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收集

文史资料收集
文史资料收集是一种以文字、书籍、文物、图像或其他文史文献形式的资料的系统地搜集、整理、保存与传播的工作。
收集的目的是能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把记载在文字上的历史传承到未来,保存文化遗产,分析历史发展规律,为新一代提供历史资料。
文史资料收集过程中,收集者需要根据收集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历史文献的内容、发行时间、出版单位及作者等信息进行收集。
同时要重视实地搜集,对历史遗迹、建筑活动进行研究,学习当地风情、民俗,搜集文字、照片、影像、声音、视频等实物。
文史资料收集要牢记诚信原则,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考究资料来源,规范引用说明,以确保原文史文献的真实性。
收集者需要熟悉各种文史知识,对搜集宗族史料有独到的见解,具备撰写史料的能力,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史文献,熟悉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该弄清楚字迹,熟悉文献的卷册布局,熟悉文辞的文字风格,认真核对信息,收集准确、细致的资料。
文史资料征集制度

文史资料征集制度
文史资料征集制度是指由政府或其他机构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的一项制度。
以下是一些文史资料征集的具体流程和要求:
1. 收集范围:文史资料征集的范围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府文件、公告、命令、报表、会议记录、财务报表、公告、纪念册、照片、文献、碑铭、地名资料等。
2. 收集方式:文史资料征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收集,通过档案室、档案馆进行收集,通过学术界和民间收藏家进行收集等。
3. 收集要求:文史资料征集要求收集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并且具有可查性和可操作性。
4. 收集保存:文史资料征集完成后,必须进行妥善的保存和保密,防止信息泄露和损失。
5. 提供利用:文史资料的提供利用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和版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6. 时间要求:文史资料征集的时间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应在政府制定的征集计划时间内进行收集和整理。
总之,文史资料征集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历史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史资料文章

文史资料文章
文史资料是文学和历史的资料,一般包括文献、回忆录、口述资料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史资料文章类型:
1. 历史事件分析: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历史人物传记:介绍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影响,包括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
3. 历史时期综述:对某个历史时期进行全面概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4. 文化现象解读:对某个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背景、原因和影响。
5. 回忆录:个人或群体的回忆录,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6. 口述历史:通过访谈历史见证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
7. 学术论文:针对某个历史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8. 文化评论:对某个文化现象或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探讨其价值和意义。
这些文章类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写作方式还需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来确定。
文史资料工作要求

文史资料工作要求咱来说说这文史资料工作的要求哈。
一、资料收集方面。
1. 广泛撒网。
这就好比钓鱼,不能只在一个小水洼里钓。
得从各个地方去找文史资料。
不管是旧书摊、老图书馆的犄角旮旯,还是民间那些个老爷爷老奶奶的记忆里,都有可能藏着宝贝资料呢。
不能光盯着那些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地方,要像个探险家一样,到处去挖掘。
2. 精准判断。
不是啥东西都能往回拿的。
收集的时候得有个心眼儿,得看看这个资料靠不靠谱。
比如说,要是有人跟你讲一个历史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漏洞百出,跟其他已经被证实的史实完全对不上,那这个资料可能就不太能用。
就像买菜得挑新鲜的、没坏的一样,咱得挑那些有价值、真实可靠的资料。
3. 善于发现冷门。
热门的资料大家都在抢,咱要是能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冷门资料,那就牛了。
比如说一些小众的地方文化、不怎么出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可能会给文史资料工作带来新的亮点,就像在一堆白米饭里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金豆子。
二、资料整理方面。
1. 条理清晰。
整理资料就像是收拾屋子,不能乱七八糟的。
要把收集来的文史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分类,比如按照年代顺序、按照事件类型,或者按照人物关系。
这样别人一看,就能清楚明白,就像走进一个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图书馆,想找啥一下子就能找到。
2. 去粗取精。
收集来的资料可能有很多废话或者重复的内容,这时候就得像个雕刻家一样,把那些没用的东西去掉,只留下最精华的部分。
不能让那些没用的东西把有用的资料都给淹没了,得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
3. 尊重原意。
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可不能乱改人家的意思。
人家原来怎么说的,就尽量保持那个样子。
要是为了自己方便或者想当然地去修改,那可就把资料给毁了。
这就好比是传话,得原原本本地把话传对了,不能添油加醋或者改头换面。
三、资料撰写方面。
1. 生动有趣。
文史资料可不能写得干巴巴的,像个木头人一样没感情。
要把那些历史故事、文化现象写得活灵活现的,让读者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
文史资料工作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在此,我谨以一名文史资料工作者的身份,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工作。
它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而且对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史资料工作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历史文献、文物、民间传说等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弘扬民族精神。
文史资料工作有助于挖掘、宣传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史资料工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4.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文史资料工作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传播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二、做好文史资料工作的几点建议1.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我们要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文史资料工作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我们要加强文史资料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工作队伍。
3. 深入挖掘资源,拓宽征集渠道。
我们要加大力度挖掘、征集各类文史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文史资料。
4. 加强研究整理,提升学术水平。
我们要加强对文史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出版,提高文史资料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5. 拓展应用领域,发挥服务功能。
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6.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文史资料工作取得实效。
珍贵文史资料介绍

