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题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20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20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20题1、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依恋之情的自然流露。

(2分)2.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原因是什么?(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2、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逐、移。

(2分)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分)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3、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地白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凄清__的特点。

2分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2、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桂花西风(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集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集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 的伤感。 2、 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 答: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 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3.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言外之意 是什么? 答:作者对“万方多难”无能为力,只有作一首如《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既含 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又讽喻当朝昏君,如同蜀汉后主刘禅。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抱 负: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4、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
1、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 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
2、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 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 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1、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2分
答:影、雁、根、蓬。
2、“
辞根散作九秋蓬”
4分
答:“千里雁”
1
1 “九
秋蓬”
1分 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1分。
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 处。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20道题汇总试卷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20道题汇总试卷

中考课外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啥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明白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实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明白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终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终一句,讲出全诗寄托了作者啥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啥修辞或写作办法,写出来啥内容,表达了啥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顾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日子疾苦,寄托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托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尽管不过些小小的州县官吏,然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尽管不过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解答此题,明白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日子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干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降尽见流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2分)
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

(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

棹(zhào)歌:船歌。

3.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1分)
4.“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2分)
3.(1分)镜中看
4.(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5.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2分)
6.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2分)
5.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6.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
地的乡思。

(大意相同即可)(2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7.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8.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7.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2分。

8.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10.“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分)
9.(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10.(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
1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
11. (1)(3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
1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3.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
....略作分析。

(2分)
14.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13.(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14.(2分)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
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5。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分)1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5。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16。

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意思符合即可)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7.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分)
18.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分)
17.(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18.(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意对即可)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9.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分)
20.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

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2分)明
20.(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