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总结

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一、运动与静止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是否是机械运动的关键在于:(1)物体间距离的改变,如果说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发生变化,那么这俩个物体间相互发生了机械运动。

(2)物体间的距离没有变,但俩物体间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1)遵循俩原则: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选为参照物。

2、方便性:不能以被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己为参照物永远是静止的。

(2)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不管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如何,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3)公式:(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5)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蜗牛的爬行 约1.5mm/s ;自行车 约5m/s ; 人步行 约1.1m/s ;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约28m/s ;真空中光速 3×108m/s【注】 1m/s=3.6km/h 36 km/h=10m/s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形成清晰的倒影。

- 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线,光线分散,形成柔和的光照效果。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 光的色散: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折射角不同,导致光的分离。

二、透镜1. 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两侧向外凸起,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两侧向内凹陷,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 透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凹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在透镜两侧都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透镜的应用-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 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三、光的三原色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2. 色光的混合- 加色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光的强度增加,可以产生新的颜色。

- 减色混合:从白光中减去某些颜色的光,可以得到新的颜色。

四、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1. 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 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 眼镜- 近视眼镜:使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帮助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 远视眼镜:使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帮助远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五、光的色散和应用1. 彩虹的形成- 原理: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和反射,导致光的色散。

- 特点:彩虹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物态变化。

1. 物质的三态。

- 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强。

例如冰、铁块等。

- 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比固态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如水、酒精等。

- 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弱。

如空气、水蒸气等。

2. 温度。

- 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单位:- 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 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开尔文(K),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 =t+273.15K(一般计算时取T = t + 273K)。

- 测量工具:温度计。

-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 种类:实验室温度计(-20℃ - 110℃)、体温计(35℃ - 42℃)、寒暑表(- 30℃ - 50℃)。

- 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甩几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 熔化。

-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晶体熔化:-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的固体,如冰、海波、萘、各种金属等。

-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 特点: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 晶体熔化图象:以冰为例,图象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有一段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0℃)。

- 非晶体熔化:-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 特点: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 非晶体熔化图象:温度随时间一直上升,没有水平线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图 210 ℃ 20 40 ℃ 30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知识点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能量与功”。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的能量、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守恒定律。

同时,本章还涉及了一些实际应用,如机械效率、能源转换等。

一、能量的概念与分类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

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来源,能量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都是不同的能量形式。

二、功的概念和计算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是用于描述物理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一种物理量。

计算功可以使用力和位移的乘积,公式为W=F*s*cosθ,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的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根据夹角的不同,功可以被分为正功、负功和零功。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它表明在封闭系统内,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不能改变。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动力学问题和热力学问题,例如机械效率、能量转换等。

四、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用来描述机械装置将输入能量转换为输出能量的比率。

它通常基于输入功和输出功的比较,例如机械上提水的效率可以根据输入功和输出功的比较来计算。

五、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换可以通过热力学过程、化学反应、电子运动等方式实现。

能源转换问题可以看作能量转换的特例,通常用来描述如何将一种能源转换为另一种能源。

在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能量的概念,计算功的方法,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熟悉机械效率和能量转换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重要工具。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区别物体是否是光源,关键要抓住物体本身能不能发光来进行鉴别,不能以为亮的物体就是光源。

二、色散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

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珠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

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

2.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3.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不同,从而偏折程度不同。

红色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偏折程度最大。

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三、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等比例混合为白光。

2.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色光的作用决定的。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红色玻璃片呈红色,是因为它只能透过红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

无色透明体能够透过各种色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①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反射的色光决定。

例如,红花呈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其它色光被吸收。

②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

③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吸收任何色光。

④灰色物体无差别地吸收并反射各种色光。

如果反射的较多,则呈浅灰色;如果吸收的较多,则呈深灰色。

思考:大海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太阳光进入海水中时,因为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会被水中粒子阻挡、反射而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其它色光则被吸收,所以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被散射出来的蓝光、紫光,因而大海看上去呈碧蓝色,同理,天空呈蔚蓝色也是大气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造成的。

第2节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的可见光谱。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v=s/t其中: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不匀速直线运动。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需要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时间用钟表测量。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根据液体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液体用酒精,水银,煤油等。

◇温度单位:开尔文(K),基本单位;摄氏度(℃),常用单位。

摄氏温度这样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温度计的使用: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要点: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浸入液体稍等一会儿,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体温计: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分度值为0.1℃,玻璃泡和直玻璃管做得很细,毛细弯管(缩口)方便读数。

可以从病人身上拿开,在测量前必须把液柱甩回玻璃泡中。

§第2节熔化和凝固□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

只能存在在有温差的环境中。

(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或假设】熔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是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为了数据处理和绘图方便)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根据液体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液体用酒精,水银,煤油等。

◇温度单位:
开尔文(K),基本单位;
摄氏度(℃),常用单位。

摄氏温度这样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

□温度计的使用: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要点: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浸入液体稍等一会儿,示数稳定了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体温计: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分度值为0.1℃,玻璃泡和直玻璃管做得很细,毛细弯管(缩口)方便读数。

可以从病人身上拿开,在测量前必须把液柱甩回玻璃泡中。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

只能存在在有温差的环境中。

(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或假设】熔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这是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
(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为了数据处理和绘图方便)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做一次上述实验。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把读取的实验数据记录入表格,并在坐标轴上做出图象。

【分析和论证】
注:
1.探究过程中,为什么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直接加热?
答:目的是让固体受热均匀。

2.怎样调节实验装置?
答:顺序从下到上。

3.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
答:严禁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等.,酒精不超过容器的三分之二,不能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

4.在用描点法作熔化图象时,应将所得的点用折线相连还是用平滑曲线相连?
答:用平滑曲线相连。

5.海波熔化时间太短为什么不好?怎样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
答:海波熔化时间太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增加水的质量、增加海波质量或调小酒精灯火焰。

6.在此实验中描述固体的熔化过程使用了什么重要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答:图象法.图象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吸热。

□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放热。

◇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油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第3节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等。

【提出问题】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怎样?
【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
(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①烧杯中的水不要太满,以免加热时间太长②温度计的液泡不要触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③检查石绵网位置是否正确)。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水温接近90摄氏度时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水沸腾后还要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实验数据及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表
2、绘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图像
【实验结论】
1、水沸腾时
2、水沸腾前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第4节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水(液态)

(固态)(液化)
(汽化)(凝华)
(升华)
(凝固)
(熔化)
水蒸气
(气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