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1、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

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2、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3、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4、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5、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6、掇球壶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掇只掇子没什么区别。掇只是大亨原创,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7、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山海经?6?1海内经》中说,禹的父亲鲧,

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鲧死后精魂不散,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复活,派人带“吴刀”为鲧剖腹。在鲧的躯体被剖开的时候,从他腹中跳出一条虬龙,盘曲腾空,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而鲧的尸体也同时化为一条黄龙,沉入羽渊。另外,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进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础……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顾老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8、周盘壶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红润,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9、鹧鸪提梁壶

这把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因鹧鸪这种鸟的叫声听起来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忆悼哀思时选用鹧鸪做词牌,在“鹧鸪提梁壶”的底上顾景舟先生留下了这样的刻款:癸亥春,为

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舟记,时年六十有九。顾老晚婚,需五十才与比他小十一岁的徐义宝结婚,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过这个鬼门关几乎无望,顾景舟预感到妻子此病的凶险,仿佛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凄惶叫声,从而在这只外型仿鹧鸪鸟的壶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号。

10、华颖壶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作品摘手圆、盖圆、壶身圆、三圆垒叠在圆壶底上,分外精神,遥望犹如花苞初绽。从“掇球”变形而来。

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紫砂壶传统器型介绍(一) 1、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

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2、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紫砂壶壶型鉴赏之仿古壶

紫砂壶有千万种,经过千百余年时间的筛选,留下了众多经典壶型,每把经典壶型,都有着自己地故事。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仿古壶的故事。 仿古壶是经典紫砂壶型,经过百年无数名家地锤炼,可谓是炉火纯青。此壶特点是壶身矮,扁,手感沉,口盖宽。适合泡一些大叶种的茶叶,清洗起来也很方便。 我的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想买仿古壶,上网就搜“仿古壶”,殊不知仿“古”的古,在以前是敲锣打鼓地“鼓”。它的出处源于,古代战场上,两军交锋时鼓舞士气,擂鼓助威的战鼓,后来被人慢慢门记做成古代地“古”。

仿古壶的创作者是清代邵大亨,关于创作的过程,有一个故事:这是在秋天地时候,邵大亨在家正在研究做壶,他呢想创作一把壶,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灵感,心理非常抑郁,手里拿着一块紫砂泥,捏来捏去,这时屋子外面刮起了风,树叶哗哗作响,宜兴地秋天非常寒凉,邵大亨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冷战,放下手中地紫砂泥,走到窗边拿起身边地水壶到了一杯水,喝了一口,水不但冰凉,不小心还呛了一下,小声嘀咕一下,我怎么这么倒霉——喝下去后更感到这个后背越发地寒凉。心情顿时差到极点。他盯着院子中的老树,不由得想到了村中的一位老人,讲过的一个故事: 村中老人以前是道光时期将军手的一个鼓手。有一次,将军接到命令,去前线支援作战,带着士兵们赶紧整装出发,出发时士兵们一个个精神饱满,气势高昂。 但是随着走着走着路途遥远,加上阴雨不断,几天后,士兵们一个个就开始是精神开始萎靡不振起来,意志也变得消沉起来。走路也是踢里踏拉,都抱怨着这怎么还不到啊。 这时猴在他们前方出现了一片树林,将军就说了传我命令, 在树林里修整,休息整顿。他们走到树林里,士兵们纷纷放下手中刀剑盾牌,正要席地而坐时候,树林里突然喊杀四起,原来树林里早就埋伏了敌兵,只见敌兵一个个张牙舞爪,气势吓人。手中武器更是发出耀眼地寒光。

紫砂壶各形器名字的由来

日志 返回日志列表 [转] 紫砂壶各形器名字的由来2012-11-10 18:36阅读(38)转载自君非凡品 ?赞(4) ?转载(138) ?分享(4) ?评论(1)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下一篇:十二种最刮油的茶...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

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三、西施壶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