珍贵文史资料介绍在我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这些资料按照其保存和传承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实物文物和书本档案两大类。
这些珍贵文史资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介绍几种常见的珍贵文史资料。
一、实物文物1.杂志报刊杂志报刊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文史资料,不仅保存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流变,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比如《大公报》、《申报》、《新民报》等。
2. 文物文物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之一,每一件文物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故宫中所保存的文物就是国家一级文物,珍稀的文物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光彩。
3. 样品、标本样品、标本是记录生态环境变迁、动物植物演化历史的资源,是学习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资料。
比如,各大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的动植物标本,这些标本记录了我国多样的自然环境、植物和动物种类,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生态资源研究材料。
二、书本档案1. 史书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古代史书,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更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
2. 纪实文学纪实文学是以真实事件为素材,对事件进行重新组织和解读,是一种兼顾了历史记录和文学艺术价值的文献资料。
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 正传》,它无论从文学还是历史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3. 档案文献档案文献是指文书、文稿、图件、图表、地图、工程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文献,是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资料。
比如,中央档案馆珍藏的一些历史文献和民族文化遗产资料,构成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正在数字化处理,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研究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文史资料内容

文史资料内容
一般而言,文史资料是比较具体的、直观的或片断的史料,是对历史上某个事件、某个过程或对某个人物具体情况的描写,是不同界别的委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把它记述下来的第一手资料。
文史资料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只能为重在整体宏观和大局大势的党史、国史、军史、地方史志提供史料参考和依据,
我们所认识并且可以利用的史料大致有四类:
一是实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其中,前者指个人和国家收藏以及出土的文物,如工艺品、生产工具、生活资料等,后者指文物遗存,即历史遗迹。
二是行为,如祭拜黄帝陵、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习俗。
三是口碑,即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记录成史料的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以及民间传说、社会歌谣等。
四是文献,如文字档案、文集、类书、笔记、日记、信札、方志、报刊、谱牒、诗词、小说等。
文史资料收集

