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初探

合集下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概述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一带。

马家坟遗址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

该文化的彩陶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马家坟文化的彩陶在装饰上大量采用了纹饰、刻划和绘画等工艺,经过精心的雕琢和上釉处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装饰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铸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其器形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

器皿形态有圆形、方形、长颈瓶、罐、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器形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和个性。

马家坟文化彩陶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在陶铸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器物之一,而陶铸文明的兴起,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铸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劳动力的节约提供了可能。

陶器的使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储存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陶铸文明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陶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器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陶铸文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2. 正文2.1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美马家坟文化彩陶在装饰美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多彩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主题内容涵盖了动植物、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各种元素。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一些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陶器文化的鼻祖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制作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彩陶纹饰的出现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及其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为主,形式单一,呈现出较为原始的风格。

线条的画法主要是通过刻划或划线的方式,几何图案则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组合而成。

这些纹饰通常是以单线或多线交叉、环绕等形式呈现,线条较为粗糙而不规则。

纹饰的色彩主要以黑色为基础,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

中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开始有所发展和丰富。

此时的彩陶纹饰逐渐从简单的几何图案演变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案。

除了线条和几何图案,动植物形象也逐渐出现在彩陶的纹饰中,如鸟类、兽类、花鸟等。

这些动植物形象的描绘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生动性和立体感,但仍然相对简单。

此时的彩陶纹饰的色彩也逐渐丰富,除了黑色外,还出现了红色、棕色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彩陶更加鲜艳多彩,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

纹饰的形式由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逐渐丰富到包括动植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内的多种元素。

纹饰的色彩也从黑色逐渐丰富到包括红色、黄色、白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组合。

这些演变过程体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鲜艳多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色彩饱满鲜艳,给人以明快愉悦的感觉。

这种鲜艳多彩的色彩运用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也是彩陶纹饰的独特之处。

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构成了纹饰的基本元素,几何形状之间的组合和线条的延伸和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的大约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马家窑遗址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陶器,被誉为中华文明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鉴赏方法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1、造型独特: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独特,主要以“鸟兽面盆”、“马蹄型酒器”等器形为主,别具一格。

其中,鸟兽面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其底部中心内凸,呈浅碗形,盆的中央伸出一只鸟或兽的头,盆的两侧有附属花卉、果实、狮子、麒麟等图案,大多数两个花盆通过一个手柄相连。

这种器形形象生动,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造型线条流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舞蹈性质。

器型完美,器身饱满,布局对称,构图合理,比例协调。

此外,在陶器上进行视线设计,使器布局合理,美感十足。

3、彩色绚丽:马家窑文化彩陶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包括蓝、绿、黄、白、红等,色彩纯净鲜明,给人一种色彩绚丽的感觉。

其中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颜色。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彩色依然保持着鲜艳,让人惊叹不已。

4、技术熟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很高,工艺熟练。

在制作工艺上,马家窑陶器采用胎是旋胎,用细黄土压制成形后,流利地刻划线条饰画成博大工艺的图案,焙烧后做出了质地特别坚韧、无气孔,色泽特别美丽的彩陶。

二、历史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技术上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陶艺和彩绘手段的高度统一,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陶瓷艺术水平。

从审美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其艺术特点为对形象生动、对色彩鲜艳、对装饰繁缛,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陶铸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彩陶在陶铸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和造型特点入手,探讨了其独特之处。

同时介绍了彩陶的制作工艺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当代陶瓷艺术也有启示作用。

展望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陶铸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装饰美、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生活应用、文化影响、重要性、陶瓷艺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历史背景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这些彩陶制品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家窑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约5000年前,绵延至青铜时代早期。

这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气候变化、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掌握陶器制作的技术,开启了中国陶瓷文明的辉煌历程。

马家窑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彩陶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装饰美学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展示了当时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

马家窑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1.2 彩陶在陶铸文明中的地位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彩陶作为陶铸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彩陶是一种在原料中加入多种颜色泥料、釉料或彩色粘土进行装饰和涂饰的陶器,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后进行烧制,最终呈现出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

