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西施壶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
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

紫 砂 壶 六 十 四 种 器 型紫砂壶六十四种器型对于刚接触紫砂壶的朋友们来说,紫砂壶内涵丰富,知识繁杂,喜爱却又不知从何下手,那就先从形上下手吧,熟悉经典器形,然后再多看大师作品,慢慢的就会对紫砂壶的泥料,工艺,神韵等等知识逐渐了解,从而挑到适合自己喜爱的壶,多看多学多问,少交点学费总是好的。
我搜索并整理了无数的资料,特将此文献给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只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别无他求!一、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二、扁腹壶扁腹壶,或者叫扁仿鼓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独取小与直,而不取大与直。
知理又知趣者,不论大小曲直,择其善者皆取之。
知理而不知趣,是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此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
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
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
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也是一趣。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宜用宜赏,内涵深,回味长,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三、传炉壶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紫砂壶器型大全

紫砂壶器型大全鉴赏紫砂壶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
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1.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
近代许多陶瓷专着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反之则质差。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
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着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
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对象,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2.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舓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
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
紫砂壶器形鉴赏

紫砂壶器形鉴赏作者:黄飞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紫砂壶之所以和其它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
人们收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殊的材质性能,使作品更赏心悦目。
关键词:造型;鉴赏;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24-01千年紫砂,款款蝶变,从原始的泡水器皿,渐变为艺术品,期间经历了多少人文历史的火与土的冶炼。
自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陶,便开始了它与人类浓于水的情缘。
那个时候,阳羡砂土即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气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古朴纯厚,不媚不俗。
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一团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制成千姿百态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历经千年发展,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是汲取姐妹艺术的特点,经长期的艰苦的辛劳而创造。
按其不同类型,大体可分为圆器、方器、仿真器、筋纹器、提梁器和其他器六类。
在紫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六类造型均有生产,历代名师巧匠,都擅长制作某类造型,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紫砂筋纹器造型作为紫砂造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之一,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并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
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大彬二字楷书款。
”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款为“万历丁酉春茗、时大彬”的《玉兰花六瓣壶》精巧朴致,使该品成为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
《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
论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和艺术魅力

2021年04月第54卷第2期33论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和艺术魅力范泽君(宜兴 214221)摘要在紫砂方器的艺术设计之中,龙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把它们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却努力地将这一效果呈现出来了。
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之中,我就 是希望用四方四正的方器来展示紫砂艺术的另一面,同时还可以把雕塑等传统技艺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来。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龙凤壶”,彰显出作者深厚的艺 术底蕴和精湛技艺,特别是对于方器器型整体的把控和气韵的抒发方面做到了趋于化境,上手细细把玩此壶,抚摸立体感特别突出的图案,用茶汁浇淋之后活灵活现, 给人一种更为神奇的艺术享受,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紫砂壶;方器;方器特征;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关于龙凤的题材非常之多,我们在许多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之中,感受到龙的 雍容华贵和凤的母仪天下的那种气势的同时,真的要感谢祖先们的智慧,他们从抽象的想象之中具化 出来龙凤的形态特征,一直流传至今,装饰着我们的 生活。
在紫砂艺术之中,关于龙最为常见的形态设计就是“鱼化龙壶”了,紫砂艺人把古老的传说和实际 的传统紫砂制作技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可谓是巧夺天工,而凤凰的设计主要集中于壶嘴,或者搭配龙捏 塑、陶刻出现在其中,带给我们一种至高权力、阴阳 平衡、美好祝福、吉祥寓意的感受,受到了我们广大壶友的青睐和喜欢。
在紫砂方器的艺术设计之中,龙 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能够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艺术效果,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却努力地呈 现出来了。
1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图1龙凤壶紫砂作品“龙凤 壶”(见图1)采用了 传统的四方设计,简洁流畅的线条和面块镶接成型,横平竖直、 棱角分明,不仅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传统技艺,更是一种艺术态度的深刻体现。
浅谈紫砂《竹福壶》的艺术魅力

