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可以出门吗

大年初一可以出门吗大年初一可以出门吗在民间习俗中,大年初一是不可以出远门的,也不适合去旅游,因为大年初一是团圆日,这一天是要阖家聚在一起过年的,可以出门但是不可以出远门,否则就预示着家庭破碎,这是很不吉利的。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一、正月初一,新年伊始。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三、禁忌多。
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四、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
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贴对联、福字、门神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
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这种氛围是过年比较喜欢的。
除夕守岁与压岁钱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
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
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除夕“守岁”才能健康长大。
很多地区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压岁钱”,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长辈,并且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岁钱”。
所谓的“压岁钱”可以起到“压住邪祟”的作用,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福,希望晚辈在新一年当中能够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
大年初一的常识

大年初一的常识
大年初一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以下是大年初一的一些常识:
1. 拜年: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拜年。
人们会前往亲朋好友家,或者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互相道贺新年快乐,祝愿对方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2. 压岁钱: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送去新的财富和好运。
3. 忌讳: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往往会避免做不吉利的事情,如吵架、打骂等。
4. 早餐:大年初一的早餐比较讲究,人们会吃汤圆、年糕等寓意吉祥的食物,以祈求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5. 扫地:有些地方有“扫财神”的习俗,认为在大年初一扫地会把财运扫走。
因此,一些人会避免在这一天扫地。
6. 放炮仗:大年初一放炮仗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寓意驱逐霉运,迎来好运和幸福。
7. 祭祖:有些地方会在大年初一祭祖,以示尊重和纪念祖先。
8.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寓意带来好运和繁荣。
9. 迎财神:有些商家会在大年初一迎接财神,以求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财运亨通。
10. 祈福:大年初一也是祈福的好日子,人们会前往寺庙或道观祈求神灵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以上是大年初一的一些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年初一的习俗

大年初一的习俗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传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年初一的习俗。
一、贴春联贴春联是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成的对联,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方。
春联上的文字通常是祝福新年吉祥如意的话语,如“福禄寿喜”、“年年有余”等。
贴春联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二、放鞭炮放鞭炮也是大年初一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鞭炮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带来好运。
因此,人们在大年初一会放鞭炮来驱逐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声音也象征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庆祝。
三、拜年大年初一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日子。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整齐地拜访亲友,祝福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在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和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四、吃团圆饭大年初一的晚上,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团圆饭是一顿丰盛的晚餐,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
在团圆饭上,家人会一起分享美食,互相交流,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五、观看春晚大年初一的晚上,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也称为春晚。
春晚是中国最重要的电视节目之一,各种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歌舞、相声、小品等。
人们会聚在一起观看春晚,共同欢庆新年。
六、祭祖大年初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摆放祖先的牌位和供品,向祖先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祖是传承家族文化和尊重祖先的重要仪式。
七、游行庆祝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
游行队伍中有舞龙舞狮、花车、表演队等,吸引了许多人观看和参与。
游行庆祝活动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总结: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观看春晚、祭祖和参加游行庆祝等习俗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庆祝,也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大年初一都要干什么事情

大年初一都要干什么事情大年初一都要干什么事情1、串门拜年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要拜年,并且要说吉祥话。
拜年一般先从家里开始,晚辈给长辈问候,接着再向左右邻居以及亲朋好友等登门拜访,说吉祥话。
传统的拜年礼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叩拜,家里的未成年人给家族中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通常会行叩拜大礼;第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双手抱拳,左手握右手,举至齐眉高,作揖鞠躬问候;第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之间的问候。
男子是右手握拳,左手抱住右手。
而女子则相反,但并不抱拳。
2、放开门炮传统在大年初一这天,要先放鞭炮,俗称“开门炮”,爆竹燃放后会留下一地红色的碎屑,寓意为“满堂红”。
但是随着近些年对烟花爆竹的管控,很多地方已经不让再放鞭炮了,于是电子鞭炮开始走俏,通过声音以及灯光的闪烁来模拟放鞭炮时的声响和发出的光亮,据说在一些地方也很受欢迎。
3、穿新衣大年初一讲究要穿新衣、新鞋,代表着万象更新,新年有新面貌。
一些地方还讲究内衣都要穿上红色,寓意着“鸿运当头”。
这个习俗尤其小孩子们最喜欢,因为每到过年就会有新衣服穿,在很多地方被保留了下来。
4、吃饺子和汤圆在中国大部分的节日中,饺子的出席率是最高的。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尤其是北方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因为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俗言有言“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
大年初一的饺子与除夕晚上的饺子还不太一样,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到子时时吃,年岁交替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大年初一吃饺子则寓意着一年都要交好运。
饺子形状像元宝,因此古人们认为春节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之意。
北方吃饺子,南方更多是吃汤圆。
大年初一吃汤圆寓意着事事如意,团圆美满。
5、饮屠苏酒屠苏酒其实是一种药酒,在古代的习俗中,在大年初一这天饮屠苏酒意味着可以驱除病气。
而屠苏酒的饮法也与一般饮酒不太一样,一般喝酒都是先从年长的人开始,而屠苏酒正好相反,先从年纪最小的人开始。
6、吃斋过去也有一些地方在大年初一这天有吃斋的习俗。
正月初一的习俗有什么