文史资料收集
以下是一些文史资料收集的方法:
1. 图书馆:图书馆是最基本的文史资料收集去处,可以在图书馆中借阅相关书籍、杂志和报纸等资料。
大学图书馆往往有更全面的收藏,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 档案馆:档案馆收藏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各种官方文件、记录和文物。
如果研究的是地方历史或个人家谱等,可以去当地的档案馆寻找相关资料。
3. 网络资源:网络是一个充满文史资料的宝库。
可以在学术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论文、书籍和文章。
也可以到数字图书馆网站下载文献。
4. 地方志:地方志是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情况的宝贵资料。
可以到当地的文史馆、博物馆或图书馆中查阅。
一些地方志也已经数字化,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
5. 采访:有时候可以通过采访当地人或相关专家来获取一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和信息。
6.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可以加深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收集相关资料。
7. 私人收藏:一些私人收藏家可能拥有特殊的文史资料,可以联系他们协商借阅或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怎样统一中国的呢?《史记》说,黄帝生下来就不同凡人,叫做“生而神灵”。
“三皇五帝”时代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从而在口口相传中被神话了,这个时代是中国古代神话最为丰富的时代,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等神话故事都来自于这个时代。
“三皇五帝”更是个个神灵,比如伏羲、女娲传说都是“蛇身人首”。
黄帝也不例外,他的神灵从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生而神灵。
黄帝出生在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算的。
他的出生就很不一般,传说他的母亲名字叫附宝,有一天晚上,它看到有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掉落下来,附宝由此感应怀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黄帝。
所以黄帝的出生就不同凡响,他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
二、弱而能言。
“弱”是什么意思?古人的解释是“其子未七旬曰弱” 。
“未七旬”,一旬是十天,未七旬,还不到七十天。
也就是两个月多点就会说话了。
三、幼而徇齐。
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很懂事,有礼貌,有修养。
温顺恭谨,勤敬守礼。
四、长而敦敏。
就是黄帝从少年到青年时期敦厚聪敏。
五、成而聪明,就是长成青年后了,很聪明。
聪,是听觉灵敏;明,是视觉灵敏,是说他耳聪目明,明辩事理。
总之,天生就具有王者之相,这是古人描述圣君时的通用写法。
黄帝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生活在一个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的时代,“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很有点象后世的春秋战国和三国时代。
这个时候的帝王是神农氏。
当然,帝王是我们后人的说法,那时候所谓的帝王,就是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就处在神农氏统治的后期。
那么,神农氏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呢?应该说神农氏是一个“专家型”的领导,首先他是一个杰出的农业专家。
传说神农氏是农业之神,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种;其次他还是一个杰出的中医药专家,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立了医学,而他本人也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还有记载说他是音乐家,因为他发明了五弦琴。
总之,各种说法很多,但就是没有一种说法说神农氏是政治家、军事家,也就是说这个人醉心研究科学知识,是一个典型的“专家型”的领导,大约他每天除了跑到深山里去挖草药,就是研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是多少,从现在来看,请神农氏做一个“科技部部长”或者“卫生部部长”还是比较合适的,做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显然他缺乏政治领导的才能。
面对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局面,神农氏显得毫无办法,因为“神农氏弗能征”,他根本不会打仗,拿不出有效的措施加以整顿,所以只能听之任之了。
这样他所领导的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夺利益互相之间就毫无顾忌地打起来了。
乱世出英雄,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部落首领之一的黄帝就站出来了,他要替天行道。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值得注意的是黄帝的政治纲领。
他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呢?叫做“征不享”。
史记: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享,就是各部落要向神农氏、向这个联盟首领定期朝贡,表示服从管理的意思。
不享,就是不朝贡,表示不服从神农氏的管理,表示反叛的意思。
那么黄帝要“征不享”,就是要征服这些反叛的部落,让他们继续服从神农氏的管理和领导。
所以在黄帝在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初期,他打出的是“保卫神农氏”的旗帜,在这个旗帜下去征讨其他部落,而没有直接把自己推到政治前台。
这就很象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我怀疑就是从黄帝这里学习去的。
黄帝瞄准了神农氏不懂军事的缺点,通过首先取得军事上的领导权,进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那么黄帝是如何取得军事上的领导权的呢?在“保卫神农氏”的旗帜下,黄帝采取了“吃柿子”的办法,“吃柿子”怎么吃?先挑软的捏。
首先对弱小部落等“软柿子”进行打击,各个击破,逐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诸侯咸来宾从”。
在把小部落消灭得差不多了以后,黄帝这时候放眼中原,只剩下了两个最强大的对手。
一个是炎帝,一个是蚩尤。
蚩尤是九黎族的领袖。
九黎氏居住在山东。
炎帝、黄帝同居于关中黄土高原。
后来炎、黄向东发展,炎帝进入河北,居太行山以东。
黄帝进入河南,居嵩山一带。
东方蚩尤向西发展,于是炎、黄、蚩尤三大军事集团就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一个局面,可以称做是上古时期的“三国时代”。
黄帝只有把他们解决掉,才能真正夺取中原地区的军事领导权。
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材料。
就是历史上关于黄帝、炎帝、蚩尤三个人的关系是有争议的,主要有三个争议。
其一、炎帝是不是神农氏?有一种观点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补史记·三皇本纪》采取这种观点,说: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火德王,故曰炎帝。
