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网络社会的崛起》由曼纽尔.卡斯特积多年之功写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纵观《网络社会的崛起》这本书,就会发现该书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鞭辟入里,可谓是一部宏篇巨制。
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信息化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在创新性机制的催化下,新技术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虽然就技术本身而言,并未决定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却体现了社会自我转化的能力,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技术广泛传播的背后所隐藏的以主权国家和企业为主体的对“核心技术”的保密意识。
作者在书中指出,“信息社会”与“信息化社会”极为不同。
“信息社会”强调信息在社会中的角色,“信息化”则表明了社会组织之特殊形式的属性,在这种组织里,信息的生产、处理与传递成为生产力与权力的基本来源,因为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于这个历史时期。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主要依靠经验和体能, 此类经济形态被称之为“经验经济”;在工业社会, 技术和能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而谓之曰“技术经济”;在信息化社会, 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的传递, 它的主要依赖对象既不是人的体能经验, 也不是物质能源, 而是知识和信息。
因此, “知识经济”一词也就应运而生,当然,知识与技术总是密切相关的。
在信息化社会,又是以信息这一形式来传播知识和技术的。
网络化与信息化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前者已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换言之,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体现在网络社会之中, 它以全球经济技术为主导力量,彻底动摇了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或所有组织的既有组成形式。
《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著

《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着第六章流动空间空间的社会理论与流动空间的理论空间是社会的表现(expression)。
既然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种结构性的转化,那么,认定有新的空间形式与过程正在浮现,应该是个合理的假设。
这里所提出来的分析,目的是要辨认这种形式与过程背后的新逻辑。
这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过于轻易地承认社会与空间之间具有意义的关系,反而会遮掩了这种关系里根本的复杂性。
这是因为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会的表现。
换言之,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
空间的形式与过程是由整体社会结构的动态所塑造,这其中包括了依据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享有其利益的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价值与策略所导致的矛盾趋势。
再者,通过作用于承继自先前社会—空间结构的营造环境,社会过程也影响了空间。
事实上,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crystallized time)。
为了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分析这种复杂性,让我们一步一步来。
什么是空间?在物理学里,空间无法脱离物质的动态而予以界定。
在社会理论里,空间不能不参照社会实践而加以定义。
这个理论化领域是我的旧行当,我依然用下面的假设来处理这个议题:“空间是一个物质产物,相关于其他物质产物——包括人类——而牵涉于‘历史地’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这些社会关系赋予空间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
”。
在一段类似且较为清晰的陈述里,大卫·哈维在他的近作《后现代性状况》(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里写道:“从唯物论的角度,我们可以主张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概念必然通过物质实践与过程而创造出来,而这些实践与过程再生产了社会生活……我的研究的一项基本原理是,时间与空间不能脱离社会行动来理解。
”哈维(Harvey, 1990,204)。
因此,在一般层次上,我们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界定空间是什么。
网络社会的崛起 读书笔记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笔记《网络社会的崛起》是曼纽尔.卡斯特的一部经典之作。
纵观这本书,就会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鞭辟入里的宏篇巨制。
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读过之后对网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精彩内容摘要:1、技术并未决定社会,技术就是社会。
它体现社会的自我转化能力,真正塑造社会的是国家策略。
2、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处理与沟通技术,而非知识和信息本身。
新信息技术不仅是单纯的应用工具,而是有待发展的过程,使用者与操作者成为同一群人,人类心智成为直接生产力。
世界上许多区段和相当一部分人群被新技术体系脱落。
3、公司价值依赖金融市场的判断,这一议题成为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估价过程的关键因素是信任与期望。
因此新经济综合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技术,从我们对于所创造的价值的信念中创造价值。
4、日本厂商实施社群主义或社区主义的共同体逻辑,韩国厂商是父权一元式的逻辑,中国台湾厂商是父权线性式的逻辑。
东亚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牵扯国家在历史及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当国家将提升与维持发展的能力制定为正当性原则时,可以称为发展性国家。
对于发展性国家,经济发展并终极目标,而是实现民(国)族主义计划的手段。
华人企业的自主性与发展性国家正在同时受到考验。
5、农业——工业——服务业历史转型的缺陷是前后产业具有同质性;“服务业”含义模糊;过时的工作内容和就业领域分割;忽略先进社会在历史、文化与制度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全球经济里相互依赖的事实。
6、真实虚拟的文化伴随多媒体系统以两种形式促进社会时间的转化,即同时性与无时间性。
人类在全部经验范围里获取的文化产品组成非序列式的时间。
有意义的事件失去内在、依照时序的节奏,成为依照功用的社会脉络安排的时间序列。
