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2020年春季)

合集下载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发现》教案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3《童年发现》教案

23童年的发现导教案设计课题童年的发现课型新授课1.认识“胚、祸”等 10 个生字。

教课目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课尸文内容,感觉课文语言的风趣。

3.意会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八刨根问底和勇敢想象的精神。

1.感觉课文语言的风趣。

教课要点2.意会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刨根问底和勇敢想象的精神。

1.认识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采集科学家遭到驱赶和伤害的有关案例,制作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课前准备师)2.预习课文,采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

(学生)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教课环节一、揭露课题,指引怀疑(用时: 3 分钟卄二、初读课文,归纳粗心(用时: 7 分钟)三、小组学习,认识发现(用时: 10 分钟)四、品读语言,领会风趣(用时: 15 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课提示1. 岀示课题,指引学生对课题质 1.读题怀疑:“我”的发现是什么?疑。

“我”是如何发现的?发现的结果如弓 1 导学生回首略读课文的学何?习方法。

2. 指引学生关注阅读提示。

2. 默读阅读提示。

1.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 1.自由朗诵课文,画出 " 文中的生字词。

新词。

2. 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2.同桌相互沟通自学状况,要点讨论注意重申:“胚”的读音为p e i如何记着字音及字形。

“赋”的读音为 f u,“窘”的读音3. 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3. >■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为 ji o n g4.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4.分自然段读课文,试着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源:]1. 指导学生迅速读文,思虑:“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1.迅速读课文,思虑:“我”的发现我”的发现是什么?是什么?2. 设「计小组研究活动:“我”是 2.小组研究:“我”是如何? 发现 1. 在研究“我”的发现过程时,引导如何发现的?的?学生抓住要点句「来领会。

[根源 :]课件岀示有关提示:①梦中翱翔。

[根源:学 |科 |网 ZXXK① 找岀有关的句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

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

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2、是呀!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析赏课文1、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的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出示课件)2、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第一段(1—2):讲“我”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二段(3—13)介绍“我”发现这一规律的具体经过。

第三段(14—19)讲述“我”因此受到的惩罚,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1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时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回忆性文章。

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作者童年的机智、好奇、求知若渴和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本篇文章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家小时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自己的探索欲望。

文章以童年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思考童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但是,对于文章中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课文原文,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童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选取的文本为《童年的发现》,着眼于展现童年时光中的趣事和感动情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感受成长的快乐和深刻。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童年的感悟;•探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本《童年的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环境•教室准备良好,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热身启动(5分钟)•播放童年回忆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情绪,回忆自己的童年。

2. 导入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童年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能力。

3. 课文学习(30分钟)•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段解析课文,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感情表达。

4. 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回忆,分享心情;•小组交流,学生相互分享童年趣事和感悟。

5. 思考启发(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发现和感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通过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感悟更加深入,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于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为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是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你有哪些童年的乐趣?2、让学生畅所欲言。

3、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4、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5、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学。

2、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出示生字新词,认读(2)理解“随心所欲、绞尽脑汁”等词语。

(3)汇报3: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汇报4: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释疑解难(一)根据要求进行小组学习(二)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汇报交流情况。

1、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2、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训练思路1、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以读促练。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

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

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从说到写: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

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鼓励表达,激励创新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

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1. 课程背景《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课文。

通过对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探险活动的描写,让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以下是12篇优秀教案供参考。

2. 教案1课程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短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

2.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跟读、默读、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将课文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分别进行描写分析。

4.合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5.听写和背诵:学生听写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用手绘作品或照片,展示他们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的探险活动。

3. 教案2课程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童年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出主题。

2.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的朗读。

3.分段理解课文:让学生分段阅读、理解课文,提取关键词。

4.扩展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探险活动,展开自由讨论。

5.情感导入:通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探险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发现》中蕴含的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家里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实地探险,然后写一篇有关探险的心情日记。

…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12篇教案。

13. 总结通过精心准备这12篇优秀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并有机会运用描写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会在愉快中成长,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为了便于阅读和打印,以上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包含网址和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童年的发现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 (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公爵的私生子,1828出生。

中学毕业后进入敖德萨贵族学校学习。

1852年在毕业考时他与一个教员发生激烈辩论,愤而离开学校。

从1854年起,费奥多罗夫在几所中学任史地教员。

由于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主张不受课本限制,通过直接研究当地的地理、历史和观察星球、进行实地试验获得知识,他常与学校当局发生龃龉,因而频频更换学校。

1867年步行到莫斯科。

1874年起在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担任管理员,历时25年。

1903年去世。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

据说他几乎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他的博学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知识界口碑载道,甚至使他带上传奇色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胚胎:概念:胚胎是怀孕最初两个月内的幼体。

