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一段乱世出英雄的佳话

合集下载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从晚清到民国,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吴冷西。

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部著作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作者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生动地描绘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以及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变革和发展。

这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其次,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作者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最后,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风云变幻。

作者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风云变幻的分析,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总之,从晚清到民国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对中国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书写从晚清到民国的上海故事_评虹影几部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_管兴平

书写从晚清到民国的上海故事_评虹影几部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_管兴平

书写从晚清到民国的上海故事———评虹影几部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管兴平一百多年前,法国人谢阁兰从马赛开始前往中国,他于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出发,五月三十日到达上海,当天在观赏京剧并深感惊奇后,对上海的印象却是极其恶劣。

“但是,上海这个国际性城市已让我厌烦……我以后必需的方位标我都有了。

我毫无遗憾地离开,去那个极其真切的中国……”①一般的看法,晚清以来的上海发展是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具有一个进入“现代”的发展过程。

然而在一个外国人眼里,上海表现出了不真切的一面,它的国际性使得这个法国人陷入一种身在国内的感觉而不是出现在东方古国。

谢阁兰到中国来是寻找审美素材的,他要观察的是原生态的、古旧的、静止不变的中国,这是他梦想中的故乡,精神寄托之地。

但是上海让他深深失望。

其后上海和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想必会让谢阁兰唏嘘不已。

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发展过程,相比于晚清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上海的改变尤甚。

这些改变的部分通过文学想象得以呈现出来。

作家是通过文学作品来透视社会的,上海的怎样变化我们同样也可以从虹影的几部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观察到。

一虹影的《上海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九年一月第一版,二○一三年出版修订本)写的是一个奇女子筱月桂。

她十五岁到上海一品楼当女佣,是楼主新黛玉在川沙乡下买的,被洪帮头子常力雄看中,但常力雄一月后命殒,留下遗腹女。

没有了靠山,带着身孕,筱月桂被逼离开常力雄为她筑的小巢,为了生存,去当妓女,历尽艰辛。

其后她独立创建申曲剧团,又为洪帮头目黄佩玉看中。

筱月桂设计炸死了他,因为正是他害死了常力雄。

筱月桂虽然和常力雄只生活了一个月,但是两人已经心心相印,筱月桂也把自己看作了常的当然女人,何况她也已加入了洪帮。

所以她要替常力雄报仇。

洪帮接下来的头目是余其扬,在当帮主之前是筱月桂的跟班,又与她相好,即使当上帮主之后也常常听她拿主意,所以实际上的上海王是筱月桂。

接着洪帮内讧,她女儿回国当电影明星,差点遭人绑架,她出面摆平。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从晚清到民国》是一部以中国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吴晗。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广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和人民的苦难,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以晚清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政治腐败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或者是在政治上受到压迫,或者是在生活中面对着疾病和贫困。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而是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

主人公们虽然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强,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另一方面,小说也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变革和革命。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从晚清到民国的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是积极参与到了社会变革的进程中。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阅读《从晚清到民国》,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通过主人公们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看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导语:唐德刚先生所著《从晚清到民国》即是如此。

读书时看来战战兢兢,当真如横空避世,惊为天人;近来再读,已多了几分淡定,虽不及“看山仍是山,观水仍是水”的最高境遇,亦有了些自己的试探与明白得。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从晚清到民国个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

在史学大伙儿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唐德刚融合三峡史观与人文探讨于本书,成绩一部客观而深切的中国近代史书。

书评——正本清源,犹未为晚历史犹如由远及近传来的风声,虚实未定,真假难辨。

她既不像所谓“历史是成王败寇的漂白与抹黑”的非黑即白,也不是心有不甘者“若是那时、假设那会儿”的推倒重来,更非搀杂了民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论的刻意打扮。

但凡有识之士读史写史,字里行间或隐或明透露着家国情怀、道义担当的春秋笔法。

而这,无关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抑或社会制度等等。

纵然笔者言辞犀利,笔锋狠辣,乃至夹枪带棒,连讽带刺。

唐德刚先生所著《从晚清到民国》即是如此。

读书时看来战战兢兢,当真如横空避世,惊为天人;近来再读,已多了几分淡定,虽不及“看山仍是山,观水仍是水”的最高境遇,亦有了些自己的试探与明白得。

一、彼年是非,谁人曾与评说看过此书者都会以为唐先生最深刻一个观点是,将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沿革提炼出不同于教科书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异化资本主义制度雏形,但未形成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的三峡”论。