彩陶作为陶铸文明中的一种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陶铸文明中,彩陶不仅是生活中实用的器皿,更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出现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中国古代陶器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器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围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

1.初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最初出现于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彩陶器主要以红、黑两色为基调,纹饰简单并且单一,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螺线纹、波浪纹、鱼鳞纹等。

这些几何图案的简单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鲜明的原始特征。

随着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彩陶纹饰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中期阶段,彩陶器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红、黑、白、黄、绿等多种颜色的彩陶器。

纹饰也逐渐多样化,不仅有几何图案,还出现了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图案,如太阳纹、月牙纹、蛇形纹等。

这些纹饰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

到了晚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达到了一个高峰。

彩陶器的颜色更加丰富鲜艳,纹饰更加精细复杂。

除了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外,还出现了许多具象的动植物纹饰,如虎纹、龙纹、鱼纹、鸟纹等。

这些动植物纹饰生动形象,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1.自然主题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图案为主题,展现了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这些动植物纹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这些自然主题的纹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具有浓厚的原始生活气息。

2.几何符号除了自然主题的纹饰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还出现了许多几何符号和抽象的图案。

这些几何符号和抽象图案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充满了装饰性和节奏感,展现了古代先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这些几何符号和抽象图案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和祈福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和向往。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马家窑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先民文化,得名于河南省郑州市马家窑村。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而闻名,三个主要类型是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

以下是对每种类型的详细描述:1.彩绘陶:彩绘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以其精美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彩绘陶主要包括彩绘纹样和器物彩绘两个方面。

彩绘纹样主要出现在陶壶、陶罐、陶盘等各种陶器上,纹样以符号和几何图案为主,如螺形纹、同心圆、回纹等,整体给人一种简洁而富有美感的视觉享受。

器物彩绘则是将多种颜色的矿物质掺入陶料中,经过烧制而形成的彩色图案,如红、黑、白、黄、褐等,这些颜色的运用使得陶器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气息。

2.纹刻陶:纹刻陶是指在陶器表面刻画各种纹饰和图案的一种陶艺形式。

纹饰和图案的刻画通常是通过利用利器在陶壁上直接刻划而成,如用刀、针等。

纹刻陶主要有两种类型:线纹陶和雕镂陶。

线纹陶以纹线的延续、相互交织为主要特点,常见的纹线有波浪线、直线、弧线等。

雕镂陶则是在陶壁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如动物、人物、植物等,这些图案经过细致的刻划,使得陶器更加生动和立体,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3.鹤形陶:鹤形陶是马家窑文化中一种特殊的陶器类型,得名于其造型极像鹤的形态。

鹤形陶主要以陶制的鹤为主体,这些鹤在构造和装饰上都非常精细,给人一种生动而优雅的感觉。

鹤形陶通常有两种形态:立鹤和仰鹤。

立鹤指的是鹤站立的形态,身姿威严,常常加上彩绘和纹刻装饰,增加了艺术的韵味。

仰鹤则是指鹤仰天挺立的形态,鼾然挺立,翅膀展开,给人一种震撼和崇敬的感觉。

鹤形陶常被用来象征祥瑞和吉庆,具有一定的宗教和仪式意义。

总而言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包括彩绘陶、纹刻陶和鹤形陶三个类型。

其中彩绘陶以图案鲜艳、色彩丰富为特点;纹刻陶以纹饰的刻画和图案的雕镂为特点;鹤形陶则是通过陶制的鹤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鹤的优雅和祥瑞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初探
作者:吕晓昱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02期
【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家窑类型彩陶在造型方面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通过研究梳理和模拟实验,我们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泥土加工、泥条盘筑成型、器表装饰和入窑烧制四个步骤。

复原史前先民的彩陶制作工艺,为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史前制陶工艺、再现史前先民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马家窑类型彩陶制陶工艺
马家窑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早期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流域以及湟水流域,距今5000~4700年。

