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资料

合集下载

遥感图像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实验报告

实验一非监督分类一、基本原理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同类地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特征信息。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先验类别知识的情况下,仅依靠影像本身的特征进行特征提取,根据统计特征及点群的分布情况来划分地物。

ERDAS 的非监督分类是基于迭代自组织数据图1 ISODATA算法流程图ISODATA算法实现步骤:(1)按照某个原则确定一些初始聚类中心。

在实际操作时,要把初始聚类设定得大些,同时引入各种参数控制迭代的次数。

(2)像素聚类与分析。

计算像素与初始类别中心的距离,把像素分配到最近的类别中,从而获得每个初始类别的集群成员。

(3)确定类别中心。

在全部像素按照各类中心分类后,重新计算每一类新的均值,并作为下一次分类的中心,并执行上一步,循环迭代,直到达到迭代的次数。

二、分类过程运用非监督分类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动非监督分类模块,选择输入、输出影像(1)在ERDAS面板工具中选择Classifier->Classification->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打开非监督分类对话框。

(2)选择图像处理文件(Input Raster File)和输出文件(Output Cluster Layer Filename)设置被分类的图像和分类结果,并选择生成分类模板文件(Output Signature Set)产生一个模板文件。

2、初始参数,执行非监督分类在非监督分类对话框中分别设置聚类选项(Clustering Options)和处理选项(Processing Options):(1)选择Classifier->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命令,打开非监督分类对话框,设定输入输出数据,设置聚类选项(Clustering Options),确定初始聚类方法和分类数。

(2)设置处理选项(Processing Options),确定循环次数和阈值。

宁波市土地TM遥感图像Bayes分类

宁波市土地TM遥感图像Bayes分类
摘 要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是进行区域国土资源监测的有效方法. 该文采用贝叶斯 (Bayes) 判别分类方法对宁波市 区的 TM 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分类研究 ,得到宁波市区的建成区分布状况 、水资源状况 、城乡接合部状况及其它土地 资源利用状况 ,基本上达到了对不同地物的分类要求.
关键词 :遥感图像 ;Bayes 判别 ;土地分类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119 (2003) 02 - 0116 - 05
图像组成 ,则遥感图像 X 的像元 x 的值可由 m 维向
量表示 :
X = [ x1 x2 …xm ] T
(1)
若研究地区可分为 G类 ,则任意像元必来自其
中的某一类. 当各类总体为多元正态总体 N (μg , Σg) 时 ,像元特征向量 X 在 g 类的概率密度为 :
f g ( X)
=
1 (2π) m/ 2 | Σg | 1/ 2
exp [ -
1 2
(X
-
μg)
TΣg - 1 ( X
-
μg)
]
(2)
式中 μ, g 与Σg 为第类总体的均值向量和协方
差矩阵 , g = 1 ,2 , …, G.
根据 Bayes 公式 ,在 X 出现的条件下 ,其归属
第 g 类的归属概率为 :
G
∑ P ( g/ X) = [ Pgf g ( X) ]/ [ Pif i ( X) ] (3) k =1
Keyword :remote image ; Bayes criterion ; land classify
0 引 言
遥感是一种通过非直接接触来判定 、测量分析 目标性质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它随着空间技术 、传 感器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近年 来 ,以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遥感 技术 ,已逐步实现动态 、快速 、准确 、及时地提供多 种观测数据. 由于遥感所具有的观测范围大 、采集 信息量大 、获取信息速度快的特点 ,它正广泛应用 于资源勘探 、土地规划与利用 、灾害动态监测 、城市 规划 、环境监测 、气象预报 、农作物估产 、农业 、林 业 、地质矿产 、水文 、城市建设与管理 、测绘 、军事 、

遥感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遥感解译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同时,掌握了遥感图像预处理、增强、配准、融合等处理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ArcGIS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在遥感图像解译方面,我学习了地物波谱特性、遥感图像分类、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进行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并对不同地物进行了分类与识别。

3. 遥感应用案例研究实习期间,我参与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我们完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面积统计等工作。