网络社会的多面变革r——围绕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社会的多面变革r——围绕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刘雨萌【摘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网络社会成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围绕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论述了信息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对于企业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的塑造作用.同时,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影响着个体就业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此外,网络社会的突出变化还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转变,流动的空间以及无时间之时间成为了网络社会中的新型时空概念.【期刊名称】《世纪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网络社会;信息经济;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作者】刘雨萌【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在滚滚的轰鸣声中,人类由农业社会踏进了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其重点在于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如:蒸汽机、内燃机等。
如今,人类又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
对此,卡斯特的结论是:“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
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
”[1](P.569)也就是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正在重塑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个层面。
一、网络社会的信息经济计算机与新通信技术等一系列新型生产工具是信息技术革命的表现形式,他们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范式,有赖于信息的处理与沟通的技术。
卡斯特将信息经济的特征总结为三点: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
[1](P.91)具体来说,在这种新型经济中,一个经济体能否获得有效、及时的信息以及如何去处理信息,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至于全球化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科技,生产、消费领域内的各项活动,都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在全球的范围内展开,极大地扩张了商品与服务市场;至于网络化,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各个节点,相互联结,交织成为错综复杂的全球性网络,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发展方式。
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内容丰富并具有原创力的力作,它洋洋50 余万言,可称得上是宏篇巨制。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深刻、寓意深远。
全书共分7 章,加之总导言和结论,共由9 个部分所组成。
各章节的题目分别是:总导言,网络与自我;第一章,信息技术革命;第二章,新经济: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第四章,工作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第五章,真实虚拟的文化:电子沟通的整合、受众的终结与互动式网络的出现;第六章,流动空间;第七章,永恒的边缘:无时间之时间;结论:网络社会。
在总导言中,卡斯特首先提出了方法论问题。
他指出,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普遍渗入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因此它是分析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复杂状态的切入点,而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变革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
这项方法论上的选择,并非暗示着新的社会形式和进程的出现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当然,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社会也没有编写出反映技术变革进程的剧本。
其原因在于,许多因素(包括个人的创造发明和企业的冒险进取等等) 对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社会应用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最后结局如何应视复杂的互动模式而定。
然而,一旦新的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扩展,并被不同的国家、相异的文化和形形色色的组织所利用,它就会不失时机地扩大应用范围,并适时地反馈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变革的速度,从而使其来源更加多元化。
为了澄清复杂的理论问题,卡斯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信息化资本主义”。
他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历史因素乃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逐步推进的信息主义再结构进程,它加速、引导并塑造了信息主义模式,并引出了相关的社会形式。
因此,可以恰如其分地称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为信息化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重构与信息主义的发展,虽然在全球层面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每个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制度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因而会对这一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完整版网络社会丛林深处读书报告之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社会,丛林深处——读书报告之《网络社会的崛起》文章观点概括文章主要刻画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工作与就业形式、文化、空间、时间的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企业网络化,工作弹性化,真实虚拟的文化,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共同构建起网络社会的形态。
总导言的主要观点:网络社会的崛起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扩散,所以作者在导言中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
第一章主要观点:明确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概念,分析工业革命的启示是将技术发现和应用系统结合,然后追溯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即信息技术如何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过程,之后总结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
第二章主要观点:首先指出信息化经济的生产力来源是获利力与竞争力,信息化经济使成熟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然后详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或表现,包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科技的全球化、专业劳动力的全球化,另外指出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已大体解散、科技全球化的选择性、全球经济的区段化和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最后总结了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
