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温暖的手》教学设计
伸出爱的手_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叶盛中心小学周颢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
《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理解残疾人的内心,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怀他们,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知道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动和相关政策。
2、能力目标: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培养支持、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意识。
教具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迹。
2、布置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爱护残疾人的具体事例。
3、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爱心卡;眼罩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残疾人1、播放<<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感受体格健全的幸福和快乐)2、孩子们,当我看着你们每一个人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容,灵动的手脚,我就不由地想起他们。
3、播放各类残疾人的图片。
盲人:他们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摸索,却永远看不到天亮时的那一抹曙光;聋哑人:他们在悄无声息的世界里生活,所有欢声笑语对他们来说都是苍白无力;肢残:他们靠着轮椅、拐杖来延展自己的人生,这不屈的人生之路何其漫长啊!4、有些人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不能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健全的身体。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孩子们,从你们同情的目光里,周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们的善良。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伸出爱的手,一起走近残疾人,去温暖他们的心。
伸出温暖的手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伸出温暖的手》教案执教人:青溪小学江小芬一、教材分析:《伸出温暖的手》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的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去调查、访问有关残疾人的事例,并让他们去亲身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及通过典型的中外残疾人事例,他们身上体现的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课主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
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中遇其他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懂得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中遇到困难的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2、懂得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们;3、了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活动和相关政策。
4、培养学生初步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角色体验,换位思考,讨论交流、公益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弱势群体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了解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养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懂得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教学难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三、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早上好,我是“爱心协会”的队长,你们可以称呼我“小江队长”。
近期,我们“爱心协会”,正在“招贤纳士”,希望更多的爱心天使能加入我们队,你瞧,多啦a梦和大雄已经踊跃加入我们“爱心协会”了,你们想不想加入呢?不过想成为我们的一员,那得学会“伸出温暖的手”,现在,让我们共同走入今天的新课:伸出温暖的手,齐读课题。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案:《温暖的手》

幼儿园中班绘本教案:《温暖的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故事内容,并理解故事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描写温暖的手的细节。
3. 学生通过绘画实践,培养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4. 学生能够在形式、色彩、笔触等方面表现手的温暖。
教学内容:1. 绘本《温暖的手》的阅读和讲解。
2. 在纸张上练习手指的技艺。
3. 通过绘画,表现手的温暖。
教学准备:1. 绘本《温暖的手》。
2. 色彩笔、水笔、泡泡笔。
3. 美术教学板书:手指的形态,手的温暖。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请学生来到讲台前,向他们展示一只温暖的手,让他们感受到手的温暖,并引导他们讲述自己对温暖手的感受。
2. 阅读绘本(20分钟)向学生展示绘本《温暖的手》,让他们自由观察,然后读出故事内容,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发展并理解故事主旨。
同时,老师为学生分析描写温暖的手的细节,引导学生分辨颜色,形态和笔触等。
3. 练习手指技艺(20分钟)学生拿起色彩笔和纸张,练习画出五个手指,让学生尽可能地逼近真实的形态。
老师可以提供简单的练习方法,例如拇指、食指、中指站在一起,无名指、小指站在一起,或让学生画出双手合十的姿势。
4. 实践绘画(30分钟)学生使用水笔,泡泡笔,彩色笔(或其他材料)在手的温暖之下创作。
老师可以通过擦亮,使用阴影和色彩的深浅来实现温暖的表现。
学生可以绘制自己的手,也可以对绘本中描绘的手进行描绘。
在温暖画中,也可以增加一点静态和动态的元素。
5. 发布作品(10分钟)学生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绘画经历和思考过程。
在分享后,教师鼓励学生向其他同学发问,从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建议。
6. 课堂总结(10分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提醒学生温暖的手,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细心观察、勇敢表达、锻炼技能,并关注温暖与爱。
教学延伸:1. 老师可以在下次课堂中,积极回顾今天的课程,并引导学生思考温暖的色彩和笔触表达是如何实现。
2.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和源自于温暖色系的花瓣和叶子等素材,这也是培养幼儿感受温暖的事物的一个有趣的方法。
四年级品社上册《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漳州台商投资区沙洲小学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6页。
学情分析: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孩子中突出存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身边的残疾人也很少关注,因此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尊重残疾人,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关注残疾人的生活意识。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尊重而不歧视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2.能力目标通过换位体验、故事交流、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到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3.知识目标认识到残疾人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及自我感受。
2.在探究学习中受到关爱残疾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迹。
2、搜集残疾人顽强生活的录像。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渗透铺垫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手语传话”:我给每一组第一位同学说一句话,然后大家依次往后传,不许用语言,只能用动作表示。
老师:咱们分组来说一说你们的传话内容。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
老师:你看不明白,心情怎样?学生:着急!老师:(采访他前面的同学)他看不懂你的意思,你心情怎样?学生:急,我无论怎么比划,他都看不懂,真急死人了。
老师:大家有这种感觉吗?学生: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老师:我说的是:“我想去动物园。
这么简单的话为什么都传错了?”(学生抱怨手语传话的困难)谈话导入,初步了解1、引入残疾人的概念老师:我们刚才做的“手语传话”的游戏,其实就是在模拟聋哑人的生活,他们的耳朵听不到声音,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非常困难。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 (1)

