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百花深处影视评论

《百花深处》影视评论该影片反映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矛盾,快速发展的科技冲击了传统生活,人们的内心还无法适应新科技的强势冲击的主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随着搬家工人齐心协力将家具搬进公寓逐渐展开,二楼的鞭炮噼里啪啦地透漏着人们搬进新家的喜悦,镜头朝上,高大的楼房展现在观众眼前。
跑进楼房的孩子口中的“爸爸,我的电脑?”更加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时,一个瘦瘦的男子进入观众的视线,他轻声询问坐在车里的搬家工人,是否可以帮他搬家,在得到肯定回复后,他熟练的说着自己家的位置,并表示可以称呼他为“冯先生”。
就这样,冯先生跟着搬家工人前往自己的家——“百花深处”胡同。
在前往“百花深处”的过程中,冯先生好奇的看着沿路的高楼大厦,甚至不禁将头探出车窗外,引来搬家司机警告。
面对不熟悉的街道,冯先生提出疑问“这是哪啊?”,搬家工人听到后笑称冯先生为迷路的“老北京”。
由此可以看出冯先生对于北京城的快速变化发展的不适应。
近景转换成远景,货车驶向拐角,两旁的高楼大厦转换成房屋的废墟,破败的墙上赫然的“拆”字使搬家工人产生了疑惑,最终货车停在了一棵大树前。
冯先生激动地喊着“这就是‘百花’深处!”,他兴奋的“展示”着自家的“庭院”,并对工人们说:“来搬啊!”工人们下车后呆呆地望着这棵大树及树底下的废墟,认为自己“被耍了”,便起身要走,冯先生急匆匆地跑下土堆央求着搬家工人别走,货车的启动吓到了冯先生,更加贴切地展现了冯先生对于新科技及新变化的抵触和害怕的情绪。
搬家工人在车上接到了电话,电话的内容里表明,冯先生已不是第一次请他们帮忙搬家,上次的经历也让帮忙的工人傻了眼,电话那头的“结账”又使工人们返回,帮冯先生完成“搬家”。
工人们帮冯先生搬不存在的家具,他们像演戏一样完成自己的搬家使命,却只是为了得到工钱,使搬家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荒诞的诙谐。
“鱼缸、花瓶”等“家具”完美的“搬”上车,冯先生还在土堆中找到了铛,给工人们展示,像是找到了证明这是自己家的证据。
百花深处的观后感

百花深处的观后感影片《百花深处》是由著名导演李安执导,主演是两位实力派演员张国荣和张曼玉。
该片于1997年上映,是一部以情感为主线的悬疑剧情片。
影片通过瑞秋(由张曼玉饰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了扭曲欲望与凄美爱情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以催人心跳的节奏展开,使观众们被完全吸引。
视觉上的美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能够感受到花香的气息和花瓣的柔软触感。
而片中的音乐更是给人以极致的享受,让人更加沉浸到故事中。
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的香港,女主角瑞秋是一位受人宠爱的富家女,她的美貌和高傲的性格使得她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然而,她与周遭的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有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奇妙连接。
一出悲剧的发生,让观众猜测事情的真相。
整个故事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了一起,通过不断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让观众随着瑞秋的回忆逐渐揭开了谜团。
这样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影片的悬疑感,也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好奇心。
在影片中,瑞秋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诡异而强大的力量所掌控。
她与许多男人之间产生了情感纠葛,这些纠葛既是爱情的甜蜜,又是欲望的悲剧。
观众们通过瑞秋的视角看到了每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却依然无法揣摩他们的心思。
这些男人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动机,他们每个人都与瑞秋有着特殊的联系。
经过一系列的揭秘,观众们逐渐明白了瑞秋的命运其实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
她的内心承受着不可预测的情感和欲望,使得她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她努力地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却在不断的宿命中失去了自我。
影片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同时探讨了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纠结。
瑞秋身上的每一朵百花象征着她与不同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也象征着她自身的心理。
百花深处,人心如花,每朵花都散发出各自的馨香与荆棘。
张国荣和张曼玉在影片中的演技可圈可点,他们将角色的复杂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两人的默契合作使得影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让观众们对角色的内心感受有更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百花深处》是一部具有诗意和哲理的电影,它通过优美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和非线性的剧情叙述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和复杂情感的世界。
百花深处观后感