第三章主要观点:首先描绘了由工业主义转向信息主义的组织轨迹:从大量生产到弹性生产;大企业陷入危机,中小企业成为研发作用者以及创造就业的主要来源;丰田主义;公司间网络化和策略联盟;水平公司;网络企业的特征以及国际化演变倾向。
接着结合东亚(日本、韩国、中国)企业网络论述文化、制度对经济组织演变的影响。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
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
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
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
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面对网络社会我们将何去何从--网络社会的崛起 书评

面对网络社会我们将何去何从——读《网络社会》书评正如卡斯特所说:“构成新而令人困惑的世界的所有主要变迁趋势,都彼此关联,而且我们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真正多远、互赖的世界,因而唯有从汇集了文化认同,全球化与多向度政治的多元视角出发,才有可能改变这样的世界。
”当今我们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属于那个被时空阻隔的世界;当今我们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属于那个有着放之四海皆准的世界;当今我们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属于那个从刀耕火种到大机器标准化生产的世界。
此时此刻,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瞬息万变、真正多元的信息、网络社会。
对于《网络社会的崛起》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在评价卡斯特尔的《信息时代》三部曲时说: “我们正处于剧烈、迷惑转变的时期,或许代表着在整体工业年代之后已经前进移动的信号,然而在此却充斥着对信息社会软弱无力的描述,以及对后现代主义和大量社会诠释的空虚描述。
由此可知,曼纽尔.卡斯特尔的三卷作品试图描绘出信息时代社会与经济的动力的重要性,它绝对可与马克斯.韦伯的巨著《经济与社会》相媲美。
卡斯特尔的导师、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阿兰.杜罕认为: “ 卡斯特尔之杰作重新发现了现代社会科学最高的野心,发现以新技术与经济文明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转化来替代对人性的研究。
将成为21 世纪之经典。
”原国际社会科学学会会长、现任巴西总统的圣保罗大学政治学教授费尔南多.卡多索( Fernando H.Cardoso) 说: “一部杰作( 指《网络社会的兴起》) ,揭露当代文明系统之逻辑,厘清信息化社会之意义,本书对社会科学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卡斯特为什么能够提出网络社会曼纽尔.卡斯特尔,西班牙人,1942 年出生于巴塞罗那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青年时代政治态度非常积极,曾与其姐姐一同断绝家庭关系而投身于反抗西班牙佛郎哥独裁政权的社会运动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
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
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
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
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
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
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
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
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
到惊讶。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
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
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不厌其烦地阐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动因与经济动力。
卡斯特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卡斯特尤为关注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章中亦辟有专论。
他多次来华讲学,旨在加强中西交流。
卡斯特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评价甚高,并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的重点。
在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地方,作者写下这些话:“中国的国家主义,似乎成功地由国家主义转变为由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并整合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事实上这比较接近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国家模型。
”这里有个“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
我不禁想起在上毛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国家的经济。
何为资本主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而我国的社会则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与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又不是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性质也即姓资姓社肯定有很多的争论。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致对外的优势对中国来说依旧存在,比如举国办奥运、全国赈灾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优点的延伸即缺点——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也愈演愈烈,其所总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社会生产计划性”、“主张为全社会福利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却是让国人越来越迷惑的地方。
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批判中国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主要参照标准。
以我个人感受为标准,我也同意作者的“国家引导的资本主义”的说法。
在文中,作者还表明了一个观点:全球化只是再一次证明着马太效应而已。
扩张是强者的本性,尤其是在个性泛滥的国度,而开放则是强者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只要逢遇盛世,疆域便空前扩张,汉朝、唐朝如此,元朝更是将铁蹄踏上了白种人的国土。
十月革命成功,苏联崛起之后也广纳国土,光收臣民作为一种生物,虽然是有思想、有道德的生物,人类依然摆脱不了进化论的魔咒,依然走着弱肉强食的丛林之路。
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我们只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新的浪潮中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