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综合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遥感专业人才,我们参加了本次遥感综合实训。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和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技能,提高遥感信息提取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熟悉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 掌握遥感图像增强、分类及分类后处理等关键技术。
3. 学会利用遥感数据制作专题地图。
4. 提高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遥感数据预处理:对所提供的校园遥感图像数据和数字图像进行格式转换,由原来TIFF和JPG格式转换为便于软件识别的IMG格式。
参照校园数字地图,对待校正的校园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变换,多项式的次数为2次,所有检查点的误差小于一个像元。
针对校园范围,对校正后的校园遥感图像,对教学区进行不规则分幅裁剪。
2. 遥感图像增强:对预处理后的遥感图像分别依次进行直方图均衡化、77边缘检测、自然色彩变换三种增强处理。
3. 遥感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利用ERDAS IMAGINE 2014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提高分类精度。
4. 遥感专题图制作:根据遥感图像分类结果,制作专题地图,展示不同地物的分布情况。
四、实习成果1. 成功完成了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分类及分类后处理和专题地图制作等任务。
2. 掌握了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提高了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习体会1. 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2. 遥感数据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处理流程。
3. 团队合作在遥感数据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实习报告

遥感实习报告在具体学期,我参与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遥感实习。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还让我对遥感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熟悉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掌握常见遥感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我们对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应用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遥感数据的获取在实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学习了如何获取遥感数据。
了解了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如陆地卫星、气象卫星等,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数据特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相关网站和数据平台,我们成功获取了多景遥感影像,为后续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2、遥感数据的预处理获取到原始遥感数据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操作。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本身和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使得影像的亮度值能够准确反映地物的反射特性。
几何校正则是纠正由于卫星姿态、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影像几何变形,确保影像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3、图像增强与分类为了更清晰地识别和分析地物信息,我们进行了图像增强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等,这些操作有效地突出了影像中的地物特征。
之后,运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将影像中的地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设用地等。
4、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在完成分类后,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解译工作。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分析地物的变化情况,例如城市扩张、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等。
同时,将解译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利用规划、灾害监测与评估等。
三、实习工具与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遥感软件和工具,如 ENVI、ArcGIS 等。
ENVI 在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面功能强大,提供了丰富的算法和工具;ArcGIS 则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将遥感解译结果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遥感综合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2011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2014年遥感综合实习野外学 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 业:地理信息系统112班 教 师:常庆瑞 李粉玲 姓 名: 学 号: 时 间:2014年6月25日 N o r t h w e s t A &F U n i v e r s i t y 实习报告第一部分野外实习一、野外实习路线此次实习我们从陕西省杨凌出发,历时5天(2013年7月22日—2013年7月26日),途径西安市、渭南市、华阴市、韩城市、延安市、铜川市等地最后返回杨凌。
途中我们经过了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地貌区,老师在途中结合不同时段、不同波段组合的遥感影像为我们讲解了陕西省的大致地质地貌特征和各地土地利用方式,并回顾了TM影像特征及不同地物的遥感解译标志。
此次实习的路线:杨凌区——华阴市——合阳县——合阳洽川——黄龙山——韩城市——壶口瀑布——安塞——延安——洛川——铜川市——杨凌区陕西省自然地理环境简介陕西省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
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遥感图像解译实习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综合实习实习报告(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1级)班级组号: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刘继琳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是一次综合性的实习,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遥感图像的室内判读、内业初步勾绘,然后外业实地勘察调绘、补绘并进行外业调绘成果图的清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计算机成图等一系列的步骤,让我们充分熟悉航空图像和航天图像的基本特征,了解不同类型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掌握土地利用、地表覆盖、植被、地貌等方面图像解译和应用的一些知识和技巧,为将来开展遥感图像引用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资料与设备室内判读与外业调绘的资料包括2002年QuickBird影像一张、2002年SPOT-5影像一张、2007年航空影像一张、Google路线图两张、薄膜纸三张等。
