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话题叙述角度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课堂课件

小说的五个维度
•
• 情节
环境
• 读者
人物 主题
小说的八个 鉴赏角度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学习目标
1、辨别小说的叙述视角,明确不同写作视角各自 的作用。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
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
壹
温故知新,积累知识储备
最短小说回顾
• 推理小说:他死了,一定曾经活过。 • 言情小说:他死的那天,孩子出生了。 • 武侠小说:高手被豆腐砸死了。 • 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街上,它觉得自己很
饿,就把自己吃了。 • 悬疑小说:死、生、死。 • 写实小说:此地钱多人傻速来。
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
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
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第林三子里叙听述你人多称时,。全”两知个视公角人看
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
个公人。
效果—:—在节全选知自视《水角浒中传插》入“小鲁说智中深某大一闹野人猪物林的”有限视角。
叁
对比品味,辨别人称作用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
第三人称“他” 第二人称“你”
No Image
第一人称——“我”
有限视觉
我
我向思维
人、物
作用
第一人称——“我”——参与者
特点:参与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限制,是“有限 的讲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 完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之叙述视角》【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主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并掌握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
2.掌握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作用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授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预习《外国小说欣赏》第7、8页,了解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预习《桥边的老人》,并思考学案上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一)导入新课《大明宫词》的开头,听到一个苍凉的声音在诉说故事,这就是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从“我的出生”一句,我们知道这是“我”在讲故事,我是作者本人吗?不是,我是太平公主,故事里的人物,作者隐藏在叙述者的背后。
(二)有限视角的运用与作用《桥边的老人》主要是谁在叙述?“我”。
我是谁?“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侦察兵(战士),也许是名战地记者。
“我”是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我”来讲故事,即故事主要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限视角的特征是什么?(表格显示)有限视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参与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就像所有影视作品都是导演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重构,就如前一阵热火的《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是有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有意隐藏了什么呢?大家发挥能动性一起来破解吧。
老人是谁?“看管动物”你可推测出:一个动物饲养员作者还故意隐藏了什么?作为读者的“你”试着推测、判断、评价三个对话回合背后的作者有意隐藏的内容。
第一回合对话: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在涌过桥去)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你从哪里来?”我问他(从这开始推动情节)“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叙述-叙述角度2-人教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的角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叙述角度的常用人称及其作用。
3.学以致用,掌握相关答题模式。
重点:小说叙述角度及其作用难点:学以致用,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答题训练教学教程:活动一:导入第一步,导语设计: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都读过哪些小说?阅读不同的小说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领略不同的社会地域风情,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智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说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介绍小说相关知识。
第三步,欣赏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片段,由叙述“我爷爷”“我奶奶”引入叙述角度课题。
活动二:讲解叙述角度知识,举二例: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②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莫泊桑《项链》】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即故事由谁来讲。
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的角度。
它也可称为视角,是一个小说叙述的立足点。
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一单元话题前言 叙述 Word版含答案

[话题诠释]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法。
一、叙述角度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
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2.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叙述人称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1.讲述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
2.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四、叙述方法[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巧妙的乞讨[美]莫瑞尔·纳恩①听到丈夫即将下岗的消息,当时的震惊令我永远无法忘怀。
②那时我们的婚姻已经经历了10个年头,约翰向我表露了对于这噩梦般遭遇的忧虑。
他向我保证,将尽一切努力找到新工作来维持生计。
我们有3个不到5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马上就要出世,约翰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
③“生活还要继续,”约翰说,看起来他比我乐观得多,“我们至少还拥有健康,失去的只不过是份工作。
另外,公司会继续发3个月的工资,在这期间我肯定能找到新工作,用不着担心。
”④约翰毕业于名牌大学,具有优异的工作背景,我相信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约翰早年丧父,他很早就肩负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
他还曾是奥运健将,懂得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苦干加巧干。
高二语文同步课件:3.《话题:叙述角度》(新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他”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的外部
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叙述角度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 好处: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 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更能体验到阅读的 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
者、 见证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
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
……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 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 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 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 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的勃雷大涅省的小 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讲述”与“显示” ◎关于“讲述”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之六《叙述角度》课件

2.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1)第一人称。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 景、叙述故事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方 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 如遇故友、如听知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如茹志鹃的 《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 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 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 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1)全知视角。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 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 事。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 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魅力。
(2)有限视角。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 的故事,却不知道她的内心的苦楚。“我”只能讲述我知道 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 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读者在 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也会因“我”对自己 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 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 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 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 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 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 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 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2)第二人称。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 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 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8

《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2.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重点)
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交流:在两篇小说中,你们喜欢以哪种人称作为叙述角度的小说?为什么?
1.学生合作交流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四)通过改写《乌鸦喝水》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五)小结“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
(六)布置作业
1.将《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相见”改写成以“有限视角”为叙述角度的片段。
2.预习《炮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浙江浦江第二中学黄旭宝一、设计思想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五、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
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
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
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
版本一《我受骗了》: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
我马上警惕起来。
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
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
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
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
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
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
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
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
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
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
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
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
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
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
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
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
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
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
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