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tán tuílín yù2、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案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二、文言文阅读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 短文两篇 课后习题

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基础练习】1.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是( )A.谈笑有鸿儒(rú) 无案牍之劳形(dú)B.花之隐逸者也(yì) 惟吾德馨(xīng)C.可爱者甚蕃(fān) 苔痕上阶绿(tái)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xiān)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
2.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菊花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D.台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新鲜的,滋味美好的)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学问的人)4.下面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孔子云:“何陋之有?”D.无丝竹之乱耳5.填空。
(1) 《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作者的感想。
(2)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
(3) 《爱莲说》的作者是。
他是北宋的家。
著有《》《》等。
(4) 《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的文学家。
【综合练习】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词语:①德馨②鸿儒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A.白色的琴宝贵的书 B.朴素的琴镀金的书C.经常使用的琴金黄色的经书 D.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3.下列词语中能概括本文大意的一个是(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何陋之有4.把“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译成现代汉语。
第11课《短文两篇》 课后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
中庭:院子里。
B.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欣赏、领悟。
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填空题5. 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烂熳(màn)匿名(ruò)筋疲力尽(jīn)B.芦荟(huì)长髯(rán)吹嘘(xū)C.不逊(sùn)禁锢(ɡù)文绉绉(zhōu)D.诘责(jié)窒息(zhì)锃亮(chénɡ)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
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6.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初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练习题

初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初二语文人教版短文一:《我的暑假生活》暑假到了,同学们都能好好放松一下了。
你们假期是怎么过的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的暑假生活。
我喜欢读书,所以整个暑假期间,我都有按时读书。
每天早上,我都会找一个宁静的地方,静心读上一两个小时的书。
通过阅读,我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物,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在书中,我像游走在无边的知识海洋中,感到非常快乐和充实。
除了读书,我还参加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我报了一个夏令营,去了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度假。
在夏令营里,我结交了好多朋友,一起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登山、海滩排球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我的体力,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
我和父母一起去了养老院,给老人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老人们非常高兴,我们也很开心。
通过这个经历,我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并且愿意为他们尽一份力量。
除了读书和活动外,我的暑假生活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旅游。
我的家人带我去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名山大川、风景如画的乡村等。
在旅游中,我见识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总之,我的暑假生活过得充实又有意义。
我在读书中汲取知识,在参加活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在旅游中丰富阅历。
这个假期过去了,我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也更加懂得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历将对我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初二语文人教版短文二:《我的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梦想。
我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这个想法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小时候,我经常生病,每次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总是对那些医生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周到的关怀,帮助了我许多次。
慢慢地,我也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我知道成为一名医生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的梦想。
为此,我从小就开始培养自己对医学的学习兴趣。
我常常去图书馆借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来阅读,通过这些阅读,我对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同步练习,以下所介绍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4、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面山而居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 练习 试题

心尺引州丑巴孔市中潭学校<短文两篇——日、月>同步练习自主导学1、〔基、知〕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旸谷〔〕〔2〕浸润〔〕〔3〕皓月〔〕〔4〕姮娥〔〕〔5〕一撮灰〔〕〔6〕露台〔〕〔7〕瞬间〔〕2、〔基、知〕填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人。
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3、〔中、情〕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4、〔能、情〕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反响阅读以下文字,答复文后问题。
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思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①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炽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觉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确实,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②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
内容精选
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10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
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1)对偶 (2)对偶,借代
7.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略
二、13.(1)具备、具有 (2)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
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或“兔起鹘落”。
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