内业数字化成图资料除上述影像外,还有本组成员自行下载打印的该区域百度地图,使用软件为ERDAS、Photoshop等。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更新调查实习分室内判读、外业实地调绘和内业数字化成图三个步骤。
室内判读是利用2002年10月获取的0.6米分辨率的快鸟卫星遥感影像和2.5米分辨率的SPOT5(实际是2.5米全色与5米多光谱数据融合的)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根据室内判读方法,对图斑的形状、大小、色调、位置、纹理等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依照分类规则,按10种地物类别进行判读解译,勾绘图斑工作底图,然后再与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要素并将其绘制到工作底图上。
对于无法从室内确定是否发生变化的图斑,或变化不明确的,要进行外业实地调查,以确保更新的准确性。
外业调绘则对变化要素进行实地调绘、核实和补测。
通过以上的工作步骤,完成对华农幅2002版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复核更新。
对内业判读的变化图斑,进行实地核实,确定其变化后的地类,用铅笔在工作图上标明图斑的地类。
对于内业判读错误的图斑,在工作图上用红色笔标明。
对遥感影像与实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调绘。
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解译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遥感解译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熟悉遥感解译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包括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解译等环节。
通过学习,我对遥感影像的特点、成像原理、解译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实习期间,我熟练掌握了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能够独立完成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增强、分类、制图等工作。
3. 学习遥感解译方法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多种遥感解译方法,如目视解译、半自动解译、自动解译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提高了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参与项目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遥感解译项目,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灾害预警等。
在项目实践中,我负责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解译、制图等工作,为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
5. 学习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实习期间,我了解了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高效沟通、协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分配任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三、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实习,我对遥感解译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了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实践能力方面在项目实践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高效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项目管理能力方面通过参与项目,我了解了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解译技术员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遥感解译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于2021年7月至9月在XX遥感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遥感解译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遥感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习内容1.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实习期间,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获取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同时,掌握了遥感图像预处理、增强、配准、融合等处理技术。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ArcGIS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在遥感图像解译方面,我学习了地物波谱特性、遥感图像分类、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论。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利用ENVI、ArcGIS等软件进行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并对不同地物进行了分类与识别。
3. 遥感应用案例研究实习期间,我参与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我们完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面积统计等工作。
此外,我还参与了城市绿地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案例研究。
4.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遥感图像质量较差、地物信息提取困难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和同事,我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解译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ENVI、ArcGI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3. 完成了XX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果;4. 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习体会1. 遥感解译实习使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际操作,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4. 实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遥感领域的决心。