马家窑类型陶色多为橙黄,彩陶器形丰富多样,以盆、钵、壶、瓶为主,也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1]。

彩绘以黑彩为主,有时添以白彩配合使用,突出明暗对比,极具视觉美感,浓墨重彩,地域特点鲜明。

装饰手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绘彩的陶器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内彩发达也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突出特点。

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是普遍盛行的纹饰,另外还有蛙、鸟等象生性纹样。

值得一提的是,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几乎每一件都绘制有河水翻腾的纹样,这是黄河为马家窑彩陶注入的文化魅力,也表达着人们对黄河的热爱。

关于彩陶制作工艺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早在中国考古学最初发展时期,安特生、阿尔纳、李济、梁思永等学者就在其研究中对陶器制作工艺有或多或少的涉猎。

20世纪,吴金鼎先生的《中国史前陶器》、李仰松先生的《我国古代陶器制作上的几个问题》、李文杰先生的《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等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就彩陶制作工艺做了更加详尽的研究,而对于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的研究还尤为不足。

我们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复原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环境,利用当时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模拟制作马家窑类型彩陶,再现数千年前的彩陶制作工艺。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工艺,大致上可以分为泥土加工、陶坯成型、器物装饰、入窑烧制四个步骤。

第一步,泥土加工。

马家窑遗址上的红黏土,土质较为细腻,黏结力较强,是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的首选原料。

将选取的土晾干,捣开结块后过筛,把石头、杂草等杂物挑拣出来,然后放入水中粗略地淘洗、沉淀去除泥土中的粗颗粒和钙质结核。

将初步得到的泥土搅拌均匀堆放在阴凉的地方使其陈腐发酵,数天后取出。

像和面一样揉搅泥团,泥团经揉搅变得筋道,水分也随之减少,继续堆放陈腐发酵便得到了适于制陶的陶泥。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夹砂陶是在泥料中添加羼和料,有矿物和植物两类,矿物类有沙粒、碎矿末、陶末等,植物类主要有炭化植物末、蚌螺壳末等;马家窑类型的夹砂陶主要采用碎陶末,在陶器的断面上可观察到陶末痕迹。

泥料中加入羼和料,可以调整泥料的可塑性,使其更易成型并且提
高陶器的耐热性能,应用于炊器上可以增强其耐温度急变的性能,防止在加热食物时因高温而开裂。

第二步,陶坯成型。

方法主要有三种:手制、模制和轮制。

手制法主要包括捏塑法、泥片贴塑法和泥条筑法;模制法是根据想要制作的器形制作模具,然后在模具上用敷泥盘筑使陶器成型再脱模的方法;轮制法是利用快轮快速旋转产生惯性的这一特点,在快速旋转的转轮上用手托扶将其拉坯成型的方法。