《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正东中心李丽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保护他》的第二个主题。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
2、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
3、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知道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心行动和相关政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向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感悟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转变思想态度,并鼓励自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教材内容。
2、布置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保护残疾人的具体事例。
3、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爱心卡;眼罩一个。
教学过程:活动一:联系生活,走近残疾人1、认识残疾人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下课十分钟,你们最喜欢做什么?〔抽生答复〕有这样一群人,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他们却不能像你们一样自由自在的玩耍。
〔课件出示各种残疾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真诚的心走近他们,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向他们伸出爱的手〔出示课题〕2、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师:请同学们翻开书〔72页〕,走近这几位残疾人,想一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师:除了这些,他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谁能来说一说。
活动二:体验感受,理解残疾人体验活动1、体验盲人2 、体验聋哑人活动3、体验肢残人4、师:感觉怎么样?4、说感受师:通过刚刚的体验,你觉得残疾人的生活容易吗?苦吗?累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现在理解他们的“难〞了吧!〔板书:帮助理解〕活动三:学习感悟,尊重残疾人1、感慨于──“独立生活〞的残疾人〔1〕了解来看看这群聋哑人的千手观音的视频。
〔播放视频短片〕〔2〕交流感悟。
师:孩子们看了视频,你们觉得他们表演的怎么样?你现在想说什么?2、感受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1〕师:他们用顽强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能做到的那些事情,我们都很难做到。
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教案

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教案教案名称: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教案目标:1.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伸出爱的手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准备:1.音乐:《爱是桥梁》。
2.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社会伸出爱的手的场景,如慈善机构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学生参与的爱心活动:可以是捐款、捐赠物品、参与志愿工作等。
教学流程:Step 1:导入(15分钟)1.老师播放音乐《爱是桥梁》,学生静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
2.老师展示一幅场景图片或播放一个相关视频素材,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场景中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品德与社会伸出爱的手?提醒学生多关注画面中各个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寻找他们伸出爱的手的方式和意义。
3.老师带领学生分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共同讨论社会伸出爱的手的意义和重要性。
Step 2:学习案例(20分钟)1.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社会伸出爱的手的形式和方式。
可以选择一个当地的慈善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案例进行描述。
2.学生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这个案例中哪些人伸出了爱的手?他们通过什么方式和行为来帮助他人?这些行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3.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感受和思考,并准备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3:小组分享(15分钟)1.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社会伸出爱的手的行为和行为者有什么影响?你有没有参与过类似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你学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的同时,老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感受,便于后续总结和反思。
Step 4:行动起来(20分钟)1.老师提供学生参与的爱心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并举例说明。
可以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也可以是自己发起的公益活动或组织捐款。
2.学生自愿参与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组织好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物品准备等,并提交给老师。
3.老师协助学生筹备和组织活动,并在活动后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伸出你的手 教案