遥感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遥感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2. 遥感图像解译: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3. 遥感图像分类: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4. 遥感图像分析: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5. 遥感应用: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四、实习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学习,了解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对遥感图像处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实习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对遥感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然后,我们运用目视解译、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
接着,我们运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最后,我们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
3. 第三阶段: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协作。
每个团队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成果1. 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提高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3. 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完成了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地质学解译报告学号:班级序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2)二.实习要求 (2)三.实习方法与步骤 (2)四.航片解译 (2)1.原始航片处理 (3)2.现象解译 (5)3.沉积构造分期 (6)4.总结阐述 (7)五.实习收获与感想 (7)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某地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综合解译。
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地质综合解译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它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地质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我需要解译的航片是2-16。
二.实习要求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
三.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由于实习的图像无任何来源于说明,所以本人在解译时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解译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主要的步骤如下: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②遥感形象整体判读;③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④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特征(色调、纹理等),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⑤识别并建立各种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⑥绘制目视解译图件,并进行简单的修饰加工;⑦简单分析沉积构造分期;⑧完成简明扼要的遥感解译报告。
四.航片解译1.原始航片处理图1 某地原始航片影像图首先,看到航片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一张典型的褶皱构造图,所以根据具体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它是通过corelDRAW12 软件得出的,比较简单易懂。
图2 某地航片解译地质简图图例:2.现象解译对航片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下现象: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系、不同的岩系以及白雪覆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范文: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共2篇)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
目的是通过本次综合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图像,图像清晰、色彩饱和、地貌地物标志明显、地质内容丰富。
二.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象目视解译方法常用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本人在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象目视判读直接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
实习整个过程的方法步骤如下: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材料;2. 遥感影像整体判读;3. 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4. 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色调、色斑、纹理等)特征,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5. 识别并建立各类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
6.应用coreldraw9软件绘制目视解译成果,并对解译图进行整饰加工7. 编写简明扼要的实习报告。
三.解译标志1.水系(河流、湖泊)地物识别标志:水系主要分布于负地形即沟谷和地势低洼地区,根据水系遥感影像的色彩和形状来识别,水系遥感影象色彩为蓝色,线状分布的为河流,影象上为面状分布(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为湖泊。
2.岩石类型的识别标志:(1)沉积岩的识别:在遥感影象西北和东部区域,色彩呈条带状展布(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色调居中,为黄褐色,根据资料知个旧地区发育有个旧组灰岩,故可将黄褐色区域解译为个旧组灰岩。
遥感影象图的北东角为负地形,色彩斑杂,色调低,据此可知岩石类型反射率较低,岩石疏松所以判别为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
(2)岩浆岩的识别标志:色调最深,为红褐色,与周围岩石的色调截然不同,近圆形分布,为环形构造,中部地区解译为岩浆岩。
(3)哀牢山变质岩的识别标志:在影象图的西南角,色调深与岩浆岩的色调相似,但是该区的岩块被分割成棱角明显的块状,地面比较破碎。
沿着这些区域的裂隙发育的水系,交汇、弯处不太自然,成之字形。
3、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断层在遥感影象上表现为线性影象。
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明显的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地貌标志: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排列;水系标志:河谷异常平直。
据上述标志可解译断层构造如图1分布。
四.解译结果说明该地区综合解译结果见图1,解译内容主要有:①自然地理要素(如水系、山峰等);②岩石大类(沉积岩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岩浆岩如花岗岩,变质岩如哀牢山群);③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
自然地理:河流主要发育于本区的东北部,湖泊分布于东南地区。
岩石大类:在本区的西南角分布有哀牢山群变质岩,北部和东南部为中三叠统个旧组灰岩,它们的分布如图所示。
在本区的北东和北西分布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岩浆岩构造:本区中部有花岗岩体,岩体围岩为中三叠统个旧组灰岩和第三纪地层断裂构造:本区发育3条大断裂:西部地区花岗岩体左侧南北走向的大断裂;花岗岩体右侧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可看出岩体发育于两条断层之间并受岩体控制。
