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讲课教案

道家思想讲课教案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诡秘的办法去用兵……所自然富足;我无欲, 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 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 传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 道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 的。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无为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 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 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 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 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中国文化通论》
——道家思想
主讲:罗英侠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 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 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尹、 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 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 著名人物。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 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 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 “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道教文化研究课程设计

道教文化研究课程设计

道教文化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学生能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主要经典和道教的主要仪式。

3. 学生能了解道教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道教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及其原因。

2. 学生能通过研究道教文化,培养自己的文献资料查阅、整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升自己的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尊重并欣赏道教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道教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3. 学生能从道教文化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

本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道教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道教起源与发展- 神话传说与历史背景- 道教与先秦诸子百家的关系- 道教在汉代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革2. 道教基本教义与经典- 道教的核心理念:“道”与“德”- 道教经典概述:《道德经》、《南华经》等- 道教的主要神仙体系及传说3. 道教仪式与信仰实践- 道教的主要仪式:斋醮、祝由等- 道教修炼方法:内丹、外丹、太极拳等-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4.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儒家、佛教的交流与融合- 道教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体现- 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5. 道教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道教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道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道教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章节进行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道教文化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讲述道家文化的教案

讲述道家文化的教案

讲述道家文化的教案教案名称:探索道家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道家文化的起源、核心理念和重要思想。

2. 掌握道家文化在中国历史和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发展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或投影仪2. 道家经典文本(如《道德经》)3. 视频资料或音频录音(可选)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道家文化相关的图像,如太极图、八卦图等,激发学生对道家文化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对道家文化有什么了解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探索(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先以预习为基础,分享对道家文化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2. 收集观点: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在白板上进行记录。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发展?”等。

3. 阅读经典文本:学生小组选择一段道家经典文本,如《道德经》的一章,进行阅读和理解,并从中挑选出关键词或句子进行分享。

展示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选择的经典文本,陈述其理解和解释,并解释与道家文化核心理念的关联。

2. 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提出问题或提供自己的观点,以促进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概括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总结:向学生概述道家文化的起源、核心理念和重要思想,并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和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评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对于道家文化的认识和评价的摘要,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和整个班级。

延伸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选择一个与道家文化相关的主题,如自然生活、身心健康等,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学生展示:学生以不同形式,如海报、演讲、艺术品等,展示他们在延伸活动中的学习成果。

家庭作业:1. 鼓励学生在家中阅读《道德经》的其他章节,并思考其与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联系。

道教幼儿园教案

道教幼儿园教案

道教幼儿园教案1. 前言道教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幼儿教育中,将道教文化纳入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教案针对道教幼儿园的教学,将带领幼儿们开展道教文化主题的学习活动,增加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让幼儿了解道教的核心理念;•帮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内容1.了解道教文化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存在已经两千多年。

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素材展示等方法,让幼儿了解道教的基础知识,如道教信仰、道教经典等。

2.学习道教价值观道教强调“道德经”,其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幼儿所学的道德课程契合。

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和学习其中的道德价值观。

3.制作符咒道教文化也包括一些符咒等文化元素。

幼儿园中,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工艺制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制作一些符咒,了解符咒的作用和文化意义。

4.进行道教寻根之旅利用幼儿园周边的文化资源,如道观、历史遗址等,进行道教文化寻根之旅。

让幼儿了解相关文化历史,增加幼儿文化修养。

4. 教学活动安排本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进行授课:1.讲解和素材展示:教师向幼儿简单讲解道教的基础知识,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形式让幼儿了解道教文化;2.谈话和讲故事: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利用寓教于乐、情境导入等方法,让幼儿了解道德、价值观等内容;3.制作符咒:通过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幼儿动手尝试制作道教符咒,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情感投入度;4.道教寻根之旅:在幼儿园周边文化资源的带领下,进行道教文化寻根之旅,让幼儿感受到道教文化的魅力。

5. 教学反思幼儿园是幼小心灵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本教案针对道教文化进行了相关活动设计和思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增加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教案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教案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教案在古代中国,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最为著名且有深远影响的就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他们的思想理论和教导方法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个流派的教案进行探讨。