浅谈紫砂“一身正气壶”的设计创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0399874.html, 浅谈紫砂“一身正气壶”的设计创意 作者:周雪皓 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4期 摘要方器与圆器从本质上讲是同一种工艺、不同的创作手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寓圆寓方的紫砂壶制作,既要讲究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提升,又要尽可能把圆器创作中要求的形、神、韵运用到方器的制作中,从而创作出一把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紫砂壶器来。 关键词紫砂壶;一身正气壶;设计创意 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方器又可以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壶器形态。也有人在处理方器时,借助与圆器、筋囊器等不同造型进行配合、做到上圆下方、或上方下圆、或口方盖圆、或口圆盖方,也可以做到身圆嘴方、或身方嘴圆、或身圆把方、或把圆身方等等。方器造型的变化可以随着制壶者对型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方器造型之所以要进行变化处理,融入其它非方形的元素,主要是为了避免设计单一的方器产生呆板、线条呆滞的视觉效果。现以“一身正气壶”为例(见图1),从审美的观点谈寓圆于方的紫砂壶设计创意。 1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四方造型特点 紫砂“一身正气壶”壶型为四方形,沉稳厚重的外形结合雕塑的装饰,把传统的审美表现得尤其真切。壶身接近于正四方体的外形,每个面又并非绝对的平整,而是加入了圆滑的坡面;壶身边上的棱线呈弧度,方圆结合;嵌盖圆正、微坡;弯流壶嘴和方型壶把的线条,犹似穿过壶身以一贯之;壶钮的威龙雕饰装饰和龙嘴的半浮雕活灵活现;壶器底部的制作非常独特,底座的四尊小龙拱起壶器的造型,使此壶沉稳厚重;壶腹处的如意纹又给此壶赋予更多变化,细腻的花纹美妙动人,而壶身更有“一身正气”的陶刻点明壶意。 2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线条艺术特征 紫砂陶以手工完成雕塑艺术,栩栩如生的雕塑像也因紫砂泥的触摸而富有弹性感,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壶钮威龙雕饰装饰、龙嘴的半浮雕、底座的四尊小龙雕塑和壶腹处的如意纹装饰,通过外在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文化。所以在紫砂壶世界中,“一身正气壶”的雕饰可谓上乘之作了。 (1)龙雕塑的文化蕴意 紫砂“一身正气壶”的壶钮、壶流,以及底座的四尊小龙雕塑,构成了此壶最重要的形象特征。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紫砂“一身正气壶”的龙型壶流修

紫砂壶名称

赏壶以来,深感各器型名称既繁,作者亦多,往往自有创新,并无恒范。阅诸各专业网站,及壶友论坛,资料零星片碎者多,尚未见罗列齐备者。于是决意成就此文,以飨同惑者。若有错疏,请众壶友补充更正。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一、石瓢(顾景舟作品)

二、石瓢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

紫砂壶传统器形介绍(二)

紫砂壶传统器形介绍(二) 1、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 文旦壶曾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现文旦、西施、贵妃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辩。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2、容天壶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相传是在唐末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个名叫契此的和尚,号为长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语无定,随处坐卧,经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处化缘,见物则乞,人称布袋和尚。据说他能示人凶吉祸福,而且非常灵验。在临终之前,曾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