正月初一的习俗有什么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天的年俗活动很多,那么初一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习俗一、聚财俗网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很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过泼。
初一习俗二、行香新年期间是男女老幼穿新衣,携带牲礼、金纸、香烛,到各个寺庙礼佛拜神,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各个寺庙也会准备光明灯、平安灯,甚至礼斗仪式让信徒拈香祈愿。
俗信以为正月初一开天门,烧头炷香祈愿特别灵验,所以一些比较著名的庙宇,当年关一过,子时之际,就会立刻涌入人潮,以素食净果,焚香祷告。
初一习俗三、拜年一大早,换上新衣的晚辈要向长辈祝福。
市内、郊县多食汤团、面条,寓意全年“圆满、顺利、长寿”。
随后是亲友互拜新年,客至以糖、瓜子、糖茶、松子茶、炒米团、元宝蛋招待。
【欢欢喜喜迎“财神”】初五大清早,家家户户放爆竹迎“财神”。
一班人装扮成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手捧大元宝的“财神”,敲锣打鼓来到每户人家门前去“跳财神”,房主要笑脸相迎。
初一习俗四、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初一习俗五、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

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在众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春节被人们一直推崇着,有着它丰富的文化含义和意愿。
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春节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2022,希望能帮到你。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1、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鸡日”,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传统习俗为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2、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北方)、回娘家。
3、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传统习俗为烧门神纸。
4、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5、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6、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马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送穷、启市。
7、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传统习俗为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8、正月初八:正月初八是“谷日”,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传统习俗为顺星、放生祈福。
9、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传统习俗为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要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
10、正月初十:正月初十是“石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些地方这天要向石头焚香致敬。
春节习俗大年初一要做的七件事

春节习俗大年初一要做的七件事传统中国农历新年,即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大年初一,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开展各种传统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要做的七件事。
一、点燃爆竹和鞭炮大年初一早上,人们会点燃爆竹和鞭炮。
这是为了驱走邪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和五彩斑斓的烟花让整个新年更加喜庆和热闹。
二、拜年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大年初一,家庭成员会首先互相拜年,然后出门拜访长辈和亲友。
在拜年时,要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同时,长辈会给小辈压岁钱以及各种好吃的新年食品,象征着厚爱和祝福。
三、吃团圆饭大年初一的晚上,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团圆饭。
这顿饭通常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
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各种美食会摆满餐桌,人们吃得开心、聊得开心,共度团圆时刻。
四、观赏春节晚会大年初一的晚上,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春节晚会。
人们会聚在一起,观看电视或参加现场活动,欣赏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节目。
春节晚会成为庆祝新年的重要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晚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五、游行庙会大年初一,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游行活动。
游行队伍中,有舞龙舞狮、花车巡游、杂技表演等,吸引了众多前来观看的人们。
庙会则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摊位,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欣赏到各种民间表演,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六、祭祖祭祖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
大年初一,家人会前往祖宗神龛或坟墓,供奉祖先和神灵,并烧香、燃放鞭炮,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七、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是一项寄托希望和祝福的活动。
大年初一的晚上,人们会将孔明灯放飞到空中。
孔明灯是用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并点燃火源,从而使其在空中飘飞。
这象征着希望与祝福随风而上,祈求美好的未来。
总结大年初一作为春节的开始,承载着浓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点燃爆竹和鞭炮、拜年、吃团圆饭、观赏春节晚会、游行庙会、祭祖以及放孔明灯,都是让人们更好地迎接新年的方式。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简介大年初一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日子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大年初一的一些主要习俗和相关活动。
春节祭祖祭祖仪式大年初一的早晨,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项活动包括向祖先墓地或家庭的祖先神龛献花、点燃香烛、上供食物等。
同时,家人们也会一起向祖先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家族聚会大年初一也是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的日子。
家人们会相互拜年,互相祝福。
在一些传统家庭中,家族聚会还包括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和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例如打牌、唱歌、跳舞等。
穿新衣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喜欢穿新衣服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穿新衣被视为一个好兆头,象征着崭新的开始和好运的来临。
包红包儿童领取红包在大年初一,小孩子们很兴奋地迎接他们的第一笔“财富”。
长辈们会给他们压岁钱,通常是放在红包里。
这个传统象征着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和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和健康。
工作人员发放红包此外,许多公司和机构也会在大年初一给员工发放红包,作为公司对他们的感谢和赞赏。
这也是一种鼓励员工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工作的方式。
起床放鞭炮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常常会在家门口放鞭炮来驱邪和吓跑邪灵。
此外,鞭炮声也被认为可以迎来吉祥和好运,表示对新年的热烈欢迎。
拜年在大年初一,人们也会互相拜年。
他们前往亲朋好友的家中拜访,献上祝福和祝福的话语。
拜年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人们借此机会增进友谊和家庭纽带。
传统美食大年初一也是享用传统美食的好时机。
例如,人们喜欢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象征着金元宝,寓意财富和好运。
此外,一些地区还有吃年糕等特色食品的传统习俗。
包粽子虽然粽子习俗通常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但在一些地区,大年初一也是包粽子的好时机。
家人们聚在一起,包粽子并且分享美食,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
总结大年初一是中国春节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习俗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的习俗多,而你知道有哪些呢?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要“开门炮仗”,接着有拜年、占岁、吃斋、不扫除等习俗。
你想知道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不妨跟着来看看吧。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
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下面为您介绍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2、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
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
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
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
“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
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
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下面就继续跟着一起来看看大年初一的习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9、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
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0、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
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11、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
们外出拜年。
1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13、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14、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新年
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