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幼儿园中班《爬行动物》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幼⼉园中班《爬⾏动物》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爬⾏动物 活动⽬标: 1、认识⼏种常见的爬⾏动物,初步了解爬⾏动物的各种爬⾏⽅式。
2、通过观察图⽚和倾听介绍,了解爬⾏类动物的基本类型,感知他们的外形特征和上⽕习性。
3、喜欢模仿动物爬⾏,注意不与同伴发⽣碰撞 活动准备: 1、《幼⼉⽤书》⼈⼿⼀册,实物展⽰仪⼀台。
2、电动爬⾏玩具,例如:长长的⽑⽑⾍。
3、师⽣共同收集各种会爬的动物或图⽚ 4、有条件的幼⼉园可以引导参观爬⾏动物馆,让幼⼉直观地感受各种爬⾏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玩具,引起幼⼉的兴趣。
——出⽰并启动⽑⽑⾍玩具,提问:“这是什么?看看他是怎么⾏⾛的? ——教师:除了⽑⽑⾍会爬,你知道还有谁也会爬⾏。
2、引导幼⼉观察阅读《幼⼉⽤书》,感知⼏种常见的认识的爬⾏动物。
——教师:画⾯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是怎样⾏⾛的? ——教师:他们⽤什么来爬⾏?怎样爬⾏? 3、引导幼⼉看图感知四类爬⾏动物,丰富幼⼉对爬⾏类动物的认识。
——⽤实物展⽰仪放⼤《幼⼉⽤书》上的画⾯,观察认识蜥蜴。
① 教师: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的?你还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 ② 教师⼩结:壁虎、变⾊龙都是蜥蜴。
壁虎有两只⼤⼤的眼睛,但是没有眼⽪,所以他的眼睛⼀直睁着的。
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
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
不过,她还会再长出⼀条尾巴来。
壁虎捉蚊⼦、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观察认识蛇。
① 教师:蛇是怎样爬⾏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的?请你学⼀学蛇爬⾏,你还知道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② 教师⼩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游动。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花样》,详细内容为第三节的《会爬的动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并认识会爬的动物,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会爬的动物,如蚂蚁、蜘蛛、蜗牛等,知道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动物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会爬的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动物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PPT、视频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爬行动物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的动物,并让幼儿自由讨论这些动物的特点。
2. 讲解(10分钟):利用PPT和模型,详细讲解会爬的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如蚂蚁、蜘蛛、蜗牛等。
3. 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蚂蚁和蜗牛的爬行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比较。
4. 例题讲解(5分钟):讲解如何用彩笔画出会爬的动物,并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彩笔和画纸,动手画出自己喜欢的会爬的动物。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共同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爬的动物》2. 板书内容:会爬的动物:蚂蚁、蜘蛛、蜗牛等特征:有脚、能爬行、生活在陆地上等生活习性:蚂蚁喜欢群居、蜘蛛结网捕食、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会爬的动物,并描述它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示例:画出蚂蚁,并描述:蚂蚁有六条腿,喜欢群居,它们能搬动比自己身体重很多倍的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幼儿对会爬的动物的认识程度,针对幼儿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会爬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会爬的动物,如蚂蚁、蜗牛、蛇等;2. 了解会爬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特点;3. 学习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会爬的动物,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2.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会爬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PPT等;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和特点;(2)讲述一个关于会爬动物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通过PPT展示,讲解会爬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特点;(2)结合图片和模型,让幼儿观察、讨论会爬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会爬的动物,用画笔、彩泥等学具进行创作;(2)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展示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会爬动物的认识;(2)强调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会爬的动物》2. 内容:会爬的动物:蚂蚁、蜗牛、蛇等;生存环境:陆地、树上、水中等;动物特点: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画你最喜欢的会爬动物,并介绍它的特点;(2)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让家人了解会爬的动物。
2. 答案:(1)幼儿作品;(2)家人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实地观察会爬的动物,加深了解;(2)开展“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精品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世界》第三节《会爬的动物》。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会爬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及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会爬动物的代表种类,如蚂蚁、蜗牛、蛇等;通过观察、模仿和游戏,培养幼儿对会爬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会爬动物的特点、习性和生活环境,提高幼儿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观察、模仿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会爬动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模仿和表达能力,以及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会爬动物的图片、模型、视频等。