通过观察现有实物,笔者发现泥条盘筑法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要制作方法。

泥条盘筑法可分为倒筑和正筑两种。

倒筑法是从上往下用泥条从器物的顶部开始盘筑,常用于制作尖底器,盘筑到器底收短泥条一圈的周长减小直径以收底。

正筑法是从下往上制作,先制作器物的底部,略微旋转拍打后再从器底边缘的上侧或者外侧用泥条盘成器壁。

用泥条接着器底开始向上盘筑,根据器形调整泥条的周长来更改器物的直径,以调整器形,这种方法常用于制作平底器。

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双耳罐属于泥条盘筑法中的正筑法。

盘筑的过程中应在手上稍加施力将泥条摊开,器物总体成型后,用手指摊捻泥条将泥条之间的缝隙摊均匀填满,并控制力度使器壁的厚薄均匀。

器物的耳、鋬等小配件采用捏塑法,即用一小块陶泥捏塑成所需形状再黏附在相应位置。

第三步,器物装饰,主要包括陶器修整、纹饰绘制和抛光打磨。

器物成型后进行修整,调整器物的形状,控制力度均匀器壁的厚薄,清除手工制作痕迹,同时使陶泥更加致密以加固器壁。

修整的方法有拍打、湿手抹平和刮削。

马家窑时期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慢轮修整较手动修整陶坯更加均匀。

本实验即使用这种方法,将陶坯放在转轮上,用陶拍轻轻拍打初步成型的陶坯,用手蘸取泥浆覆盖器表然后轻轻抹平。

利用慢轮的转动取代手的移动,用手找到一个固定位置,托扶陶坯后转动,使陶坯表面显得平整,然后用刮削器去除陶坯表面多余的部分。

陶器修整后进行装饰,消除坯体缝隙,提高器壁的致密度并使陶器更加美观,主要有施陶衣、添加彩绘、磨光等方法。

将经淘洗过的细泥浆均匀涂刷在未干的陶坯上,或将陶坯拿起蘸在泥浆里,在表面裹一层泥浆,烧制后这一层细泥浆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陶衣。

陶器上的彩绘有两种:一种是先绘制、磨光后入窑烧制,这样的彩绘颜料经过磨光及烧制与陶器结合更加紧密,成为陶器的一部分不易脱落,这样的便是彩陶;另一种是将陶胎烧制后再绘彩,这样的称为彩绘陶,彩绘陶的颜料较常见,不必耐火,但彩绘易脱落。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以黑彩绘花纹为主,黑彩漆黑发亮,是因为锌铁尖晶石黑锰矿烧成后颜色较黑[2]。

内彩发达,图案的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部分彩绘利用慢轮辅助绘制。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非常发达,在陶器中所占比例可达到50%。

并且彩陶的器形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十分精美,各个部分的比例较之前更加均匀。

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即为黑彩绘花纹器,控制好各元素含量是烧制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彩绘无论是图案还是绘画技术,在史前彩陶中无疑是十分突出的。

磨光是在陶坯尚未晾干的时候,用以石头、骨头或者木头做成的打磨工具在陶坯表面反复滚动滑动来打磨,达到使陶坯紧缩更加坚实致密,彩绘与陶坯结合紧密,表面更加光滑的目的。

第四步,入窯烧制。

经过晾干的陶胎可以入窑烧制,马家窑类型彩陶采用窑烧的方式,窑烧主要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

竖穴窑的火膛位于窑室底部,将陶胎放入后开火,火焰经窑底烧到窑室,烟从窑顶排走;横穴窑的火膛位于窑侧,火焰经过倾斜的火道到窑室,烟从窑顶排走,这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烧制主要采用的陶窑[3]。

陶窑不封闭窑顶时,空气流通使窑室内形成氧化气氛,烧成后的陶器为红色;封闭窑顶时,空气不流通形成还原气氛,烧制的陶器呈灰色。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烧成温度为900~1050℃,本实验所制作的彩陶在横穴窑中烧成,窑温控制在900℃左右。

综上所述,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制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其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红黏土为原料;以手制法泥条盘筑制作,经慢轮修整;在横穴窑的氧化气氛下烧制,陶质呈橙黄色;绘以黑彩,颜色古朴中又带有一丝活泼;纹饰精美,变化多端;器形多样,别具一格。

通过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工艺的模拟实验,对于复原当时的彩陶制作技术,深入理解彩陶文化内涵,再现史前先民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0.
[2]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22.
[3]宁笃学.甘肃兰州西坡(山瓜)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0(9).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3(11).
参考文献: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志安.马家窑彩陶文化探源[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郎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段小强.甘肃彩陶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4).
[6]张强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J].考古,2002(1).
[7]马林.中国史前制陶工艺流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11).
[8]马清林,李现.甘肃古代各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1991(3).
[9]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
[10]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6).
[11]段小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与属性[J].东方考古,2012(2).
[12]李文杰,郎树德,赵建龙.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制陶工艺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6(2).
[13]魏春元.大地湾一二期文化彩陶制作工艺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4).
[14]李文杰.中國古代制陶工艺的分期和类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1).
[15]李湘生.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J].中原文物,198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