事实上,这位胡适先生的高足以其惯有的口述史风格在其嬉笑怒骂间能够说惊人地预见了现今社会对以后政治经济的趋势,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要通过200年才能真正完成民治社会的转型。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就是个“大嘴巴”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得“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

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得个性,与右派大嘴巴。

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她就是拔毛成兵得齐天大圣了。

”——瞧到这段,哑然失笑。

唐先生说宋教仁就是大嘴巴,她自己又何尝不就是呢?当然这里得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就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得话语气势!正就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得《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著述颇丰。

但就是瞧书要瞧代表作,特别就是《从晚清到民国》,讲得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得转型,与我们得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著读不来,至少读读我得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唐德刚认为,历史就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

在历史得潮流里,转型期就是个瓶颈,就是个三峡。

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得性质,就就是两千年一遇得“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

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

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得太平之洋。

未来得太平之洋就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

只说,从社会经济史得角度瞧,我们鸦片战争以前得中国史,几乎就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

谁干得?“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就是近代中国得万恶之源,马列派得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就是由于它就是资本主义得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

比如当今剑桥学派得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得“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就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得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得一种幻觉——虽然她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得侵略就是不折不扣得帝国主义。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从晚清到民国》是一部以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家族的兴衰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展现了晚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在小说中,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身世和遭遇,向我们展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使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磨难和抗争。

在小说中,主人公家族经历了战乱、饥荒、外国侵略等种种苦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在努力抗争和求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和成长,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主人公家族的,更是中国人民的,他们在历经磨难之后,最终迎来了民国时期的新生。

通过阅读《从晚清到民国》,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小说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苦难和抗争,也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已经远离了那段历史,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总的来说,读完《从晚清到民国》,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从晚清到民国》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欢迎阅读赏析!本书金句读书笔记节选:“若论私生活,较之前朝的'脏唐臭汉',西太后算是宫闱中的修女了。

”——评慈禧“记得一次深夜恭聆胡老师说《尔汝篇》《吾我篇》及《水经注》中各项考证,就归而感叹:国破家亡莫此,大才槃槃的思想家胡适,还在草庐之中品琴棋书画;渺小若余,亦不忍为之。

”——评国家危机关头还在做考据学研究的胡适俗语说“行行出状元”,那是“旧中原”里的土阿Q的自宽之言也。

——行行皆可啖饭,原是事实。

“出状元”则只此一行,外行就没有了。

英雄亿万,出路只有一条,则此路之大塞车,就可以想象了。

——评科举考试“笔者是个中国农村出来的山野村夫,习惯于庄子所说的‘曳尾泥中’的任性自由的生活,对庙堂文学没有兴趣。

”——说自己导读:同去年黄仁宇先生风靡全国的《万历十五年》一样,这本《从晚清到民国》最初也是由英文写就(或者演讲)的,是唐德刚先生《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

再算上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的作者蒋廷黻先生,黄仁宇、唐德刚和蒋廷黻这三位史学大咖都有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或者工作的经历。

我很荣幸能成为他们的校友。

如果要描述哥大的话,我认为它是精明的、精致的、物欲的以及自由的。

在凌晨四点通明的图书馆中,那扑面而来的勃勃斗志大多不冲着学术,而更多面向的是政治,是不远处的华尔街,是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是名利双收的上流社会。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里离钱很近,所以能留下来做学术的那些人,思想才更自由吧。

除了外交史外,唐德刚先生的其他代表作还包括《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顾维钧回忆录》等口述历史。

就近几年的新书来说,如果对哥大口述历史专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之后去留学》,这本书不算深刻,但传记作者总是很会写文章,不是吗?《李开复自传》也是她执笔的。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就是个“大嘴巴”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得“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

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得个性,与右派大嘴巴。

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她就是拔毛成兵得齐天大圣了。

”——瞧到这段,哑然失笑。

唐先生说宋教仁就是大嘴巴,她自己又何尝不就是呢?当然这里得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就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得话语气势!正就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得《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著述颇丰。

但就是瞧书要瞧代表作,特别就是《从晚清到民国》,讲得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得转型,与我们得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著读不来,至少读读我得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唐德刚认为,历史就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