根据断裂两侧三叠统个旧组灰岩遥感影象中条纹的相对错动,可知北东角第四系与个旧组灰岩之间的大断裂为左行断裂。
花岗岩体中部还发育次级断裂,走向大致为南北向。
五.结束语遥感这门课的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加深了对遥感这门技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次实习,我初探了遥感解译的奥妙,感受了遥感技术的重要性,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遥感解译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我衷心的感谢陈建国和夏庆霖两位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共2篇)]篇一: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任务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
目的是通过本次综合实习达到训练遥感地质解译思维和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并检验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等。
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图像,图像清晰、色彩饱和、地貌地物标志明显、地质内容丰富。
二.实习方法与步骤遥感影象目视解译方法常用方法有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综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本人在对云南省个旧地区tm5-3-2波段合成的伪彩色遥感图像的地质综合解译过程中主要应用了直接判读法,即根据遥感影象目视判读直接标志(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案等),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和范围的一种方法。
实习整个过程的方法步骤如下:1.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材料;2. 遥感影像整体判读;3. 地貌特征分析,提取水系(河流、湖泊)等地物标志;4. 识别不同种类岩石的影像(色调、色斑、纹理等)特征,建立判别标志,区分主要岩石类型;5. 识别并建立各类地质构造的地貌、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进行线环构造初步解译。
[遥感综合解译实习报告(共2篇)] 6.应用coreldraw9软件绘制目视解译成果,并对解译图进行整饰加工7. 编写简明扼要的实习报告。
三.解译标志1.水系(河流、湖泊)地物识别标志:水系主要分布于负地形即沟谷和地势低洼地区,根据水系遥感影像的色彩和形状来识别,水系遥感影象色彩为蓝色,线状分布的为河流,影象上为面状分布(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为湖泊。
2.岩石类型的识别标志:(1)沉积岩的识别:在遥感影象西北和东部区域,色彩呈条带状展布(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具成层性),色调居中,为黄褐色,根据资料知个旧地区发育有个旧组灰岩,故可将黄褐色区域解译为个旧组灰岩。
遥感影象图的北东角为负地形,色彩斑杂,色调低,据此可知岩石类型反射率较低,岩石疏松所以判别为遥感影象上表现为线性影象。
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明显的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地貌标志: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排列;水系标志:河谷异常平直。
据上述标志可解译断层构造如图1分布。
四.解译结果说明该地区综合解译结果见图1,解译内容主要有:①自然地理要素(如水系、山峰等);②岩石大类(沉积岩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篇二:遥感解译实习报告遥感图像解译课程综合实习——影像解译与数字化成图一、实习目的根据解译标志,分别在quikbird和spot图像上解译出地物类别;实地调绘,结合影像进一步判断地物类型的变化;用erdas软件内业成图,制作一幅土地利用专题分类图二、实习原理quikbird影像和spot 影像都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地物的形状大小及位置,而其色调与颜色都反映地物本身的颜色。
本组测区内有农果田、水系、绿化带、道路桥梁、居民地、操场及裸地等地物,它们各自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在图像上式不同的,因此可以事先利用图像对它们进行初步解译。
实地调绘的时候结合图像可更有针对性地判断变化的地块,并且进一步验证之前的解译特征的正确性。
利用erdas软件可以标绘出地物图斑及种类,而且可以制成相应类型的地图。
三、实习步骤1. 内业判读内业判读主要利用解译人员目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地理区域知识、遥感系统知识从遥感对地面实况的模拟影像中提取遥感信息、反演地面原型的目视判读方法。
遥感解译的实质是个分类过程,即根据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按照解译者的认识程度,或是自信程度和准确度,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的过程。
首先确定一个目标或特征的客观存在,在更高一层的认识水平上去理解目标或特征,并把它粗略地定为某个十分普通的、大类别中的一个实体,再进一步根据图像上目标的细微特征,已足够的自信度和准确度,将上述识别的这个实体,划归在某一种特定的类别中。
遥感图像的解译是从遥感影像特征入手的,包括色调或颜色、阴影、大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等。
我们组测区是野芷湖一带,占较大面积的地物有农田、苗圃、水系、道路、裸地、建筑。
根据解译标志,我们分别在快鸟影像和spot上解译出这些地物:农田:在影像上一般呈现绿色调,而且形状大多较规则,呈方块状紧密连在一起,纹理较均匀;苗圃:色调呈浅黄色,形状较规则,纹理也较均匀,但没有农田均匀;水系(包括鱼塘等):在图像上占最大面积,呈深蓝色,几乎无纹理;道路:呈条带状,色调为白色;建筑(房子):片状分布,呈矩形紧致连在一起,并且有阴影。
快鸟影像比spot影像的分辨率更高,所以影像更清晰,颜色层次更鲜明,区域边界更明显,纹理和阴影更易识别。
外业调绘我们小组调绘地位于野芷湖一块,水系占大面积,周围地物较简单。
我们先根据老师给的02年拍的一张快鸟影像绘制了一张测区的草图,然后到实地进行调绘。
对比所绘的草图,在实地查看哪些地物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化,然后在图像上标出来。
首先变化最大的是野芷湖上新建的野芷湖大桥,这在快鸟影像上是没有的。
还有一些变化需要细心观察,比如说有以前的一些农田现在有很多都建了房子,以前的一些房子拆了现在变成了荒地,也增加了一些道路。
在湖边也有少许改变,这要细心才能发现。
调绘时,我们主要是沿着野芷湖大桥走,因为这里地势较高,能俯瞰全局,对于我们把握全局有很大的帮助。
数字化成图这次数字化成图主要依据02年的快鸟影像数据以及外业调绘成果来进行,完成新的土地利用分类图。
主要包括两个过程:(1)用erdas软件的aoi工具,将薄膜上标绘的地物图斑及其种类输入到计算机中;(2)用专题制图模块,制作土地利用分类图。
首先,根据快鸟影像的大小在erdas软件平台上新建立一个图层,将其作为假彩色图层和原始图像一起打开,并适当调整透明度为下一步的描图斑作准备。
在描图斑前,首先根据实地调绘,确定所要描的七类地物:建筑物、桥梁、道路、农田、裸露地、水系、铁路。
然后在半透明层上使用aoi 中画多边形的工具按地物类型依次勾勒出每一类地物的图斑,并给每一类附上相应的区分属性,再根据所附的区分属性给每一类地物的多边形附上相应的颜色。
并保存,为下一步成图做准备。
2. 3.四、实习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从开始的茫然到思路一步步明晰,让我最后颇有成就感。
这次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进步。
这次实习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遥感解译的过程,也收获了一些解译的方法和经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我们通过对每个过程不断的实验,不断的研究,不断获取经验,向正确的方向一步步靠近。
特别是当进行到某个过程的时候,突然遇上瓶颈,接下来完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很想放弃,但是小组成员互相鼓励,共同继续面对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