此外,我还参与了城市绿地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案例研究。

4.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遥感图像质量较差、地物信息提取困难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和同事,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解译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3. 完成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果;4. 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1. 遥感解译实习使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际操作,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4. 实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遥感领域的决心。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遥感数据来源:2000年9月18号第457波段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

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

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

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

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

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

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

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

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

地势比较平坦。

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

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

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

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①区域内的山地主要以低山为主,其地势陡峻、脊线清晰,山体阴影明显且分布较宽,表明沟谷切割较深并多为V 字形;从山地整体构造格局来看,其山脉多沿NE向展布,也即典型的“华夏式构造”。

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地质学解译报告学号:班级序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2)二.实习要求 (2)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2)四.航片解译 (2)1.原始航片处理 (3)2.现象解译 (5)3.沉积构造分期 (6)4.总结阐述 (7)五.实习收获与感想 (7)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某地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综合解译。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地质综合解译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它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地质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我需要解译的航片是2-16。

二.实习要求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由于实习的图像无任何来源于说明,所以本人在解译时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解译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主要的步骤如下: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②遥感形象整体判读;③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④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特征(色调、纹理等),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⑤识别并建立各种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⑥绘制目视解译图件,并进行简单的修饰加工;⑦简单分析沉积构造分期;⑧完成简明扼要的遥感解译报告。

四.航片解译1.原始航片处理图1 某地原始航片影像图首先,看到航片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一张典型的褶皱构造图,所以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它是通过corelDRAW12 软件得出的,比较简单易懂。

图2 某地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图例:2.现象解译对航片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下现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系、不同的岩系以及白雪覆盖。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遥感数据来源:2000年9月18号第457波段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

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

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

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

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

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

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

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

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

地势比较平坦。

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

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

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

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①区域内的山地主要以低山为主,其地势陡峻、脊线清晰,山体阴影明显且分布较宽,表明沟谷切割较深并多为V 字形;从山地整体构造格局来看,其山脉多沿NE向展布,也即典型的“华夏式构造”。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解译报告

目录一、实习目的················································二、实习要求················································三、实习任务···············································四、实习步骤···············································1、岩性解译············································2、构造解译···········································3、力学解译···········································4、河流地貌解译······································5、解译小结···········································五、心得体会·············································一、实习目的了解遥感解译的过程,能够从遥感图像中获得最基本的信息(获取各种地学遥感信息),根据地质工作的要求,学会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识别出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体,掌握地质像的物性特点以及从色调、波谱特征、影纹等方面,并从这些方面测算出关于地质体的相关数量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遥感数据来源:2000年9月18号第457波段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

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

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

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

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

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

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

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

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

地势比较平坦。

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

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

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

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①区域内的山地主要以低山为主,其地势陡峻、脊线清晰,山体阴影明显且分布较宽,表明沟谷切割较深并多为V 字形;从山地整体构造格局来看,其山脉多沿NE向展布,也即典型的“华夏式构造”。

②丘陵地势较平缓,地面破碎,季节性河流、冲沟、切沟较多发育。

其中,山体阴影较少,局部地段有窄而暗的阴影条带,反映了单面山的特征,其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

③谷地呈带状,与河谷一致,在山区多为窄而暗的阴影,反映了峡谷地貌的特征,其形态为明显受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而发育的深切河曲(即山区弯曲型的河流)。

山前地带河流侧蚀作用明显,谷地开阔,河漫滩、阶地广为发育,目前山前地带大多已成为居民点和农田。

④由于断裂构造,宁波断陷盆地地势低洼,零星分布于山区周围。

且面积较小,并基本上被农田所覆盖,在遥感图像上呈红斑点状。

⑤平原地势平坦,水网错综复杂,且平原区域主要由大片农田构成,在TM图像上呈红色调。

⑥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位于中北部的平原(或慈溪北部滨海平原附近)呈蓝白色调,色调明显浅于其他呈红色调的平原。

这是由于中北部平原的形成时间较晚,是不断侵蚀——堆积的结果。

除此之外,这种堆积情况还有不断向北边扩张的趋势。

二·区域山脉特征市域内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四明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在宁波境内自北向南穿过余姚、鄞州和奉化。

