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搜集、整理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插图和想象体会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的象征义。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配乐诵读,导入新课。
(1)播放配乐朗诵,思考:你听后有什么感受?(2)激情导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一百多年前,有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就是梁启超。
课件出示: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本文指议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对读不准或不理解的词语作上批注。
(2)检查初读情况,共同正音。
①提示:“履”读lǚ;“鳞爪飞扬”中“爪”读zhǎo;“干将发硎”中“干将”读ɡān ji ānɡ;“哉”读zāi。
②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xiè lín huánɡ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sǔn tāi yùɡān jiānɡ xín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lǚ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3)练习朗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件。
一、激趣导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复兴的历史重担。
清代末年,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生机勃勃。
[板书:少年中国说(节选)]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
清光绪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2.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3)《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读文识字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联系实际,理解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少年吗?(2)介绍课文作者梁启超,展示其照片和简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是什么?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5.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巩固生字词。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期望与鼓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年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6个生字,“泻、潜”等7个会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难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3.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描述少年中国时,就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像这样集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表现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
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4.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则得力于激情,激情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烈的情感,文章才有了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1.预习提纲(1)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2)疏通文义,质疑问难。
(3)细读课文,品悟感情。
(4)再读课文,学习写法。
(5)探究异同,励志豪情。
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泻、鳞、惶、胎、履、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胎、皇、履、疆”7个生字,熟练认读、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时代背景。
3.读通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少年英雄》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15年所作的演讲,本文节选自该演讲。
这篇课文以激昂的语言,赞美了少年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激昂,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
以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译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少年中国”代表了什么?作者为何如此赞美少年中国?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能够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大意,确定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分析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4.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5.对学生进行知识自测,确认学生的掌握情况。
6.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教学:1.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活动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增加学生的交互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是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的朗读、解析和感悟。
学生需要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通过感悟,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对中国未来和少年一代的期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PPT、课文文本、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感受语言的美妙。
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理解对中国未来和少年一代的期望。
4. 感悟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感悟,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少年,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汇报讨论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中国未来少年责任六、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少年,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七、课后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一、板书内容的选择板书内容的选择应当精准反映课文的核心观点和关键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6个生字,“泻、潜”等7个会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难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3.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描述少年中国时,就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像这样集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表现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
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4.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则得力于激情,激情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烈的情感,文章才有了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1.预习提纲(1)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2)疏通文义,质疑问难。
(3)细读课文,品悟感情。
(4)再读课文,学习写法。
(5)探究异同,励志豪情。
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泻、鳞、惶、胎、履、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胎、皇、履、疆”7个生字,熟练认读、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时代背景。
3.读通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少年英雄》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2.在100多年前,20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就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20世纪末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大清帝国处在崩溃的边缘,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通过政治改良的方法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
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作“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听到日本人谈到中国的时候,都说中国是“老大帝国”。
师:(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老大”的意思就是年纪大了。
跟“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说中国,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亡”。
“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4.看到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想法?预设: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中国。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中国”是未来的中国。
那“说”又指什么呢?“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
在这篇文章中“说”是用于议论的,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议论文。
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学生聆听歌曲并谈及感受,教师引出主题,再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让学生感受作为少年的责任。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提示:对课文的感知,要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2.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梁启超先生写的这篇《少年中国说》。
在听读时意在听准字音,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
(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视频)3.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4.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用不同方式的读书,让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作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感情。
三、疏通文义,解决疑难。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是怎样疏通文意的?(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是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试着自己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疏通文义。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还有结合语境的方式理解词语,进而大概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在此基础上大胆质疑,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读通、读懂课文。
2.找出全文阅读,并读熟。
结合本文的选段,找出全文阅读,达到对作者思想的全面理解。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体会本文所要表达的强国梦想。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大概讲述课文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
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句子。
(学生齐读)用原文来回答。
(学生交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我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2)这句话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红字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预设:生1:这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这就是是排比。
生2: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才能“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3)小结:说是排比,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的;说是步步推进,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的。
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
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表情达意的作用。
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
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大,语调要逐步提升。
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路。
(学生齐读)(4)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
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生1:充满了少年的自豪感。
生2:句子的意思层层推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师:你记住了吗?(生点头)那就请你背背看。
课件出示:少年……则国……(提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师:体会得很好。
这位同学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还背了出来。
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
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学生各自背诵)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都饱含感情。
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
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出示: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这组句子不仅长,而且有点“绕口”,特别难背。
看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克下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诵读)预设:生1: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感情非常充沛。
(2)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
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鼓舞。
这一点,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我从你们的读书声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刚才有同学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还有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这也是对的。
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
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这种形象化的生动比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你们是怎样读这些比喻句的?预设:生: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3)本来是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如果急着去分析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还有什么味儿?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读法了吗?生: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
(4)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首先借助注释,然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
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学生自己阅读、想象,指名交流)预设:生: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
(“红日初升”象征着中国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汹涌奔腾,浩浩荡荡地奔向汪洋大海。
(“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
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百上千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
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这些都在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