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绝句 人教(部编版)PPT 优秀课件

人
的
一
生
说
白
了
,
也
就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万
余
天
,
贫
穷
与
富
贵
,
都
是
一
种
生
活
境
遇
。
懂
得
爱
自
己
的
人
,
对
生
活
从
来
就
没
有
过
高
的
奢
望
,
只
是
对
生
存
的
现
状
欣
然
接
受
。
漠
漠
红
尘
,
芸
芸
众
生
皆
是
客
,
时
光
深
处
,
流
年
似
水
,
转
瞬
间
,
光
阴
就
会
老
去
,
留
在
心
头
的
,
只
是
弥
留
在
时
光
深
处
的
无
边
落
寞
。
轻
拥
沧
桑
,
淡
看
流
年
,
掬
一
捧
岁
月
,
握
一
份
懂
得
,
红
尘
纷
扰
,
我
口罗不是。
你
看
古诗两首—村居∣人教部编版PPT 优秀课件

《
白
蛇
传
说
》
,
让
我
又
一
次
享
受
了
视
觉
的
饕
餮
盛
宴
,
在
回
味
和
惋
惜
之
余
,
我
将
《
《
白
日
焰
火
》
观
如
果
当
你
看
完
一
部
电
影
之
后
爬
到
床
上
,
突
然
脑
子
里
像
放
电
影
一
样
把
这
部
电
影
又
过
滤
了
一
遍
的
时
候
,
那
么
不
用
怀
疑
,
等
一
下
,
什
么
叫
好
看
,
什
么
叫
不
好
看
?
吸
引
人
叫
不
叫
好
看
,
会
讲
故
事
叫
不
叫
好
看
,
揪
着
心
抛
开
金
熊
奖
、
银
熊
奖
的
外
衣
,
这
是
部
很
写
实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 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 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 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 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上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上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内容如下: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7、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0、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中的一本课文。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与讲解这三首古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中,李白通过描绘一个寂静的夜晚,带领读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诗的开头,“床前明月光”直接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象,让人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
接着,“疑是地上霜”给人以视觉上的错觉,使诗歌更加鲜活有趣。
李白通过描写诗人内心的思绪,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想念之情。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最能体现这一主题,通过对月亮的凝视和思考,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的后两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往往有墨香”则表达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怀念。
通过这首《静夜思》,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同时,也能理解到古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写景诗,他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诗的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直接勾勒出了壮丽的地理景色,给人一种宽广辽阔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自己对向上努力、追求进步的愿望。
通过《登鹳雀楼》,我们可以感受到王之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以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殷切期望。
三、《让我们荡起双桨》杨洪基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儿童诗歌。
这首诗把荡舟游玩的情景写得生动有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心情。
诗中,“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直接勾勒出了孩子们在湖上嬉戏玩耍的场景,充满了童趣。
接着,“星光映在湖面上”表达了夜晚湖面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描写儿童愉快的嬉戏与游玩,传递了友谊与快乐的含义。
通过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可爱和对自然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课件

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这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 诗人听到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回乡之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 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 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三吏”和“三别”
A:《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
B:《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
背景探秘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 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 河北一带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 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 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 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 时候写下的诗。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读一读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揣摩停 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诗的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泪水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诗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
意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游园不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游园不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游园不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春日游园所见的美丽景色,以及因不得其门而入的遗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字词解析、诗句翻译、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朗读和翻译诗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欣赏美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翻译和意境赏析。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朗读和翻译诗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词卡片、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游园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游园的向往,进而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字词解析:(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
4. 诗句翻译:(1)教师示范翻译诗句。
(2)学生模仿翻译,教师指导。
5. 意境赏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
6. 课堂练习:(1)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园不值》2. 诗人:叶绍翁3. 生字词:扣、环、夜、应4. 诗句翻译:示例5. 意境赏析: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3)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描绘游园的美景。
2. 答案:(1)课后自主朗读,家长监督签字。
(2)示例:敲了半天园门,也没人来开门,可能是主人担心扣住我讨债吧。
(3)示例:园内景色宜人,春花烂漫,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宛如人间仙境。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与研究(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
与研究(注释、译文)
1. 古诗积累
-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注释:登上鹳雀楼,欣赏美景。
- 译文:我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美景。
-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注释:在宁静的夜晚,思考万物。
- 译文:我在宁静的夜晚,思考万物。
2. 古诗研究
- 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 古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 古诗的修辞手法
- 古诗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
- 古诗的阅读技巧
- 阅读古诗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译文来理解古诗的含义。
- 注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多读多背古诗,培养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积累与研究》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 课前预习人教(部编版) PPT