学具:彩笔、画纸、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会爬动物的图片、模型和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蚂蚁为例,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幼儿关注会爬动物的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模仿会爬动物的动作,进行趣味表演,增强幼儿对会爬动物的认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会爬动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 互动游戏(10分钟)设计“寻找会爬动物”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7. 表达与创作(10分钟)让幼儿用彩笔、画纸和手工材料,创作一幅关于会爬动物的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会爬的动物》2. 内容:会爬动物的特点:如蚂蚁、蜗牛、蛇等;会爬动物的习性:生活在陆地、善于爬行等;会爬动物的生活环境:树林、草地、池塘等;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会爬动物,并介绍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会爬动物是蜗牛。
它的特点是身体柔软,有一个硬壳保护自己;生活习性是慢慢爬行,喜欢吃树叶和果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会爬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会爬的动物,如蚂蚁、蜗牛、蛇等,了解它们的爬行特点和生存环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会爬的动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爬行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分类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会爬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爬行特点和生存环境。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和分类会爬的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模型或图片,相关动画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蚂蚁、蜗牛、蛇等动物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2)通过动画片,让幼儿观察这些动物的爬行方式,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3. 随堂练习(5分钟)(1)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会爬的动物。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所画的动物,并与同伴分享。
4. 小组讨论(10分钟)(1)你会爬吗?你会怎么爬?(2)为什么这些动物会爬?(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会爬的动物?六、板书设计1. 会爬的动物:蚂蚁、蜗牛、蛇等。
2. 爬行特点:蠕动、爬行、攀爬等。
3. 生存环境:地面、树木、水中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会爬的动物,并描述它的爬行特点。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动物是蚂蚁。
它有六条腿,身体很小,爬行速度很快。
它生活在地面上,喜欢吃甜食。
2.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植物,看看有没有会爬的动物,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爬行特点。
答案示例:我在家里的花盆里发现了一只蜗牛。
它有硬壳,身体软软的,爬行速度很慢。
它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喜欢吃植物的叶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了会爬的动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会爬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会爬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会爬的动物,如蚂蚁、蜗牛、蛇等,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爬行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会爬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爬行动作。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会爬的动物的特点和爬行动作。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模型或图片,相关动画片,放大镜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模型或图片,引发幼儿兴趣,让他们猜测这些动物是如何爬行的。
2. 讲解:详细介绍蚂蚁、蜗牛、蛇等会爬的动物的特点和爬行动作,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并模仿。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会爬的动物的特点和爬行动作。
4. 例题讲解:以蚂蚁为例,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爬行动作,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爬行方式。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会爬的动物,并模仿它们的爬行动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会爬的动物,并绘制一幅关于会爬的动物的画。
六、板书设计1. 《会爬的动物》2. 内容:会爬的动物:蚂蚁、蜗牛、蛇等特点:身体结构、爬行动作观察实践活动:用放大镜观察、模仿爬行动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介绍会爬的动物,绘制一幅关于会爬的动物的画。
2. 答案示例:会爬的动物:蚂蚁介绍:蚂蚁是一种昆虫,它们有六条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蚂蚁的爬行动作是依靠腿部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它们可以搬运比身体重很多倍的物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了解了会爬的动物的特点和爬行动作。
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会爬的动物》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探究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至少三种爬行动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爬行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特点,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爬行动物的运动原理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点:爬行动物的名称、特征、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爬行动物图片、模型、视频资料。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爬行动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解:介绍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3. 例题讲解:以变色龙为例,讲解它如何适应环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爬行动物的适应方式。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描述其特征、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6. 创作环节:学生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学具制作爬行动物的手工作品。
