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精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峡》教案 语文版

23. 三峡1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2学情分析《三峡》是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名篇。
因其文质兼美,广为传诵,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重点篇目。
文章以凝炼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投入情感地体会出三峡的美(农村学生,平时活动范围有限,更谈不上游历名山大川,没有这种切身的感受);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目前,不少同学只局限于“考试”,把对古文的学习当成一项为了完成考试而不得不学的任务。
对古文的美少有感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
2、品析语言,感受意境。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了解作者郦道元及《水经注》。
4.1.2学时重点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4.1.3学时难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实词。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余先生这么回答?(学生齐答“三峡”)对,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郦道元及《水经注》简介

郦道元及《水经注》简介《水经注》简介《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
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简介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23三峡》PPT课件 (6)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许多趣味。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高处的猿猴时常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 快啊。
读“三峡之山”
1、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 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2、这一层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 峡山的特点?
比喻修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 到___上___顺__流_而__下__逆__流__而__下__断____有__时___宣__布_、__传__播_
•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 这__,__指__白__帝_城__到__江__陵__的__距_离_____即__使___奔__驰_的__快__马_
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哪些特征进行描绘的?请填写下表。
段落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四季
山
夏季 水
连绵、高耸 汹涌、迅疾
春冬 水、山、柏 清幽、秀丽
秋
水、猿 凄异、哀转
山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奇险)
襄 阻 (正面)
三
夏水
(急猛)
朝发 暮到 (侧面) 水:素、绿、
七上郦道元《三峡》课文内容

上郦道元《三峡》原文: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上郦道元《三峡》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
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
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
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上郦道元《三峡》注释: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三峡》赏析

《三峡》赏析地理学家郦道元向我们走来,在他身后,三峡以重岩叠嶂的高度,以俯视天下的豪情,以吞吐日月的气度,以奔流直前的朝气,一往无前。
衣襟被长风拂起,三峡之美霞慑华夏神州,纵目一眺,看穿天地,藐视千难万阻。
《三峡》是血气喷射却又仪态万千之作,更是大自然折服世界的见证。
开篇直抒胸意,见情见态,锤炼字句。
“七百里中”可见三峡连绵通天、势压群峰的风姿。
“略无阙处”更是亦惊亦喜,想那长江困于三峡之中只顺三峡蜿蜒而蜿蜒,一种掌控天下的傲气喷吐。
峭壁高耸已是厅,却“重重”以“隐天蔽日”之气势,更令人措手不及,仰望三峡之姿以重山连绵与高耸衬出三峡之壮阔。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使人想起“阴阳割昏晓”。
三峡与泰山两者相比,似乎都是天生造化的宠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傲然自得。
阳光普照南北不同,山南山北,同一节令,同一时辰,却一如拂晓,玉免东升,西东不同,山西山东,同一节令,同一时辰,却一如黄昏。
何故?三峡高入云霄,泰山之高本谓天下奇绝,而三峡之高可与泰山并称天下双绝!“不见”在此处看来,郦道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已让我们有石破天惊之惑。
虽是平凡的字眼却有如此惊人之意。
细写三峡之夏水放肆地漫上丘陵,将道路阻断,眼到之处便是夏水“泛滥”但这“泛滥”却令人觉得可爱,如顽劣的孩童,嘻闹如斯,想见见行船之人眉头紧锁的窘样,或玩笑开够了,力推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给人畅快淋漓之感,故郦道元提笔写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此感叹更不如说敬佩,那是对三峡水的魂灵的赞颂,它勾画了一幅“轻舟已过万重山”疾行图。
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如千军万马奔涌而来,故用“湍”字也不为过,心胸旷达有冲破牢笼万般狂野的气势,回旋婉转凝成一块碧绿的宝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装饰其间。
少了驰骋惊天动地的气势,多了氤氲山间石林的雅致,再现绝山献,水便在松柏之间追逐被陡峭的崖壁倒挂成白绸,宛若从天而降的银河令人心旌摇荡不已,三峡的水哟真是“良多趣味。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23 三峡

