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精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解析版(15)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

应用品管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罗桂情;李亿娟;陆柳雪;黄秋环;蒙连新;农彩梅;马筱岸【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选定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为主题,发放问卷调查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分析患者对运动治疗知晓率低的原因,拟定改善对策,并对改善前后两组患者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6个月的QCC活动,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知晓率由改善前的49.4%(84/170)提高到改善后的84.1%(243/270),达到了活动目标(82.9%),患者改善前、后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41,P<0.001).提示QCC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此外,圈员的QCC手法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QCC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还能提高患者的运动意识、遵医行为,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加强圈员的QCC手法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5页(P428-432)【关键词】品管圈;糖尿病;运动治疗;知晓率【作者】罗桂情;李亿娟;陆柳雪;黄秋环;蒙连新;农彩梅;马筱岸【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QCC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

高考历史专项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项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门下省的职能是()A. 决策B. 审议C. 执行D. 监察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3.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军机大臣权力迅速扩大D. 削弱了专制皇权4.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记载,还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B. 玉器被“道德化”、“人格化”,利于维护等级秩序C. 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D. 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5.为了削弱相权,汉代、唐代、宋代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 增加宰相的名额B. 废除宰相C. 分割宰相的权利D. 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6.《宋史。

职官志》提到:“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7.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8.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2. (2018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 (2017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C. 宗法制亲疏有别B.奴隶制渐趋强化D. 封建制尊卑有序4. (2017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 “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 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 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 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5. (2018 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 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练习题含答案1. 以下关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实行诸侯分封制B. 采用宗法制度C. 实行君主专制D. 实行官员任免制答案:C2. 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是指()。

A. 奴隶制度B. 封建制度C. 贵族制度D. 家族制度答案:D3. 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

A.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B.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C. 各地方的封建贵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D. 各地方的士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答案:A4. 我国古代的礼制,是指()。

A. 礼仪规范和礼仪习俗B. 礼仪习俗和礼仪舞蹈C. 礼仪规范和礼仪法律D. 礼仪法律和礼仪舞蹈答案:A5. 我国古代的礼制起源于()。

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B6. 春秋时期的国家政权形式是()。

A. 诸侯割据的封建制B.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C. 贵族统治的共和制D. 民主制答案:A7.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是()。

A.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伦理规范B.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法律规范C.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军事规范D. 统治阶级的统治原则和外交规范答案:A8.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

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B. 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君为臣纲C. 夫为妇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D. 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答案:A9.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

A. 仁、义、礼、智、信B. 仁、义、礼、智、勇C. 忠、孝、礼、义、信D. 忠、孝、礼、义、仁答案:B10. 春秋时期的“三纲五常”是()。

A. 礼仪制度B. 道德规范C. 政治制度D. 经济制度答案:B11. 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是指()。

A. 家族制度B. 封建制度C. 贵族制度D. 奴隶制度答案:A12. 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是指()。

A.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B. 中央政权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C. 各地方的封建贵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士族D. 各地方的士族分封给各地方的封建贵族答案:A13.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为主要形式。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1.(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2.(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3.(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4.(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5.(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8.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精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精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含解析

, C ( ) ,( ) A.B.C.D. | A 4 ( )A.C.| C5A.B.C.D.L_ D6A.B.1 A. B.C. D. A2 A. B. C. D.C. B.D. 3D.明朝设置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体现了集体宰相制度”而明朝设置内阁、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则体现了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答案C7清制明确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的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 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C. 强化了中央集权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8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答案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

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1) 根据材料,归纳明朝内阁的特点。

(2) 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设立内阁?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不是法定的机构;没有决策权。

(2)目的:备皇帝在决策时顾问。

说明:君主权力加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做岀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C. 节约政府开支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2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兀璋关心民众生活高中历史A.精简政府机构B.强化君主权力,你—鮭河山朮四方平定巾六合一就憎宝帝 中书智洋书脅门下脊 I I I I I 严巫磺二I I 拘史大夫 瞇 丈尉 出部 户部 礼部 底部 刑部[部 幽1 囲2 ( ) , , , (), B.C.D.C3 (A.B.C.D.L_ ,D 1 000 ( ) 50 A. B.C. D. L_ L_D5 ⑴ , 1?(2) >(3)(4) > (1)(2) >(3)⑷ (高中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1·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2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
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答案】C
2.(2011·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10题)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解析】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比较分析。

注意限制词: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

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其特点是分工明确,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并相互牵制,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是民主政治制度。

ACD 说法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3.(2011·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3题)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解析】考查元朝中书省。

从材料中的中书“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即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选择B项。

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则错误。

【答案】B
4.(2011·河北保定高三摸底·4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

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

【答案】B
5.(2011·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7题)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
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宋代设置枢密院执掌军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故C项不正确。

【答案】C
6.(2011·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8题)“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文中隋朝实行的制度是()
A.皇帝任免官吏 B.地方推选官吏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取士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和所学史实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

【答案】D
7.(2011·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2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解析】材料信息即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故选D。

【答案】D
8.(2011·江西吉安三校联考·7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
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与发展,中正官虽有世家大族担任,但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故C项错误。

【答案】C
9.(2011·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6题)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
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

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B
10.(2011·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7题)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
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这三者比较,必须找准比较点。

只有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财产等级制度取代原有的血缘等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出现的,是法律能适用于罗马帝国境
内所有自有人,所以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所以B项是共同的作用。

【答案】B
11.(2011·山西太原学段测评·3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

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

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

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

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

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

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材料三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

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

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

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

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5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1)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关键信息:“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

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

”、“降爵削土,稍稍割夺”、“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

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第(2)问,从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说明出现门阀世族的现象,其因是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权立九品。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线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考查对其评价,九品中正制是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加强皇权的,士族垄断政治,享有特权,然这要分阶段论述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