依( Y )( 亻 )_依__依___ 层( C )(尸 )_一__层___ 炉( L )(火 )_火__炉___ 挂( G )( 扌 )_高__挂___
2.写出两个带有“火”字旁的字,再分别组词。
火 炉 炉子 烟 香烟
第五步:理解内容(带着本课 “核心问题”“串 珠问题”读课文)
1.《登鹳雀楼》一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 ___夕__阳__在__山__的__尽__头__沉__没__,__黄__河__向__海__的__方__向__流__去_____, 想到了__想__看__得__更__远__,__只__有__站__得__更__高____,表达了诗 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电
:“
口罗其实不是合的。
■
电
:
我
一
从
底
完
记
层 色
部 爬 一
得
凡事都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会
生
活
从
来
就
没
有
过
高
的
戏
上
来
有
的
我
个
情
署
凡 事 都是 多 棱 镜 , 不 同 的 角 度 会 看 到 不 同 的 结 果 。 若 能 把 一 些 事 看 淡 了 , 就 会 有 个 好 心境 , 若 把 很 多 事 看 开 了 , 就 会有 个 好 心 情 。 让 聚 散 离 合 犹 如 月 缺 月 圆 那 样 寻 常 , 让 得 失 利 弊 犹 如 花 开 花 谢 那 样自 然 , 不 计 较 , 也 不 刻 意 执 着; 让 生 命 中 各 种 的 喜 怒 哀 乐 , 就 像 风 儿 一 样 , 来 了 , 不 管 是 清 风 拂 面 , 还 是 寒 风凛 冽 , 都 报 以 自 然 的 微 笑 , 坦然 的 接 受 命 运 的 馈 赠 , 把 是 非 曲 折 , 都 当 作 是 人 生 的 定 数 , 不 因 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8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和草原高原辽阔。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宿、寺”等7个生字,会写“危、敢、惊”等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和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夜宿山寺)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卡片,正音、释义。
注意“宿、寺”都是平舌音。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
(课件出示2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板书: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3.识记生字①形近字辨析:“辰一晨”②形声字结构识记:“恐、惊”,都是形声字,“心、忄”表意,“巩、京”表音。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
先看第一行。
(课件出示4 ):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课件出示5)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
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
(板书:百尺危)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6):出示插图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齐读:“危楼高百尺”。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响些。
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接着读第二行:(课件出示7):手可.摘星辰.. (出示“星辰”卡片)(1)“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板书:辰)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学生朗读。
(2现出来?(板书:可) 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课件出示8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诗人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呢? 只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
(2)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
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相距咫尺。
相距咫尺,进一步说明楼之高。
(2)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
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
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恐)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
轻声朗读诗句,得轻一些,慢一些。
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
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课件出示9:古筝乐曲)可以播放古筝乐曲,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5.小结: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
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10)出示田字格课件:危惊敢1.教师指导书写。
(板书:危)(课件出示11 )危的田字格课件“危”的半包围结构,“⺈”居上居中,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乚”的钩部超出上部横折钩。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1.解释词语百尺:。
危:。
恐:。
2.危楼(),手可摘()。
()高声语,恐惊()。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思。
答案:1.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危:表示高的意思。
恐:恐怕2.高百尺星辰不敢天上人3.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仙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庐、笼”等8个生字,会写“阴、似”等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13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敕勒歌)师简介《敕勒歌》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课件出示14 )出示田字格课件:似 庐 笼 苍 茫(板书:似 庐 笼 苍 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似、苍”,后鼻音“笼、苍、茫”。
另外,“见”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应该读作“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5.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15图片)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课件出示15)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脚下。
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课件出示16:敕勒川、阴山图片)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说说“穹庐、笼盖”的意思。
(穹庐:就是大帐篷,笼盖:就是盖住的意思。
)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17图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件出示18图片)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把牧草吹弯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草原的大、美)(课件出示20 蓝天、草原图片)出示课件帮助理解“苍苍、茫茫”的意思。
我们还可以说,天苍苍一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一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一草原无边无际,大海茫茫一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一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显露,出现)谁来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课件出示21)天地无边无际风吹过去把草吹倒,看见了牛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22)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苍阴野茫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2.教师重点指导“野、阴”“野”:“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笔横勾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上斜行。
“阴”左窄右宽,左边“阝”略高,“阝”的起笔横撇弯勾一笔写成,钩部在横中线上;“月”的“丿”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3.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课堂作业新设计1.解释词语似:。
穹庐:。
盖:。
2.用自己的话说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3.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1.似:好像。
穹庐:大帐篷。
盖:罩。
2.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风儿吹过,草儿弯下腰,草丛的牛羊就显露出来了。
3.略。
板书设计:敕勒歌似庐笼苍茫草原的大、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就教学的内容来看是“语文的”。
首先,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的,即使是“板画”“用手势表示”等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诗意。
其次,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体会和朗读上,没有无限的拓展、延伸,更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
教什么、学什么,以文本为核心,精当!再者,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深奥:研究题意;字字思考,理解诗意;处处想象,体会诗意;行行朗读,表现诗意。
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也是适度的。
如:“危”字怎么解释?“危楼”是什么样的楼?站在“危楼”之上,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自然学得明明白白,感觉踏踏实实。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