水急、景美、猿啼
读出美感:体会
情感和写法
作者对笔下的三峡流露出怎样 的感情?
请试读出来
用文中语句 描述图片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
悬 泉 瀑 布
飞 漱 其 间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
多 生 怪 柏
先写山: 连绵、高峻
三
夏 水势大
流速快
雄壮美
峡
色 “素”“绿”
后写四 春冬 季之景
形“怪”“悬”清秀美
总特点 清荣 峻茂
秋
“长啸” “凄异”
“哀转”
凄异美
有山、有水;有色、有形、有声
达标检测
(1)给黑体字注音并解释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 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激流,倒影着各种景物的样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 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懂文意
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 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 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翻译 抢答(5题)每题 10 分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丘5.到陵虽了,乘上夏奔行季御和,风下江不行水以的上疾航涨也路,。都淹被没 阻断即隔使绝是了骑。上快马,驾着疾
走近郦道元

走近郦道元—读《三峡》有感后坪中学秦赛婵我没关注过郦道元,只在教授《三峡》时和他有几次照面。
《三峡》放在七年级一期的语文课本里。
平时教学时,我认为它只是一篇简短、简单的写景散文。
事出偶然,我的一个学生问我《水经注》在历史上的地位,我答不上来。
只好查查资料,这才发现这本书是郦道元写的。
资料上显示:“《水经注》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我是语文老师,关于《水经注》的地理意义我是不感兴趣的,但最后一句“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让我产生了莫大兴趣。
于是了解郦道元,他生466年或472年,卒于527年。
如果从他20岁开始工作,那么《水经注》距今约1500年之久。
那1500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事情:朝代的更替、战火的洗礼、人事的变迁……神州大地真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但1500年的时间却没有淘走《水经注》!一切经得起时间洗涤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
怀着这份敬畏,我捧读《三峡》,走近郦道元,感受他的情怀。
细读第一段,三峡的山犹如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
山连绵七百里,山之长,可见一斑。
我是张家界人,山是我们张家界人的骄傲,但如此之长的山还是自愧弗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山高峡深跃然纸端。
这点的确和张家界山有相似之处。
我多次游张家界山,常常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试想郦道元游山时肯定被三峡震住了!但开篇一个“自”却显得波澜不惊,很自然、似脱口而出,你感觉不到激动、惊叹诸如此类的感受。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峡》课件2语文版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lín hán jiàn sù),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三十一页,共37页。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探究:三峡大坝建成之 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风光会有哪些(nǎxiē)变化? (哪些(nǎxiē)景观将不复存在?又会增加哪些 (nǎxiē)景观?)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
其间千二百傍里晚(,bàn虽gwǎ乘n)便奔可到御江风陵,,不以疾也。
它们之中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
也不觉得得快啊。
至于:到了……的时候。 襄陵:漫上山陵。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 或: 有时。 虽:即使。 以:认为,觉得。 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郦道元
第一页,共37页。
走近作者
(zuòzhě):
•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 人。他好学博览(bólǎn), 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 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 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 撰成的《水经注》,是一 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第二页,共37页。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十三页,共37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隐含,理解时,要上下文应并成一句。 如: 重岩叠嶂——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隐蔽(yǐnbì)天日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郦道元到三峡考察过吗?
手头有一本《地学史话》,偶然翻到一段关於郦道元(?-527)的记述。
书中说:“郦道元久闻长江三峡之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他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来到了三峡。
”“他自己也深有感触地说:‘耳闻不如亲见矣。
’”还说:“他的足迹遍及秦岭、淮河以北、长江以南和长江中游一带”。
读后,颇有点困惑。
因为郦道元生於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当时南北分裂,他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未有出使南朝,到过三峡的记载。
难以道是发现了新的史料?书中的著释说,见《水经注》卷三十四。
一查原文,这下明白了,原来是引用史料时出了张冠李戴的差错,说出“耳闻不如亲见矣”这种感受的,不是郦道元,而是《宜都记》的作者袁山松(?-401)。
他是晋人袁乔之孙。
袁乔曾赞桓温伐蜀。
山松博学有文章,也到过三峡,所著《宜都记》,为郦道元多次引用;《水经注》卷三十四引用他的文字之前,明明白白有“山松言”三个字,可惜被忽略了。
这也许是未解古文原意,但很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把郦道元个人的作用表现得突出些,所以他的“足迹”也遍及长江以南了。
我认为,还是侯仁之教授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为《水经注》选释所写的一段话说得对:“没有郦道元那种访渎搜渠的精神,固然写不成《水经注》;但是没有东汉、魏、晋以来所积累的那样众多的有关地方的记述,同样的也不能使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无论如何,郦道元是在大量地理著作与地方性的记述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去详注《水经》。
”这种态度也才是我们在研究地学史时所应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