浅谈紫砂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以紫砂壶“龙的传人”为例

362019 年 04 M 第52卷第2期:浅谈紫砂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 — 以紫砂壶“龙的传人”为例 朱永良 (宜兴 214221) 摘要紫砂壶艺人广涉传统文化知识,将壶器造型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从而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紫砂壶艺术,并主导着壶器市场的精神价值。壶器的造型不同、寓意不 同,其精神价值自然就各异。紫砂壶“龙的传人”将壶器造型与龙文化进行巧妙的结 合,从而使壶器具有灵魂与个性,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水平与精神价值。关键词紫砂壶;龙的传人;传统工艺 宜兴紫砂壶的创作设计自明清成熟以来的数百 年间,包容了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把对龙的 崇拜和敬畏糅进了紫砂艺术之中,塑造出的砂壶形 体承载着龙的想象、龙的神奇和龙的精神。纵观紫砂 壶的造型艺术,它的款式之美、创意之新、装饰之雅、 题材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历代名师的传世佳 作,彰显着传承的力量和文化的价值。以“龙文化”为 内涵的紫砂壶艺术精品更是不胜枚举,并成为传统 壶艺的经典。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华夏民族的 代表,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标志叫自古以来,中 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龙作为中国特有的标志,以各 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龙为主 题的优秀紫砂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譬如这把紫砂壶 “龙的传人”(见图l )o 图1龙的传人1紫砂壶“龙的传人”的造型 紫砂壶“龙的传人”造型端庄古朴,又颇含动感, 造型中经典演绎,表达出独特的风格,其意韵自然令 人爱不释手。壶身呈高圆柱造型,大口设计,平盖与 壶口严丝合缝,壶钮以一抽象云龙为形状,设计新颖 而独特,龙背高高拱起,极易拿捏。二弯流以龙头包 裹,形象十分逼真,壶嘴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棱把与 壶流呈对应之势,两者皆明接于壶身,首尾呼应,使 得阴阳协调一致,更显壶器之霸气。紫砂壶“龙的传 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工艺精湛,整体造型弧 线优美、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给人们一种 沉甸甸的分量感,也彰显出古雅而浑厚的气派。2紫砂壶“龙的传人”的传统文化寓意 紫砂壶“龙的传人”端庄雅致,以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龙为主题,隐藏着深厚的龙文化。龙文化已经伴 随中国人的价值观几千年了,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过 龙,但是龙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脑海中。 从《西游记》中“哪吒闹海”的情节看出,海龙王是不 好惹的,龙象征着皇权,神圣而不可侵。而今,龙文化 中的皇权也被隐去,而是以吉祥的文化价值继续存 世。手握这把紫砂壶“龙的传人”,使人感觉到自己就 是“龙的传人”。龙神通广大,独立于世,其精神与骨 气仿佛能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要像龙一样振作起 来,学习龙呼风唤雨的本领,学习“龙行天下”的阅 历,学习“飞龙在天”的傲气。故此,龙的精神能够鼓 舞人心,鼓舞那些精神萎靡的人们重新扬起奋斗的 帆船。国一日未强,匹夫有责,紫砂壶“龙的传人”更 像是一位精神导师,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 奋斗。3结论 自古以来,大自然给了艺术家艺术的养分,历代 的紫砂艺人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积极创造 出具有独特寓意的紫砂壶。还有一部分艺术家转向 了抽象的艺术世界,这时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养分 滋润叫就像这款紫砂壶“龙的传人”,壶器以自然界 (下转第39页)收稿日期: 2018-12-28

紫砂壶器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紫砂壶器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一、石瓢(顾景舟作品) image003.jpg(32.29 KB) 下载次数:8 2010-4-19 14:18:30 一、石瓢(李昌鸿作品)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image005.jpg(105.22 KB) 下载次数:10 2010-4-19 14:20:02 二、仿古壶(王寅春作品)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 130P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130P 紫砂壶知识大全整理收集强烈推荐1 紫砂壶鉴赏入门篇 一紫砂造型鉴赏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 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A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

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井栏壶顾景洲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B方器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 也属筋纹形体 方钟壶潘持平 以方钟为型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造形端庄特别挺秀大方盖钮与壶身造型相同上下相应一虚一实凭添韵味三弯嘴与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C自然形体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

浅谈紫砂《汉扁壶》的造型与艺术魅力

浅谈紫砂《汉扁壶》的造型与艺术魅力 摘要:紫砂《汉扁壶》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点、线、面交代的清晰明朗,在处理壶底上以刚为主,辅以柔线中和,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整体线条流畅,泥质细腻,泥色纯正。简洁明快,有股正直不阿的正义感。壶身光素无纹,纯以造型的优美取胜。 关键词:汉扁壶;造型与艺术;陶器 1 前言 紫砂壶的造型丰富,题材广泛,蕴含中国浓厚的文化理念。紫砂之所以独出宜兴,是因为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工艺传统。宜兴有丰富的紫砂泥蕴藏,是一种含铁量高、可塑性强、收缩率小的团粒结构陶土。 2 紫砂《汉扁壶》的造型与艺术魅力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已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著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如今紫砂壶在拍卖市场的行情持续看涨,已经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的起源可上溯到春