百花深处观后感《百花深处》是一部由李苒苒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21年上映。
在观看电影后,我深感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电影《百花深处》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在身世、家庭、情感等多个层面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她从一开始的天真乐观逐渐长大,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她逐渐理解到生活并非完美,同时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迷茫。
电影通过呈现主人公在多个人际关系中的变迁和发展,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电影《百花深处》刻画了社会现实的片面和阶级差异。
在影片中,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
她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被放大,最终导致了友谊的破裂。
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揭示并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让观众对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第三,电影《百花深处》表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力量。
主人公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这为她提供了坚定前行的动力。
无论是母亲的辛勤付出,还是父亲的默默支持,以及亲人们对主人公的理解和包容,都体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力量。
电影通过家庭的温暖与和睦,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人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家庭。
此外,电影《百花深处》还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艺术的力量。
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视觉手法,精心搭配了场景、服装和道具,营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
同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情感演绎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些形式上的精细处理与情感的真实传达共同使电影具有了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让观众在欣赏美学的同时,也更深入地感受到了故事所传达的意义。
总的来说,电影《百花深处》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社会现实的刻画、亲情的表达以及艺术的展示,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发人们对生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说到百花深处,你会想到什么?是北京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还是信乐团《北京一夜》里有缝着绣花鞋的老面容安详的老人在的街道?而我要说的,则是14年前陈凯歌导演拍的短片《百花深处》。
14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轰动了全球。
影片的名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由15位世界大师导演各拍的10分钟影片组成。
分为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两个部分。
这部150分钟的影片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那年陈凯歌还没有拍摄《无极》,有着《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和作为代表的他当选了中国导演的代表。
《百花深处》作为陈导的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水平,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给了国人一场感动。
短片只有10分钟,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位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是请人搬家的客人,举手投足之间娘娘腔而又不正常。
而耿乐所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则接受了冯先生的搬家请求。
根据冯先生描述说他们家住在百花深处胡同。
可到了目的地以后,耿乐一帮搬家工人却发现上当了!什么百花深处,不过是一片废墟而已。
可冯先生还给他们介绍的兴致勃勃。
耿乐一伙气呼呼的就要离开时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什么冯先生,就是一个疯子而已。
但为了收回账目,耿乐他们一伙人决定配冯先生出演一幕戏。
假装搬运的过程中,趣事横生。
先是分不清冯先生的家具位置。
无实物的表演又吓走了无辜的路人。
冯先生又拿着一个零件说是自己以前的铃铛。
甚至不还小心给碎了一个花瓶。
一群人郁闷的走在了回程路上,冯先生说路上有条沟,耿乐一伙认为冯先生是疯子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冯先生的建议,而选择径直碾过。
谁知道真的有一沟!冯先生也在等待车子从坑里出来的过程中捡到了自己的铃铛。
伴随着铃铛声,人们放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日子······短片虽短,但该有的意义一个不少。
百花深处观后感

百花深处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名为《百花深处》的电影。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情感描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电影的美丽画面。
《百花深处》以其精美的摄影和布景,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鲜花和自然的世界。
每一幅景象都如同一幅活生生的画作,令人陶醉其中。
电影中的每一朵花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从红色的玫瑰到娇艳的牡丹,每一朵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观看电影时,我仿佛感受到了花朵的香气和生命的力量,这让我心旷神怡。
除了美丽的画面,电影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
《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和爱情的故事。
故事以一位独自经营花店的女性为中心,通过她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勾勒出一个人们在追求美好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挣扎的现实。
电影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
在情感描绘方面,《百花深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通过各种细腻的表演,观众可以深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愤怒、痛苦、喜悦和欢乐。
每个角色的情感都是如此真实和动人,令人难以忘怀。
特别是女主角,她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坚韧和勇气,让我为之动容。
她以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的困境,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自己的命运。
在《百花深处》中,我还被电影所展现的生活智慧所深深吸引。
电影中的花店主人懂得如何通过花朵传递情感和温暖。
她的花店成为了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了人们宣泄情感的出口。
通过花朵,观众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鸣,这是一种深刻的体验。
最后,我觉得电影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生命中的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美丽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欣赏它们。
电影不仅展现了花朵美丽的外表,更揭示了每朵花背后的生命故事和情感价值。
而这个观念不仅适用于花朵,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和善待自己和他人。
《百花深处》影评

铃铛声里的京味儿和深情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邀请各国电影顶尖导演拍摄了一部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间最高水平电影,每人十分钟。
其中中国代表导演陈凯歌拍摄了《百花深处》。
百花是北京一条老胡同的名字,百花深处就是指这条胡同的深处。
影片开始在喜庆的音乐中拉开序幕,有人乔迁新居,搬家公司正在忙活儿。
这是出现了一个一口京味儿的“冯先生”,请求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搬家工人的头儿是由耿乐扮演的他捎上冯先生就开车往百花深处而去。
路上冯先生一度惊讶于北京的变化,差点认不出路来。
快到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精神特别好,翘起了兰花指,还将帽子整理了一下,笑容可掬。
到了之后,搬家工人们就傻眼了,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一片被拆迁后剩下的坑坑洼洼。
冯先生却并没有感到一丝惊奇,他煞有其事地向搬家工人们介绍着家里的影背、院子。
搬家工人们开车走人,冯先生还上去拦着,想要让搬家工人给搬家。
至此观众才知道,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先生”。
后来为了拿回出车费,搬家工人们又回来,照着冯先生的意思模拟了一个搬家的过程。
期间,冯先生乐在其中地给工人们介绍家里的鱼缸、花瓶、衣柜,搬家工人们也很配合。
影片的配乐特别出彩,在搬东西的过程中,观众们甚至可以听到柜子抬起的声音,花瓶摔碎的声音;传统的钟鼓敲击出富有节奏感的伴奏,夹带一点管弦,传统乐器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制造出一种特别的韵味。
看似在讽刺冯先生的执着,讽刺一部荒唐的闹剧,实际上却有一种以乐衬悲的效果。
冯先生是老一代的北京人,对传统的大家族生活有着深入骨髓的爱和依赖,拆迁之后冯先生并不能接受这种精神殿堂的崩塌,所以他疯了,他躲到了自己的精神殿堂之中,并且怡然自得。
我们不能评判冯先生的对错,也不能评判改革开放社会进步步伐的对错,我们能做的只是反思,新与旧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在影片结局,冯先生找到了铛子和铃铛,铃铛声中,搬家工人们仿佛看到了大槐树下的绿瓦红檐。
也许搬家工人眼中,冯先生不仅仅是一个“疯先生”了吧。
百花深处影评