浅谈紫砂《竹福壶》的艺术魅力蒋玲玲江苏宜兴宜兴214221【摘要】〈竹福壶》是一款经典的传统器型,将自然界中的植 物竹子和葫芦的形态结合在一起,在紫砂壶中展示出来,并借用 了其美好的寓意,引申到紫砂壶中,使得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感和 艺术魅力。
【关键词】紫砂壶;祝福之情;艺术魅力从紫砂壶诞生的那天起,它的实用价值和人文意趣就一直备受世人推崇,是一种实用和美学髙度和谐的艺术品。
紫 砂泥的泥料物理性质稳定,化学属性多变,烧制后结构呈双分子结构,透气性好;色泽丰富多彩,呈五颜六色,美轮美奂。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多变新颖,呈现出了“百 花齐放”的格局。
无论是光素器还是筋纹器,无论是花器还是几何器,我们都能在紫砂壶造型中欣赏到艺术的美感。
紫 砂壶的内涵气质中融入了民族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它 不仅仅是一门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更是优秀文化的结晶,传 承经典、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的文化品味也在逐渐提升,以紫砂壶艺为代表,当代制壶艺人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审美品味,拓宽思维领域、构思框架,聚焦时事、关注热点话题,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并将美学和艺术转换为独具一格的壶艺表现形式,使紫砂壶最终发展成为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个缩影。
1、《竹福壶》的材质构造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爱茶之人和艺术赏玩者的喜爱,最大的原因和它的紫砂泥料有关。
正宗的紫砂泥,其本质是砂而不是泥。
很多地方都打着“紫砂泥”的名号推出了紫砂壶想要与宜兴紫砂壶一较高下,但是将他们的成分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会发现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它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泥,而宜兴紫砂泥里基本是砂粒,靠着空气的压力和水分的附着力,宜兴紫砂泥的黏性好、可塑性强,所以紫砂泥既有着泥的“泥性”,也有砂的“砂质”。
《竹福壶》是采用青灰泥制作而成,这是一种顶级硬度的紫砂矿料,用60-80目均等颗粒的纯砂炼制。
关于青灰泥的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它是紫泥的一种,因为青灰泥处于底槽清和紫泥的中间;也有人认为它属于段泥,故又称之为“青 灰段泥”。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

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典藏〕款识年代表款识年代表历代紫砂名家款识大全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整理了一些历代款识(比较全),含姓名款、字号款、堂名款、商号款、闲文款等五大类,仅供壶友们参考明中期01.龚春又作供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2.供春又作龚春。
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
03.金沙寺僧名逸。
明晚期01.时朋一作“时鹏”,大彬之父。
02.时鹏即时朋,大彬之父。
晚明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之一。
03.董翰字后溪。
04.赵梁亦作赵良。
05.赵良亦作赵梁。
06.元畅又作元锡、袁锡。
07.元锡即元畅。
08.袁锡即元畅。
09.陈信卿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
10.邵盖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章相类,世有“邵家壶”之称。
11.李茂林字养心,号茂林。
12.周后溪13.邵二孙工治壶,为明代名手。
14.天香阁南京博物馆藏明代大彬款梨皮提梁壶印款(阴文篆书小古印)。
明末清初01.时大彬时朋之子,号少山。
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2.李仲芳茂林子,行大。
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大彬署款者。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明晚期“壶中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之一。
03.邵亨祥即邵文金。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4.邵文金又名亨祥。
05.邵亨裕即邵文银。
06.邵文银又名亨裕。
07.陈俊卿 08.蒋伯荂初名伯敷,又名时英,字伯荂。
伯荂制壶,眉公(陈继儒)书铭,世称“双绝壶”。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09.蒋时英即蒋伯荂。
10.欧正春 11.徐友泉名士衡。
时大彬七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之一。
传世经典 巅峰之作

传世经典巅峰之作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
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
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
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在此次宜兴国际陶艺节期间举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专家论坛”上,清华美院的王建中教授,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的李长平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周小东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等陶艺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的历史、外观造型、文化和工艺等角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点评。
“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由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而中国十大经典紫砂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公布。
它们包括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紫砂壶鼻祖供春(亦作‘龚春’)创制的“供春壶”,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创制的“石瓢壶”,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的制壶大家邵大亨创制的“掇球壶”“鱼化龙壶”和“八卦龙头一捆竹壶”,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匠杨彭年创制的“井栏壶”,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人杨凤年创制的“风卷葵壶”,民国时期勤劳多产的紫砂艺人程寿珍(号冰心道人)创制的“仿古壶”,当代制壶大师朱可心创制的“报春壶”,以及有现代“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创制的“提壁壶”。
供春制树瘿壶(图1)壶高10.2厘米,宽19.5厘米,为紫砂壶鼻祖供春做家僮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偷学老和尚的制壶技术,仿照寺内天井中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而成,故得此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人称颂此壶“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图)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是从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来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鱼化龙、龙头八卦一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等10个经典款型。
石瓢
鱼化龙
仿鼓
提璧
龙头八卦一捆竹
风卷葵
报春
井栏
掇球
供春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