天台山在宁波境内的支脉除四明山外,其余4大分支从宁海西北、西南进入宁波,延伸至北仑、镇海。

(1)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于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北支山脉,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岭。

山脉由境西南即奉化西部、余姚南部入境,向NNE蜿蜒。

山体含域内西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的余姚南部及奉化与鄞州西部的低山、丘陵、以及中、北部堆积平原区内的丘陵。

山脉主体走向NNE,但因受NWW,NW向阶状大断裂影响,故在其主脉两侧及北侧则另有NWW、NW向支脉发育。

NNE向主脉位于嵊州许宅至余姚晓岭、新昌竹岸至鄞州樟水一线。

(2)天台山:又名桐柏山,斜跨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定海-黄岩两火山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中支山脉,系曹娥江、甬江、灵江分水岭。

天台山主干山脉在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自境西南即宁海南西入境,北东绵延斜贯境东南。

山体含域内西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的奉化西南部与宁海西部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港湾区内的所有山地。

山脉整体呈NE走向,入境后分中段、东北段两支。

中段山脉呈NNE走向,位于奉化白杜至宁海桑洲、剡江间。

东北段山脉呈NE走向,沿布象山港两岸,被其隔为南北两支,宁海、天台、新昌交界的蟹背尖系域内最高峰。

三·区域水文及特征1、河流发育:宁波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主要河流有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

根据TM遥感图像所反映出水系的特征,可得出宁波区域的水系类型属于树枝状水系,而河流也都是蜿蜒曲折的。

并且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甬江三角洲属于尖头状形态。

(1)甬江:甬江由发源于四明山东麓秀山尖的奉化江和发源于上虞境内四明山的姚江于宁波市区的三江口汇集而成。

三江口以下的甬江河段习称甬江,亦称大浃江。

流向东偏北,在镇海招宝山汇入东海。

是浙江省的七大水系之一,也是宁波的母亲河。

甬江江道有弯道8处、浅滩6个,尤以镇海三官堂和对江的鄞州梅墟段落弯度最大。

河口呈喇叭形,潮汐现象显著。

在TM图像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甬江流域的水系呈树枝状,而河流也都是蜿蜒曲折的。

弯曲的河流又可分为两种:山区弯曲型(深切河曲)和平原弯曲型。

山区弯曲型河流是因为断裂构造的存在,水流沿着断裂构造带蜿蜒流动;平原弯曲型河流由于平原面积大,河流随意摆动,便产生了弯曲现象。

(2)姚江:姚江又名姚江、舜江,是甬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

上游四明江,发源于余姚市大岚镇。

北经四明湖水库后入绍兴上虞市,至丰惠镇新江口与通明江汇合,再向北回到余姚,折向东南流至三江口汇人甬江。

姚江原系潮汐江,河床平坦,中下游地势低洼,部分江段狭窄弯曲,流速缓慢,出水受潮汐顶托或遇暴雨排泄不畅,易积涝成灾。

(3)奉化江:奉化江是甬江在三江口以上的主要干流,发源于四明山的秀山尖南麓,流经奉化、鄞州区、海曙区和江东区,有剡江、县江、东江和鄞江四大支流。

在整体上看,甬江、奉化江以及其分支鄞江、剡江、县江水系其总体分布、排列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即沿着北东向断裂带发育;但在局部区段,河流存在明显拐点,其流向突然转为北西向、北北东向或东西向,这是由于它们是受北西向、北北东、东西向各自的活动性断裂带影响。

奉化江各主要支流的流路几乎毫无例外地均受断裂制约,其成因多属断裂河谷,境内主要的河谷盆地都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河谷盆地。

通常沿断裂成带分布并具一定的方向性,其中剡江河谷盆地主要是沿NE向断裂发育而成,,而鄞江与县江河谷盆地则分别为沿NW 向、NNE 向断裂发育。

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形成一个大型的Y字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明显的看到余姚江和奉化江的弯曲程度远远大于甬江的弯曲程度。