文化与音乐的交织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1.明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形成鲜明地对比,他的花指,掩饰不了他内心中真挚的故乡情。
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
在冯先生、年轻小伙这一矛盾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便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2.沉淀文化主题——背景音乐短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
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
其实塑造悲凉气氛有多种选择。
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忍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XX学院
XXXX大学
2020年X月XX日
正文
《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在热闹喧嚣的鞭炮声里,又一户人家乔迁新居,近景跟镜头的拍摄手法让观影者有了参与感一个仰视镜头顺势继续向上,以一种让人压抑的速度缓慢呈现这幢高耸入云的公寓。
其意义除了展现现代化城市发展外,更重要的为了表现这种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围造出的水泥森林,它是社会发展的象征,但同时也是囚禁人们的隐形牢笼。
它像一柄剑,斩断过街坊邻里所特有的人情冷暖。
电脑、让人仰望到透不过气的高楼、立交桥、复杂的道路和车流、广播和嘈杂的街道,都是现代都市文化符号。
紫檀衣橱、讲究摆在条案上的花瓶、前清灯座、刮风下雨时
细听铃铛、想象中百花随风起的水墨四合院,则是老北京人闲适古朴的生活符号。
城市千篇一律的繁荣和胡同里画满“拆”的逼仄颓败两相对比,突出了现代的景观困境:相同之处越来越多,差异越来越少。
陈凯歌自己也曾说过:“全球化的东西,就是用一种非常暴力的力量来横扫你的文化,让你的文化无立足之地。
你的生活方式都变了……在大槐树底下摇着芭蕉扇的中国人,变成了在冷气房里的中国人。
其实这是值得忧虑的事,就是我们真的丧失了那些无形中支持我们的东西,支撑着我们的这些东西。
”这部作品的警示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导演可能也有着另一层含义: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被正常人们定义为“虚拟”的世界;而正常人眼中的“现实”世界,也不就是让人们自己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吗?在这虚拟与现实的交错变化不定的世界中,不禁让人思考:世界真的是如自己所见到的一样吗?冯先生的所见一定是虚拟的吗,但有没有可能,我们才是那个看见虚拟景象的“疯子”。
短片中的“京片子”作为人物的口音贯穿始终,纯正的儿化音,把观众带入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环境当中。
并且还加入了了传统艺术“相声”的包袱笑料,但是在这个包袱笑料的对话中,却隐藏着深深的悲感。
其中一个搬家公司工人说的一句:“如今,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短短一言道出时代发展的快速迅猛,道出传统文化想留却留不住的无奈悲哀。
搬家,意味着新生,铃铛、紫檀衣橱、鱼缸和古董灯等一系列代表着传统的文化。
当虚拟的胡同房子与现实的废墟在画面里相融合时,搬家工人“头儿”那穿透历史风尘的眼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引起思考。
陈凯歌导演通过这种方法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荒诞幽默的喜剧故事。
这部作品的最大特征大概是它游离于虚实之间。
一方面体现在这是一个疯子与一群正常清醒的人的对峙,清醒的搬运工搬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家具,癫狂的冯先生却将家具看得摸得真切,还有着特意加入的木质嘎吱声、鱼缸的水声、瓷器破裂声、铃铛声、吆喝声以及那转瞬即逝的水墨勾勒的“百花深处”从前景象,让观众走进冯先生的精神世界,教人虚实难辨。
另一方面便是无法言说的荒诞感,即使景象十分平常,谈不上诡异,但谁会愿意同疯子演完搬家戏码,最后又搬向何处也从未交代,冯先生就这么提着铃铛欢呼蹦跳着跑向夕阳下的大槐树,依然是“百花深处”原来的位置,似乎是搬来搬去仍然最爱原来的“百花深处”,也明白可能无处安置“百花深处”。
历史巨轮前进之时能轻而易举碾压落后的文明,但总会有四溅的碎片像星星撒落,有人会愿意将它拾起长存于记忆,唤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