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型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纹饰分析作者:乔一秀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规律;色彩绚丽质朴。
每种纹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的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越是古老的的文化,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
关键词:彩陶纹饰;造型;陶器类型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03-01马家窑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也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
它的制陶业相当发达,是其他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其数量众多,图案多样,题材丰富,花纹精美,构思灵妙,具有独自的特色,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
它简妙的动物图纹,轻盈的舞姿,对比的几何图形,简约的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筑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现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
马家窑文化上乘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有各的特点。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形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翁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马家窑时期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马家窑类型的房屋,一般是半地穴式建筑,以方形建筑为主。
马家窑类型的制陶居址比较集中,制陶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窑室分离开来,烧窑的温度提高。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比前期制作成熟,数量繁盛,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百分之八十,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色泽黝黑发亮,纹饰以漩涡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古朴有力;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纹样以双排弧形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致,流畅生动;晚期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作者:王金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非常注重器物造型与彩陶纹样的结合,其纹饰风格多样,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精致,或粗放,从这丰富的纹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篇文章主要从马家窑文化的三个彩陶类型讲述不同彩陶纹样的风格特征及其所表达的语言。
关键词:彩陶纹饰语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7马家窑彩陶文化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不同类型的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是几何纹饰,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图案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纹样以旋涡纹为主。
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线条流畅洒脱,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展示了原始绘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声符号的语言。
彩陶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与表达马家窑类型陶器以黑色彩绘为主,纹饰有双道平行线纹、圆点纹、漩涡纹、连环纹、弧边三角纹等。
纹饰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旋纹是马家窑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地艺术反映。
真实再现了人们傍水而居地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探析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3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探析张欣(大连博物馆,辽宁省大连市116023)摘要:马家窑彩陶是中国现存的原始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重要部分,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和文化面貌。
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纹饰类型的分类和内涵的分析,以期对原始先民的精神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和探究,从整体上认识和探究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高超艺术成就。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3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08—3898(2021)02—0219—02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⑴。
1923年瑞典籍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其所著的《中国远古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随后又前往西北进行考古调查。
1924年4月,安特生一行由兰州出发,沿洮河南下,在今临洮县的洮河阶地上发现灰咀遗址和辛店遗址,在洮河西岸今广河县发现并发掘了齐家坪遗址,又在临洮县发现马家窑遗址,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彩陶随葬品。
安特生曾提出了著名的“甘肃仰韶文化”的概念,而自马家窑文化发现以来,对其也曾有不同的命名。
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正式把甘肃仰韶文化改名为马家窑文化,并认为它是黄河上游地区最主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文化面貌既区别于甘、青诸远古文化,又不同于中原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文化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把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闻名于世,彩陶不仅作为生活的实用品,也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造型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为其它史前文化彩陶所少见。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

马家窑彩陶、收藏与鉴别⽢肃彩陶的⽂化艺术收藏价值彩陶是新⽯器时代⼈们制造的⽇⽤器⽫,烧制时绘制了不同的花纹,作为⼀种装饰艺术形式,也同时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化信息,源远流长地孕育和影响着后来的⽂化发展,给⼈⽆限的启迪与遐想。
新⽯器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全国范围内多种⽂化相并存和多元发展的⽂化格局,彩陶也先后发⽣于这些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化之中。
共同的农业⽣产的需要,决定了不同地域之民族⽂化,普遍经历了彩陶⽂化的发展阶段。