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作为紫砂艺术的传承人,自小在紫砂土上成长玩耍,呼吸着紫砂艺术的清新空气,对紫砂壶的创作热情一时不能自己。现就笔者创作设计的《汉扁壶》做一下粗略的介绍。 紫砂《汉扁壶》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点、线、面交代的清晰明朗,在处理壶底上以刚为主,辅以柔线中和,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整体线条流畅,泥质细腻,泥色纯正。简洁明快,有股正直不阿的正义感。壶身光素无纹,纯以造型的优美取胜。 紫砂《汉扁壶》形制饱满,规整有序,线条清新自然,是一把做工极佳的紫砂壶,壶身扁而饱满,壶嘴小巧玲珑,位置偏上,抓住了壶体的重心,使该壶在整体视觉上趋于平衡,壶把环曲有度,转折圆润,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各部分衔接自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融洽而互补,恰到好处,少一分或多一分都不能使其更完美,虽然该壶朴素无任何华丽奢侈的装饰物来点缀,但从该壶优美的形制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古文化韵味和质朴无华的气韵却是该壶不可忽略的气质,紫砂壶的美并不是千奇百怪的造型亦或是点金描银的装饰,而是其举手抬足之间那一抹灵气与高洁的气质所衬托出来的,当然华丽的壶固然有它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却

紫砂壶的款式及标识知识大全

紫砂老壶的款式及标识知识大全 近年来,紫砂收藏界盛起收藏一厂老壶热潮,尤以北京为甚,特收集归纳整理出原一厂的壶款、标识,以馈壶友。 (一).壶款

紫砂一厂出产的样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几百种是跑不掉的.但是接触久了经手的东西多了也能大致知道宜兴紫砂厂有生产过的样式. 哪些样式是一厂从未生产过的. (二).标识 宜兴紫砂厂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 现今台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喜欢紫砂壶的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喜欢紫砂泥料.而紫砂一厂的泥料正是最佳的宜兴紫砂,其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具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一厂的烧窑更是有别于外面民间的窑,有人试将紫砂厂的泥料拿到外面去烧结果烧出来后表皮却较为干燥重量与紫砂的扎实度也大不相同.无法像厂内那样烧出来具有的水色与光泽 . 那要如何判断是否真为宜兴紫砂一厂的产品呢我想可以从好几种方式来加以判断: 一.标签 一般来说宜兴紫砂厂出厂之产品大多有贴上标签1977年起,紫砂壶的生产以创造外汇为主,当时的生产以宜兴紫砂厂(紫砂一厂)为大宗,直到1997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为止,其间外销标志约分几个时期: 、一、椭圆形绿标(鸡蛋标)—约1977年—1982年; 椭圆形绿标即是坊间常说的“鸡蛋标”;这一时期是经历“文革”以来的复兴时期;百废待

兴,开始从半停滞状态恢复生产,然而一时尚不能恢复旧有的生产水平,工艺程度上也不是很好。然因泥料风化陈腐时期更长,故紫砂品泥质极佳。 二、无标志(甲子泥的年代)—约1983年—1987年;所谓的甲子泥是台湾同胞对80年代初期一厂普紫和拼料的通称;此类紫砂的胎土里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规则且細小的黄色与黑色的矿粒,黑色颗粒尤其明显,俗称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说甲子泥并非全是甲子年所生产,大约在82年即开始见到此类胎土的壶,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后两三年仍然还有此类壶品,所以应称甲子年前后较为客观! 这一时期应该是一厂的小康时期;侨商开始参与,台湾紫砂爱好者推动了紫砂市场的复苏,紫砂在国际市场亦渐露锋芒。工艺水平逐步改善,紫砂品泥质亦极佳。甲子泥的出现,更把泥质推上一个台阶。 以上两个时期的紫砂品,在坊间被称为“早期壶”。当然关于“早期壶”亦有人定义为仅限椭圆形标壶,这且存不论。这一时期的泥质极佳,藏家玩家们为之倾心不已。但产量较少,真品已经很少在市场上流通了。 三、方圆标(白标)—约1987年—1992年;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 一、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 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