7.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会爬的动物2. 内容:列出爬行动物的名称、特征、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种爬行动物,画一幅它的生活场景,并简要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示例:画一只在树上爬行的变色龙,描述变色龙的特征为“身体柔软,可以改变颜色”,生活习性为“生活在树上,善于捕捉昆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对爬行动物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爬行动物,了解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型的动物,了解它们的运动方式和适应特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会爬的动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会爬的动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会爬的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会爬行的动物,如蚂蚁、蜗牛、蛇等,了解它们的爬行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会爬的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各种会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并喜爱会爬的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蚂蚁、蜗牛、蛇等会爬动物的图片、模型、标本。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幼儿观察蚂蚁、蜗牛、蛇等会爬动物的图片、模型、标本。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会爬的动物。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蚂蚁、蜗牛、蛇等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它们的特征。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会爬动物。
(2)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制作的动物的特征。
4.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各种会爬行动物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会爬的动物》2. 板书内容:(1)会爬的动物:蚂蚁、蜗牛、蛇等。
(2)特征:有脚的爬行动物、无脚的爬行动物、用身体的爬行动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会爬动物,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根据幼儿画出的动物和描述,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动物园观察各种会爬的动物,增强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2)开展“保护动物”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补充说明:在选取会爬动物时,应考虑动物的特点是否明显、幼儿是否容易观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爬的动物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初步了解爬行动物的各种爬行方式。
2、通过观察图片和倾听介绍,了解爬行类动物的基本类型,感知他们的外形特征和上火习性。
3、喜欢模仿动物爬行,注意不与同伴发生碰撞。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电动爬行玩具,例如:长长的毛毛虫。
3、师生共同收集各种会爬的动物或图片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引导参观爬行动物馆,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各种爬行动物。
活动过程:
1、出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并启动毛毛虫玩具,提问:“这是什么?看看他是怎么行走的?
——教师:除了毛毛虫会爬,你知道还有谁也会爬行。
2、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几种常见的认识的爬行动物。
——教师:画面上有哪些动物?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是怎样行走的?
——教师:他们用什么来爬行?怎样爬行?
3、引导幼儿看图感知四类爬行动物,丰富幼儿对爬行类动物的认识。
——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上的画面,观察认识蜥蜴。
① 教师: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身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行的?你还知道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② 教师小结: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
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但是没有眼皮,所以他的眼睛一直睁着的。
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
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
不过,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
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观察认识蛇。
① 教师:蛇是怎样爬行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行的?请你学一学蛇爬行,你还知道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② 教师小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行游动。
蛇分有毒和无毒的两种类型。
大多数无毒蛇的头是椭圆形的,绝大多数有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
毒蛇有毒囊和毒牙。
蛇肉可以吃,毒蛇可以做药。
——观察认识鳄鱼。
① 教师:鳄鱼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鳄鱼是怎么爬的?请你学一学。
②教师:鳄鱼有扁扁的脑袋和扁扁的身体,鳄鱼背朝天,肚皮贴着地,粗壮的尾巴像钢鞭。
他的皮肤很厚,皮肤里还埋着一块块排列整齐的骨块。
如果他张开血红的大嘴巴,会露出74颗牙齿,看了真叫人害怕。
——观察认识乌龟
① 教师:乌龟是什么样子的?在水里和陆地上他是怎样行走的?你还知道乌龟有哪些奇特的本领?
② 教师小结:乌龟有一个坚硬的壳,当其他动物伤害他的时候,乌龟的头和四肢马上会缩进壳里去。
乌龟四肢的脚趾间都有蹼,所以,乌龟也能在水里游动。
乌龟的行动很慢,小花也比较慢,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能活下去。
——观察认识青蛙、螃蟹等
4、游戏活动《爬一爬,猜一猜》。
——启发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到前面来爬一爬,其他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怎样爬更像动物爬,学习模仿爬行的动作。
——将幼儿带到宽敞的活动室,鼓励幼儿扮演爬行动物,模仿动物自主进行爬行活动,提醒幼儿注意要找空地方爬行,不要与同伴碰撞,体验爬行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