弯曲的河流又分为两种:山区弯曲型(深切曲流)和平原弯曲型(自由曲流)。

山区弯曲型河流的发育方向往往是由断裂方向决定的。

余姚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由西北向东南,这可能是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所造成的。

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西段为余姚湖山,东经镇海延向舟山市普陀。

奉化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有西南向东北。

镇海至温州大断裂,在镇海东侧向北潜入灰鳖洋水域,南经鄞县横溪。

宁海岔路延向临海,于象山港北东向港湾至峡山附近突折北北东向。

平原弯曲型河流(自由曲流)又叫迂回曲流,它常形成在地壳下沉的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宽阔,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的迂回摆动。

而甬江正发育于宁波平原上。

值得一提的是,从遥感图像上,我们可以发现三江的汇合处在姚江方向出现一个牛轭湖。

这是姚江河流“截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就形成了牛轭湖。

并且,在奉化江上也有许多的牛轭湖,其中既有人为施工的因素,也有自然演变的因素存在。

2、海岸线宁波海岸线漫长,总长度占浙江全省的三分之一。

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海岸线北部为杭州湾,中部为象山港,南部为三门湾。

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市的海岸走向主要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这也和大陆上的构造走向有直接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东南部海岸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

而中北部平原地区的海岸,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

其中,穿山半岛就是两种不同海岸类型的分界线。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穿山半岛,是浙江大陆的最东端。

南北分别为佛渡水道和螺头水道。

本区构造位于东南沿海巨型隆起带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带的北段、温州—镇海北北东向断裂带、昌化—定海东西向断裂分别从本区西部北侧通过而龙泉—宁波北东向断裂带斜贯穿山半岛。

四·地质构造宁波位于浙东北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的二级构造浙东南隆起区。

新构造主要表现为缓慢抬升、夷平作用和缓慢沉降堆积作用的低山丘陵区。

宁波区域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

宁波是甬江、奉化江及姚江交汇地段,现代地貌主要是白垩纪时期开始的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主要是地槽、地台和陆缘三个阶段。

陆缘阶段以大规模火山活动为主,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发育。

地质构造表现为断块运动、造盆活动所形成断裂、盆地构造。

1、断裂构造:根据断层与节理的性质,断裂构造一般呈“X”型,集中分布在宁波区域东部(呈NE向和NNE向)、西部(主要呈NE向和NNE向,也存在NW向和NNW向)。

以NE、NNE、EW断裂为主,NE、NNE出现频率高,长度大,在宁波东部。

EW出现频率低,长度小。

(1)NE向断裂NE向断裂,即宁波——庆元断裂,对山体展布、侵入岩侵位、大碶平原沉积和地震具有控制作用。

该断裂南起福建,经浙江省鹤溪、仙居盆地、天台盆地,潜入宁波盆地、大楔平原,延伸至舟山群岛。

该断层控制了早、晚白世盆地和花岗岩体的分布,控制了第三纪基性岩浆喷溢,直接控制了宁波盆地南东边界,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有过活动。

这是一条至今仍有活动显示的大断裂,也是宁波区域地质构造中最主要的断裂方向。

(2)NNE向断裂NNE向断裂,即镇海——温州断裂,对宁波平原和大碶平原沉积、山体展布以及火山地震具有控制作用。

该断裂南起福建,经温州、临海、宁海、鄞州横溪潜入宁波盆地,在小港、镇海露出地表,向北延伸入海。

居中国东南沿海漳州--宁海断层的组成部分。

断层控制了白纪宁溪盆地、宁海盆地、宁波盆地和西店、小将等花岗岩体;控制了第三纪基性岩浆活动;控制了深圳温泉和陡崖深谷地貌展布,沿断层发生过多次历史和近代地震。

(3)NW向断裂NW向断裂,即余姚——五乡断裂,西起余姚,沿姚江谷地向东延伸,经过宁波市老三区、邱隘、五乡,至象山港,主要由宁波--邱隘、洪塘--宝幢两条隐伏断层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