权威的紫砂壶知识大全

一、紫砂的工艺方面 1、紫砂的传统成型工艺有几种? 过去分为全手工与半手工,都是拍打成型的传统工艺,半手工有借助石膏模子定型以符合设计标准,但是半手工成分仍然占到八成以上,因此都可以称为传统手工制作。 2、紫砂全手工和半手工的区别? 区别在于后者一般借助石膏模具定型,以体现设计要求与标准,前者制作时间更长,随意性大,充满未知。 3、紫砂中是否有机器参与制作? 没有,紫砂传统手工艺,修、瓜、擀、篦、光明针等工序,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4、全手工制作的壶一定比半手工有收藏价值吗? 不一定,汪大师的半手工曲壶就贵得让人买不起,堪称历史传奇经典,全手工是一项基本技能,与价值没有直接联系,收藏价值取决于设计、设计者、制作者等因素。 5、如何看一把紫砂壶的制作好坏? 形态是否舒服、比例是否协调、工艺是否精良,都是好坏的标准。 6、灌浆壶属于真正的紫砂壶吗? 当然不是,紫砂壶是传统拍打工艺成型而不是注浆。 7、如何鉴别一把手工壶的制作难度? 实际上,难度在于你可以看到了它背后的用心程度,处处讲究的制作,都是不易的,难度是因为用了心了。 8、如何鉴定一把壶是否全手工或者是半手工? 一般通过壶内的自然痕迹,实际上这个甚至是难以鉴别也是失去意义的,因为拍打成型本身是紫砂的传统手艺,现代的壶里面都做的相当干净,只是半手工是有借助了模型以控制标准线条,保持一致性,我认为只要是遵循紫砂传统工艺,都是手工的,而手工也只不过是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刻意去鉴别毫无意义,更应注重的是紫砂壶所能给你呈现的气质与状态,是否能打动你的神经,如同一件好看的衣服,你不会去鉴别是上了缝纫机还是手工缝起来的,在乎的只是它穿在你身上给你带来了气质。 9、一件好的紫砂作品从构思到制作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它? 是的,真正的高端与高度,都是从一个精彩的构思开始,继而加以想象与图纸设计,然后才到制作环节,顺着感觉不断会进行调整与改进。 10、全手工和半手工的壶价格差别主要体现在哪? 严格来说传统拍打成型的都叫手工传统制作,后者是有借助模型控制线条标准,而一般纯手工价格更高,是因为时间成本可能是多了几倍,但是如果壶做的不好,全手工也是毫无意义,因为它只是一个基本技能。而我们看到汪大师借助模型制作的曲壶,成了天价的历史名壶。

60余种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60余种经典紫砂壶型图例及名称由来 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简洁、前呼后应,一扬、一敛,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紫砂壶经典壶型之葫芦壶

紫砂壶经典壶型之葫芦壶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葫芦壶 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 葫芦壶属于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 据记载,曼生小时候家境贫寒,读书十分用功,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取功名。为官之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自家的亲戚大多都是贫苦人家。一天,他一远房外甥来看望曼生,竟然拿一担青葫芦作为礼物。曼生不觉得礼物单薄,对外甥热情款待。那外甥虽然家境清贫,但

是喜爱读书,临走之际,说道:“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 曼生很是喜欢,接连感谢。在外甥走后,曼生拿着葫芦一个个的看,觉得很可爱,就随便拿了一个,放在桌子上参照画画,画完之后,越看越有趣,又将紫砂壶形,按照葫芦样式,重新描绘出来。 本来就是随手描绘,那想到一画成真,尤其是壶钮上的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大喜,就将此壶名为葫芦壶,有“福禄”双全的美意。 此壶在壶钮置一小环,最为特别,尤其是轻轻把玩,叮当之音不绝,有如曼生细语送福,可谓情通古今,情趣盎然,壶似葫芦,情寄相思。 其壶质地细柔,造型古朴,典雅迷人,观此壶有沉着之气,不仅意味淳厚,气势沉雄;也矫健劲朗,沉中蕴清,壶钮小环,盎然生情,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曼生以葫芦形意茗壶,吉祥雅趣显矣。 现如今,时下最珍藏的便是杨彭年制的套环钮葫芦壶,这款壶器身洒冷金斑,壶体设计新颖。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陈曼生、杨彭年两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壶,可谓珠联璧合,“壶依字传,字随壶贵”,为鉴赏家视为钟爱的“曼生壶”。