囊胚、胚的早期发育和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在体节时期,三个胚层都发生了变化。

外胚层在背部中线凹陷成沟,称神经沟,沟的两岸称神经脊。

神经脊逐渐接近、愈合,致使神经演变为纵贯胚体的神经管。

神经管和神经脊将来演化为神经系统。

内胚层随着胚体卷曲成管状,称原肠,原肠依部位又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发育过程:一般来说,卵子在受精后的2周内称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后的第3~8周称为胚胎。

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要经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胚胎发育的情况。

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形成为胚胎。

先形成的胚胎为桑椹胚(胚胎的形状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状),并且植入在子宫内膜中,吸取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

囊胚壁为滋养层,囊中有内细胞群。

胚胎继续发育,内细胞群的一部分发育成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再由这三个胚层分化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细胞:基本简介:生物学名词。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

形状多种多样。

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壁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

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自然界中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界中,无论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还是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研究领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

细胞生物学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尖端学科,是生物、农学、医学、畜牧、水产和许多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50年代以来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大都授予了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

草履虫简介: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

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

体长只有180至280微米。

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观察它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仔细。

科目:属膜口目草履虫科大草履虫属。

生活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池塘、缓流的小沟、小河以及居民区附近的水沟中。

大草履虫是原生动物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约180~300微米,用肉眼观察含有大量草履虫的液体,可以看到很多针尖状发亮的白色小点在浮动,这些白点就是草履虫。

生活环境:大草履虫身体内充满了细胞质,在水中前进时,它不停地摆动口沟里的纤毛,鼓起水涡,摄取水里的细菌或其它有机物,食物由胞口和胞咽而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在体内移动,泡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和吸收,食物残渣由身体后侧的胞肛排出体外。

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吸收水里溶解的氧气,分解有机物后释放出能量,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废物,通过表膜排出体外。

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

大多数草履虫是全动性营养,但绿草履虫是例外,体内含共生绿藻,这种绿藻可利用动物体排泄的含氮废物作为无机盐的来源,通过植物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存 (属于植物性营养。

草履虫可以在缺氧或厌氧环境中生活,其耐污性极强。

人的细胞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吗?据有关资料,白天,当人们清醒时,紧张忙碌的工作压力使人体各个部分处于紧绷状态,细胞分裂的速度降低,而晚上11点至凌晨5点,人们入睡时是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高峰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比白天快好几倍。

所以课文中老师说“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是正确的。

而我听了老师的话后把它绝对化为“白天不长,只有晚上才长”是片面的。

人是从草履虫、鱼、青蛙、兔子、猴子变成的吗?这是老师面对一群九岁的孩童对生物学中人的起源问题的通俗化解释,并不是草履虫直接变成鱼,鱼直接变成青蛙,青蛙直接变兔子那么简单。

这位老师要说明的是动物进化系统树即生物演化的发展路径。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吗?这是达尔文关于人的起源的一个观点,母腹中的胎儿的细胞开始不断地分裂生长,每个月都有变化。

早期几个月时胎儿还保留着一些鱼或其他动物的痕迹。

研究胚胎学发现,鱼、蝾螈、龟、鸡、兔、猪、牛等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很相像,都有鳃裂和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

以后才逐渐分化,显出不同。

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部也消失了。

这些现象正说明他们都是从很古时候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

因为遗传把过去演化历史的痕迹保留在胚胎时期里,所以有胚胎初期的相似。

不仅如此,如果受精卵当作单细胞动物算起,那么每个胚胎的个体发育,等于重现了它的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

这就叫生物发生律。

这理论就叫做生物重演论。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生物的时钟: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

其实,留心看看大自然里的生物活动,你会发现,生物都是按自己的“时钟”安排生活和工作的。

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就会察觉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

从凌晨说起,做啤酒的蛇麻草在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就谢了;牵牛花大约在四点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了;五点钟野蔷薇张开笑脸;六点钟蒲公英和龙葵向你点头;七点钟芍药开始争妍……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刚显示它的美貌;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绽开了;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吐出芬芳;而在皎洁的明月下,月光花才开始像美女一样揭开了面纱。

植物知道时间,动物也是这样。

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

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

猫头鹰似乎知道田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在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到时候它自然就醒了。

不仅如此,连小小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

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望它。

有时,人们认为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

原来,在动植物体内藏着一个“时钟”,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

这个神秘的生命之钟,就叫“生物钟”。

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pēi pī)胎发育的规律。

2.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éng 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

3.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 wǔ),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4.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fù 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5.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zhǎng zhàng)得通红。

二、词语模仿秀。

1.哈哈大笑(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不自禁(含“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心所欲(含人体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痴迷着迷迷惑1.人类对飞行一直( ),从远古长着翅膀的天使、天神,到今天的太空穿梭机,人类从未放弃过。

2.那里风景如画,令我( ),常常在那里流连忘返。

发明发现发生3.找到攻克艾滋病的疫苗,是人类医学史上重大的( )。

4.考古学家在冰川里( )远古时代的微生物。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读课文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