⼀、⽢肃彩陶⽢肃最早的彩陶,是秦安⼤地湾⼀期⽂化,距今约⼋千年,是⽼官台⽂化的⼀个重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之⼀。
继续⼤地湾⼀期⽂化,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仰韶晚期彩陶的发展。
中原地区在仰韶⽂化之后,进⼊以素陶为主的龙⼭⽂化阶段,⽢青地区马家窑⽂化的彩陶仍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阶段,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平。
马家窑⽂化有马家窑、半⼭、马⼚三个相承发展的阶段。
马家窑⽂化之后,⼜有⾟店⽂化、四坝⽂化的彩陶⼀直延续到殷周时代。
⽢肃的各类⽂化彩陶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不仅花纹繁丽、制作精美、⽽且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丰富,许多花纹都经历了产⽣、发展与衰亡的历程,形成完整的序列,为认识彩陶的产⽣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彩陶的花纹形式各类⽂化彩陶,因地域与时代的不同⽽各具风采,最早的彩陶以宽带纹为特征。
宽带纹是彩陶的起源,但⼏乎存在于所有不同⽂化类型的彩陶,存在于彩陶发展的始终。
宽带纹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繁复的花纹带。
即使在彩陶⾛向衰亡的阶段,宽带纹仍显⽰了在花纹形式中的重要位置。
彩陶花纹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宽带纹始终处于核⼼的位置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花纹带作为宽带纹意象的延伸与再现,从⽽构成琳琅满⽬的各类彩陶花纹形式。
彩陶花纹有抽象⼏何形纹与像⽣性花纹两类形式,但更主要以⼏何纹形式⽽存在。
像⽣性花纹主要有鸟纹、鱼纹等动物花纹,也有⼈形纹、⽇⽉纹等形式。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的功能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的功能彩陶漩涡纹双耳罐是一种古代陶器,因其独特的纹饰而备受瞩目。
它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彩陶漩涡纹双耳罐的功能。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储存食物和液体。
双耳设计使得罐子更加方便携带和使用,可以轻松倒出罐内的食物或液体。
而罐身上的漩涡纹饰不仅增加了美观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漩涡纹纹理紧密有序,有助于增强罐体的结构强度,使罐子更加牢固耐用。
同时,漩涡纹还能起到增加罐内液体流动速度的作用,使食物更容易储存和保鲜。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还被用作礼器和装饰品。
在古代社会里,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常常作为贵重的礼物赠送给朝廷官员或重要客人,体现了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双耳罐的设计独特,纹饰精美,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装饰品。
人们常常将彩陶漩涡纹双耳罐放置在家中的客厅或书房,以增添居室的雅致和艺术氛围。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还有一定的宗教和祭祀用途。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将彩陶漩涡纹双耳罐用于祭祀活动。
罐子内可盛放祭品,如食物、酒水等,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漩涡纹作为一种独特的图案,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的侵害,招来好运和吉祥。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贵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漩涡纹作为一种特殊的纹饰样式,被广泛运用于古代陶器上,成为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符号。
通过研究彩陶漩涡纹双耳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纹饰设计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具有丰富的功能。
它不仅可以用于储存食物和液体,还可作为礼器和装饰品展示,同时具有一定的宗教和祭祀用途。
此外,彩陶漩涡纹双耳罐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髓。
通过研究和欣赏彩陶漩涡纹双耳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原始时代的纹样概念和特点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以印纹为特色。(大溪文 化)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的彩陶,有一些以彩绘纹样与动物雕 刻相结合的作品,反映出农牧并重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
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 饰;
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
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
纹)、鱼形花纹、人面形花纹、鸟纹、蛙纹等。
半坡类型圜底钵
半坡类型彩陶钵
几何纹彩陶盆
尖底陶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船形彩陶壶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 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 和复体鱼纹,有写实化、抽象化、样式化,常用 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 唇浅腹盆的内壁。
数个单位 3. 以曲线为主,流行运用锯齿纹
半山型彩陶大罐
半山型彩陶四系罐
半山型彩陶双耳罐
半山型彩陶彩绘线条红、黑相间,产生富于变 化的节奏美,艺术风格富丽、精巧
5. 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彩,但不常 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运用锯齿纹,但已不甚流行,并且 锯齿又粗又钝;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 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2. 庙底沟型 代表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敛口小平底大瓮、
圜底釜 装饰花纹:几何纹(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
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花瓣纹、羽状叶 纹、鸟纹、蜥蜴纹
彩陶钵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盆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杯
龙山文化黑陶小杯
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摘要]本文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文化分期[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8-02一、马家窑文化的渊源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
①学术界关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问题历来就存在着很大争议。
目前,关于马家窑文化的来源问题在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但不同观点的争论必将对解决问题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笔者现将目前学术界的几种观点简要介绍如下:(一)马家窑类型是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宁地区的继续和发展,它是直接起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经过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
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支地方性的类型遗存。
