于变化。
主要使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形花纹为母题勾勒出各种绚丽多彩、形式多变的图案。
彩陶纹饰主要有旋涡纹、水波纹、平形带状纹、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等,其中以
旋涡纹最为常见。
15典型彩陶器有双耳罐、双耳盆、小口彩陶壶、鸭形壶、哆口彩陶瓮等。
马厂类型因马厂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马厂类型遗址的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惟西北部延伸范围较广,直至玉门一带。
正式发掘的马厂类型遗址有永靖马家湾、永昌鸳鸯池、兰州白道沟坪16、乐都柳湾等地。
马厂类型彩陶的上半身普遍施有一层红色或紫红色的
陶衣。
彩绘以黑彩为主,也有黑、红二色兼用的。
彩绘的主体纹饰是几何形图案、人像或人面纹蛙纹等。
其中几何纹饰多样,比较常见的是四大圆圈纹、三圈纹、折线三角纹、菱形纹和多圈纹等。
这一时期,在部分彩陶壶上还绘有各种不同的彩绘符号,多画在彩陶壶的腹下部,这些符号中以“+”、“-”、“?”等最为常见。
它们可能是代表陶器制造者的记号,也可能是代表某氏族或家族的一种徽号,或者是文字产生前的记事符号。
17
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通观马家窑文化各时期的遗存,可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征归纳如下:
(一)彩陶特别发达,多见于泥质陶,个别夹砂陶亦见施彩。
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白彩,黑白映衬,对比鲜明;中期使用纯黑彩或黑、红二彩绘制花纹,纹饰华丽,极为精美;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18
(二)彩陶群由彩陶瓶、彩陶瓶式壶、彩陶罐、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而成。
(三)彩陶的底色早期多以红色或砖红色为主,中、晚期则多以橙黄色为主。
(四)彩陶上最常见的纹饰是由弧边三角形、平行的线条、圆圈、圆点等组成的旋涡、涡纹、变形鸟纹和蛙纹。
(五)彩陶的施彩部位一般都在器物的上腹、肩部或器内,少数器物通体绘彩,这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多为实用品。
(六)彩陶纹饰形式复杂多样且富于变化,红、黑彩穿插并用,绚丽多彩。
马家窑先民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法、开光法、多效装饰法、双关法、分割法等艺术创作手法,创造出了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的马家窑彩陶图案。
诚如王志安先生所言:“马家窑文化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是同时期的其它文化所不可比拟的。
它所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是人类珍贵的艺术宝库。
”19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端庄,器形富于变化,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李怀顺、黄兆宏:《甘青宁考古八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⑥张学正、张朋川、郭德勇:《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③郎树德:《甘肃史前考古十年》,《西北史地》,1989年第4期。
④谢端琚:《马家窑文化渊源试探》,《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⑤戴春阳:《试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及有关问题》,《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⑦安志敏:《略论我国新时期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72年第6期。
⑧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⑨苏秉琦:《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
年版。
⑩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11李尹萍:《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
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3《四川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5年第12期。
14《临夏范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试掘》,《考古》,1961
年第5期。
1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6《甘肃兰州白道沟坪发掘出古代遗址及墓葬》,《文物》,1955年第5期。
17尚明杰:《柳湾彩陶符号试析》,《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18文静:《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国优秀硕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版。
19王志安:《从马家窑彩陶画综谈中国艺术的渊源与发展》,《美术》,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