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传统器型名称的由来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昨天给各位介绍了部分紫砂壶的名字由来和式样,是不是觉得不过瘾?今天给各位带来下半篇25、一粒珠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
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
然无论型如哪种造型,一粒珠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
26、玉乳壶紫砂壶的一种。
壶以紫砂老拼紫泥为材质,紫而不姹,细润如脂,整器以玉乳为名,造型圆润充实,以曲线构成主体形式,自壶钮、盖、身、底脚,没有硬性的折线和角,显现球形大小均衡适度的节奏感。
一弯嘴、圈把、截盖与口吻合,扁钮至脚线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触觉舒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尤其是形态流线的掌握,优柔曲折如小泉流水,妙哉妙哉!27、钟鼎壶钟鼎壶,传统壶型之一,此壶不仅取意古味浓郁,造型同样是大方古朴。
原矿紫泥泡茶简单,易泡养,此壶实用性强,性价比高,推荐给初入门的壶友!28、君德壶“君德式”乃因明季壶工张君德而名。
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底款以行书刻满篇“诫子书”。
此壶以细密青灰砂制成,胎薄均匀,制作精巧,刻款流畅,窑烧火候得宜,手感顺滑,十分讨喜。
晚清时期,东瀛煎茶道盛行,外销日本的紫砂茗壶类颇为畅销,但满刻名篇文章之甚为少见。
29、巨轮珠“巨轮珠”壶,以壶型简洁著称,壶流均为炮管直流,大都为小品壶,有多种款式。
壶型圆润而敦厚,与泥料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了古朴的美。
炮管流,出水有力,水流如柱,气势磅礴!30、思亭壶早期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曲线明显,流口较尖,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
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
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
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
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
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
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
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之⽤的壶型紫砂器。
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献记载:北宋诗⼈梅尧⾂《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
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一、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
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
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
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
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三、传炉壶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

紫砂陶发展史略及紫砂文化1. 引言1.1 紫砂陶的起源和发展紫砂陶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唐代,紫砂陶器就已经出现并开始流行。
据史书记载,唐代的陶艺家王洪曾制作出精美的紫砂陶器,成为当时的瑰宝。
而到了明清时期,紫砂陶艺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王公贵族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在历史的长河中,紫砂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
随着时代的变迁,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紫砂陶被誉为“陶瓷艺术的明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砂陶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心目中,紫砂陶代表着高雅、典雅和精致,是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完美诠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紫砂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陶瓷艺术。
1.2 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紫砂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一部分,紫砂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紫砂陶制作工艺精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代代相传,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紫砂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誉为“士人之器”,成为文人雅士书房中的一道风景线。
紫砂陶也在茶道、文学、书画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紫砂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紫砂陶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艺术收藏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精神。
2. 正文2.1 紫砂陶的历史沿革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流行的茶具多为青瓷或白瓷。
直到宋代,紫砂陶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传,南宋时期有一位叫王观的陶艺大师,他制作的紫砂壶工艺精湛,被誉为“壶霸”,开创了紫砂陶的历史。
紫砂壶器形鉴赏

紫砂壶器形鉴赏作者:黄飞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紫砂壶之所以和其它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
人们收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殊的材质性能,使作品更赏心悦目。
关键词:造型;鉴赏;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24-01千年紫砂,款款蝶变,从原始的泡水器皿,渐变为艺术品,期间经历了多少人文历史的火与土的冶炼。
自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陶,便开始了它与人类浓于水的情缘。
那个时候,阳羡砂土即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气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古朴纯厚,不媚不俗。
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一团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制成千姿百态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历经千年发展,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是汲取姐妹艺术的特点,经长期的艰苦的辛劳而创造。
按其不同类型,大体可分为圆器、方器、仿真器、筋纹器、提梁器和其他器六类。
在紫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六类造型均有生产,历代名师巧匠,都擅长制作某类造型,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紫砂筋纹器造型作为紫砂造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之一,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并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
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大彬二字楷书款。
”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款为“万历丁酉春茗、时大彬”的《玉兰花六瓣壶》精巧朴致,使该品成为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
《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
紫砂壶历史

紫砂壶历史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
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
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
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溯源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在这个土地上制陶。
我们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
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
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
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
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
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
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紫砂壶的介绍

关于紫砂壶的一些收藏知识:明代盛茶风之气,而且喝茶方式与前人有所不同,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发展至今更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紫砂壶,除了国人被自家的传统艺术所折服,还受到了海外的追捧,著名的紫砂壶大师葛岳纯曾多次受国外邀请,对其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如今大家对紫砂市场对其十分的看好。
紫砂壶经久昌盛,和其独特的砂质和造型分不开,也和独特个性的装饰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爱壶之人都喜欢紫砂壶光塑器,就是因为其素雅,抚摸有其给人温润感受的肌理质感。
在紫砂壶上面进行题诗刻画,绘画,雕塑,更是增加壶的艺术文化价值,也是很多人很喜欢的,而且这些紫砂壶的价值都是有一定的升值潜力的。
紫砂壶装饰种类繁多,取材也更是无所不包含,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还有花花草草,各种植物。
装饰种类主要有刻绘、泥绘、镂雕、贴花、镶金、包金等装饰。
紫砂刻绘主要是指用刀在紫砂器具上进行雕刻,刻出图案出来。
这种装饰技艺是要求老师有着高超技艺和美学美术的功底,否则怎么能在并不是平面而是各种形状的壶上进行创作。
技艺高超的刻绘大师,可以在紫砂壶上刻绘十分讲究神韵的草书字体,行云流水般,这是刻绘字体很高的一种境界。
还有有的老师更是将历朝代的特色纹络刻于紫砂壶上,增添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有的刻绘会对其加以一定的色泽,有黑色、金色等,至于选择哪一种,每个人的欣赏情趣不一样,可以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
泥绘装饰主要是指在尚有一定温度的泥胚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出花草、树木、山水、飞禽等等图案。
用泥绘可以堆出一定的厚度,给紫砂壶增加立体艺术的美感。
颜色也是有多种,白泥、朱沙泥、乌泥等。
葛岳纯--包金云肩如意镶金是也是紫砂壶中一种常见的装饰方法,是指将借鉴铜器金银错工艺而形成的装饰技法,先在紫砂壶胚上刻阴文,烧成后再嵌入金、银、铜等金属丝,挫平抛光后,在紫砂壶的壶身上展现出金色的精美纹样。
紫砂壶装饰艺术种类十分的多,鉴于大家都那么的喜欢紫砂壶,各代优秀的紫砂壶艺人层出不穷,在传统的技艺上后人借鉴和创新,不断的探索,相信紫砂装饰会越来越丰富与精美。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壶以来,深感各器型名称既繁,作者亦多,往往自有创新,并无恒范。
阅诸各专业网站,及壶友论坛,资料零星片碎者多,尚未见罗列齐备者。
文中网罗壶式二十八种,图例若干,大多为各壶式之名家代表作。
以飨同惑者。
若有错疏,请众壶友补充更正。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
“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石瓢(顾景舟作品)
石瓢(李昌鸿作品)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