②(二)石岭下类型不是庙底沟类型发展到马家窑类型的中介性遗存,也不能当作马家窑文化早期类型来看待。
“过去对石岭下类型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失误”,“在甘肃东部地区它(石岭下类型)的主要后继者是常山下层遗存”。
因此,应当“弃旧图新”,“寻求新答案”。
③(三)有的学者根据近年来甘肃东部地区几处遗址的发掘情况,认为马家窑文化渊源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探讨,“马家窑文化虽然受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追究其根源还是在甘肃境内,并且其最大可能是源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等流域”。
说马家窑文化是从大地湾四期遗存发展而来,是合乎客观实际情况的。
④(四)马家窑文化“渊源于仰韶文化系统晚期自具特征的大地湾仰韶晚期的陇西类型”。
马家窑文化不可能是异地迁徙而来的,只能是从陇山以西被它叠压的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发展而来。
⑤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支地方性遗存,应当属于仰韶文化系统⑥;有的学者认为,半山、马厂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中派生出来的,但它们之间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半山、马厂可暂称为类型;⑦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在陶器的形式和纹饰方面另具一种面貌,或可称为马家窑文化,时代相当于半山期或更早;⑧有的学者认为,半山、马厂各自都有一群独具特征的典型器物,都曾单独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分布区域,应将其分别称为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而且半山文化源于马家窑文化,半山中期的一些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成为日后马厂文化的根基;⑨有的学者注意到,小坪子的彩陶既有些像马家窑,又有些像半山,由此认为小坪子期应该是联系马家窑和半山期的中间环节,半山期乃是马家窑期经过小坪子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型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
作者:姜凤阳晁新姣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家窑彩陶文化中特别有代表性的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的研究,分别介绍其文化背景和纹样的由来和其演变过程,以及在彩陶装饰中的艺术地位及其对后世陶瓷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原始社会马家窑;螺旋彩陶双耳罐;纹样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59-01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制陶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
原始彩陶是陶红色坯体,用矿物质颜料在陶体上绘制各种图案,经过焙烧之后图案纹饰几乎可以达到永不褪色的效果,从而在陶器的表面呈现出红褐色或棕黄色的纹饰,这就是所谓的“彩陶”的“彩”,学术界把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称为仰韶文化。
一、马家窑彩陶文化的介绍
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的巅峰时期,在时间上约为公元前4200~3300年,遗址主要位于今天的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马家窑一带,受到了陕西关中平原等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它是在庙底沟类型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这个时期的彩陶陶器以沙质和泥质为主,陶器胎质细腻,造型设计上比例均衡,经过打磨之后更光滑精细,在成型方法上多采用泥条盘筑的手工制作法,彩绘的颜色多采用黑彩、白彩、或黑白两色,还有一些黑彩中加红彩。
一般彩陶装饰面积较大,通常遍布陶器全身,丰满匀称。
纹饰分别有划纹、三角纹、绳纹以及螺旋纹,其中螺旋纹出现的最多,螺旋纹动感十足的特点给人视觉上带来流动变化的美感,与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相比,显得更加精致美观,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二、彩陶双耳罐纹样的分解
这件出土于甘肃临夏的彩陶双耳罐(图1),带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重要特征:首先是式样新颖、造型优美,其次色彩上以橙红为底,装饰黑彩纹样,并且纹样也是马家窑型陶器最为常见的螺旋纹。
彩陶双耳罐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装饰和造型的完美结合的特点,同时还把动与静的造型因素与器皿造型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整体出发处理动与静的强弱、节奏和呼应、对比等关系。
彩陶双耳罐成功的根据器皿不同的实用位置作出相应的纹饰,动静态纹样的对比中呈现出此器型的上、中、下三部分纹饰。
(一)上部
此陶器的口沿部分采用简单的斜线纹来让人注意到器皿向外倾斜的斜面,在水平线的对比下,斜线的运动感更加突出,斜线的动感再加上之下水平线的静态感,动静结合从而增强了整个器形纹样的节奏韵律美。
(二)中部
此时期出现许多变化多样的旋形纹,和不同的器形完美结合,是马家窑时期典型的纹样。
中部纹样的螺旋纹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富有强烈的动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的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反应,点与螺旋纹的结合产生一种旋动的动感,富有流畅的韵律感。
此纹样在器皿最重要的位置腹部,这正好是原始人类席地而坐欣赏器皿的最佳角度,也反映了原始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满足了人们使用和审美的情趣。
(三)下部
原始人把劳动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提炼成简练的纹样,在装饰器物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波纹是他们从自然中提取的最熟悉的印象符号,连绵不息的运动是这种纹样的基本特征。
下部由波纹曲线和弦纹组成,波纹曲线委婉波曲,具有较强的动感,在平行的波线上等距离的点上几颗圆点好似波浪上跃动的水珠,富有流畅的艺术美,肩下的弦纹以绘制轮廓线形很好地配合器具收敛的美观性。
三、结语
原始彩陶的装饰题材内容丰富,其中以多姿多彩的几何纹最为多见。
之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大量采用几何纹,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有些几何纹可能是受原始编织纹的影响而产生,既有规则又富有变化的纹饰给原始人类以新的启发。
有些几何纹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的一致性,出现了节奏和韵律感,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成为一种装饰。
另外,有些几何纹样本身就代表着某种特殊的符号,或是一种图腾和标志。
总之,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把具象的事物加以总结与概括,使之成为抽象的图案的技巧,体现了原始人类的高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原始社会彩陶纹样取材于大自然,由最初的简单的直线几何纹渐渐变成后来的有动感的复杂的曲线纹反映了原始人类淳朴的设计思想。
彩陶纹样对于以后的陶瓷纹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陶艺作品(图2)的装饰纹样来自原始彩陶螺旋纹纹样的启发,是杨永善教授的作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造型及与之相适应的装饰形式。
还有现在流行的陶瓷首饰设计上也有用现代的语言加以诠释的彩陶纹样。
彩陶是最接近人性本原的艺术,彩陶纹样的运用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彩陶艺术神韵的感受、欣赏和领悟。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2]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们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