一、儒家的教案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强调以仁爱之心来治学与治国。

儒家的教案注重启蒙教育和道德培养。

在儒家的教案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被认为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教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儒家的教案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

童年阶段教案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如识字、数术等。

在少年阶段,教案开始强调礼仪和道德的教育,孩子们要学习尊重长辈、礼貌待人、正确行为等。

青年阶段的教案则注重知识的拓展和文化传承,包括文学、历史、音乐和政治等方面的学习。

壮年阶段的教案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实用技能。

二、道家的教案道家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派别,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的教案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心性的培养。

教案的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并学会舍弃多余的欲望,追求真正的自由与满足。

道家教案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悟。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辅助者的角色,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道家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教案的内容包括道德观念、自然与人的关系、养生和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三、墨家的教案墨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流派,强调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墨家的教案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公益。

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公平正义观念。

墨家的教案主要采用实践教育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艺技能。

同时,教案强调审美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交流能力。

四、总结在古代中国,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教案各具特色,都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ANDCHINESECULTURE课程简介RST 5129 2009-2010道教與中國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Departmental Webpage: /doc/0813765768.html,.hk/crs/crs0708/en /index.php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E-mail : yauchion@/doc/0813765768.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Lecture Room : ELB 304(一)課程簡介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

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

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

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

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1. 1月12日課程介紹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13. 4月20日同學匯報(三)課程要求(1)考察報告:20%(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13日)(2)論文:70%(字數:5000-7000字,繳交期限為2010年4月30日)(3)課堂參與:10%(短文須作口頭報告)同學必須將論文上載至VERIGUIDE:https:///doc/0813765768.html,.hk/cuhk/,並下載簽署聲明/doc/0813765768.html,.hk/policy/academ ichonesty/p09.htm,附於功課一併呈交。

道教 教学设计

道教 教学设计

道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道教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道教的来源、核心思想和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道教的历史背景和起源,让学生了解道教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

2. 道教的核心思想:教师以道教经典《道德经》为依据,讲解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等,引导学生理解道教的核心思想。

3. 道教的信仰和实践: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介绍道教的信仰和实践,如神仙信仰、祭祀活动、道士行为规范等,让学生了解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和宗教实践的方式。

4. 道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道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如道教思想在文学、美术、古建筑等方面的体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普及道教的相关知识。

2.图片展示法: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向学生展示道教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探究法: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

学生可以根据指定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讨论,增进对道教知识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教师以具体的案例为例,向学生阐述道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道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问题提出等方式,引起学生对道教的兴趣,并提出学习目标。

2.知识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道教的起源、核心思想、信仰和实践等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教相关的话题进行探究。

比如:五台山、白云观等。

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搜索、整理、讨论和展示。

4. 图片展示和分析:教师准备一些道教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分析和解释,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道家思想教学设计第一章:导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道家思想,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和分析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区别;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内容1.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 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2) 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2.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道的概念与内涵;(2) 无为而治的思想;(3) 自然与人的关系。

3.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 老子的《道德经》;(2) 列子的《列子》。

第四章: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道家思想的内涵;2. 辩论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比较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3. 视频资源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家思想。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道家思想有了解吗?”;(2) 分享一个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故事或者名言。

2. 知识讲解:(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出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讲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列子及其《列子》的哲学思想。

3. 深化理解:(1) 辩论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辩论,探讨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2) 进一步讲解:根据小组辩论的结果,教师对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4. 总结回顾:(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进一步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第一周:第一课概述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

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

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第二周:第二课道家与上古文化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易经》中的宇宙秩序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转化)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

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

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

-饮食调养-2---适应环境3-男女双修功法5、黄帝修仙故事与华夏族祖宗神观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爱戴。

后来,由于年事渐高,精力日衰,黄帝就将帝位禅让少昊。

黄帝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不愿意坐着等死,便决心去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境界,于是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为师,跟随他俩学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