但《史记》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史记》说神农氏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黄帝和炎帝的领导,而黄帝和炎帝分别是两个是部落的首领。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后来又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很显然,他们不是一个人,我们在这里以《史记》为标准。
其二、黄帝和炎帝是什么关系?从生活地域上看,黄帝和炎帝同生活在山西省渭河流域,他们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密切的。
而且根据《国语—晋语》说;“少典娶有泄氏女,生黄帝、炎帝” 。
按照这个说法,黄帝和炎帝就是兄弟俩,他们的母亲是“有泄氏女”。
“有泄氏”是什么人呢?按《史记·补三皇本纪》的说法,“有泄氏”又名“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
这就和《史记》中关于“黄帝者,少典之子”的记载吻合起来了。
有娲氏即女娲,伏羲氏、女娲氏与神农氏并称“三皇”,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妻子。
古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伏羲姓妊,女娲造人。
” 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有泄氏”是女娲和伏羲的女儿,也就是说,伏羲是黄帝和炎帝的姥爷,而女娲是黄帝和炎帝的姥姥。
汉代贾谊《新书》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当时是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母,不知父,所以炎帝大约是黄帝同母异父的兄弟。
但那时的血缘关系是比较淡薄的,并不象现在这样紧密。
但关于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俩的说法,《史记》同样并没有采用。
其三、炎帝和蚩尤是什么关系?这也是历来最大的一个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个人,理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与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涿鹿”实际上是一个地方。
其主要根据是《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
所以有历史学家就认为:“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
”(吕思勉《先秦史》)认为炎帝和蚩尤是一个人的另外一个依据,就是蚩尤和炎帝都是以牛为图腾的。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这与蚩尤的图腾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
任昉《述异记》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于是,根据这个推论,认为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但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蚩尤与炎帝同族而不同时。
如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就说:“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
《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
认为蚩尤是炎帝的后代。
持这种观点的人就认为:先是黄帝与炎帝部族大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之。
蚩尤是炎帝族的后代,为了替炎帝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炎帝与蚩尤同族而不同时,与黄帝的大战就进行了两次,《史记》所记吻合。
通过读《史记》和看一些历史资料,我个人认为,从生活地域上看,炎帝与黄帝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比炎帝和蚩尤的关系更密切,因为他们同时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并向东发展。
为什么三人之间的战争首先在黄帝和炎帝之间爆发呢?因为他们的利益冲突最直接。
而蚩尤是生活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
在远古时代,交通很不发达、还没有象今天一样通公路,也没有汽车、摩托车,从陕西到山东路途遥远,说炎帝和蚩尤是同一个人,我不大赞成这种观点。
同样说蚩尤是炎帝的后代,我就更不大赞成。
因为炎帝和蚩尤应该是同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坐标,这就是黄帝,他们都跟黄帝打过仗,不可能是两个时代的人。
因此,我还是认为,黄帝、炎帝、蚩尤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三个部落首领,在他们的带领下,分别形成了三个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
他们三人之间、或者说三个部落之间可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但为了部落利益之争,他们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
那么与炎帝和蚩尤相比,黄帝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什么优势呢?以人为本,以德服人。
所以诸侯都来归顺他。
《史记》说蚩尤“最为暴”,就是说这个人脾气不好,性格残暴。
再加上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仗着兄弟众多,是当时的大家族,所以经常欺负别的部落。
尽管别人打不过他,也绝不会亲近他,属于那种“惹不起只能躲着走”的人,所以诸侯不去归从他。
那么炎帝呢?“炎帝欲侵陵诸侯”,就是喜欢欺负别人,欺压别人,也是性格暴躁,因为炎帝又称赤帝,“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属于火神,所以性格也是很暴烈的,很难共事。
炎帝是性格火爆、蚩尤是性格残暴,所以诸侯权衡再三,还是纷纷投奔了黄帝。
当然,这种说法有后代演义的成分,就象说刘备才是汉朝正宗一样,说黄帝是“以德服人”,他才是真命天子。
事实是,三大军事部落都在使用武力征讨四方,“以征不享”,就是谁不服气、谁不进贡就去打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吞并周围小的部落,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固的军事力量,并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之间,必有一战。
那么第一战就是在黄帝和炎帝之间展开的,因为他们都同处中原地区,一山不容二虎。
一、阪泉之战夺取中原地区领导权炎帝部落是华夏部族早期的骨干部落,他最早居住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姜水沿岸,大约是现在的陕西省歧山地区,后来他们从渭河流域沿着黄河不断地向东扩展,一直扩展到黄河下游的山东曲阜和河南淮阳一带,其中黄河中游特别是地处河东的晋南地区,成了炎帝活动的中心区域。
而黄帝部落最初居住在泾水流域的姬水沿岸。
当黄帝部落也从泾水流域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时,就不可避免地与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阪泉之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这样,战争首先在炎、黄两大军事部落之间展开,他们进行了三次大战。
时间是在公元前公元前26世纪,地点是在阪泉之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东,—说今京郊延庆上、下阪泉村。
这就是远古时代爆发的第一场大的战役。
在战斗之前,黄帝是做了充分的政治、军事准备的,不打无把握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