在历史得潮流里,转型期就是个瓶颈,就是个三峡。

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得性质,就就是两千年一遇得“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

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

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得太平之洋。

未来得太平之洋就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

只说,从社会经济史得角度瞧,我们鸦片战争以前得中国史,几乎就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

谁干得?“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就是近代中国得万恶之源,马列派得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就是由于它就是资本主义得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

比如当今剑桥学派得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得“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就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得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得一种幻觉——虽然她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得侵略就是不折不扣得帝国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不爱读近代史,确实,近代史就是“满纸辛酸泪” :
帝国列强、势力均分、《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战败、割地、赔款、被侵略、被殖民……慈禧太后、满清权贵、八旗子弟、满汉纷争……腐败、贪墨、买官鬻爵、官逼民反、民不聊生……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外交史,就是中国被侵略被殖民被瓜分,不堪回首的中国的屈辱史。

哪里比得上开疆辟土,雄霸天下,“敢犯我中华天威者,虽远必诛”的大汉王朝之气势?
哪里比得上繁荣稳定,国泰民安,“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文景之治之盛世?
哪里比得上“武定四方,天下大治”的“贞观之治”之史诗?
哪里比得上安居乐业、法纪严明的“仁宣盛世”之繁荣?
哪里比得上疆域辽阔、国富民强的“康雍乾盛世”之充盈?
盛世都是相似的,乱世才各有各的不同,晚清基本上集合了所有乱世的不幸。

然而,我们还是要读这段历史,而且要认真读这段历史。

历史的故纸堆究竟埋藏着什么值得我们含着眼泪忍着心痛一次次重复地翻阅?
这不仅因为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也是因为在历史中,有条条血痕触目惊心,也有世间温情熠熠生辉,有人性之丑恶,更有人性之光辉。

晚清的中国,国力羸弱,四面楚歌,面临着地球上最严峻的侵略形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俄帝国、甲午战争……大清王师溃败,全军覆没,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国民过着蝼蚁偷生的日子,洋人一命抵我国民千人……
这不是地狱,什么才是地狱?
然而,中国大地上同时也爆发了最激烈的反抗,万千寡妇孤儿的血泪哭喊,也激发了民气民愤:
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上层守旧知识分子——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义和团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包括清帝,比如少年皇帝光绪,也是不以一己私利和个人权益为重,心怀天下,真心诚意想要给天下黎民一个盛世安稳岁月静好:
“吾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之替不替何计焉?”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

困天下者在于一利字。


中国上上下下,一个没缺席,在这场历史的血雨腥风中,始终没有离开和放弃这艘叫做“中国”的即将沉没的战舰。

丁汝昌、邓世昌、谭嗣同、聂士成、李秉衡……以身取义,以死报国,壮志未酬,也顶天立地。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未能挽大厦于将倾,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爱国主义也是一样,在我们看到了它的浮沉和羸弱,依然爱它,心甘情愿为之倾尽全力。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是我们打开历史的正确方式。

我们读历史,不是要读仇恨和报复,但是我们要读警觉和防范于未然。

我们读历史,不是要盖棺定论占领道德制高点,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心大了,世界才大。

这就是我们要再次细读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一星期里,我们要共读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的作品《从晚清到民国》。

唐德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大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他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并成为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唐德刚在1990年代成形“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汉大一统帝国,大概经过三百年。

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

新的中华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三方面的转型。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


“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从晚清到民国》是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而成就的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全书浩浩荡荡又妙趣横生,口无遮拦又证据确凿,直言其事又铺陈出新,学贯中西,谈古论
今,有料有趣,没有一般史书的呆板,也不是戏说、野史、秘辛那样信口开河,读起来让人笑中含泪,泪中带笑。

和所有历史读物相同,因为历史的不可复制和不可亲见,写历史的书容易有争论和非议。

《从晚清到民国》也是一样,某些史料和历史人物评价部分,有一定讨论和争议。

然而这也是我们读史书的乐趣之一,带着思考,带着怀疑,查阅史料,结合现实,有知识有常识,不偏信不偏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灯塔妈妈为大家领读《从晚清到民国》,内容划分和进度规划:
1、强者恣意索取,弱者俯首听命
2、说不完的屈辱和悲哀
3、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4、大厦倾,灯将尽,终难定
5、沉没的甲午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7、百年回首再看疯狂
8、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国
9、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1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