紫砂壶壶型详解

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紫砂壶刻绘形式及其刀法

紫砂壶刻绘形式及其刀法 文章来源:张大林刻绘艺术官方网站 紫砂陶刻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着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所以自 古以来便有文人雅士吟诗作画于紫砂壶上,再用钢刀进行篆刻做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固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下面请中国刻绘艺术名家张大林老师讲解紫砂壶陶刻常见的刀法: 陶刻的执刀方法与执毛笔大体相似:"指实、掌虚、腕灵".执刀不能执死不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牢固地执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与食指需前后转动刀管,这就是刻绘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游走于360.中,上下左右运动自如。这也是陶刻中难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

图片:中国刻绘艺术家张大林老师单刀侧入法刻绘(以刀代笔)完成紫砂陶刻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出绢秀飘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

睐。 双刀正入法 双刀正入法是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 单刀侧入法 单刀侧入法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 陶刻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难度。从陶刻的刀法

来说,要充分表现刀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 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 ,紫砂陶刻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 综合艺术形式。 下面请中国刻绘艺术家张大林老师来给我们讲解几幅图片: 此壶是生坯也就是未经过烧制的紫砂壶原坯体,很容易破碎,图上是张大林老师单刀刻绘的书画作品

紫砂壶壶型、容量、泥料余六大茶类的关系

紫砂壶壶形与茶叶的选择 1、圆形壶最能把乌龙茶的香味泡出来。 圆形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标准罐”。乌龙茶茶叶呈卷球状,圆形壶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让半球状的茶叶完全舒展。若你爱喝乌龙茶,那么买标准罐最实在,因为圆形壶泡茶注水之后,圆形的器壁可让水在壶里顺流而转,能更温润地将水与茶叶紧密结合,有利于发茶。 在市场里,标准壶显得朴实无华,但却是初入门者可以用最合理的价位买到的壶。现在正是买进圆形标准壶的好时机。1980年以前,宜兴标准壶的出口都在香港的国货馆,卖出了一定的数量,壶也具有一定的水准。在壶价大好时,标准壶的行情竟能暴涨到一把一万元。如今市场回归平静,壶价多在数百至数千元。 2、扁型壶最适合降低武夷陈年老茶焙火味。 扁形壶,适合泡条索状的武夷茶。宜兴壶制成扁形壶的比率较低,原因是此种壶形的烧结成功率(就是所谓的“良率”)较低。这种壶身较扁平的壶,具有十足的稳定感,能够让条索状的茶叶沉稳地定在壶里,安心地释放出一身的香醇。当注水时,由于扁形壶的壶壁较短,水流自然有了缓冲,加上壶内空间狭小,就使茶叶更容易浸润于水中,温和地吐尽精华。我认为,扁平壶的空间不容一点苟且,正是武夷茶岩韵精实发挥之所在。 3、方形壶美观胜过实用。 方形壶在制作工序上的关键在于,泥料要炼得非常匀称,否则在片接时的困难度与失败率都会非常高。由于方形器的内部角度使茶叶不易滚动,水流容易被阻塞,但形壶在造型上引人注目,美观大于实用。用它泡铁观音,第一泡茶汤滑口好喝,但在第二、第三泡时茶汤就苦涩尽出;用它泡乌龙茶,香气有被闷住的感觉。 紫砂壶容量与茶叶种类的选择 从容量多少来看,可以根据茶叶品种、饮茶的人数、品茗杯的大小等作为选择紫砂壶容量的考虑因素。大多数茶友都钟情于容量小的紫砂壶(容量在100~200毫升左右),因为,小壶便于试茶、品味,香气不涣散,壶的容量低于100毫升的壶。 1、低于100毫升的壶。适合泡嫩度高、叶片小的茶叶。泡乌龙茶,选用的器宜小。器小香气不涣散,香聚而香味佳。 2、200毫升到300毫升之间的紫砂壶适合冲泡绿茶。一般多为300毫升左右,器型身矮,开口较大。以使绿茶能够在8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充分展现绿茶特有的清香和清爽滋味。冲泡绿茶时,不用加盖壶盖,2-3分钟后,再盖上壶盖倾出茶汤,用品茗杯品饮。 3、300毫升以上适合冲泡普洱茶以及红茶。大壶适合于多人共同品饮,尤其适合泡普洱茶、红茶。普洱茶、红茶,选用器型可大。壶身高,红茶需要高温焖,选用这样器型的壶是为了使茶香更甜醇、滋味更醇厚。 泡花茶,选用可同绿茶的壶,能够充分展现花香和茶香的复杂滋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