伸出你的手教案教案标题:伸出你的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互助、合作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互助和合作的定义和意义。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伸出援助之手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
5. 练习沟通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帮助他人。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描述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场景。
引发学生对互助和合作的思考。
探究:2.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互助和合作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互助和合作的重要性,并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实践: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团队合作的活动(如拼图游戏、搭建模型等)。
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和挑战,并引导他们发现合作的重要性。
反思:4. 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反思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团队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感受。
应用:5.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爱他人的主题(如帮助老人、保护环境等),并设计相关的宣传海报或活动方案。
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向全班传达关爱他人的信息。
总结:6.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互助、合作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 邀请社区或慈善机构的代表来班级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工作。
-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程度和表现。
- 收集学生设计的宣传海报或活动方案,评估他们对关爱他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小组合作活动材料- 宣传海报或活动方案设计材料- 社区或慈善机构的联系方式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将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和关爱他人意识的教学活动。
四下思品《伸出我的手》教学设计

四下思品《伸出我的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为他人献爱心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学会伸出手去帮助别人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激发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和情感,培植爱心,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生畅通)2、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但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的一个同学。
(出示一些相关困难学生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燕燕,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师问:是呀,燕燕该怎么办呢?你知道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吗?师追问其他学生——你们愿意帮助她吗?师述:那就让我们伸出自己温暖的手去帮助她吧。
4、板书:伸出我的手(齐读课题)每个同学都非常乐意帮助燕燕,那你准备怎么去帮助她呢?(我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她买学习用品;我会给她讲笑话,让她快乐起来;请燕燕到家里做客,聊天,给她补习功课,到她家帮助打扫卫生等等)师总结:燕燕听了同学们的话一定会非常感动,老师也相信大家的帮助定能使燕燕感到集体的温暖,有了大家的帮助,燕燕的脸上定会绽放出与你们同样灿烂的笑容。
二、明理导行1、过渡:其实生活艰难的人不仅仅是燕燕一个人,还有很多很多。
在你身边或你从报纸、电视、网络中还了解到哪些生活困难和不幸的人呢?请同学们将你收集到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吧。
(出示P21页全班交流)我曾经遇到()我曾经遇到有()我在电视里()我在电视里看到()我听爸爸妈妈说()我在网上查到()2、师述:同在蓝天下,他们却有那么多的不幸和痛苦。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们。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老师讲述)(1)这是一群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
《伸出温暖的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不便;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2、认知目标:大家共同参与自己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知道关爱、帮助有困难的人。
3、能力目标: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倾听他人的一件;能与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引导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通过体验残疾人生活,使学生懂得对残疾人、老人的等弱势群体有同情心、爱心,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知道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凭着坚强意志做出了不平凡事迹;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应该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共建和谐社会。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残疾人生活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做两个小游戏好吗?
1、要求:把自己双手背在身后,不能用手,来尝试写一个词(一分钟)
2、用手拿笔还写这个词,看谁又快又好。
小组讨论交流:两个游戏做后都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双手的人,你希望周围的人们怎样对待你
呢?学生自由发言。
二、生活情景表演,体验感悟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表演:
(1)盲人独自过马路
(2)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通过参与表演感受残疾人、老人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使学生有同情心和爱心。
三、学生汇报展示
学生介绍课下搜集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如张海迪、贝多芬等)
师小结补充:他们虽身残但其顽强的意志令我们敬佩。
这充分证明他们是生活中的强者,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
四、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到的社会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五、延伸:社会有更多需要我们关爱的人
教师出示汶川地震图片,通过图片对比,同学们可以看到,汶川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帮助和他们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努力下,共建了崭新的家园,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总结: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