浮丘公对他说:“修道炼丹,一定要选择灵山秀水,丹药才能炼成。

”于是黄帝就跟随浮丘公、容成子外出寻找炼丹胜地。

他们跋山涉水,遍历五岳三山,最后来到江南黟山。

只见这里的山峰很多很高,高出云头;这里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

白云像绸子一样,整天绕着山峰飘来荡去,真是人间仙境。

黄帝认为这里是炼丹修仙最理想的地方。

从此以后,他就和浮丘公、容成子同住此山炼丹。

6、道家老子集大成者第三周:第三课老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1、春秋战国(前770—221)约共549年争霸战2、老子在总结前人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概念,“德”概念3、道概念出世入世均可学可用用之于人养生修炼、用之于国可使天下宾服(54章)故老子思想是身国同构的思想4、老子的活动主要在春秋战乱时期,故老子反战(31章)5、老子有爱民思想,主张“无为”(57章)6、老子主张小政府大社会(80章)7、见教材《道学通论》关于老子思想诸条1、第四周:第四课2、《关尹子》3、贵清、贵本、贵神明、贵虚4、《黄帝四书》庄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5、庄子其人与战国时代6、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之补充——修道“修真”源于道家理论,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后又延伸出多种修真门派及修真相关理论。

7、庄子与文人8、庄子内、外、杂篇9、庄子的浑沌一体观庄子崇尚自然,寓言“浑沌开窍”一文深刻的阐述了自然而然,刻意为之必有灾殃的理论。

浑沌是不开放的状态,好比一个黑匣子,想了解就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而应该通过变化、矛盾、阴阳去了解。

这是东方哲学观,从儒释道,到中医都是这样。

在辨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目的。

10、庄子逍遥与齐物逍遥游》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第五周:第五节稷下宫学术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1、宋銒2、尹文(百子2531)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

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3、田骈4、慎到(百子2542)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杂家第六周:第六课管子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管子》书序(百子1253)2、《管子》24卷道满天下,大取大得福3、四维——(1259)4、无为之道——因也5、法——依道制法法者,民之父母也(1301)5、兵法——(1304)6、心术上、下(1352)7、水地(1358)第七周:第七课吕不韦吕不韦的思想,从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看,是选取儒、法、道家的部分学说,加以综合。

名为"杂家",实是以儒、道为主。

1、《史记》吕不韦传2、《吕氏春秋》3、春、贵公、贵生、论人(1、20、36、78、80)4、夏、明理(91、173)5、秋、荡兵(180、185)6、冬、安死、异宝(271、277)第八周:第八课《淮南子》1、《淮南子》评价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淮南子》主要观点——(见教材160——167)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

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该书倡导阴阳五行学说。

首先,论述了阴阳概括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其次,阐明了五行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

书中还以五行所属的方位论及人体的形体特征及勇怯、智愚、寿夭等。

该书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3、《淮南子》重点选读——(100、177)天文训、地形训等4、道始与虚郭——天先成而地后定(100)5、五行生死(155)6、星空分野(159)7、美玉(191)8、地形(192)9、古国(203)第十周:第十课魏晋玄学1、王弼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 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2、无本体论1,本末有无:「贵无论」2,动与静:「本静末动」3,言意之辩:「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5,自然名教:「名教本于自然」3、阮籍1,自然名教:「折衷名教与自然」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4、万物一体论本书采取“心身互渗”的立场,从仁与乐两个角度阐发的万物一体观。

在追塑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谱系基础上,揭示出一体之仁的六个基本面向,并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的言说方式进行了反思5、嵇康6、养生论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7、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8、独化玄冥论1,万物独化论:「无待而独化说」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3,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4,自然名教:「名教即自然」第十二周:第十二课魏晋道家与艺术1、道家与魏晋玄学20分一,「本末有无」:有与无的多层关系二,「自然名教」: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三,「言意之辩」: 四,「圣人有情无情之辨」:圣人与常人广之别五,「才与性的问题」:探讨人的内在气禀与外在功绩的关系六,「声无哀乐之辨」:音乐声与心之关系2、清虚自然思想与艺术追求10分3、王羲之道家背景与书法艺术10分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

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